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實際參與國際志工服務隊,加上多次與其他團隊交流,發現國際志 工服務隊依據團隊目的與服務對象,產生各式各樣的服務內容,並出現許多影 響團隊發展的事件,研究者欲瞭解各團隊發展階段及影響因素,探究各團隊實 際運作狀況及團隊成員互動的情形,研究動機就此萌芽。

壹、研究者親身參與國際志工服務隊所感

童軍運動之父貝登堡(Baden-Powell)曾說:「在你離開人世之 前,試著留給這世界一些東西,使它比你初來時更好些。當死亡 來臨時,欣然歸去,因為你已盡己之力,不曾浪費寶貴的一生。」

(莊坤良譯,1989)

國際志願服務包羅萬象,立志投身於服務後,便期待世界能夠一點一滴的 改變,生活本來單調且單純,透過服務增添生命的色彩,就像輕哼的旋律用真 心譜上吟誦的文字,而這首服務的歌曲不僅感動自己也感動著他人。

研究者在大學及研究所期間參與各種服務社團與非營利組織,包括國中小 弱勢學生的課業指導、輔導與活動帶領、高齡者的陪伴照料、環境與動物保育 之推廣;同時積極參與童軍運動,舉辦數次兒童成長營、學校反哺活動,並於 2007 年參與國際服務隊(International Service Team)至英國百周年大露營擔任 服務員,與他國服務者進行交流;甚至從事教職後,帶領著下一代進行學校與 社區服務,一點一滴的實現著自己對於服務工作的願景。

但撼動研究者生命並產生轉捩點的契機,是 2008 及 2009 年暑假參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成立的國際志工服務隊「緬麗伊甸園」,

服務隊至緬甸進行海外華校教師專業教育培訓,舉辦教師知能專業成長營;此 外在營隊前於臺灣募集捐款與二手書籍,讓緬甸華校改建校舍設施與豐富其校

7

內圖書資源,營隊期間也舉辦青少年成長營與老人服務活動,將服務範圍擴展 至緬甸在地社區。

因為擁有幾次國際志願服務的經驗,研究者感受到更深層與開闊的人生 觀,服務他人並非上對下的施捨,而是平等的學習互惠,以一顆包容謙卑的心 接納多元文化。身為一名國際志工除了要具備國際視野外,更需要體察國際現 象,以親身體驗、觀察的實況瞭解他國文化,再以完整的服務方案協助。

加入國際志工的行列後,研究者有機會接觸國內其他的國際志工及其團 隊,在言談討論過程中分享彼此的團隊運作狀況,研究者從中發現有些服務隊 十分仔細用心的組織團隊,為改善團隊服務品質,適時調整其架構,指導老師 運用團隊力量訓練志工們,整個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模式發展,每位志工都非常 謹慎的呵護該團隊。

依據以上理由,確立研究者瞭解各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形成情形與成員動 機,從團隊願景、共識、目標及成員參與動機等面向進行探究。研究者參與國 際志願服務產生反省覺察,期望瞭解服務隊的發展,從中發掘更豐富的生命故 事,為最初的研究動機。

貳、國際志工團隊呈現多元發展

Sue 和 Mel 到非洲服務三十年,某天有人問 Sue:「你只有一個人,

要怎麼實現拯救全世界的願望呢?」,Sue 回答:「或許我能做 的只是整幅圖像中的一小部分,但我試著把這部分做到最好,並 和其他人一起完成。」(Daloz, Keen, Keen & Parks, 1996)

儘管自己做的事情很渺小,無法有大幅的改變,但是仍然要堅定信念,持 續的做些什麼(Eyler & Gilles, 1999)。國際志工除了從服務中進行反思、互惠 與自我成長外,更深遠的願景是「讓世界更美好」,儘管能做的改變只是讓一個 老人生活的更簡便快樂、或單純協助小朋友提升學習態度,還是幫助一個社區

8

永續發展,因為將服務建立在「態度」上,就能替世界盡一份微薄的心力。即 使服務只是一片小小的拼圖,當聚集起眾多國際志工的力量後,也逐漸拼湊出 一幅美麗的世界全圖。

國際志工服務隊之建立,首重成員的組合,大學成立的團隊是由志同道合 的學生自發性組成,藉由工作任務分配、責任分享、平等對話交流,以共同合 作完成多樣性的團隊任務與目標,從長時間的相處磨合、服務工作的溝通協調,

逐漸達成團隊目標,讓成員在團隊發展中展現彈性多元的互動,創造共識,達 成團隊願景。

不同於一般已有完整工作配置的非營利組織和具有章程規範的學校社團,

國際志工服務隊為特定任務而設立,任務完成後可隨時解散團隊,成員在數次 籌備會議、工作會議及私下聚會中建立關係,逐漸擁有共同理念,並在確認服 務目標、對象、內容、建立共識後進行服務,服務過程中持續隨著服務對象的 需求與服務國家的文化差異進行調整,完成國際志願服務工作後,進行成果展 示、分享、發表,最後進行反思及傳承,這是國際志工服務隊呈現的概括樣貌。

若依據作業方式區分,國際志工服務隊的類型較偏向任務型團體(task group)4。有效的任務型團體特徵是團隊已有清楚目標,能夠尊重成員差異性 並容許衝突,針對團隊現存議題進行討論並立即給予清楚回饋,所有成員皆能 適時處理問題並進行反思(Hulse-killacky, Killacky, & Donigian, 2001)。

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了達成短暫目標而成立,因解決各種國際性問題而存 在,成員互相合作、彼此給予支持與回饋,適應服務對象的國家文化,隨時接 受不確定的變動及突發狀況,持續修正服務方案。特別的是國際志工服務隊開

4 任務型團體強調團隊表現、合作、效率與達成目標,領導力與工作內容為影響團體的因素。

該種團體常被用來解決組織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團隊成員關係為完成一種特定任 務而建立,是一種正式團體,但團隊存在時間可長可短,依據任務完成程度而定(李郁文,

2008)。

9

始運作後,產生的工作效能如功能性團體(functional group)5穩定具結構性,

在一段相處的磨合期後發展完整的結構以利進行任務、達成目標,提供適合的 服務內容。國際志工服務隊同時也是一種友誼性團體(friendship group)6,成 員關係因某些共同特徵(如相同信仰、關心的議題)而形成,為達成共同目標 而一起奮鬥,許多成員在團隊解散後仍有密切的互動交往。

研究者連續兩年國際志願服務經驗,觀察到服務隊運作的獨特性及不同團 隊的共通性,逐漸於腦中浮現團隊發展各個階段。研究者欲探究團隊實際運作 狀況,瞭解國際志工服務隊多樣獨特發展,依此產生進一步的研究動機。

參、國際志工團隊發展受各種因素影響

…P. Krugman 認為年輕人必須培養分析社會現象的專業技能,與 團隊合作的工作態度…面對社會的不公,年輕人必須調整心態,

推廣志工工作,證明自己對社會有貢獻(林上祚,2009)。

國際志工至海外服務,在時間的限制與空間的不確定下,對於團隊目標的 設定就會產生不確定感,Johnson 和 Johnson(任凱譯,2005)指出有效的團隊 目標應具有挑戰性,能帶來適度失敗風險的程度,而團隊目標能在成員的討論 處理中輕而易舉地加以修正和釐清。目標的存在,代表團隊共同努力的方向,

成員有了共同目標便會互相分攤責任,領導者也能正確帶領成員走向既定的目 標,而目標則需要在形成團隊後,透過團隊協商、討論始界定(李郁文,2008;

林振春、王秋絨,1995;林萬億,1998)。

但國際志工所服務的國家文化與國情就是一種挑戰,紛亂的國際局勢決定 是否出隊、天氣不確定影響班機起降、成員在服務國家的身體調適情形等,在

5 功能性團體屬於一種正式團體,特徵為成員關係結構化,基於特定的目標進行互動,團體 目標、成員職位、權利義務等皆在組織中有明文的規定(潘正德,1999)。

6 友誼性團體可以是正式也能是非正式的團體,團體成員的組成有時會基於成員互動或互相 吸引而自然產生,其特徵為團體成員會因為某些關係而聚集存在(潘正德,1999)。

10

設立目標前若無事前妥善考量,執行服務時就會出現疑慮,成員也會出現認知 上的衝突,不利於團隊發展,此時團隊發展的第一道步驟-設立團隊目標,就 容易在協調時發生問題。

團隊是為了合作目的而組成的,團隊成員之間的正向互依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7是團隊目標的基礎,在合作氣氛的團隊中工作的成員較能得 到成就感(任凱譯,2005;陳淑婷、許逸臻譯,2005),當團隊持續運作發展後,

成員維繫情誼的信任感則是達成團隊效能不可或缺的層面之一,針對服務進行 籌備、討論至設計服務方案、執行方案,都必須透過成員的彼此溝通與人際互 動。因此深入探究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的互動與合作情形,也能夠瞭解成員在 團隊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不同學校舉辦的國際志工服務隊設立不同的目標及服務理念,也形成不同 的願景,讓團隊發展更趨彈性及多樣化。2009 年教育部舉辦大學參與國際志工 服務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9),將國際志願服務分作醫療 衛生、教育輔導、社區發展等三類,成員依據本身能力與專才提供適合的服務,

如醫學醫護相關科系的學校,其服務設計以醫療衛生為主;設立專業師資培訓 以教育訓練為主的學校,則提供教育專業與輔導知能進行服務。

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組成多樣且未有固定範圍限制,以 2011 年參與教育部 國際志願服務計畫的國際志工服務隊而言,多數志工服務隊成員以大學生為

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組成多樣且未有固定範圍限制,以 2011 年參與教育部 國際志願服務計畫的國際志工服務隊而言,多數志工服務隊成員以大學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