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之檢測

壹、控制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的方法:

質性訪談是研究者與受訪者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將在訪談前已存在的 客觀事實挖掘出來,而是不斷在互動過程中創造新的意義或感受。在社會科學的 領域中,幾乎沒有一位質性研究者不會被問到信度與效度的問題。信度是指測量 程序的重複性;效度則是獲得正確答案的程度。質性研究最常被質疑的是其研究 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控制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的方法有確實性、可遷移性及可 靠性及可確認性等方法(胡幼慧,1996)。其說明如下:

一、確實性(Credibility)

確實性就是內在效度,指研究者真正觀察到希望觀察的。有五個技巧可以增 加資料的真實性:

(一)增加資料確實性的機率,方法包括研究情境的控制、資料一致性的確 定、資料來源多元化。

(二)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

(三)相異個案資料的蒐集。

(四)資料蒐集上有足夠的輔助工具。

(五)資料的再驗證。

進行訪談時,研究者對於受訪者須以尊重、同理心、認真誠懇的能度與受訪 者互動、傾聽,以得到受訪者的完全的信任,使之願意真實、不保留的陳述表達 本身的經驗與感受。訪談過程中,適時分享彼此心得及閒話家常,建立良好互動 關係,並期蒐集到受訪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及感受與切身經驗,以確定所得資料無 誤,能更貼近受訪者之真實經驗。

本研究在實地的訪談中,皆誠懇徵求受訪者同意予以錄音,於訪談結束後,

48

務求在訪問當日即反覆聽取,並以逐字稿詳實記載訪問內容,以期能留下最真實 的原始資料,如遇有不確定之處,應盡速以面談、電話或電子郵件方式,再次與 受訪者確認,以免資料失真。

二、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

即外在效度,指受訪者的經驗,感受、陳述能被有效地轉換成文字陳述。增 加資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為深厚描述。受訪者在原始資料所陳述的情感與經驗,研 究者能謹慎地將資料的脈絡、意圖、意義、行動轉換成文字資料並在研究過程中 詳實記載。

本研究標的為陸軍戰鬥部隊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雖然各 受訪者部隊歷程不同人格特質互異,但在訪談過程中只要對受訪者背景加以描述

,讓研究者除了忠實紀錄訪談情境與內容,並力求逐字稿完整重現訪談過程,進 而將訪談紀錄分類編號,並對受訪者相關背景加以描述,讓讀者能清晰閱讀,以 幫助讀者能自行判斷研究結果與自身情境脈絡的適用性。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

可靠性就是內在信度,乃指個人經驗的重要佳與唯一性。因此,如何取得可 靠性的資料,乃研究過程中運用資料蒐集策略的重點。研究者必須將整個研究過 程與決策加以說明,以供判斷資料的可靠性。在研究期間有任何疑惑產生,研究 者都應與受訪者進行確認,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透過合適的眼神、口語或肢體動作來表達對受訪者之 專注傾聽與尊重,並對受訪者言語中的疑點加以問清楚,以確實掌握資料的可靠 性。同時,在每次訪談後,反思在訪談中的得與失,予以檢討並改進缺點。除了 與指導老師討論外,也閱讀質性訪談的書籍來增進訪談技巧。

四、可確證性(Confirmability)

指研究發現的「中立性」與「客觀性」相當。亦即研究者對研究資料不加入 任何個人的價值判斷。故在研究過程中,為了避免帶入研究者個人過多的主觀感 受,以站在受訪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並不斷自我反省,詢問自己這樣的問法是否正 確?這樣的用法是否適合?是否太主觀了?以增加研究資料的客觀性。

49

本研究為減低偏見的影響,透過信度與效度之檢測,以確認本研究之可確性

,以提高本研究之真實性。

貳、信度與效度之檢測

為避免研究者研究分析資料時,陷入主觀的困境,產生研究內容遭質疑為只 不過是自說自話的窘境,研究缺乏客觀可信,歐文思(R.G.Owens)認為質的研究 可採以下六項研究設計技術,以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林明地、楊振昇、江芳 盛,2000)。

一、長期現場蒐集資料

研究者花費長時間沉浸於研究情境中是相當重要的,它讓研究者可以進入情 境、學習其語言,並成為可以被接受與信任的成員,另外研究者可以在充裕的時 間內,檢查先前對研究情境所持有的偏見態度;亦可透過對非典型事件發生的觀 察,找出重要事物與深層知覺反省,使研究者能夠對研究情境作更深的描述與更 寬廣的洞見。

研究者身處陸軍戰鬥部隊,依地利之便長期觀察部隊的一舉一動,並可充份 掌握研究情境,亦容易被受訪者接受及信任。

二、三角測量:

研究者而用許多資訊與資料的來源,例如,當主題開始從深度訪談、文本分 或參與觀察產生時,對於這些資料採取交互檢核以證實與檢查這些資料的正確性

,並檢測不同行動者對既定事件的知覺,如此可以確保交互檢核與資料證實的可 能性。

本研究為求資料的比較和交叉檢驗,本研究採用「資料三角檢證」將所收集 的次級資料,包括論文期刊、網站資訊、組織架構等,對此些資料加以整理與比 較;另外,由於使用單一方法之研究容易受此種方法本身缺陷的影響,而應用多 種方法可增加跨資料間的效度檢驗,應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來補足研 究方法彼此的不足,進而加強研究的效度。

三、成員間的檢核:

研究者應持續的向被研究的相關人員確認資料、訊自與觀點。研究者的日誌

50

與紀錄,應該包括成員間檢核的確實紀錄,以及來自於他們的回饋用於研究之中 詳細紀錄。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均為陸軍戰鬥部隊志願役軍官,因受訪對象對研究者的信 任故得到的回饋較為真實,另所取得之資料與指導教授與同儕或其他研究者進行 資料分析及討論,藉此檢核以增強資料之效度

四、參考適當的資料:

研究者應從研究現場建立並維持一個與研究有關的資料檔案,包括:手冊、

出版刊物、照片、錄音帶、錄影帶等。這些材料可在一段時間之後,協助研究者 在整理資料時,回憶當時觀察的情境感覺,有助於研究結果的發現。

本研究資料來源有訪談資料、觀察資料、文獻資料等,以取得後與指導教授 進行資料分析及討論,以檢核資料,增強資料之效度,另本研究之文獻資料均未 涉及國軍保密規定,以確保國防安全。

五、深度描述:

在長期觀察的過程中,研究者將謹慎地進行三角測量、成員間的檢核、證實 資訊,並蒐集可參考的適當材料等,其所有的目的都在發展深描述。深度描述需 要以「讓讀者如臨其境」的方式,綜合統整有關的訪談、文獻與觀察資料等。

六、同僚會商:

研究者有時需從研究的情境中脫離出來,並與具備相關資格和感興趣的同事

,討論研究的進度與本身經驗。同僚會商可在研究進行的同時,讓研究者隨時檢 視其自身思考、提出問題與憂慮之處、並詳細討論研究者可能知道或未察覺的問 題。

綜合上揭所述,研究者本身服務於陸軍戰鬥部隊,受過完整軍事教育,參與

、執行過陸軍各項重大任務,研究者就是一個觀察者,另平時與受訪者互動機會 多,在深度訪談過程中,除了隨時參照相關文獻作檢核與對照之外,訪談過程中 以專注態度傾受者表達,並對受訪者回答存疑處立即作成標註,再請受訪者多加 述明,以掌握資料可靠性以防資料失真。研究者隨時與曾參與軍人工作壓力與離 職傾向研究的同事,討論研究的進度與自身經驗,讓研究者隨時檢視研究的完整

51

性、準確性、可靠性,期盼能夠增強本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