•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第三節 省思

被愛的心願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研究者恰巧觀賞了基督教芥菜種會(2017)的公 益短片「不再空白的身分證:葛媽與阿呸的故事」。葛媽為愛心育幼院的資 深保育老師,而阿呸是她曾經照顧多年的育幼院孩子。當阿呸要結婚,與 葛媽分享身分證上的名字不再孤單的喜悅,葛媽感動地說:「原來這件事情 讓他那麼開心…孩子生命中來來去去的照顧者太多了…因為自己本身的愛,

他沒有得到,他也覺得沒辦法去愛人…他終於要結婚了!」

阿呸過去一直羨慕別人有家,逢年過節總是無家可回,但是因著葛媽 總是像媽媽一樣陪伴他渡過這些孤單時光,才漸漸地對育幼院有了歸屬感。

安置機構的孩子需要照顧者不離不棄的陪伴,當他感受到真誠的關愛,才 能慢慢地從破碎的自我形象中走出來,從一個缺乏能量的人,轉變成能存 積愛並願意給出愛的人。

研究者自從擔任兒童之家的保育員以來,認識許多「內心沒有家」,或 是「不想回家」,甚或「好想回家」的孩子,無論孩子來自什麼類型的原生 家庭,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就是希望能被愛與了解,並且家人關係圓 滿,平安健康,不再有失望、悲傷與恐懼。或許是因為身為女性照顧者的 緣故,記憶中有幾位孩子曾經對我說過:「我好想看到媽媽…」又或者,孩 子渴望叫老師一聲「媽咪!」當時正值青春年華的我,感受到孩子投以注 視母親的眼光,總有一種承擔不起的矛盾感受,於是曾打趣地回答:「在家 裡你可以叫媽媽,但是在外面要喊姐姐喔!」不過,更多時候,我選擇在 睡前聊天的時刻,與孩子一起為家人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他們找到所掛念 的母親,並且能夠常常和媽媽見面。奇妙的是,上帝總是垂聽並且暗中成 就了各件美事,讓誠心禱告的小孩得以完成與媽媽聯絡或相聚的心願。

112

迂迴的工作歷程

研究者經歷過在車禍中得救的奇蹟,因此克服許多內心障礙,持續在 兒童之家的夜間工作。實習初期為混齡男生組的主責老師,隨後因身體不 適而調任混齡女生組的家老師,穩定之後因同事商議轉任男女組代理老師。

雖然擔任代理期間承受不當壓力而離職,然而,因緣際會又回到機構工作。

回任之後,因應同事停職,研究者從高中女生組主責調任為國高中男生家 老師,兩年後經過人事異動,又成為男生組代理老師。隨著年資增加、職 務轉換與年齡之增長,研究者有較多機會照顧年紀尚小的孩子,內心終於 產生一種「我可以當你媽了吧!」的感受。然而,以代理保育員的角色,

我覺得自己能夠給孩子的陪伴與影響其實頗為有限,於是便轉換生活重心,

以尋求進修之方式調適壓力。

由於舊主管未同意兼職並提出「留職停薪」之建議,研究者選擇專心 完成學業以減輕日後壓力。然而,長期的夜間輪值照顧需要便於調配的人 力,因此,復職前研究者便接受非自願離職的方式而結束於安置機構的工 作。在複雜的個人經驗中,可知安置機構對於兒少照顧者的管理與需求面 臨不易兩全的挑戰,身為保育員及生輔老師更是有難以述盡的辛苦。安置 機構的孩子身在「明天會是誰來帶我們?」的不穩定環境裡,或許有種缺乏 安全感的焦慮感受,因此每回見到兒童之家的孩子,我的心裡總有一種無 法帶給孩子幸福的缺憾和無奈。

經歷愛與更新

在脫離兒少照顧者的身分之後,偶然有機會知道部分孩子的發展狀況,

例如有人出國就業、穩定工作或結婚生子,但也有誤信騙術、陷入憂鬱、

觸犯法律,甚或自殘往生的不幸案例。當離院的孩子家庭有困難,主動找 老師訴苦時,我深深覺得,兒少安置機構的工作責任雖然是一時的,但愛

113

卻是一生之久的功課。

從助人工作的經驗中,研究者領受到自身愛心與能力的有限,然而靠 著耶穌基督的愛,「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 12:10)如 同阿方姨對於輔導孩子的無奈,有時感覺單靠內心的熱情仍然無法改變孩 子,孩子給予的負面反應也會使人受傷,但是我們都願意把主權交託給神,

讓上帝來介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藉著謙卑而經歷奇妙的轉變。因此我也 認同小桃媽對於信仰的堅持,讓上帝來編織故事,使孩子經歷喜樂與平安,

身為照顧者所能做的,就是使他在愛與真理的環境中被磨塑,恢復被神所 愛的尊榮,並試著鼓勵孩子日後能在教會與人連結,走當行的道,就是到 老也不偏離。

從心心姐與阿方姨的資料裡,可理解保育員的工作非同於一般父母,

難以與孩子建立依附,也無法觸及孩子的未來,因此更需關注其此時此刻 的成長。從自己和其他保育員與孩子的互動經驗,體會到各人愛的方式不 同,或以耐心寬容、或以苦勸與禱告,又或者以嚴格要求及理解心聲等等。

因著孩子不成熟的問題行為,無論父母或保育員都可能經歷不被喜歡,有 距離感的互動經驗,如若照顧者沒有健康的心態,也不能堅定立場,更缺 乏輔導的技巧,只是想討孩子喜愛,而任其錯誤發展,那麼日後他將成為 社會的負擔。總歸來說,研究者認為「非親似親的愛」不意指每一位兒少 照顧者都應該無盡地犧牲自己給予愛,而是能夠深刻了解到,不只是我們 能愛,上帝也渴望先來愛我們,使你我的生命被建造,能有健康的傳承。

保育員經歷許多孩子寶貴的童年,其陪伴弱勢兒少的生命歲月亦是極 為珍貴,若沒有親友在背後默默支持,給予情感所需,相信這艱困的日子 沒有人可以過得長久。藉由本研究或許能讓更多人看見保育員們的辛苦,

期待相關工作者藉由借鏡他人經驗,獲得更新自己,重新向前的力量。

11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順民(2005)。育幼院機構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從過去, 未來到現在。

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81-100。

何筱玉(2005)。育幼院保育員的角色調適—以台北市某育幼院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吳佳玲(2008)。台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台南科技大學通識 教育學刊,7,63-89。

吳和堂、鍾明翰(2011)。國小實習教師的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專業成長 之因果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2),419-438。

吳惠文、許雅惠(2015)。「家」內鬩牆-兒少安置機構專業人員之專業互動 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25-51。

吳樎椒、王芳如(2010)。幼稚園資深教師的親職教育專業知識發展歷程之 敘事探究。教育學誌(24),1-40。

余姗瑾(2011)。安置機構「家」的意義建構:歷經長期機構安置之離 院個案的經驗詮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 北市。

卓雅苹(2005)。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之服務經驗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林妙容、蔡毅樺(2014)。安置機構保育員接受心理諮詢之替代親職角色壓 力改變初探-以照顧參與性侵害預防教育團體之六位男童為例。諮 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7),27-56。

林家興(2007)。家庭與親職的意涵與理論基礎。載於林家興、曾端真、李 淑娟(合著),家庭與親職(頁 1-21)。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15

林勝義(2012)。兒童福利。臺北市:五南。

林蕙平(2016)。安置機構照顧者與兒少發展依附關係之經驗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洪素珍(2013)。男性兒童青少年性議題的結與解-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觀點。

台灣心理諮商季刊,5(4),29-59。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 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41-158)。臺北:巨流。

胡善喻(2014)。單親家長社會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 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涂妙如、黃迺毓(2011)。探究育幼院院童與保育間的依戀品質。輔仁民生 學誌,17(1),179-198。

翁毓秀(2003a)。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

70-101。

翁毓秀(2003b)。親職壓力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翁毓秀(2011)。臺灣地區兒童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

133,294-308。

朗文當代高級辭典(2004)。英英˙英漢雙解。Pearson Education Asia Ltd.

Hong Kong。

116

許令旻(2010)。經歷兒少安置的自立生活者之安全依附關係探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台北市。

張育婷(2011)。從社會學理論談家庭。家庭教育雙月刊,32,36-43。

張玲如、邱琬瑜(2012)。何處是兒家?由兒童最佳利益探討我國兒童保護安 置系統。現代桃花源學刊,創刊號,13-32。

張高賓(2011)。親子遊戲治療對於院童依附關係之成效分析:視保育員為 治療代理人之個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23),

19-52。

張英熙(2013)。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 運用。台北:張老師文化。

莊文芳(2012)。「社會教導」 於兒少安置服務的運用: 權益取向的模式。

社區發展季刊(139),99-113。

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上)。師友月刊(49),6-12。

陳玫伶(2006)。兒童與少年機構安置服務的內涵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 (114),324-335。

彭淑華(2003)。臺閩地區兒童福利機構第一次評鑑總報告。臺北市:內 政部兒童局。

彭淑華(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核心課程內容規劃之研 究(安置教養類)。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

彭淑華(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核心課程內容規劃之研 究(安置教養類)。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