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之內容在闡述研究的緣起與目的,共分三節陳述,第一節為研究 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個人工作經驗的體悟

回想這些年在兒童之家的工作時光,轉眼已累積了七年半的資歷,每 當處在想放棄的困境時,內心時常會出現提醒自己「多走一里路」的聲音,

鼓勵我要因著認識 神而產生「超越」的生命態度,不忘要帶著「愛」的眼 光,像主耶穌一樣去愛那不可愛的人。其實,在職場上我們所面對的主管、

同事、孩子以及自己本身,都有可愛的一面,也有不可愛的那一面,因著 個人的特質、體悟與包容程度的不同,工作的經歷也有所差異。例如,有 的人完成階段工作後帶著收穫離開工作崗位,也有的在關係磨合、遇到挫 折的階段,便選擇轉換跑道以求生路,又或者選擇向現實低頭,默默咬牙 苦撐,等待改變或是忍耐不變。

另謀他職或留任不動並非是關乎對錯的對立選項,而是個人對於結果 的選擇有其意願,其中的緣由包含著無數種可能。在安置機構工作的老師 們或多或少有其特殊的生命故事,以我為例,在兒童之家服務期間的經歷 其實並非連續,而是歷經離職又回任的曲折過程,不論是前期或是後段的 工作經驗,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難度與挑戰。我所經歷的工作前期,因著職 務分工不均及與同工搭配困難,產生職能適應的問題,而在後階段帶領孩 子的過程裡,從種種挫敗中發覺孩子的心理問題過於深沈複雜,需要高度 專業的知能來補強。

誠如我的機構同仁所言: 「與同事相處的職能以及帶孩子的知能同等

2

重要,職能是基礎,職能困難會影響知能的表現,同工關係不佳,帶孩子 的品質就連帶變差!」因此個人的人際技巧與專業知識必須並重發展,特 別是這份與院童關係如同親子般密切的替代性親職工作,保育員必須不斷 付出愛心與耐心,不單對孩子,也需要有與同工彼此相愛,互相擔當的默 契和智慧。

除了做到職能與知能並俱,研究者也認知到能支持兒少工作者長期工 作的動力是「愛」。在非親非故的師生之間,愛使工作有眼前的果效,也能 使未見的影響更為長久深遠。研究者在安置機構服務多年,對於教養工作 所承受的勞累頗能感同身受,體會團隊同工及輔導院童實屬不易,持續付 出的背後有賴強大的內在動力做為支撐。故本研究擬以三位資深保育員為 研究對象,盼能透過深入訪談聽見其蘊積多年的內在聲音,凸顯這份工作 的特殊性。

貳、保育員工作動機

保育員的育兒過程被視為是「情感勞動」 (emotional labor)的一種類型,

除了考量自身利益,也包含對院童的真誠關注(錢霖亮,2013)。Vashchenko、

Easterbrooks 與 Miller.( 2010)調查發現在安置機構工作的普遍原因包括福 利、排班方便、道德感和對孩子的感情。因此可知,保育員對自身的勞務 或許單純以工作來看待,也可能帶入了自身情感與孩子建立關係。

從相關研究可得知工作動機之重要性。Moses(2000)表示照顧院童的動 機能夠有效預測保育員在工作上的表現、成就與服務期間,也很有可能間 接對孩子產生影響。Brannen、Mooney 與 Statham (2009)說明,當不同經歷、

性格和價值觀的保育員來從事這份工作,而其過往經歷可能聚焦在「關注 改變弱勢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之上,此想法可使人區辨誰適合也有能力 從事這份工作。Smith(2008)認為不同性別、年齡的工作者帶著不同的動機 與經驗來做服務,以中高齡婦女為例,在兒女成長離家後,為了收入的需

3

求來尋求工作,她們有育兒經驗也能積累照顧技能。錢霖亮(2013)則發現 中國福利院的保育員多是有育兒經驗的本地農村成年女性,工作的穩定性 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是吸引她們入職的重要原因,因為員工另外配有機構給 的福利房,可以和丈夫同住,既省去房租又能過家庭生活,還可以一直做 到退休為止,並享有國家給職工的醫療和養老保險。林蕙平(2016)也表示 許多安置機構照顧者若非未婚女性,便是二度就業且兒女成年的已婚婦女,

年輕已婚男女及育兒者極為稀少,他們有「對人有興趣」的特質,帶著助 人、與兒少工作和宗教的熱誠踏入工作,部分工作者的從業動機為彌補童 年經驗的缺憾,欲滿足內心的渴求。從上述研究可知,安置機構的照顧者 重視內在情感與價值觀,也有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之需求。Brannen、

Statham、Mooney 與 Brockmann(2007)認為保育員有責任和權力使工作與生 活得到平衡,工作條件的改善有助於工作團隊的穩定運作。因此,理想的 兒少工作者宜有兼顧工作與生活的管理能力,他們與孩子有深厚的情感連 結,必須保護孩子的安全,也有職責提供良好的教育。

總言之,保育員扮演著孩子生活中心的重要角色,對於改善院童的生 命與未來應存有使命感,因此引發研究者的興趣,欲瞭解受訪者為何從事 這份安置機構的工作,對照顧院童有何理解與信念,以及其個人的經驗和 背景是否有助於其穩定投入工作。

參、保育員的多重身分與教養困境

保育員是一種兼具家長、老師、兄姐與朋友等多重角色的職業,像父 母一樣不分日夜地操心,但也像教師需要休假、輪班上陣,有時如兄姐般 可依靠,也有時和朋友一樣能相互分享談心,在這個亦師亦親亦友的多重 身分裡,保育員與孩子關係的緊密可想而知。林妙容與蔡毅樺(2014)將保 育員的工作性質定位為機構裡孩童的替代親職角色,指明其面臨的挑戰多 元而複雜,突顯了保育員有不斷增能及適時提供支持之需要。然而,由於

4

不同屬性的兒少如法院轉介、遭性侵、受虐、遺棄或失依者在同一處所接 受照顧及管教,使得工作人員對於服務的提供有相當的困難(葉坤祥,2013)。

因此,相對於一般家庭的父母面對少數子女,安置機構保育員輪班時皆需 獨自面對多位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小孩,所受挑戰不斷,而因著時間、環境 與體力的受限,保育員經常無法滿足所有孩子的個別需求,也難以處理層 出不窮的行為問題。

安置機構保育員與一般幼兒園的教保員不同,其身分是「有情感勞動 的保育員媽媽,具有將工作和私人生活交織在一起且相互影響的特徵」 (錢 霖亮,2013,頁152)。此外,由於受照顧者年齡尚小,較不能獨立自處,

需要與保育員建立安全互信的關係,如同涂妙如與黃迺毓(2011) 在研究中 所表示「幼兒可以同時或相繼地與父母以外的他人形成依戀關係」(頁182)。

也就是說,安置機構保育員要能夠把工作當成自己的家庭一樣去經營,並 且儘可能地與院童培養出如同家人一般親密的互動關係。

然而,安置機構的兒童顯出對人不信任的特質,外在雖然表現與人互 動的熱情,但是內心深處卻感到焦慮與不安,孩子與保育員之間相處困難,

使保育員失去原有的信心與耐心,若保育員對於院童所表現的抗拒與逃避 給予負面的回應,傾向以兒童似乎不需要自己的態度,生氣地對待孩子,

則將陷入惡性循環的後果,影響形成新關係的品質(詹弼如,2011)。保育 員面對不易建立安全感與帶有依附創傷的孩子,經常要處理令人棘手的言 行問題,因此其特殊的教養經驗值得研究者深入了解。本研究欲探討保育 員如何定位替代親職角色,也關切保育員在教養經驗中對於關係掙扎的心 路歷程。

肆、保育員的調適與支持

葉坤祥(2013)將兒少工作者的壓力情境及倦怠感受的來源歸納為五個 因素:體力及精力嚴重超支、與孩子的衝突不斷、與工作夥伴的摩擦或不

5

信任、工作辛苦不被看到以及沒有成就感。若情感未獲得支持,衝突未妥 善處理,勞務中愛恨交織與矛盾的情緒將使保育員的愛心與耐心日漸消耗,

與案主關係漸趨緊張,最後因心灰意冷而士氣低落,選擇離開職場,是以 安置機構人員流動率時常居高不下。因此當安置機構的兒少問題愈顯複雜,

保育員無從發揮其能力,對工作產生無力感與挫敗感,可能使其身心產生 適應不良的狀況。Qualls (1997)以宗教角度觀看照顧孤兒所遭遇的痛苦經 驗,發現受訪者經歷各種情緒和身體反應、不斷質疑、與神溝通、尋找應 對的方法與現實定位…等,遭受的痛苦涉及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從複雜 體悟中創建自我深度學習的環境,並對於人性給予重新定位與回應。由此 可知,在安置機構的照顧經歷可能是沈重的自我修復過程,而保育員如何 調適亦有待關切。

除了保育員自身壓力的調適,外在的社會支持也是本研究欲探究的重 點。胡碧雲(2005)提及安置機構人力調配的問題,照顧者24小時輪班以及 日夜在機構的頻繁互動,並且其多重角色中的界線平衡與維持不易,意外 事件與隨時的行為問題再三發生,在沒有足夠專業輔導與支持之下,往往 中途離職或累積壓力與情緒,保育員可能涉入過深失去中立客觀的反省能 力,或因慣於用固定方式處理事件、個案經常性的行為問題及排斥新的方 式,使安置機構逐漸形成僵化的封閉系統。簡言之,保育員的工作處境頗 為艱難,單靠自身能力無法處理層出不窮的狀況,因此團隊的互補、協調

除了保育員自身壓力的調適,外在的社會支持也是本研究欲探究的重 點。胡碧雲(2005)提及安置機構人力調配的問題,照顧者24小時輪班以及 日夜在機構的頻繁互動,並且其多重角色中的界線平衡與維持不易,意外 事件與隨時的行為問題再三發生,在沒有足夠專業輔導與支持之下,往往 中途離職或累積壓力與情緒,保育員可能涉入過深失去中立客觀的反省能 力,或因慣於用固定方式處理事件、個案經常性的行為問題及排斥新的方 式,使安置機構逐漸形成僵化的封閉系統。簡言之,保育員的工作處境頗 為艱難,單靠自身能力無法處理層出不窮的狀況,因此團隊的互補、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