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1920~1937)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老師:張文薰教授. 立. 政 治 大. Nat. sit. y. ‧. ‧ 國. 學. 從意識啟蒙到創作轉折:. io. er. 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研究. n. a l (1920~1937) i v n Ch U engchi. 研究生:溫若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立. 治 政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U i engch. v i n.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致謝. 人們常將戀愛比喻為熱病一場,而過去數年與日治史料「談戀愛」的我,也 像發了幾場高燒,迷走於論述與情感之間,追逐著不斷閃現的那隻象。感謝以下 的師長,為我的囈語提供了清晰的意義:指導教授張文薰老師,總是願意給我充 分言說表達的空間,並於各方面予我支援,在昔日許多關鍵片刻中,常是她亦師 亦友的存在與指點,使我獲得繼續前進的力量;而以高度學者風範教導我重新思. 政 治 大 步認識女性主義與西方理論的范銘如教授,以及論文口考時慷慨提供寶貴意見的 立 考文學意義的王靖獻教授,啟蒙我進入臺灣文學領域的陳芳明教授,引領我進一. ‧ 國. 學. 陳建忠教授與楊翠教授等諸位學者,亦以其廣博的學養,對這本論文的書寫基點 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除此之外,臺文所一路走來相互勉礪的夥伴士博、思坊、. ‧. 馨霈、承欣、雅楨、姿瑾、敬堯,提醒我莫忘初衷的臺大濁水溪社諸君,以及始. sit. y. Nat. 終義無反顧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也都是我深深感謝的對象。長路漫漫,謝謝你. io. al. er. 們在這裡,豐富並延續了此刻的意義。. v. n. 古人云此心安處是吾鄉,幾年體會,我想故鄉或許也會使人不安,但無疑地,. Ch. engchi. i n U. 她仍是永恆的心之所向;在自己即將啟程赴美之際,益發深有斯感。這本論文以 近百年前為家鄉描繪理想藍圖的臺灣青年們為研究開端,於行筆告終的此刻,且 容許我向那些熱忱投身社會改造工程、同時積極進行自我探問的先輩身影,致上 誠摯的感激與敬意。 謹獻給我行路的起點,臺灣。.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摘要. 本文論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戀愛」敘事的變化歷程,探討作為新文學書 寫者的新知識分子,基於社會啟蒙使命與個人意識解放之雙向追求的觀照視角, 在小說創作間將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由公領域議題漸次過渡轉化至私領 域呈現的表述細節。「戀愛」作為新知識分子的書寫主題,在一九二○年代初期 挾帶改造社會、拆家立族的鮮明目的性,以「新道德」之姿堂皇登入啟蒙話語的 辯證場域,而新知識分子也藉由此一概念所指向的新式男女關係,發展出極具對. 政 治 大. 話能量的種種表述形式,對臺灣社會的既往秩序進行挑戰與試探。隨著整體環境. 立. 的改變,一九三○年代之後新知識分子筆下的「戀愛」,從戰鬥性的話語逐漸轉. ‧ 國. 學. 變為書寫者反視自身的可能向度,在敘事觀點由「他」到「我」、表述旨趣由公. ‧. 共議題到個人經驗的轉換之間,不僅呈顯出臺灣社會對現代性知識的接受細節, 同時亦映現了新文學廣納各方影響後複雜多樣的發展可能。.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關鍵詞:新知識分子、戀愛、啟蒙、現代性.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素材………………………………………………………. 8.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12 21. 學. ‧ 國. 第四節.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立. 第二章 臺灣新知識分子談「戀愛」:現代性知識論述的形成 25. 第二節. 戀愛,婚姻進化論中的「新道德」…………………………………. y. 33. 第三節. sit. ‧. 戀愛論與新知識分子的目的意識……………………………………. 戀愛如何可能?………………………………………………………. 44. 第四節. 小結:現代性論述的多重在地演繹…………………………………. io. n. al. er. Nat. 第一節. Ch. engchi. i n U. v. 52. 第三章. 從思想表述到文學創作:「戀愛」作為一種敘事策略. 第一節. 戀愛論述小說化:謝春木〈彼女は何處へ?〉的初試啼聲………. 55. 第二節. 娜拉的東亞行旅:王白淵〈偶像の家〉的出現意義………………. 63. 第三節. 道德底線的試探:小說中的「私奔」主題…………………………. 72. 第四節 小結:在拆家與造家之間……………………………………………. 79. 1.

(10) 第四章. 戀愛的三稜鏡:新知識分子的「戀愛」轉折. 第一節. 註定挫敗的戀愛?──評析林輝焜《争へぬ運命》………………. 81. 第二節. 戀愛情節的逆轉:解讀張碧淵〈ローマンス〉……………………. 89. 第四節. 98 政 治 大 小結:小說敘事的轉變……………………………………………… 105 立 失戀者的自白──翁鬧〈夜明け前の戀物語〉……………………. 學. ‧ 國. 第三節. 結論. 第一節. 臺灣新文學「戀愛」敘事的起始與衍變(1920~1937)…………… 107. 第二節. 研究侷限與期待視野………………………………………………… 109. ‧. 第五章.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參考文獻………………………………………………………………………… 111. Ch. engchi. 附錄一 《臺灣民報》系「戀愛」主題論述列表……………………………… 123 附錄二 《臺灣民報》系「戀愛」作品轉載列表……………………………… 127 附錄三. 臺灣新文學「戀愛」主題小說創作列表(1920~1937)………… 129. 2.

(11)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在現有的日治時期文學研究裡,以「戀愛」為題的專論,大多與通俗文本 相關,至於新文學運動脈絡中的文本和「戀愛」之間的關聯,則少見整全的探 討與體系化的分析。昔日言及日治時期新文學時,最先得到思考的論題常是其. 政 治 大 性格,然而,作為新文學執筆者的新知識分子──例如活躍於《臺灣民報》等 立 與舊文學之間的種種詰辯論爭,或它深具戰鬥姿態的反殖民、反資本、反父權. ‧ 國. 學. 知識啟蒙園地裡的那群青年們──真的不常「談戀愛」嗎?事實上,戀愛並非 只是市民生活裡的通俗情節,翻閱《臺灣青年》以降一系列勃發著理想的刊物. ‧. 時,可以發現,新文學所表現出的姿態,不僅能被詮釋為新知識分子對後殖民. sit. y. Nat. 主義、社會主義甚或女性主義等種種遠大訴求的正面支援,與此同時,看似屬. io. al. n. 化界的傾力關注。. er. 於小我範疇的「戀愛」,亦曾作為一種亟待討論的議題,受到日治時期臺灣文. Ch. engchi. i n U. v. 這樣的現象並不只發生在臺灣。十九世紀以來,在日本,在中國,甚至整 個東亞,都曾經大費周章地思索過「戀愛」的問題,並賦予它理論性的意義。 日本關於「戀愛」的系統性論述,大約始於明治知識人對「近代戀愛觀」的大 力解釋與提倡 1,而中國的新青年們,也於五四時期積極鼓吹「自由戀愛」的主 張;至於臺灣方面,新知識分子將「戀愛」納入討論範疇,最早源於大正民主 時期留日學生的傳播 2,而後亦有中國五四風潮的影響。對「戀愛」的深入思考,. 1. 2. 如北村透谷在 1892 年發表於《女学雑誌》的評論〈厭世詩家と女性〉 ,即為開啟討論近代戀 愛觀的代表作之一,見小田切秀雄編, 《明治文學全集:北村透谷集》 (東京:筑摩書房,1976) , 頁 64-68。 見洪郁如, 《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 (東京:勁草,2001), 頁 186-194。 3.

(12) 伴隨著近代化的浪潮,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它結合了個人意識的解放和女性自 主的期望等現代性論題,以一種具衝擊性的姿態降臨,叩問著近代青年們的論 述場域。可以說,臺灣對「戀愛」問題的關切,亦屬現代性影響下的呈現。 《臺灣青年》等系列刊物,是日治時期新知識分子最早熱切討論「戀愛」 的園地之一,這些刊物不僅承載了由他們所積極發表的相關言論,來自日本、 中國甚至西方的「戀愛」觀點,也經常被轉錄於上進行對照及補充。起初, 「戀 愛」幾乎等於「自由戀愛」的同義詞,被置放在「婦女問題」的脈絡中出現, 然而不久以後,關於「戀愛」本身的論述,也得到了獨立性的關注,如《臺灣. 政 治 大 愛和運命戀愛〉 等文,即是引介島外知識論述來對戀愛進行個別討論的例子。 立 民報》於一九二四年所刊載的〈我的戀愛觀〉 3 、〈戀愛的進化觀〉 4 、〈自由戀 5. ‧ 國. 學. 另一方面,除了思想上的直接表述以外,將「自由戀愛」轉化成文學主題加以 書寫的現象,也在臺灣成形,由留日青年謝春木所作、大抵可視為臺灣新文學. ‧. 第一篇小說作品的〈彼女は何處へ?──惱める若き姉妹へ〉6 即以此為題,描. sit. y. Nat. 寫女主角桂花為了成全男主角清風的「自由戀愛」,而選擇放棄自己與清風的. io. al. er. 媒妁婚約,轉而朝獨立自主「新女性」之路前進的過程。於此之後,相關的小. v. n. 說創作仍所在多有,王白淵寫於一九二六年的〈偶像の家〉7 ,則是另一篇值得. Ch. engchi. i n U. 加以討論的作品。這篇小說以對話的形式呈現,明顯脫自挪威劇作家易卜生 (Henrik Ibsen,1828~1906)於發表當時造成輿論譁然、而後被評為女性主義 經典的劇本《玩偶之家》 (A Doll’s House) ,除了篇名的相似性外, 〈偶像の家〉 小說中的女主角秀英,在接觸女性自主的理論後,為了重新省視缺乏愛情、徒 具形式的婚姻而走出家門,此一角色的設定,亦彷彿是《玩偶之家》女主角「娜 拉」(Nora)的臺灣版,令人玩味。如果「她將往何處去」的答案是女性的成 3 4 5 6 7. 中桐確太郎作,醒民譯, 〈我的戀愛觀〉 ,《臺灣民報》22-23 號(1924.05-06) 。 車夫,〈戀愛的進化觀〉, 《臺灣民報》25 號(1924.06)。 帆足理一郎作,錫舟譯, 〈自由戀愛和運命戀愛〉, 《臺灣民報》26 號(1924.07)。 追風,〈彼女は何處へ?──惱める若き姉妹へ〉, 《臺灣》3 年 4-7 號(1922.07-10) 。 收於王白淵, 《蕀の道》 (盛岡:久保庄書店,1931) ,根據原文記載,此作寫於 1926 年 8 月 15 日。 4.

(13) 全,那麼,在「偶像之家」崩毀之後,人們所讀見的,已是女性的出走。如是 的轉折留下了許多討論空間,而同時也顯現出在「戀愛」議題小說化的初期, 仍明顯存在著與「婦女解放」的號召相互呼應的傾向。 至於臺灣青年們對「戀愛」的積極主張,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學化表現,是 否就等於當時女性意識的抬頭,則是另一個尚待仔細討論的問題。必須留意的 是,這些作品基本上皆出自「新知識分子」之手,亦即所謂「菁英視角」之下 的書寫,而此時的菁英們,大多仍為男性──在這樣的狀況下,所謂的「戀愛」 問題,以及時常藉此受到象徵性表述的女性形象之指涉意義,毋寧顯得更為複. 政 治 大 出「從屬者能說話嗎」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的質問,指出知識分子為 立. 雜。後殖民學者史碧娃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1942~)曾對知識界提 8. ‧ 國. 學. 弱勢「他者」代言的危機與困境:事實上,「他者」以知識分子為媒介的「再 現」,將不可能被完成,因為在知識分子的「代言」裡,作為從屬的「他者」,. ‧. 是無法真正發言的。這樣的情況對知識分子本身而言,可能是必須思索的難. sit. y. Nat. 題,然而,在文學研究裡,卻也可以是開啟新向度的轉機:在文化研究之風盛. io. al. er. 行的當代知識界裡,許多作品被動輒貼上「女性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標籤. v. n. 來進行檢視與評價,但如此這般的解讀,有時卻可能反而掩蓋了文本本身的討. Ch. engchi. i n U. 論空間;反之,或許在已知其特定視角與思想脈絡的前提下,回到文學問題本 身,觀察作者將思想「文學化」的方式與過程,亦為另一種值得努力的研究方 向。基於如上的思考,在進入文本分析時,筆者將不傾向對新知識分子的「菁 英視角」進行批評或針砭,而打算以此作為研究條件之一,聚焦觀察新文學中 新知識分子對「戀愛」的評論表述,及其將此概念「小說化」後的敘事模式, 期待在這樣的座標底下,能更細緻地讀出日治時期小說中「戀愛」敘事的複雜 意涵。. 8.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5.

(14) 在以「戀愛」為主題的新文學小說中,初期的不少作品被生產自婦女解放 運動的脈絡,寓有濃厚的說教意味,然而,隨著近代社會的逐步成熟,以及由 此而生之時人思維的轉變,小說裡的「戀愛」,也變換了一番風景。一九三○ 年代以後,「自由戀愛」的革命迫切性似乎已非臺灣文本裡大聲疾呼的主題, 但以「戀愛」為名所進行的敘事依然持續進行,並衍生出許多不同的面貌。當 「戀愛」在小說中的意義,不再僅指向政治社會運動的訴求時,對「戀愛」本 身的描寫,也就顯得多元起來,除了以改革社會的立場正面強調「戀愛」重要 性的作品之外,反思「戀愛」的小說也逐漸出現。於一九三一年由署名夢華的. 政 治 大 故事,指出在浪漫之外,戀愛充滿謊言、令人失望的一面;其後,林輝焜的〈爭 立. 作者發表在《臺灣新民報》上的小說〈她!〉9 ,便是一個闡述「戀愛陷阱」的. ‧ 國. 學. へぬ運命〉 10 與張碧淵的〈ロマンス〉 11 ,也可視為此一類型的作品。這兩篇 小說分別以男女新知識分子的角度,為浪漫的戀愛情節打上了問號,至於這樣. ‧. 的態度,究竟是對戀愛風潮本身的直接反響,抑或具有其它方面的意義,則可. sit. y. Nat. 再更進一步仔細探究。無論如何,此類書寫的生產,不啻為新文學對「戀愛」. io. al. er. 更為深入的呈現。另一方面,小說敘事觀點的轉折,亦是「戀愛」書寫產生變. v. n. 化的重要註腳:起初,小說中的「戀愛」敘事時常具有批判封建家庭的意味,. Ch. engchi. i n U. 這樣的功能取向,決定了敘事者傾向以旁觀視角呈現「她」的無奈命運的書寫 型態;然而,在歷經此一階段之後,選擇以第一人稱「我」的姿態現身的敘事 者也被型塑出來,此類作品中「我」對戀愛的思考,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情緒 或情結,彷彿就是作者親身體驗的註腳,或許,這可以視為新知識分子真正開 始感受「戀愛」的表徵。在實際涉入「戀愛」的過程裡,對戀愛感覺的描寫, 9. 作者原名劉夢華,此作發表於《臺灣新民報》371-374 號(1931 年 7 月 4、11、18、25 日)。 筆者目前所得見之《臺灣新民報》復刻版,僅至 1932 年 4 月 9 日,日刊發行以前。根據《日 本統治期台湾文学集成 3:臺灣長篇小說集三》內之〈作品初出〉篇所記, 〈爭へぬ運命〉於 報紙上連載的時期,應為 1932 年 7 月至 1933 年 1 月,確切日期則未刊錄。小說連載結束後, 於 1933 年被出版為單行本,版本資料:林輝焜, 《爭へぬ運命》 (臺北州:林輝焜,昭和 8)。 11 此作發表於《臺灣文藝》創刊號(1934.11.05) 。根據呂明純的査考,張碧淵原名張碧珚,為 張深切之妹,見〈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中第三章的討論。 10. 6.

(15) 甚或愛欲與自我的辯證,逐漸成為敘事的重點,翁鬧的〈夜明け前の戀物語〉 12. ,即為其中深具象徵性的代表作品。 包含「戀愛」敘事的小說,除了討論戀愛本身以外,也可能具有其它向度. 的指涉意涵。在憧憬「戀愛」的年代裡,「戀愛」的存在被賦予著許多不同的 意義,於篇篇文本間追尋愛情與戀人的新知識分子,所追尋的也許並非只有「戀 愛」本身,更是解放、是欲望、是認同、甚至是曖昧模糊的美感;有時小說中 的「戀愛」是戀愛,有時卻又成了另一個主題的意符。在「戀愛」敘事的發展 過程中,「戀愛」逐漸成為具有多重可能的表述,一種意在言外的修辭,充滿. 政 治 大 子複雜心靈圖景的重構,舉凡社會改革的熱忱、民族政治的情結、個人主義的 立 想像空間。基於這樣的思考,對「戀愛」敘事的研究,也可以成為對新知識分. ‧ 國. 學. 追求等散落四方的心志,都可能在「戀愛」的表述與書寫之間,順著時間的流 向,漸次交織成一張斑斕的網。. ‧. 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受到哪些島外論述的具體影響?在「戀愛」. sit. y. Nat. 的意識啟蒙和創作呈現間,哪些部分被從政治社會的場域過渡到了文學裡?原. io. al. er. 本作為一個議題,而後被「小說化」的「戀愛」,又為新文學承載了怎樣的視. v. n. 界、開拓了怎樣的風景?如三稜鏡般折射出七彩向度的「戀愛」,照見新知識. Ch. engchi. i n U. 分子的何種想望?而總觀日治小說中「戀愛」敘事的發展,究竟使我們讀見怎 樣的敘事轉折與表現歷程?上述幾點,即為本文擬定思索與回應的主要論題。. 12. 此作發表於《臺灣新文學》2 卷 2 號(1937.02)。 7.

(16)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素材. 一、研究範疇. 1. 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 日本統治下臺灣的新文學運動,可以說和新文化運動及臺灣社會運動有 不可分割的關係,不過以近代思想為背景的新文化運動的勃興,是一九. 政 治 大 中國的流亡政客梁啟超應臺灣大富豪且後來成為臺灣社會運動之領袖 立. 一○年後的事情。臺灣新文學運動的萌芽可說是一九一一年四月下旬,. ‧ 國. 學. 的林獻堂邀訪來臺時開始的。然而,實際上新文化運動成為一個運動組 織在臺灣出現,卻源於一九一四年二月老政治家板垣退助來臺之後,同. ‧. 年十二月在臺北成立「臺灣同化會」之時。 13. sit. y. Nat. io. al. er. 這是河原功對臺灣新文學運動展開背景的描述。雖然臺灣同化會於一九一. v. n. 五年即遭總督府下令解散,但組織新文化運動的社會能量已然開始萌芽。隨著. Ch. engchi. i n U.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民主和自由思潮在世界各地的廣泛傳播,以及朝鮮三一運 動與中國五四運動等民族自決行動出現的震撼性影響,臺灣知識青年開始積極 組織自身的文化運動。以在日臺灣留學生為起點,知識分子於一九一九年後相 繼發起「啟發會」(而後改稱「新民會」)及「臺灣青年會」等團體作為政治社 會運動的據點,並以臺灣大眾為對象,在其機關誌《臺灣青年》以降的一系列 「臺灣民報系」刊物中持續進行新知識的引介與論述工作,進一步引發了臺灣 新文學運動。. 13.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 《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 (臺北:全華,2004) , 頁 122。 8.

(17) 於臺灣新文學運動刺激之下所誕生的臺灣新文學,起初具有不容質疑的反 殖民、反資本、反父權等脫胎自社會運動脈絡的戰鬥性格,然而,隨著一九三 一年後日本當局對臺灣社會運動的嚴厲壓迫,使得知識青年不得不逐步將運動 經營的重心由社會改造轉向對新文學的經營之上,自此,臺灣新文學開始走向 在戰鬥之外的、自主多元的道路。同時,一九三○年代「島都」臺北的逐漸成 形,也為新文學提供許多不同以往的新鮮元素與豐富養料;更具體地說,都市 公共空間的興起,為人際之間的相互交往營造了新的可能,觸發了新的意義, 而這樣的轉變,也呈顯在映照人之心理活動的文學表現之轉變上。觀察臺灣新. 政 治 大 化歷程,在昔往慣用的反殖民、反資本、反父權等大論述的分析向度之外,與 立 文學從萌芽的一九二○年代初期,到其逐步成熟的一九三○年代中期之間的變. ‧ 國. 學. 個人主體切身相關的「戀愛」,也是極為值得嘗試的論述主題。在「戀愛」的 論題之中,啟蒙知識的傳話,男女關係的變化,甚或社會秩序及個人想法的對. ‧. 話等文化現象,皆是可以觸及的研究範疇,亦為可能形成繽紛論述風景的基點。. sit. y. Nat. 本文以臺灣新文學脈絡小說作品中的「戀愛」為主要研究對象,觀察新知. io. al. er. 識分子在這些作品之中書寫「戀愛」的敘事細節與變化歷程。在文本的選擇上,. v. n. 以由「戀愛」作為小說情節發展主線的作品為主,敘事者或主角對戀愛的思考、. Ch. engchi. i n U. 體驗甚或反對,皆可以納入研究討論的範疇。至於其它稍微言及「戀愛」一詞 但非以「戀愛」為主題的小說、或雖以「戀愛」為主題但非小說敘事類而是詩 歌類的作品,則僅作為論文的補充對照向度,暫時置於討論的主軸之外。必須 一提的是,在決戰氛圍與其它因素的影響之下,一九三七年之後的新文學作品 具有較為複雜的面貌,基於避免歧路亡羊的考量,本文暫將論述的重心,限定 於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三七年間出現的文本之上。. 9.

(18) 2. 「新知識分子」:. 本文以「新知識分子」統稱日治時期新文學的寫作者,他們兼含男女二方, 以白話中文或日文作為書寫語言,並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種特質:一、相對於 僅受過傳統「書房」教育的前代漢文人,「新知識分子」具有接受近代化教育 的經驗,如國民學校與職業學校就學經驗、甚或赴日留學經驗等;二、「新知 識分子」以「臺灣民報系」等新文學運動的媒介刊物為文學創作的主要發表園 地,而通常本人也曾加入新文學社團,成為上述刊物的同人。. 政 治 大 「殖民地新中間層」,於權力位階上低於殖民者,卻又在被殖民者中居於思想 立 新知識分子是日治時期與近代化知識接觸頻繁的一群人,同時也是所謂的. ‧ 國. 學. 行動上的領導地位。他們觀看事物的視角,介於日本官方論述與臺灣在地傳統 間,於其思想表述與文學創作中,時常可見與前述二者相互對抗或相互承繼的. ‧. 辯證表現。接受近代化浪潮洗禮的新知識分子視角,是日治以後臺灣社會新起. sit. y. Nat. 的觀照向度,而由其意識觀點轉化而成的文學書寫,也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象徵. io. al. er. 開創或透露侷限的特殊指向性。新文學小說中的言論指向與意涵指涉,和其書. v. n. 寫者「新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身分所採取的觀看視角,有著極為強烈的相關性,. Ch. engchi. i n U. 在本文的研究裡,將不斷緊扣「新文學」和「新知識分子」二者之間的關聯, 作為論述展開的基礎。. 10.

(19) 二、研究素材. 本文以「新文學小說」為主要分析文本,這些作品取材自一九二○至一九 三七年間、目前筆者所能掌握的新文學刊物與書目之中,包括由東方文化書局 復刻的《臺灣青年》、 《臺灣》、 《臺灣民報》、 《臺灣新民報》、 《南音》、 《第一線》、 《先発部隊》、《人人》、《フオルモサ》、《臺灣文藝》(臺灣文藝聯盟)、《臺灣 新文學》、 《新文學月報》等日治時期新文學報刊雜誌,以及如王白淵《蕀の道》、 林輝焜《爭へぬ運命》等小說單行本。除此之外,由東京綠蔭書房整理出版的. 政 治 大 臺灣小說選集,亦為本文搭配參考的重要資料。 立. 一系列臺灣小說作品,以及由明潭、遠景、前衛等出版社翻譯成書的日治時期. ‧ 國. 學. 另一方面,除了在研究小說敘事的部分必須使用的作品文本外,於討論臺 灣對近代「戀愛」思潮的接收與詮釋時,也須參照小說之外的其它史料,這些. ‧. 史料或見諸於前述的報刊雜誌復刻本間,或查找自東京綠蔭書房整理出版的. y. 文芸評論集》,以及由國家臺灣文學館據此翻譯而成. sit. Nat.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 io. al. n. 出版社的《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集》等。. Ch. engchi. er. 的《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除此之外,亦有其它前輩整理的史料如明潭. i n U. v. 整體而言,本文以「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主題作品」為主要研究素材, 並且配合新文學媒介刊物中與「戀愛」議題相關的社說、評述、言論為輔進行 詮釋。至於如《臺灣日日新報》等雖非新文學運動者主要活動場域、卻亦具有 一定程度影響力的刊物,則作為本研究的旁支參考資料,暫不列入主要的研究 素材之中。. 11.

(20)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在目前以日治時期文化界為主要討論對象的眾多前行研究裡,筆者選擇 「戀愛」 、 「新知識分子的視角」與「影響論」三個主要方向,作為回顧的重點, 並將對本文所討論之議題具代表性及啟發性者,大致整理如下。. 一、 關於「戀愛」. 政 治 大 分析」兩個面向。在議題整理方面,楊翠的《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 立 前人對日治時期文化界的「戀愛」研究,主要分為「議題整理」與「作品. ‧ 國. 學. 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14 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論著之一, 而中西美貴發表於《臺灣風物》上的〈大正後期臺灣新知識分子的世界──「新. ‧. 民會」雜誌中戀愛結婚議題為主要分析場域〉 15 ,也是令人注目的論述。. sit. y. Nat. 楊翠的研究以婦女解放議題為主軸,在此脈絡下的「婚姻自主」討論項中,. io. al. er. 言及「戀愛問題確實是一九二五年前後臺灣社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16 的現象,. v. n. 並整理《臺灣民報》中的相關討論,認為戀愛問題是一九三一年臺灣社會運動. Ch. engchi. i n U. 路線改變之前,新知識分子討論婚姻問題時所關注的重點。在她的研究裡, 「自 由戀愛」和「婚姻自主」基本上是一體兩面、相互指涉的同類概念。而中西美 貴的研究,以和楊翠大致相同的《臺灣民報》系列刊物為分析材料,但更加聚 焦於「戀愛」之上,論及新知識分子對戀愛概念下「新男女關係」的思索與挪 用:一方面,「戀愛」作為一種「近代」的象徵,成了社運界議題的一環,不. 14. 15. 16. 此書以楊翠的碩士論文為基礎,於 1993 年由時報文化出版,可同時參考〈日據時期臺灣婦 女解放運動之研究──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中西美貴,〈大正後期臺灣新知識分子的世界──「新民會」雜誌中戀愛結婚議題為主要分 析場域〉, 《臺灣風物》54 卷 1 期(2004.03) ,頁 25-46,此文由作者碩士論文之一節修改而 成,見〈挪用現代──大正時期臺灣人民的不同殖民地經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 見《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頁 188。 12.

(21) 僅被用以追求實際人生的自主空間,也成為新知識分子表述「進步」思想的精 神概念,藉由文獻的引用,她呈現了新知識分子嘗試使用科學進化觀來談論「戀 愛」的一面;另一方面,和楊翠的界定近似,中西美貴也將「戀愛」和「結婚」 置放在同一個層次的框架中討論,並以〈臺娘悲史〉中日猛強娶臺娘的情節為 例,主張初期描寫「戀愛結婚」的小說,具有暗示日臺關係的指涉,同時指出 這樣的作品是以女性隱喻臺灣的開端。中西美貴的論述,嘗試結合新知識分子 的評論與創作,更進一步拓展「戀愛」的研究範疇,然而其關於小說政治意符 的分析,似乎更根基於新知識分子對「結婚」而非「戀愛」的書寫之上。無論. 政 治 大 的討論,作了具開拓性的整理與論述,為往後的相關研究,立下了良好的基礎。 立 如何,楊翠與中西美貴,皆從「議題」層面為日治時期臺灣文化界對「戀愛」. ‧ 國. 學. 在作品分析方面,除了於泛論新文學女性形象與通俗報刊題材的研究中, 時而涉及「戀愛」的討論外,對小說裡的「戀愛」較為集中的分析,以許俊雅. ‧.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愛情與婚姻〉 17 為早期較具代表性的論文。此文概論. sit. y. Nat. 了日治時期小說描寫戀愛的幾種型態,基本上亦從自由戀愛對傳統婚姻之反抗. io. al. er. 的論點出發,將戀愛與婚姻置放在同一範疇內討論,為其後的研究開啟了穩健. v. n. 的方向。而後,賴松輝完成於二○○一年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思想. Ch. engchi. i n U. 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在「浪漫主義的修辭語言」之論題下,也 討論到了小說中的「戀愛」書寫,指出追求自由戀愛的風潮,為臺灣小說增添 了浪漫的風格 18 ,他的論點,將以往研究者對「戀愛」的討論,從思想內容的 指涉,轉移到文學表現的手法之上,為後來的研究開拓了值得留意的向度。以 上二者,皆為從大方向展開的論述,而更為聚焦的研究,則可見陳莉雯〈「島 都」與「戀愛」:《風月報》相關書寫的再現與想像〉 19 ,該文以日治後期通俗. 17. 18. 19. 此文發表於《文學臺灣》7 期(1993.07),頁 98-114,亦見於許俊雅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所出 版的《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 見賴松輝,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 〉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 學所博士論文,2001),頁 73-84。 此為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 13.

(22) 報刊《風月報》中的婚戀小說為研究對象,觀察島都興起歷程、該刊中的戀愛 論述與近代大眾傳播模式對婚戀小說之生產所造成的影響,並分析於近代都會 興起之際時人思維所發生的轉變,及其表現在小說創作中的種種痕跡。舉例而 言,在書寫方式上,彼時婚戀小說的型態,從「傳統通俗」過渡到了「都會通 俗」之上,而情節設計方面,小說中的「戀愛」似乎含藏「建立現代都會家庭」 的精神意圖,頗有將小說作品視為「現代戀愛教科書」的意涵。陳莉雯的論述, 巧妙解讀了歷史語境和文學生產之間的關係,雖其研究對象限於單一報刊中的 婚戀小說,但她所指出的「都會」與「戀愛」兩種概念於文學創作中相互影響. 政 治 大. 的現象,亦為日治後期新文學小說作品中的「戀愛」,提供了值得參照的分析. 立. 指標。. ‧ 國. 學. 以「新知識分子」小說作品中的「戀愛」為專題的研究,在臺灣本地似乎 為數不多,然而,日本方面卻有這樣的例子。「日本臺灣學會」於二○○四年. ‧. 『結婚』 召開的第六回學術大會 20 中,即設有「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恋愛』. sit. y. Nat. を巡る言説の行方」(日治時期臺灣「戀愛」、「結婚」的言論指向)專題,張. io. al. er. 文薰、大野公賀、和泉司和中西美貴為此專題中的四位論文發表者,而他們所. v. n. 使用的研究文本,皆是「新知識分子」的作品。在本節針對「作品分析」方面. Ch. engchi. i n U. 的前行研究爬梳裡,張文薰的〈台湾文学における「女性」の機能性──想像 と断絶〉 21 和和泉司的〈描かれる『恋愛』『結婚』」〉 22 ,是必須納入討論的二 篇文章。張文薰的論文指出,新文學小說中的女性,不僅具有受「殖民支配」 與「傳統父權」雙重壓抑的形象,事實上在新知識分子描寫「戀愛」的小說裡, 她們被呈現著大為不同的面貌。藉由對謝春木〈彼女は何處へ?〉、巫永福〈山 茶花〉、林輝焜〈爭へぬ運命〉和張文環〈山茶花〉等四篇作品的分析,張文. 20. 21. 22. 日本台湾学会第六回学術大会於 2004 年 6 月 5 日舉行,會議地點為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 ス構内山上会館。 見《日本台湾学会第六回学術大会報告者論文集》 (大阪:日本台湾学会事務局,2004),頁 31-40。此外,本文亦被收錄於《日本臺灣學會報》第 7 號(2005.07) ,頁 90-105。 見《日本台湾学会第六回学術大会報告者論文集》,頁 51-60。 14.

(23) 薰討論了新知識分子追求戀愛的行動,及其所嚮往之作為戀愛對象的「新女性」 間相互辯證的現象,並以這些作品的發表先後順序,觀察新知識分子「戀愛」 想像的階段性變化,其所選取的文本,皆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為新文學脈 絡下小說作品中的「戀愛」研究,提供了出色的示範。至於和泉司的論文,則 以龍瑛宗的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從「日本語世代」的角度觀察「戀愛」思 潮的成立與演進歷程,認為新知識分子的戀愛觀,生成於日本語教育所建立的 近代化路徑之中,具有「學歷─近代化─戀愛」的連結關係;除此之外,他也 為新知識分子於一九二○年代積極戀愛、卻在三○年代後期態度動搖的現象提. 政 治 大 戀愛觀,由青澀不安走向成熟反思的具體表現。和泉司的研究扣合了「戀愛」 立 出了解釋,認為這樣的轉折除了體現戰爭氛圍的影響之外,也是新知識分子的. ‧ 國. 學. 與「近代化」的向度,為其後更為細緻的文本分析建立了適切的基礎。 整體而言,前行研究關於「戀愛」的討論,在議題整理與作品分析方面,. ‧. 已為大致的方向奠定了基礎;關於新知識分子將「戀愛」概念運用於社運層面. sit. y. Nat. 與精神層面的輪廓,及以之作為小說創作主題時的表現手法和所涉及的婦女解. io. al. er. 放、都市精神、新女性追求等近代思潮之間的關係,初步的爬梳與整理皆逐漸. v. n. 成形。然而,上述各面向的論述,散置於個別的研究之中,或偏重議題討論,. Ch. engchi. i n U. 或側重文學表現,或限於單一素材,或專於特定年代,尚未出現更為完整周延 的觀察,此亦為前行研究尚待補充之處。筆者認為,藉由更進一步的論述整合 與更為周全深入的文本分析,則可為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 梳理出更為完整的脈絡。. 15.

(24) 二、 關於「新知識分子的視角」. 新知識分子對「戀愛」的書寫視角,是本文擬定涉及的重要研究向度,關 於這方面的前行論述,以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 23 、蔡依 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 24 、呂 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三者的論 點最具代表性。 許俊雅分析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指出許多男性知識分. 政 治 大 材於現實情境,不如說出自於男性寫作者個人的政治目的與想像投射: 立. 子筆下的女性,被賦予自殺或瘋狂的結局,她認為這樣的呈現方式,與其說取. ‧ 國. 學. 男作家大多為社會運動改革者,他們把婦女解放看作是社會改革的一部. ‧. 分,因而許多男作家假借女性之口,堂而皇之地為受壓制的婦女「說. sit. y. Nat. 話」。因而臺灣文學中出現的女性題材,大都被納入更大的社會性、民. io. al. er. 族性主題,是被當作表現其他思想的一種工具或符號。或許可以說,他. v. n. 們關注婦女問題,並不是出於女性主義者的考慮,而是出於對社會問題. Ch. engchi. i n U. 的關切; (中略)小說中的女性,也被他們儼然衛道者之面目下──「道 貌岸然」的給犧牲了,作品中的女主角始終逃不出傳統非理性的囿限, 即使僥倖逃出,也大多下場悲慘。(中略)我們細讀日據時期的臺灣小 說,不難發現男作家塑造的婦女形象多陷於孤立無援的絕境,她們大多 缺乏自主自信,沒有獨立的思想、人格。這些婦女形象之所以重要,不 在於她們是女人,而在於她們是封建壓迫的象徵。 25. 23. 24 25. 發表於「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文建會主辦,清華大 學承辦,賴和文教基金會協辦,1994 年 11 月 25-27 日,後收於其書《臺灣文學論──從現 代到當代》(臺北:南天,1997) ,頁 29-60。 此為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 同註 23,頁 54-55。 16.

(25) 大部分男性知識分子所「代言」的女性形象,肩負著反封建、反父權、反資本 等政治意符的指涉,雖然這樣的表述出於理想與善意,卻也在某種程度上模糊 了女性更為真實的一面,相對於此,許俊雅則認為,女作家小說的描寫視角, 與男性是迥然不同的:. 婦女作家大多數非緣於社會運動和階層之爭,而是個人生活遭遇或親身 經驗,以反封建的自由戀愛為起點的,她們接受現代文明思維,關注社 會,探索人生,對婦女間的關懷,又促使她們進而自覺地觀照自我。當. 政 治 大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她們雖不一定出於女性意識的抬頭,但其作品之觀 立. 時寥若晨星的女作家如楊千鶴、張碧華、黃寶桃等人就有這樣的作品,. ‧. ‧ 國. 學. 點或視角確實與男作家迥殊。 26. 許俊雅將性別差異作為產生不同書寫傾向的原因,主張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 sit. y. Nat. 形象,往往因需符合其政治理念的指涉而失真,至於女性,則以「反封建的自. io. al. er. 由戀愛」為書寫起點,其筆下的女性角色較具有主體的能動性。性別相異之作. v. n. 者,所採取的觀看視角也有所不同,這樣的說法或許是令人同意的,然而, 「反. Ch. engchi. i n U. 封建的自由戀愛」不也是男性作家於政治社會運動間亟力關注的一環?事實 上,以此為寫作題材的男性作家也為數不少,而寥若晨星的女性寫作者,通常 也是女性群體間接觸「現代性」的前鋒,這些女性的寫作,是否就絕對不會將 女性形象政治意符化?會不會那些身為前鋒的女性作家們,才是觀點和男性最 為接近的一群?以上種種,與其說是針對許俊雅的提問,不如說是筆者在本研 究的論述脈絡中必須自我質問的論題,許俊雅為不同性別的視角作了分析的示 範,而在其基礎之上,本文則擬以非性別先行的「新知識分子」此一特定身分 向度,作為小說書寫視角的觀察基準。. 26. 同上註,頁 55。 17.

(26) 蔡依伶〈從解纏足到自由戀愛:日治時期傳統文人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 同樣緊扣「性別話語」的論題,但同時納入「自由戀愛」、「新知識分子」等檢 視向度加以分析,在論述上顯得更為聚焦。她指出對「自由戀愛」的提倡,是 新知識分子與傳統文人之間決裂的鴻溝,並藉由二者之間觀點的對照,呈現新 知識分子試圖建構一套新社會秩序的意圖:. 新式知識分子之所以對「自由戀愛」抱持高度期待,奮不顧身地衝撞現 實體制,堅決地視之為一種最高道德,不僅只是倡導另一種新的婚姻形. 政 治 大 由戀愛的倡導,就這層意義來說,也是一種世代奪權的過程。 立. 式而已,而是企圖建構一種新的秩序:是自由且自決的新烏托邦。對自 27. ‧ 國. 學. 另一方面,蔡依伶也認為,在新知識分子飽涵理想性的「戀愛」論述之下, 「女. ‧. 性」的存在──無論在現實爭議事件或小說書寫情節之中──似乎只被當成可. sit. y. Nat. 供自由表述的意符,事實上在男性知識分子與「女性」之間,仍隱藏著「等級. io. al. er. 化的權力關係」 28 。雖然,蔡依伶的論述是針對「性別話語」而非「新知識分. v. n. 子」的研究,但其對「新知識分子表述視角」與「戀愛」之間關係的詮釋,也. Ch. engchi. 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值得參照的向度。. i n U. 呂明純的〈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 著眼於「女性」新知識分子的視角提出論述。她整理許多珍貴的日治女性作品, 分別納入「建立小我敘事的女性寫實路線」、「強調女性主體的抒情路線」、「富 含性別意識的批判寫實路線」等研究框架中加以分析,在涉及「戀愛」的部分, 舉體引證了張碧華〈三日月〉、葉陶〈愛の結晶〉、楊千鶴〈花さく季節〉、賴 雪紅〈夏日抄〉等小說文本進行論述,指出雖然時代風潮從「傳統女性」過渡 到「新女性」的偏好,但既有父系架構下的性別秩序,卻並未得到重新安排的 27 28. 同註 24,頁 56。 同上註,頁 57。 18.

(27) 契機。相較於此,女作家「自我呈現」的書寫形式,反較具備以「個人化路線 的小我論述」來對抗「家國大我」的顛覆性政治意涵:. 透過對於瑣碎自我的書寫和追尋,女作家強化了個人,抵制了在各階段 中大環境對女性自我的消音,也制衡了大環境對於女性「輔助者身分」 的工具性派定。因此,新文學運動中的女性創作是具有性別上的政治意 義的──雖然這種政治性,以一種隱微的方式呈現,但對照當時日益緊 縮的父權環境,她們的聲音,還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顛覆意義。 29. 政 治 大 呂明純的整理與分析,為女性視角下的小說創作意義,提供了具代表性的參照 立. ‧ 國. 學. 論點。回顧日治時期新知識分子視角下的「戀愛」研究,可以發現論者似乎時 常傾向選擇「性別」作為分析的向度,這樣的現象起因於近代「戀愛」論述的. ‧. 聚焦,本身就與「女性解放」議題有著深刻的聯繫。然而,一如呂明純論述間. sit. y. Nat. 暗藏的指涉──學術場域中的所謂「性別」 ,基本上是具有政治意涵的,因此,. io. al. er. 在分析小說的同時,如何將對意識形態的評價與對文學表現的研究適當地配合. n. 或區辨,便成了值得深思的課題。. 29. Ch. engchi. 參見註 12,呂明純碩士論文,頁 88-89。 19. i n U. v.

(28) 三、 關於「影響論」. 後殖民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曾提出「旅行理論(Traveling Theory)」, 指出特定學說或概念跨越國族與地理疆界,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造成複雜影 響的現象。當一地生產的理論「旅行」到其它地方時,隨著各地風土條件的不 同,該理論的被接受程度與詮釋面向也就各自相異,甚至可能經由在地知識的 轉化,成為和原始概念大相逕庭的新理論。本文研究涉及「影響論」的部分, 主要在於臺灣新知識分子對「戀愛」思想及相關創作的轉譯與吸收,如大正時. 政 治 大 認識與轉化,以及王白淵〈偶像の家〉對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模仿與改寫等 立 期臺灣新知識分子對愛倫‧凱《戀愛與結婚》與厨川白村〈近代の恋愛観〉的. ‧ 國. 學. 必須一提的是,本文關於「影響論」的研究,同時也是前行者影響之下的 結果。吳佩珍教授於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在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開設. ‧. 「大正期與日據時代新文學」專題,以小說中的「戀愛」為主要討論對象,為. sit. y. Nat. 日治臺灣「戀愛」議題的討論,作了具發展性的開拓與整合,而她於授課內容. io. al. er. 間提供之研究視角與文獻資料,如近代中國「戀愛」概念的發展脈絡 30 ,以及. v. n. 愛倫‧凱與厨川白村的「戀愛」主張等,皆為本文的書寫提示了重要的對照指. Ch. engchi. i n U. 標與發展方向;除此之外,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 演變(1900s~1930s)》 31 對易卜生《玩偶之家》影響中國新文學文化的脈絡性 分析,亦對本文論述王白淵〈偶像の家〉的部分深具啟發。. 30 31. 於此,吳教授以張競《近代中囯と恋愛の発見》(東京:岩波,1995)作為主要參照資料。 原為作者博士論文,於 2003 年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出版成書。 20.

(2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在既有的日治新文學前行研究中,由後殖民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等 觀點發展而出的論述策略,時常被作為評析小說意涵的切入視點,然而,這樣 的研究通常指向的是對「政治問題」而非「文學問題」的詮釋,作為研究對象 的文本,也因而只成為意識形態相互辯證的戰場,而非受到細膩討論的主體。 必須承認的是,每位研究者都有各自傾向的論題,以及各自關切的回應對象, 具有政治性指涉的種種研究視角,確實為臺灣文學場域孕育了強大的能量,具. 政 治 大 又一波的論述風潮之中被不斷地稀釋,甚至匿跡。存於日治時期新知識分子記 立 有重要的存在價值,然而,關於「文學」本身的細節,卻也可能同時在這一波. ‧ 國. 學. 憶中的「文學」,應不只是一個言說的場域,更是一片具象的風景,結合理想 與欲望的投影,而尚待更為仔細的閱讀與解析。基於這樣的思考,本文以描寫. ‧. 「戀愛」並承載新知識分子觀點的小說為主題,在具脈絡性的文本梳理之中,. sit. y. Nat. 不僅試圖詮釋這些作品「書寫什麼」,也打算解析他們「如何書寫」。. io. al. er. 筆者擬以時代背景的對照為基礎,探究特定時空脈絡下、身分具有特殊指. v. n. 向性的「新知識分子」,將其意識型態表現在新文學作品中的過程。必須說明. Ch. engchi. i n U. 的是,本文不只準備指出這樣一群人進行文學創作時,所可能表現的開拓性, 同時,也打算反思他們的作品在時空脈絡與知識背景等因素交相牽動下,所可 能透露的侷限性,而這樣的討論,將依循時間順序,針對文本內容進行爬梳與 分析,希望能更為仔細地觀察意識型態被轉化為文學作品的表現細節。必須附 帶一提的是,雖然在本研究的設定之下,無可避免對「新知識分子」意識型態 的討論,但其「意識型態盲點」並非研究的主題,在論述中只會作為對照與補 充的向度;將意識型態「轉化為文學表現」的種種細節,才是筆者真正關切並 打算分析的重點。. 21.

(30) 本文從對「戀愛」在臺灣的被接受與被表述歷程為始,整理作為現代性知 識論述一環的「戀愛」,受到新知識分子轉載、譯介與論述的細節脈絡,如愛 倫‧凱 Love and Marriage 和厨川白村〈近代の恋愛観〉對新知識分子「戀愛」 表述的具體影響,即收入分析子題之中;除此之外,也將對在同一個時間軸上 初試啼聲的首篇新文學「戀愛」故事〈彼女は何處へ?〉進行分析,觀察原本 作為議題出現的「戀愛」,被「小說化」的過程與意義,為新知識分子場域中 的「戀愛」,從思想表述到文學創作的轉折立下註腳。 而後,正式進入針對小說作品的分析,首先觀察新知識分子充滿「婦女解. 政 治 大 配合王白淵〈偶像の家〉作為主要分析對象,觀察小說中「臺灣娜拉」的在地 立 放」指涉的初期「戀愛」想像,整理婦解運動中言及「自由戀愛」的文獻資料,. ‧ 國. 學. 變化。在這個階段裡,小說中的「戀愛」通常作為一種敘事策略式的存在,除 了〈偶像の家〉以外,尚有許多新知識分子的小說作品,呈現出了社會運動與. ‧. 文學創作的交會細節,關於這方面的討論,也被排入預定的論述項目之中。其. sit. y. Nat. 後,屬於「敘事」範疇的小說敘述視角、情節安排、人物形象以至於意義指涉. io. al. er. 等研究,也進一步順序展開,新知識分子書寫「戀愛」時從「她」到「我」的. v. n. 敘事轉折、隱含不同意旨的情節設定、承載個別理想的戀人形象、甚至事實上. Ch. engchi. i n U. 非關「戀愛」的意符指涉,都將得到更進一步的分析。 除此之外,在「戀愛」風潮盛行的東亞,書寫「戀愛」的作品,也具有彼 此相互影響的現象,令人玩味。舉例而言,《金色夜叉》對「金錢」與「戀愛」 彼此衝突的描寫,似乎也成為臺灣新知識分子創作時的參照對象。然而,「異 域」的文學作品,如何被「在地」知識重新吸收與生產,則又是另一個須以「影 響論」角度仔細研究的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方法,將以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 史:日本の殖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張競《近代中囯と恋愛の発見》32 和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的. 32. 由東京岩波書店於 1995 年出版。 22.

(31) 論述作為主要參考對象,於他們所架構出的研究基礎上,再適度配合當代理論 與臺灣語境進行分析。 本文以「日治時期新文學小說中的『戀愛』敘事」為研究主題,預計緊扣 「新知識分子的書寫視角」作為論述的出發點,除了進行基本的史料爬梳和文 本分析外,亦預計涉及影響論與敘事學的分析向度展開討論,期待能為日治小 說的研究,立下一個可供參照的座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3. i n U. v.

(3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n U. v.

(33) 第二章 臺灣新知識分子談「戀愛」:現代性知識論述的形成. 第一節. 戀愛論與新知識分子的目的意識. 具有現代性意涵的「戀愛」,作為一個被積極重視的話題,在臺灣的新知 識分子之間形成一股引人矚目的論述風潮,約始自一九二○年代,而它的匯聚 與延伸,和彼時《臺灣青年》對臺灣社會積極進行的啟蒙工作深刻相關。發刊. 政 治 大 識分子為主體,對臺灣社會而言,他們不僅是最早接觸近代化教育的一群人, 立 於東京的《臺灣青年》,由日本統治臺灣約二十年後所養成的第一批留日新知. ‧ 國. 學. 更是在近代化教育體系中獲得機會進入高等學府的知識菁英,擁有和故鄉臺灣 之傳統文化圈極為不同的觀點與視野。《臺灣青年》中的臺灣青年們,試圖將. ‧. 他們於東京──在西化後的日本中,最為高度發展的近代都市──所接受的知. sit. y. Nat. 識概念帶回臺灣社會,期待藉由新知識的推介,對殖民地舊傳統進行改造與革. io. al. n. 途未明的理想實驗。. er. 新。即便,身為「殖民地新中間層」的他們,所選擇投身的,也許僅是一個前. Ch. engchi. i n U. v. 雖然,早在《臺灣青年》發刊以前,《臺灣日日新報》上已出現過一些以 「戀愛」為題的報導及社論,但這樣的紀錄不僅不算集中,其被提出的語境, 也和新知識分子提倡戀愛的積極姿態不大相同。就目前可見的資料而論,一九 二○年代以前, 《臺灣日日新報》上內容言及「戀愛」的文章,約有四十四篇, 直接以「戀愛」為題名者,則約十篇左右 33 。整體而論,這些文章的執筆者對 33. 就目前可見的資料而論,1920 年之前《臺灣日日新報》上以「戀愛」為題的十篇篇章,分 別順序為〈戀愛小說と學生〉(明治 38 年 5 月 31 日,版次 04) 、 〈幕末名士の慷慨談(夫婦 戀愛論)〉 (明治 38 年 8 月 24 日,版次 03) 、 〈戀愛祕訣の研究〉 (明治 39 年 11 月 14 日,版 次 05) 、〈慈愛を戀愛に見返る〉 (明治 40 年 8 月 17 日,版次 05) 、〈戀愛觀〉(明治 41 年 5 月 24 日,版次 04)、 〈蕃婦之戀愛〉 (明治 45 年 5 月 5 日,版次 06)、 〈戀愛と結婚(一) 〉 (大 正 3 年 5 月 26 日,版次 04)、 〈戀愛と結婚(二)〉 (大正 3 年 5 月 28 日,版次 04)、 〈自由 戀愛委員設定〉(大正 8 年 1 月 21 日,版次 02)和〈自由戀愛委員〉(大正 8 年 1 月 22 日, 版次 05)等。 25.

(34) 「戀愛」一詞的選用,似乎仍未形成共識。舉例而言,内務省警保局長中小路 廉氏曾發表〈戀愛小說と學生〉一文,認為報紙上的戀愛小說具有敗壞風俗之 嫌,導致學生誤入殉情或失身歧途,在他的眼中, 「戀愛」是一種「文明餘弊」。 而〈慈愛を戀愛に見返る〉則是一篇對大稻埕朝陽街通姦案的報導,在該文中 的「戀愛」,具有不倫情事的指涉。除此之外,在某些文論中,「戀愛」僅是一 種描述夫婦情感的修辭,如〈幕末名士の慷慨談(夫婦戀愛論)〉及〈戀愛祕 訣の研究〉等。由此可見,彼時所稱之「戀愛」,可能指涉一種不良的誘惑、 引人迷入不貞不義之途,也可能指向在社會接受限度內的夫妻之情或風雅軼. 政 治 大 と結婚〉及山脇玄〈今日社會及婦人問題〉等零星文論中;其中最為正面描述 立 事。至於確指男女自由交往的「戀愛」,則見於玉山人〈戀愛觀〉、O生〈戀愛. ‧ 國. 學. 「戀愛」者,應屬山脇玄的〈今日社會及婦人問題〉,此或為山脇玄演說紀錄 之轉載,自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十月於《臺灣日日新報》上分期刊登。根. ‧. 據該文的記載,山脇玄對「戀愛」的看法和一般輿論的意見大不相同:「今日. sit. y. Nat. 一般對於戀愛之問題。至為幼稚往往有誤解曲解之者。實則戀愛非如是之膚. io. al. er. 薄。如是之固陋也。 34 」這段文字表達了山脇玄為「戀愛」除罪的立場,不僅. v. n. 如此,他更進一步將「戀愛」視為改革舊社會弊端的重要途徑:. Ch. engchi. i n U. 男女兩性之調和。非由戀愛。則不克見其濃厚。形式之結婚。此後當逐 漸減少。大結婚神聖。則家庭之基礎鞏固。家庭之基礎鞏固。則社會堅 實圓滿。現時社會之波瀾起伏。皆由家庭組織之分子動搖是其反影。要 之男女兩性之調和。自然之要求也。婚姻戀愛。亦自然之要求也。惟其 自然。故宜純真。純真得保無過失。婚姻戀愛。雜以機心。或行結婚政 策。皆有害無利也。 35. 34. 35. 見山脇玄, 〈今日社會及婦人問題(一) 〉 ,《臺灣日日新報》6579 號,版次 3(大正 7 年 10 月 14 日) 。 見山脇玄, 〈今日社會及婦人問題(二) 〉 ,《臺灣日日新報》6582 號,版次 3(大正 7 年 10 26.

(35) 文中所言之「婚姻戀愛」 ,應指男女經自由戀愛後所產生的婚姻, 「形式之結婚」 則指臺灣傳統社會由媒妁之言促成的婚姻,就山脇玄的立場而言,「戀愛」是 婚姻成功的必要條件,而婚姻成功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戀愛」的存在 是必需的,而「形式之結婚」是必得被揚棄的。除此之外,或許是為了不讓世 人將「戀愛」與不貞不義之行作出過多聯想的緣故,山脇玄亦在此番話中加上 了一個但書:「戀愛」必須是純真的、無機心的,強調唯有如此一種「正確」 的戀愛,才具有革新社會風氣的力量。. 政 治 大 人問題〉系列文章的觀點,最為接近之後新知識分子在《臺灣青年》以降等一 立 在《臺灣日日新報》上關於「戀愛」的報導和評述間,以〈今日社會及婦. ‧ 國. 學. 系列論述園地中所提出的主張,而該文署名之講述者「山脇玄」 ,被標上了「法 學博士」的頭銜,推測此人應即為於一九二三年擔任蔡惠如等人連署之《臺灣. ‧. 議會設置請願理由書》的介紹人──曾任日本行政裁判所長官與貴族院議員的. sit. y. Nat. 山脇玄。就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參與者和《臺灣青年》主力成員之間的高. io. al. er. 度重疊與連結關係而言,〈今日社會及婦人問題〉在論述立場上與新知識分子. n. 觀點的相似,應非偶然。. Ch. engchi. i n U. v. 整體而言,一九二○年以前《臺灣日日新報》上四十餘篇與「戀愛」相關 之文論的觀點,多數趨於負面或保守,這樣的立場展現了其時臺灣對「戀愛」 有意識的反響,而這樣的反響並不只留下了消極的訊息,相反地,它暗示了臺 灣知識分子在一九二○年代前已然對「戀愛問題」產生注目的可能。在這些文 論之間,「戀愛」通常被視為現代社會的新興概念,一種相對於舊秩序的、充 滿作亂風險的新觀點;而其執筆者所採取的保持批評距離的態度,不啻為之後 《臺灣青年》對「戀愛」的積極鼓吹和提倡,立下了可供參照的註腳。. 月 17 日) 。 27.

(36) 一九二○年九月八日,《臺灣青年》刊登了彭華英的〈臺灣に婦人問題が あるか〉,這是新知識分子正式言及「戀愛」的第一篇文章,並為其後蔚為風 潮的戀愛論述,奠定了大幅正面表述的基礎。 〈臺灣に婦人問題があるか〉一文的論點如下:「婦人問題」和「勞動問 題」是最為緊要的社會議題,而「婦人問題」的關注重點,須以肯定女子的人 格能力並伸張女子的權利為主軸,並以尋求婦女的解放為最終目的──在這樣 的訴求下,社會除了必須供給女性受教育的機會,藉由實踐女子教育以打破東 方體制型塑之男尊女卑現象外,也必須尊重男女兩性的自由意志,積極鼓吹以. 政 治 大 是將人類商品化並泯滅了人之個性的行為,屬於舊思想、舊風俗的遺緒,而這 立 「戀愛」為基礎的自由結婚,因為傳統婚姻制度中的買賣結婚或壓制結婚,僅. ‧ 國. 學. 是一個追求文明化的社會所必須揚棄的。. 作為新知識分子中第一篇將「戀愛」置入論述脈絡的文章,彭華英的論點. ‧. 極具代表性地呈現了初期新知識份子標舉「戀愛」的目的性。亦即,最初「戀. sit. y. Nat. 愛」之所以被納入知識青年的論述脈絡中,是由於他們試圖在立場上呼應其時. io. al. er. 社會潮流 36 所引入的婦女解放議題,以及由此議題所衍生出的「改革傳統婚約. v. n. 形式」的主張。在新知識分子初期關於「戀愛」的言說間,「戀愛」幾乎就是. Ch. engchi. i n U. 「自由戀愛」的同義詞,而「自由戀愛」的目的,是為了讓知識青年擁有「自 由結婚」的空間──一種和經由媒妁之言而產生的傳統結婚途徑或將女性商品 化的「買賣婚姻」等作法相互對立的結婚形式。在彭華英之後,類似的論述模 式仍時常出現於一九二○年代前期言及「戀愛」的文章中,如范志義〈結婚の 改善を絕叫す!!〉(《臺灣青年》一卷五號)、楊維命〈論婚姻〉(《臺灣青年》 二卷二號)以及蘇儀貞〈新時代的婦女和戀愛結婚〉(《臺灣青年》三卷一號) 等文,皆是以「自由結婚」的理念為基礎來強調「戀愛」之重要的例子。. 36. 一九二○年代初期新知識分子對「社會潮流」的認知,大半來自臺灣留學生對日本大正民主 時期以及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所流行之論述的觀察。 28.

(37) 延續彭華英的論點,范志義以「當代社會男女平權」的趨勢作為必須追求 女性解放的主因,以「培養女性獨立自主的人格」作為實踐女性解放的根據, 並以「缺乏愛情」作為反駁傳統婚姻形式的理由。范志義認為,昔日人們對結 婚對象的考量,只在於男方的家產或女方的容貌等表面條件上打轉,由父母強 制命令嫁娶沒有愛情基礎的對象,而藉由這樣的婚姻形式所組織出的家庭,容 易是充滿問題的,因此,現代女性不應再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換取衣食安定的商 品,而應鍛鍊獨立自主的人格,同時必須屏棄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 政 治 大 送商品的道具,別再讓它將天真無邪的有為女性活埋入黑暗的地獄。必 立 啊!!女子同胞啊!!今日的女子同胞啊!!此後別再把花轎當成運. ‧ 國. 學. 須盡力打破昔往的舊習,斬除依賴異性的脆弱心理,鍛鍊出自由自在而 能獨立的人格,秉持對自身自由意志的尊重,搭上通往鮮活社會的花. ‧. 轎,非有這樣的覺悟不可。不用說,我們現時所處的已經不是男尊女卑、. sit. y. Nat. 而是兩性平等同權的世界了,因此,必須揚棄缺乏愛情與相互理解的婚. io. n. al. er. 姻,以及缺乏友情的親密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新知識分子們如此熱切擁抱「戀愛」,除了基於支持婦女解放運動的「順 應時潮」立場外,似乎仍有更為遠大的目的。承前所述,「戀愛」之所以受到 重視,在於人們發現它是實現「自由結婚」的前提,而人們對自由結婚的期待 是,這樣一種相對於傳統結婚形式的作法,能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家庭 ──帶來更多內部改善的空間。至於「家庭」需要進行內部改善的理由,在於 它是背負者存續種族與增進文化之偉大使命的起點:. 男女在生理上既有差異、即精神上亦各有特質、各有美點、必須互 相補助以求社會文明之進步。婦人運動之真目的、非為得一時的戀愛之. 29.

(38) 解放、也非為得經濟上之獨立、有多數自覺的婦人、知道不該再踏前車 之轍、不甘服從強制的被動的結婚、要求真正純粹且以理性為背景之戀 愛自由結婚。 專謀擴張婦人一方面之權利、以婦人之經濟獨立為目的、以戀愛為 個人的事、不和社會相關、此為現今婦人運動之欠點、所謂文明之進步、 是指社會全體幸福而言。我們須為將來的一代設想、不要受舊時代反動 之潮流、只顧目前一時之利益。婦人運動必當和社會協力、男女共同認 定目標積極做去、方有社會全部根本改造的曙光。. 政 治 大 界的視力漸漸移轉而集中于小兒一方面了。因為覺悟了社會改良、人類 立 從前曾全力注意在「婦人在社會上應得之位置」一問題上、現在世. ‧ 國. 學. 幸福的運命、都決宜在未來的國民身上。小孩子前途成功的基礎和彼們 天性的要求、都以家庭為第一重要、所以我們不應破壞結婚而應改良結. ‧. 婚。. sit. y. Nat. 結婚的出發點、不是在物質上或肉欲上、應注重在精神上。某學者. io. al. n. 加). er. 說、能得著自由選擇結婚的婦人便是新時代的改造者。(底線為筆者所. Ch. engchi. i n U. v. 這是蘇儀貞在〈新時代的婦女和戀愛結婚〉一文中的論點,這樣的思考,和山 脇玄「大結婚神聖。則家庭之基礎鞏固。家庭之基礎鞏固。則社為堅實圓滿。 現時社會之波瀾起伏。皆由家庭組織之分子動搖是其反影」的想法,大抵是一 致的。猶有過之的是,蘇儀貞比山脇玄更著力於強調女性孕育下一代的「母職」 身分,並藉由這樣一種對母親角色的彰顯,來確立「戀愛」論述存在於婦女解 放運動中的正當性。對當時的新知識分子而言,自由戀愛不僅是一聲口號,更 是一種理想,而它的目的在於促成「理想結婚」、組織「理想家庭」,進而循序 漸進地完成一個大同世界式的「理想社會」願景。簡而言之,積極鼓吹「戀愛」. 30.

(39) 的新知識分子們,所汲汲號召的是一分對理想世界的進程想像。於〈論婚姻〉 中直言「理想結婚、須由男女交際互相理解、戀愛為根本」並洋洋灑灑列舉傳 統婚姻形式弊端的楊維命,在其文最末所寫下的文字,正是對上述種種「理想」 的直白表述:「以上所論之事、雖非筆者經驗閱歷、然斷非鑿空之語、無非目 睹、我臺婚姻之道、大逆時世之要求、欲尋一二理想家庭者、真如寥寥晨星、 嗚呼、家之不齊、復奚望國之可治、而身之不修、尤為家之不齊而起、咄咄、 三千餘言、誠不出乎修身齊家、芻蕘之採、或能有裨益於我同胞、筆者即無過 此之榮也。」. 政 治 大 出的想法,不僅是一種針對新式男女關係而生的討論,他們更在這樣的討論之 立 以上諸篇史料揭示了一個普遍的傾向:彼時新知識分子針對「戀愛」所提. ‧ 國. 學. 上,寄託著重整在地秩序、扭轉家國命運的樂觀假設。對他們而言,「戀愛」 論述之必要,在於它為傳統士人邏輯「齊家、治國、平天下」中「齊家」的階. ‧. 段性任務,提供了一種新式的實踐可能,期待藉由新穎的方法,再次將舊有的. sit. y. Nat. 信念發揚光大。總體而論,「戀愛」是為了成就自由結婚的理想而被標舉出來. io. al. er. 的主張,「自由結婚」則是為了實踐不容忽視於進步社會中的女性解放潮流,. v. n. 以及齊家、治國、種族存續等文化使命的重要方向,這樣的論述觀點,在一九. Ch. engchi. i n U. 二○年代前期新知識分子的發言之間屢見不鮮。具體地說,「戀愛」在臺灣新 文學論述脈絡中的出現,是憑藉著「時代思潮啟蒙運動女性解放訴求自 由結婚戀愛」這樣一種由上而下、具位階性的時局訴求而登上檯面的,一如 蘇儀貞所言,戀愛不是「個人的事」,它的登場,被賦予了鮮明的目的意識。 或許這解釋了新知識分子在談論「戀愛」初期,幾乎總側重強調其精神層面的 現象──他們甚至有意識地透露出一種對情欲進行負面表述的立場,一如山脇 玄刻意言及戀愛「宜純真」、若「雜以機心」則有害無利的作法──而此類但 書的存在,亦是其時文論的共通之處。. 31.

(40) 〈新時代的婦女和戀愛結婚〉的末段是這麼寫的:「處在改造時代的我們 女子、應該跟從自古至今照著我們的太陽光似的真理努力跑去、不要迷惑於螢 爝般的議論、認定真正的戀愛、和有道德的結婚、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一段、 不單是我們幸福的泉源、也是全人類幸福的根本。姉妹們啊、一直向這條進化 的軌道上走去、光明的神、在前面迎接我們呢。」在「戀愛」論述的目的性與 正當性得到確立之後,「真正的戀愛」和「有道德的結婚」的說法,也被正式 提出了。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表述就當時的情境而言並不罕見。那麼,它的 具體所指為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2. i n U. v.

(41) 第二節. 戀愛,婚姻進化論中的「新道德」. 在「戀愛」論述於新知識分子之間漸成風潮時,將「戀愛」比擬為「新道 德」的說法也開始成為一種新興的流行,這樣的現象,一直蔓延到了一九二○ 年代中後期。被大幅鼓吹的「戀愛」,對照傳統在地秩序而言或許是一個「新」 的概念,至於它為何是「道德」的,則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 一九二一年,陳崑樹在《臺灣青年》三卷一、五、六號上分期發表了〈根 本的婚姻革新論〉,這是早期以「新道德」詮釋「戀愛」的文論之一。陳崑樹. 政 治 大 姻形式,經由「戀愛」而達成的婚姻,才是彼時追求文明化的社會最為需要的 立 認為,相較於傳統充滿弊病的掠奪婚、買賣婚、贈與婚、寫真婚、見合婚等婚. ‧ 國. 學. 理想結婚方式,而在「戀愛」必須透過男女雙方自由交往才可能發生的前提下, 社會應該屏除加諸於女性身上的種種道德限制,放棄「男女七歲不同席」的傳. ‧. 統觀點,承認女性人格之獨立完整,並允許她們擁有和男性同等自由的對外交. sit. y. Nat. 際空間,在他眼中,上述開放女性自主活動、鼓勵男女相互交往的態度,便是. io. al. er. 所謂的「新道德」。. v. n. 可以發現,「新道德」之「新」,在於其對照傳統社會「舊道德」的相反之. Ch. engchi. i n U. 處。根據昔往奉行「舊道德」的在地觀念,女性必須恪守三從四德,以父、夫、 子的意見為自身思考的方向,且不得任意在家庭之外拋頭露面。不同於長期幽 居女性並壓抑其自我意識的作法,「新道德」的鼓吹者號召女性走出家門自我 表述、甚至走上街頭為自身的權益抗爭。更進一步地說,相較於「舊道德」將 未婚男女交際視為「不道德」淫亂舉止的思考方式,「新道德」不僅支持未婚 男女相互交往,甚至大力鼓勵這樣的行為,因為根據「新道德」的觀點,唯有 在日常生活中開放男女之間的交際機會,「戀愛」才可能發生,而唯有在「戀 愛」存在的社會裡,和諧溫暖的理想家庭才可能被組織成立。因此,「新道德」 非但不認為未婚男女交際如「舊道德」所言之那麼地「不道德」 ,反之,在「新. 33.

(42) 道德」的邏輯下,勇於交往甚至「戀愛」的男女,才是「有道德」的──因為 這樣的青年男女,是理想社會願景的支持者。換言之,「舊道德」和「新道德」 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二者對「道德」行為之相異甚至相反的認定,前者以男 女之間的彼此迴避為道德之舉,後者則力倡男女之間的相互交際。 必須一提的是,並非一切行為的評價,在「新道德」和「舊道德」的認定 中都是相反的。一如山脇玄附加於「婚姻戀愛說」之上的「純真」但書,陳崑 樹也對支持「戀愛」的「新道德」,作了更進一步的仔細說明:. 政 治 大 亦未可知。使其間有確然不易之性的道德在。則所想不過一杞憂耳。吾 立 如解放女子於男子之社會。或者聯想有若放馴羊於猛狼之群之危險性。. ‧ 國. 學. 人通常謂火與薪為燃燒上不可缺之二要素。若與男女以接觸之機會。或 謂若擲薪於火。恐難免無醜關係之事。然燃燒上之火(熱)與燃料之外。. ‧. 別有肉眼所不能視之酸素亦一要素也。吾人意志未決之先。必起動機。. sit. y. Nat. 規範學上謂高等動機有制下等動機之方。其間因高等動機而定意志動行. io. al. er. 為。故男女雖為肉身動機之要素。余料解放女子未必起醜關係。凡無動. v. n. 機或道德觀念之人。其動機恆受本能所支配。若有多少之教育者。(廣. Ch. engchi. i n U. 義教育)本能的動機起時。理性的動機亦起。苟非性的不具者。男女同 席之時。縱起肉的欲求之本能。同時必思未婚者之肉的關係是自滅也。 且屬不道德。(殊如結婚式之前有私之女。被男所棄終成末路之實例不 少)。此理性的動機一現。如能排斥不德本能之動機。以定心志。是猶 不給酸素於火。雖有薪亦不能燃。何醜關係之有。至親如親子兄妹等能 以理性抑性本能的要求。故未婚男女益自重。認醜關係為罪惡。社會亦 認不舉婚式之男女結合為不道德之罪惡。縱婚姻已定或各有意。未舉婚 式之前已私通者。亦屬罪惡。對敢犯此等罪惡者嚴加以社會的制裁。則 男女雖逢。各能自重。焉有危險之事。夫戀愛必要性之接近。.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一、學雜費:28 小時* 21 元=588 元 (依本中心工藝文創產業人才培 育訓練、研習課程學雜費收費標準規定,每人每日以 8 小時新臺幣 168 元/每小時新台幣 21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Intel-臺大創新研究中心(Intel-NTU Connected Context Computing Center)成立於2011 年。這是英特爾實驗室( Intel Labs)與世界頂尖大學進行的「英特爾合作研究機構(In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