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探究三個國際志工團隊發展歷程,以質性方法進行研究,需研究參 與者經驗敘說,以蒐集大量訪談資料,尊重研究參與者及其提供的各種層次的 私密性資料極為重要,且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雙方關係為互惠對等的地位,在 研究過程中密切頻繁的接觸,因此研究者必須謹慎的與研究對象保持良好互動。

隱私權指涉的對象是人,而保密和匿名指涉的對象則是資料(畢恆達,

2001:劉世閔,2007),不論是研究參與者或研究資料,都必須審慎仔細地分管 理,以維護研究倫理。本節即研究者針對自身角色與呈現資料整理時的道德及 倫理規範進行解釋,並進行自身反思。

壹、研究者角色

釐清研究者的背景與立場是十分重要的一道步驟,研究者對於自己與研究 相關的經驗背景、所帶的理論觀點、預設立場以及可能存有的偏見,在研究初 始便加以說明,並於過程中加以反思(潘慧玲,2003)。因此研究者自進入議題 開始便需要謹慎處理自身的立場,並確認在研究中的定位,不可踰越該團隊內 部狀況;Legard、Keegan 及 Ward (藍毓仁譯,2008)認為研究者的任務是從旁協 助,讓受訪者可以談論自己的想法、感覺、觀點及經驗,研究者要主動控制訪 談過程,另一個重要作用則是要受訪者認清他們在訪談過程中的任務。

各個研究環節都緊密聯繫,有時牽涉到處理議題的效率,有時則須考量人 際互動所產生的倫理與困境,事先周延考量研究計畫對於研究產出會有正向的 影響,所以仔細安排研究者角色是必要的。

Marshall 與 Rossman(李政賢譯,2006)認為定位研究者角色帶來各種有 關策略、倫理與個人層面的議題,這些議題分成兩大類:技術性的問題及人際 互動的問題,以下就兩種因素的考量因素解釋研究者角色。

90

一、技術因素的考量(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技術問題考量的是有關研究者角色效率的議題,質性研究者應思考如何運 用可支配的資源,以確保研究問題都能獲得完滿的解答,自身可運用的資源包 括時間與精力,角色的考量則是取得適度的平衡。

研究有時開始進行後,會有許多有趣的問題出現,但研究者須謹記其研究 目的所在,以免研究範圍無限擴大,而難以順利完成論文研究,可針對研究範 圍擬出一份暫行的陳述,例如討論研究目的與限制,給予明確的進度,以及有 關實務事項的提醒,可提醒研究者注意到研究必須有所限制。

二、人際因素的考量(Interpersonal Considerations)

質性研究的成敗取決研究者的人際互動技巧,包括建立互信、維持良好關 係、尊重互惠的常模,以及因應倫理議題的敏感覺察度,研究的執行仰賴於研 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建立的關係,質性研究者應擁有與人輕鬆交談的能力與 習性,包括:主動、有耐性、體貼的聽眾,對於他人的觀點具有同理心與尊重。

慎重考量自身角色,若研究者不真誠或虛偽,大部份的研究參與者都會察 覺,並拒絕互相往來;最後研究者要考量互惠關係,但不需勉強,須合乎研究 倫理與個人倫理的限制範圍,建立研究參與者對自己的信任感。

貳、隱私(privacy)與保密(confidentiality)

質性研究進入研究參與者生活,深入瞭解其想法、信念與價值觀,因此隱 私與保密就成為重要的研究倫理議題,尊重並保障研究參與者的隱私,最根本 的方法就是保密,研究者彈性運用保密方式,進一步與研究參與者討論,珍惜 研究者的權力,但不被誤用。以下就隱私與保密進行討論陳述。

一、隱私

隱私就是指「個人的資訊」(潘淑滿,2003)。隱私權是人權不可或缺之基

91

本權利,為了保障個人尊嚴、主體性及人格發展,避免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 他人侵擾,保障個人自主的權利。當研究議題牽涉個人隱私,當事者須知情且 同意,若研究參與者不願身分或其他資訊曝光,質性研究者必須尊重其隱私,

確保研究對象個人及身體隱私性不受侵犯(劉世閔,2007)。

國際志工服務隊在團隊發展歷程當中會面臨許多團隊發展向度,如人際互 動、衝突與決策等議題,訪談內容涉及個人資訊與私密的服務內容,若未加以 編碼或善用文字整理資料,將有可能傷害到團隊氣氛並侵犯其服務範疇的隱 私;因本研究需要大量研究對象的經驗敘說,讓研究者得知其內在感受並協助 蒐集研究相關資料,因此對研究對象的尊重與互信為最重要的前提。

研究者必須事先告知研究主題與目的,徵求研究參與者的同意後遂進行研 究,但也不宜過度詮釋或避重就輕,因謹慎且誠實地詳加解釋。

二、保密性

若研究者利用職務之便取得私密資料,並將之發表、儲存、調閱、轉讓或 變賣都有可能觸法,除違反專業倫理外,也有法律上的疑慮(劉世閔,2007)。

質性研究的資料必須小心處理,避免破壞研究參與者的隱私權。研究者在 開始進行資料蒐集前,應主動向研究參與者說明如何處理姓名或可變式身分訊 息的處理方式(潘淑滿,2003),保密的處理方式有匿名(anonymity)、假/化 名(pseudonym)或代號代表所有研究參與者,以保障資料的隱密性及受訪者 的真實身分,本研究所使用的編碼則是以代號作為保密的處理方式。

研究資訊流通以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間為主,除涉及團隊利益與服務對 象的私密資訊等不對外公開資訊外,一概經由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同意公開後 始成為研究內容,研究者提供研究參與者檢核表,讓研究參與者能夠確認訪談 逐字稿內容,並給予研究者回應及建議。當有威脅研究參與者之隱私問題出現 時,為維護資料之品質則需加以掩飾改變部分描述(劉世閔,2007)。

92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