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期待視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期待視野

本文研究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先從「戀愛」論述的成 形出發,討論具現代性意涵的「戀愛」,於一九二○年代初期受臺灣新知識分 子接受、詮釋並重新表述的歷程;而後,對照「戀愛」的論述與小說文本,指 出初期以「戀愛」為主題的小說創作,表露了鮮明目的意識,並暗喻了新知識 分子「拆家」和「造家」的社會改革期待;此外,亦觀察「戀愛」敘事進入一 九三○年代之後,所出現的現實化、內向化轉折,至此,「戀愛」不僅只是基 於社會改革期待而生的口號,更是映現新知識分子自我反視路徑的意符。

然而,限於筆者現階段的能力,在影響論的爬梳方面,或許不夠周全;基 於本文立論的基點,在對書寫「戀愛」主題的小說文本之選取上,也僅分析新 文學運動脈絡刊物上的創作,而暫且將《臺灣日日新報》、《風月報》等媒體所 刊載的或許更為流行的通俗「戀愛」作品置於討論範疇之外;另一方面,新知 識分子對「戀愛」小說的轉載,在本文現有的論述脈絡之限制下,僅整理呈現 於附錄之中,尚未進行整體的分析研究。以上三點,是本文的研究侷限,期待 未來的論者,推展更進一步的論析視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一、史料與文本

《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台湾総督府警務局,1933)

《民俗臺灣》(臺北:東都書籍會社臺北支店,1941-1945)

《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1979)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復刻本(臺北:東方文化,1997)

《臺灣人士鑑》復刻本(東京:湘南堂,1986)

《臺灣日日新報》復刻本(臺北:五南,1994-1995)

《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複刻本(臺北:東方文化,

1973)

《臺灣婦人界》(臺北:臺灣婦人社,1934-1939)

エレン‧ケイ,《戀愛と結婚》(東京:天佑,1922)

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河原功,《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文芸評論集》(東京:

緑蔭,2001)

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河原功、黃英哲、黃美娥等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 学集成 1~25》(東京:綠蔭書房,2002-2007)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台湾人作家作品集》(東京:緑蔭,1999)

王白淵,《蕀の道》(盛岡:久保庄書店,1931)

池田敏雄、莊楊林合編,《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複刻本(臺北:東方文化,

1981)

朱舜琴譯,《戀愛與結婚》(臺北:國粹,1967)

吳漫沙,《韮菜花》(臺北:前衛,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呂赫若,《清秋》(臺北:清水,1944)

李南衡,《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臺北:明潭,1977)

林輝焜,《爭へぬ運命》(臺北:林輝焜,1933)

邱貴芬,《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臺北:女書文化,2001)

阿 Q 之弟,《可愛的仇人》(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6)

阿 Q 之弟著,張文環日譯,《可愛的仇人》(東京:ゆまに,2001)

胡風譯,《山靈──朝鮮臺灣短篇集》(上海:文化生活,1936)

徐坤泉,《靈肉之道》(臺北:前衛,1998)

陳垂映,《暖流寒流》復刻本(東京:ゆまに,2001)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 備處,2006)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Damian Grant 著,蔡娜娜譯,《寫實主義》(臺北:黎明文化,1973)

Flizabeth Dipple 著,林怡俐譯,《情節佈局》(臺北:黎明文化,1973)

Lilian R. Frust & Peter N. Skrine 著,李永平譯,《自然主義論》(臺北:黎明文 化,1973)

Mieke Bal 著,谭君强譯,《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北京:中囯社会科学,2003)

Peter Dixon 著,孫萬國譯,《論修辭》(臺北:黎明文化,1973)

Wallace Martin,《当代敘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1986)

王德威,《想像中囯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2004)

王德威、黃錦樹編,《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臺北:麥田,2005)

申丹,《敘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硏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朱光潛,《現實主義的美學》(臺北:金楓,1987)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

吳密察,《文化協會在臺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7)

吳密察,《臺灣史料集成提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硏究》(臺北:稻鄉,1990)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

臺灣學生,2007)

林鎮山,《臺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市:前衛,2002)

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中縣文化,1995)

柳書琴,《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靑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2009)

柳書琴、邱貴芬,《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 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2005)

胡亞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硏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 種者,2004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囯》(北京:北京大學,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 育,2006)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 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

祖囯颂,《叙事学的中囯之路:全囯首届叙事学学朮硏讨会论文集》(北京:中 國社会科学,2006)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

2006)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春暉,2008)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2007)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 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

陳芳明主編,《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硏 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 北:麥田,2006)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1996)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師大史研所,19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游鑑明,《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1994)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5)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北市文獻會,2003)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 北:麥田,2004)

愛倫‧凱(Ellen Key)著,林苑文譯,《婦女運動》(臺北:臺灣商務,1966)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臺北:時報,1993)

董學文、榮偉編,《現代美學新維度: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論文精選》(北京:

北京大學,1990)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2004)

厨川白村,《戀愛論》(臺北:水牛,1966)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2004)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囯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學,1997)

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觸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現代中囯》(广州:广州,1999)

(二)日文專書

下村作次郎,《よみがえる臺灣文學:日本統治期の作家と作品》(東京:東方,

1995)

小田切秀雄編,《明治文學全集:北村透谷集》(東京:筑摩書房,1976)

中島利郎,《「台湾民報‧台湾新民報」総合目録:付台湾靑年‧台湾》(東京:

緑蔭,2000)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都:緑蔭,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文献目錄》(東京:緑蔭,2000)

佐伯順子,《色と愛の比較文化史》(東京:岩波,1998)

河原功,《台湾新文学運動の展開:日本文学との接点》(東京:研文,1997)

前田愛,《近代文学の女たち──『にごりえ』から『武蔵野夫人』まで》(東 京:岩波,2003)

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 草,2001)

張競,《近代中囯と恋愛の発見》(東京:岩波,1995)

(三)英文專書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David Swartz, Culture and Power: The Sociology of Pierre Bourdieu,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Haiyan Lee,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Susan Emanuel,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6.

三、學位論文

丁鳳珍,〈臺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西美貴,〈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臺灣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份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

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呂淳鈺,〈日治時期臺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怡儀,〈日據時代的臺灣新文學──以翁鬧的作品為主〉(東吳大學日本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李秋慧,〈龍瑛宗及其小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周馥儀,〈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臺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

(1920~1930 年代)〉(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淑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前的臺灣新文學運動(1920~1927)──以《臺 灣民報》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1937~1945)〉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施侞妏,〈韓國與臺灣農民小說之比較研究──李無影與呂赫若為中心〉(中國 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