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

Copied!
3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顏妙桂 博士. 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之研究-以北區 三個教育服務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例. 研究生:何亞竹. 撰. 中華民國一0一年七月.

(2)

(3) 謝. 誌. 最後這一刻,我不再是研究生,雖然還習慣著聽嗶嗶兩聲的悠遊卡聲,也 習慣唱歌、逛博物館、在學校買麵包有折扣,但在這五年研究所生活的最後一 刻,卻是興奮期待著想要趕快繳回學生證,在這一篇改了又改,在口試前就已 經完成的謝誌,我真的終於要畢業了! 研究所包括了修教育學程、代課、實習以及成為正式教師的日子,雖然中 途休學差點回不來,但天助自助者,除了有咬牙苦撐的精神外,最感謝的就是 這五年來栽培甚多的顏妙桂老師,包括兩年到緬甸的國際志工經驗、戶外組大 大小小活動聚餐,還有私底下同學們吆喝著到處玩耍、露營,謝謝老師願意收 我為徒,指導我完成這篇論文,並提供許多資料及資源甚至是研究室讓我可以 勇往直衝,希望永遠可以當你的學生,三不五時就來找你聊天解悶,還是要再 次謝謝你的陪伴、鼓勵、叮嚀、加油,我會繼續往前進的!由衷感謝!愛你唷! 完成這篇論文還要感謝超厲害、超忙錄、也超級和藹可親的兩位口試委員: 黃玉老師及陳金貴老師。最初設計論文主題時抱著不怕死的決心和顏師討論希 望可以邀請兩位老師審查論文,寫作過程中卻出現好多阻礙,但是身為服務學 習權威的黃老師和身為國際志工權威的陳老師,面對我的劣作卻仍能耐得住性 子將它看完,在口試給予我好多好豐富的建議,而且黃玉老師溫柔的對話還有 金貴老師幽默的口吻,都是安定我身心的一大強心劑,大概沒有人像我一樣是 因為崇拜而邀請老師擔任口委的吧!Yeah!我的夢想實現了! 其次要謝謝讓我擁有充足能量的教授們:認真有活力的居澤老師、有夢想 抱負的呂老師、實力堅強的雄哥、總是笑口常開的雪梅老師、溫柔常對我加油 的秀嫚老師、很敬佩的董老師與鄧主任、美麗親切的若蘭老師、給予很多幫助 的安邦老師、給予我研究助理機會的永清老師及樹倫老師、點燃我教育熱情的.

(4) 葉坤靈老師、優雅有深度的林秀珍老師,以及系辦美麗的兩位助教:麗真和翊 芸,這五年來真的很感謝你們。 接著感謝同窗多年的大家,前一版本寫到四頁去了,刪了刪決定給大家一 段話:真的謝謝你們照顧我,也謝謝這些年的陪伴。戶外組好友們:讓人安心 好麻吉韻婷、很照顧人的慶餘、像哥兒們的名昱、有趣厲害的志原、體貼善良 的大砲、聰明超正的冠樺,還有互相加油打氣的溫柔雅之,我愛你們喔! 也謝謝鼓勵我甚多的小頭、大個、明潔、小愛、招弟、Ducky,能玩在一 塊真是太棒了!感謝學長姐學弟妹的陪伴:巧蓁、大叔、俞諺、佛學長、婉君 兒、逮皮學姐、阿吉學長、大頭學長、正宇學長、育齊學長、賈大齡學姐,尤 其是幫了好大一個忙的如玉學姐;若維、彥婷、祖欣、阿翔、瀛方、國益、亮 瑋、汪汪、小陸、唐鋒、淑萍、俞任、掬晴、小筆、610、宇安;博班學長姐的 照顧:桂校長、恆昌大哥、雲雅學姐、秝榛學姐、嘉馨學姐、恬妏團長、秋蓮 學姐和在天上看著我們成長的德雄學長;還有公民及學務組的夥伴:小蔡、郁 芳、心怡、泰元、介汶、懿萍、智鑛、書怡,以及大學部的怡文、秋芳、飛玉, 你們每一個都對我好重要,但礙於版面沒有講些肉麻的話,我想你們懂我的! 還要謝謝關注我論文的好友小葵、佳佳,可愛童軍 99 級:馥毓、奕初、翠 玲、瑤瑤、彥希、BUBU、伊玲、曉葳,以及指導實習的白紫學姐、雅琪學姐、 韋楓學姐,也要感謝企媽、桂蘭學姐、鳥姐、月美學姐、美珍老師、瓊月老師 和高雄的童軍伙伴,同事們:怡瑩、俊儀、淑芬姐、郁婷、茂川主任,一路走 來學業、工作、心情、健康緊密交織,若無你們的陪伴,不可能造就現在的我。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媽媽、爸爸、弟弟,謝謝你們一路支持,也謝謝我 可以身在這個家庭,我好愛你們! 最後要對鞭策我、愛惜我、照顧我,然後還是繼續鞭策我的比爾廖,論文 若不是你的鼓勵真的無法完成,非常謝謝你唷!讓我們一起探索全世界吧! 我要成為海賊王!.

(5) 摘. 要. 本研究以歷屆皆至海外同一服務地點的大學生自組國際志工團隊為主要研 究對象,探討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團隊發展過程,首先,瞭解大學國際志工 服務隊團隊之形成與成員動機;其次,探究團隊實際運作及發展狀況;最後, 則分析團隊發展之影響要素。 本研究選擇質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因團隊發展歷程具變動 性且充滿未知數,需要長時間追蹤、分析,研究著重於參與團隊獨特的發展與 豐富的服務內容,故透過服務隊成員的個別訪談以便瞭解團隊運作情形;並運 用三角檢定法增加本研究信實度。 本研究提出三項結論: 1. 團隊形成共通性與獨特性及成員多元自主的參與動機。 2.國際志工服務隊歷經「建立關係期」 、 「確認目標期」 、 「共識願景期」 、 「問 題衝突期」、「運作成熟期」、「團隊結束期」六個發展階段 3.影響團隊發展因素為:問題解決與決策、領導、成員互動、溝通。 對於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團隊發展提出四點建議: 1.團隊問題的決策需要領導者帶領,成員相互提供意見,無法解決的問題則 交由時間處理。 2.領導者需經驗充足,冷靜思考、開放尊重,協調衝突、內部溝通,照應團 隊夥伴。 3.國際志工需要更多彈性處理事情的方式,尊重包容彼此差異與多元文化, 分享彼此的信念與價值觀。 4.良性溝通能力需要學習,領導者必須協助成員發展,建立團隊內部溝通管 道協助各階段順利發展。 關鍵字: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 i.

(6) ii.

(7)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Based on three educational service volunteer teams in the north Taiwan area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which had offered educational service at the same foreign country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 The establishment progress of the volunteer teams and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the members served as the first focu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econd, the 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teams; last,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teams. Qualitative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since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se volunteer teams was dynamic, which required a long-term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uniqu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ach team and their rich service content were the major targets of this research. Thus, individual interview of the team members was used to provide a fuller picture of the operation of each team. Triangulation was also conducted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ree conclusions are drawn based on this research: 1. There is uniquenes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olunteer teams and i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each member. 2. The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go through the following six stages: “establishment of relationship”, “confirmation of goals”, “consensus and prospects”, “obstacles and conflicts”, “mature oper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team”. 3.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teams are: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leadership, interaction among members, and communication.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1. It requires the navigation of the leaders and the proposals from the members in iii.

(8) problem-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extricable problems could be left for time to undo the knot. 2. The leaders should be experienced, calm and precautious, open-minded and respectful to the members. They should navigate the reconcili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mong members. 3. It takes flexible approaches for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to solve problems for the purpose of inducing mutual respect for individu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sharing of beliefs and values. 4. It takes effort to enhance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The leaders should be those who help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mbers, and maintain a good inter-communication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m in each stag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Team Development. iv.

(9)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1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國際志工團隊形成及參與動機 ............................................................ 17 第二節 國際志工團隊發展階段之探究 ............................................................ 32 第三節 影響團隊發展之動力因素探討 ............................................................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方法設計 ........................................................................................ 61 研究參與者 ............................................................................................ 66 研究工具 ................................................................................................ 72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7 研究信實度 ............................................................................................ 86 研究倫理 ................................................................................................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3 第一節 團隊形成與成員參與動機 .................................................................... 93 第二節 國際志工團隊發展階段分析 .............................................................. 128 第三節 影響團隊發展動力因素分析 .............................................................. 2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49 第一節 結論 ...................................................................................................... 249 第二節 建議 ...................................................................................................... 256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 260 v.

(10) 參考文獻 ............................................................................................... 265 附錄……………………………………………………………………278 附錄一 ................................................................................................................. 278 附錄二 ................................................................................................................. 279 附錄三 ................................................................................................................. 280 附錄四 ................................................................................................................. 282 附錄五 ................................................................................................................. 284 附錄六 ................................................................................................................. 285. vi.

(11) 表. 次. 表 2- 1 表 2- 2 表 3- 1 表 3- 2 表 3- 3 表 3- 4. 國內國際志工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 27 國內外團隊發展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 40 前導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 68 正式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 71 訪談大綱對照結果 .................................................................................... 74 訪談大綱對照結果(續) ........................................................................ 75. 表 3- 5 表 3- 6 表 3- 7 表 4- 1. 研究參與者代號一覽表 ............................................................................ 82 文件資料編碼一覽表 ................................................................................ 83 探討概念歸類表 ........................................................................................ 84 A 團隊資訊一覽表 .................................................................................... 96. 表 4- 2 表 4- 3. B 團隊資訊一覽表 .................................................................................. 104 C 團隊資訊一覽表 ...................................................................................114. vii.

(12) 圖 圖 3- 1 圖 3- 2 圖 4- 1 圖 4- 2 圖 4- 3 圖 4- 4. 次. 研究架構 .................................................................................................... 63 研究步驟 .................................................................................................. 65 研究結果架構圖 ........................................................................................ 94 三個國際志工服務隊之團隊概況圖 ...................................................... 123 國際志工服務隊六個發展階段與其動態循環圖 .................................. 196 影響團隊發展之動力因素圖 .................................................................. 245. viii.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從團隊發展各階段深入瞭 解服務團隊實際運作情形。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第二節描述 研究動機;第三節敘述研究目的與問題;第四節進行研究中重要相關名詞解釋; 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國際志工為順應時勢而誕生的新群體,代表著全球已產生密不可分的聯 繫,展開資源共享與互助合作的行動,服務過程從他人的生命經驗中學習,發 揮己身最大潛能;國際志工亦是一種特殊的國民外交,透過服務交換國情,體 驗多元文化帶來的衝擊,國際志工服務隊的興起為目前大學推行的重點活動, 團隊發展具有獨特性與多樣性,本節說明國際志工興起的背景及對大學生學習 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壹、國際志願服務已蔚為世界發展趨勢 全球化衝擊下,世界因資訊、科技、交通發達,世界各國能快速且方便地 進行資源共享與合作,地球村的概念已清晰明瞭的存在每個人心中,全球化拉 近種族間距離,也消弭國界的重重藩籬,帶動經濟發展、政治結盟、文化交流 等正面影響;然而在國家互動過程中,各國社會文化等問題浮上檯面,由於存 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聯合國自 1990 年以來歷次重大會議和國際機構的決 策,產生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2000),期望於 2015 年達成八大目標1, 消除世界各地貧困不足之處,目前持續推廣並拓展其內涵。而國際救援與弱勢. 1. 聯合國千禧年八大發展目標為:消滅極端貧窮及飢餓;普及小學教育;促進兩性平等,並 賦予婦女權力;降低兒童死亡率;改善產婦保健;迎戰愛滋病毒、瘧疾、及其他疾病;確保 環境的可持續能力;全球合作促進發展(MDGS,2000)。 1.

(14) 國家的教育需求喚起大學生組織國際志工服務隊投入互助的行列。 各國發生的天災人禍讓國力薄弱,許多待援助國家期盼著各界的資源與服 務,日本政府成立對外開發援助的執行部門,邀請日本青年進入志願服務的行 列(佐藤睦,2009) 。澳洲政府也成立志願服務技能發展中心,世界各地的志工 夥伴皆能秉持服務熱忱進行服務(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9),而臺灣的國 際人道組織持續展開國際性救援行動,如臺灣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及慈濟功 德會等,而本國民眾在災難中顯現強大的捐助支持力量,出現許多志願服務隊 投注心力於救援行動與人道關懷行動,由大學生所組織的國際志願性服務隊也 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立,提供必要的協助。 其實志願服務大量湧出的現象,並非突然的發生,志願服務其實長久以來 即存在於臺灣的民間社會中,並深存於人民內心觀念中,並配合生活水平、經 濟、教育發達及個人觀念的改變,加上政府主動率領民間團體,帶動整個社會 的響應(陳金貴,2003) 。而各種待解決及協助的問題仍持續存在,世界需要更 多具有創意、有行動力、並能運用好奇心發掘問題的年輕人改變世界,採用與 服務對象同樣的角度觀察事物,應用個人知識、技術、經驗,協助解決國際社 會課題,讓世界愈趨美好,國際志願服務已蔚為世界發展趨勢。. 貳、臺灣國際志願服務正蓬勃發展 為培育青年全球視野,國際志願服務成為我國當前教育重要綱領及內涵。 在 2001 年臺灣公佈「志願服務法」後,成為繼西班牙後第二個立法推動志願服 務的國家,顯現我國重視志願服務工作的程度。創辦「全球青年服務日」 (Global Youth Service Day,簡稱 GYSD)的執行長 Culbertson(GYSD 志工青年行動網, 2006)認為青年是改變世界的力量,需要年輕人的精力、承諾、想法、創造力 去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問題。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青輔會)為響應 「志工臺灣」之施政理念,隨著「志願服務法」通過及國際志工年(International 2.

(15) Year of Volunteer,簡稱 IYV)2的倡導,我國鼓勵青年志工國際參與,加強培力 訓練,營造參與志工服務的友善環境,及整合青年志工團體網絡等(行政院青 年輔導委員會,2007) 。臺灣各機關、學校投入志願服務已成為國家致力的目標。 21 世紀全球競爭趨勢首重人才培育,為確立國家人才培育,教育部於 2009 年在重大教育政策中提出「優質學習」 、 「適性育才」 、 「公義關懷」 、 「全球視野」 以及「永續發展」作為五大綱領,期透過建構前瞻務實之教育施政藍圖與策略, 實現提升教育力、讓每個人都能自我實現之目標(教育部,2009a)。在五大綱 領中, 「全球視野」的內涵-「參與國際服務:持續推展國際志工,輔導國內大 學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寒暑假國際服務」符合政府積極推廣服務學習的現況,政 府亦提供多項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專案,期待青年透過服務實現自我,培養國 際觀、具有多元文化的覺察力,並提升社會凝聚力與青年各項能力,讓我國大 學生擁有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國內有許多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 NPO)著眼國際問 題,已開始推動國際援助的服務,在國際志工熱潮下,大學致力於志願服務, 從校內推展社區服務計畫,逐漸向外擴展服務範圍,學生自發性組成的國際志 工服務隊更是參與國際事務的一種方式。. 參、國際志工服務有助大學生團隊學習與多元能力培養 大學生於學校內組成國際志工服務隊,可以將個人能力發揮到極致,讓自 我知識技能提升、發揮潛能,也能增加自我認知,更能從團隊人際互動中,學 習如何合作、問題解決、溝通、信任、尊重,這些能力都是品格養成的重要項 目之一,實際參與團隊後獲得的能力遠比閱讀書籍知識來得直接有效。 包羅萬象的服務內容需要協調的分工,尤其是至國外進行志願服務工作, 2. 「國際志工年」 一詞由聯合國於 1997 年大會決議,訂定 2001 年為國際志工年,主要訴求為: 認同;促進;合作;推動不同族群、宗教、性別、年齡及職業的人參與志願工作(李國漢, 2005;陳巧蓁,2009;賈大齡,2010; World Volunteer Web,2001)。 3.

(16) 更須集結多人的能力與特質,才能同心協力達成服務目標,提升服務品質與深 度。近年來在科技的快速發展與全球性的高度競爭,已使團隊的觀念愈來愈受 到重視(池榮尉,2003) 。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一書的「團隊學習」 提到: 「當一個團體能整體搭配時,就更能匯聚出共同的方向,調合個別力量, 使力量的抵銷或浪費減至最少,而發展出一種共鳴或綜效(synergy)3。團隊學 習是發展團隊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建立在『共同願景』 與『自我超越』上」(郭進隆譯,2007)。 Sherraden, Stringham, Sow 和 McBride(2006)認為國際志願服務是政治組 織很有力的一種工具,包括國際發展性援助(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id) 、人 道救援(humanitarian relief)以及促進國際之間的瞭解(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等服務內容。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8)指出各國運用服 務學習於高等教育中發揮其功用,可培養具國際觀的青年領袖,啟發多元文化 的敏銳覺察力,擴展學生海外學習經驗廣度,並可重塑學生人生方向與價值觀, 更能提升愛國榮譽感。藉服務帶來實質回饋讓學生得到學校之外的珍貴學習, 增加對國際議題的關懷,培養未來生活的態度並建立自我人生觀,拓展個人視 野等,都是青年成為國際志工並進行國際志願服務的理由。 從傳統社會服務走向服務學習,形成有規劃、具階段性的服務方案(Jacoby, 1996) ,服務不再侷限教育場域與社區兩者的夥伴關係,觸角逐漸擴展至國際, 國際志工是一名進行文化傳遞與交流的大使,保存推廣本國文化,並尊重欣賞 他國文化。正如同多元文化主義所強調「尊重他人」的理念,尊重是個基本倫 理,隱含每個人都有其內在價值;社會的主要倫理也包含了「尊重自己」 ,也就 是需要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文化,是一個互利共生的觀念(黃政傑,1994) 。跨文 化的交流是一段艱辛且充滿勇氣的歷程,文化交流過程中激盪出更多人際互動. 3. 綜效(synergy):合力大於分力之合。綜效就是『1+1 > 2』 的效果,即整體價值會大於個 體價值總和,激發個人能量,使團隊力量提高。有可能產生互補不足,雙劍合璧的綜效。 4.

(17) 的火花,價值傳遞讓雙方得到體悟,增加彼此的認識與澄清,國際志工與服務 對象建立的深刻友誼,都是每段服務得到的最大寶藏。 由上述得知,我國推動國際志願服務工作不遺餘力,政府、NPO、大學都 致力於成立國際志工服務隊,除了讓青年有更多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外,服務 能讓國際志工運用所學、發揮長才,讓世界更美好。研究者本身在研究所求學 過程中經歷了國際志願服務的興起、成長與蓬勃,並成為國際志工的一份子, 學習如何服務,並從服務中學習,國際志工是很有意義的一項工作,也是接觸 世界很棒的管道之一。. 5.

(18)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實際參與國際志工服務隊,加上多次與其他團隊交流,發現國際志 工服務隊依據團隊目的與服務對象,產生各式各樣的服務內容,並出現許多影 響團隊發展的事件,研究者欲瞭解各團隊發展階段及影響因素,探究各團隊實 際運作狀況及團隊成員互動的情形,研究動機就此萌芽。. 壹、研究者親身參與國際志工服務隊所感 童軍運動之父貝登堡(Baden-Powell)曾說:「在你離開人世之 前,試著留給這世界一些東西,使它比你初來時更好些。當死亡 來臨時,欣然歸去,因為你已盡己之力,不曾浪費寶貴的一生。」 (莊坤良譯,1989). 國際志願服務包羅萬象,立志投身於服務後,便期待世界能夠一點一滴的 改變,生活本來單調且單純,透過服務增添生命的色彩,就像輕哼的旋律用真 心譜上吟誦的文字,而這首服務的歌曲不僅感動自己也感動著他人。 研究者在大學及研究所期間參與各種服務社團與非營利組織,包括國中小 弱勢學生的課業指導、輔導與活動帶領、高齡者的陪伴照料、環境與動物保育 之推廣;同時積極參與童軍運動,舉辦數次兒童成長營、學校反哺活動,並於 2007 年參與國際服務隊(International Service Team)至英國百周年大露營擔任 服務員,與他國服務者進行交流;甚至從事教職後,帶領著下一代進行學校與 社區服務,一點一滴的實現著自己對於服務工作的願景。 但撼動研究者生命並產生轉捩點的契機,是 2008 及 2009 年暑假參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成立的國際志工服務隊「緬麗伊甸園」, 服務隊至緬甸進行海外華校教師專業教育培訓,舉辦教師知能專業成長營;此 外在營隊前於臺灣募集捐款與二手書籍,讓緬甸華校改建校舍設施與豐富其校 6.

(19) 內圖書資源,營隊期間也舉辦青少年成長營與老人服務活動,將服務範圍擴展 至緬甸在地社區。 因為擁有幾次國際志願服務的經驗,研究者感受到更深層與開闊的人生 觀,服務他人並非上對下的施捨,而是平等的學習互惠,以一顆包容謙卑的心 接納多元文化。身為一名國際志工除了要具備國際視野外,更需要體察國際現 象,以親身體驗、觀察的實況瞭解他國文化,再以完整的服務方案協助。 加入國際志工的行列後,研究者有機會接觸國內其他的國際志工及其團 隊,在言談討論過程中分享彼此的團隊運作狀況,研究者從中發現有些服務隊 十分仔細用心的組織團隊,為改善團隊服務品質,適時調整其架構,指導老師 運用團隊力量訓練志工們,整個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模式發展,每位志工都非常 謹慎的呵護該團隊。 依據以上理由,確立研究者瞭解各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形成情形與成員動 機,從團隊願景、共識、目標及成員參與動機等面向進行探究。研究者參與國 際志願服務產生反省覺察,期望瞭解服務隊的發展,從中發掘更豐富的生命故 事,為最初的研究動機。. 貳、國際志工團隊呈現多元發展 Sue 和 Mel 到非洲服務三十年,某天有人問 Sue: 「你只有一個人, 要怎麼實現拯救全世界的願望呢?」,Sue 回答:「或許我能做 的只是整幅圖像中的一小部分,但我試著把這部分做到最好,並 和其他人一起完成。」(Daloz, Keen, Keen & Parks, 1996). 儘管自己做的事情很渺小,無法有大幅的改變,但是仍然要堅定信念,持 續的做些什麼(Eyler & Gilles, 1999)。國際志工除了從服務中進行反思、互惠 與自我成長外,更深遠的願景是「讓世界更美好」 ,儘管能做的改變只是讓一個 老人生活的更簡便快樂、或單純協助小朋友提升學習態度,還是幫助一個社區 7.

(20) 永續發展,因為將服務建立在「態度」上,就能替世界盡一份微薄的心力。即 使服務只是一片小小的拼圖,當聚集起眾多國際志工的力量後,也逐漸拼湊出 一幅美麗的世界全圖。 國際志工服務隊之建立,首重成員的組合,大學成立的團隊是由志同道合 的學生自發性組成,藉由工作任務分配、責任分享、平等對話交流,以共同合 作完成多樣性的團隊任務與目標,從長時間的相處磨合、服務工作的溝通協調, 逐漸達成團隊目標,讓成員在團隊發展中展現彈性多元的互動,創造共識,達 成團隊願景。 不同於一般已有完整工作配置的非營利組織和具有章程規範的學校社團, 國際志工服務隊為特定任務而設立,任務完成後可隨時解散團隊,成員在數次 籌備會議、工作會議及私下聚會中建立關係,逐漸擁有共同理念,並在確認服 務目標、對象、內容、建立共識後進行服務,服務過程中持續隨著服務對象的 需求與服務國家的文化差異進行調整,完成國際志願服務工作後,進行成果展 示、分享、發表,最後進行反思及傳承,這是國際志工服務隊呈現的概括樣貌。 若依據作業方式區分,國際志工服務隊的類型較偏向任務型團體(task group)4。有效的任務型團體特徵是團隊已有清楚目標,能夠尊重成員差異性 並容許衝突,針對團隊現存議題進行討論並立即給予清楚回饋,所有成員皆能 適時處理問題並進行反思(Hulse-killacky, Killacky, & Donigian, 2001)。 國際志工服務隊為了達成短暫目標而成立,因解決各種國際性問題而存 在,成員互相合作、彼此給予支持與回饋,適應服務對象的國家文化,隨時接 受不確定的變動及突發狀況,持續修正服務方案。特別的是國際志工服務隊開. 4. 任務型團體強調團隊表現、合作、效率與達成目標,領導力與工作內容為影響團體的因素。 該種團體常被用來解決組織問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團隊成員關係為完成一種特定任 務而建立,是一種正式團體,但團隊存在時間可長可短,依據任務完成程度而定(李郁文, 2008)。 8.

(21) 始運作後,產生的工作效能如功能性團體(functional group)5穩定具結構性, 在一段相處的磨合期後發展完整的結構以利進行任務、達成目標,提供適合的 服務內容。國際志工服務隊同時也是一種友誼性團體(friendship group)6,成 員關係因某些共同特徵(如相同信仰、關心的議題)而形成,為達成共同目標 而一起奮鬥,許多成員在團隊解散後仍有密切的互動交往。 研究者連續兩年國際志願服務經驗,觀察到服務隊運作的獨特性及不同團 隊的共通性,逐漸於腦中浮現團隊發展各個階段。研究者欲探究團隊實際運作 狀況,瞭解國際志工服務隊多樣獨特發展,依此產生進一步的研究動機。. 參、國際志工團隊發展受各種因素影響 …P. Krugman 認為年輕人必須培養分析社會現象的專業技能,與 團隊合作的工作態度…面對社會的不公,年輕人必須調整心態, 推廣志工工作,證明自己對社會有貢獻(林上祚,2009)。. 國際志工至海外服務,在時間的限制與空間的不確定下,對於團隊目標的 設定就會產生不確定感,Johnson 和 Johnson(任凱譯,2005)指出有效的團隊 目標應具有挑戰性,能帶來適度失敗風險的程度,而團隊目標能在成員的討論 處理中輕而易舉地加以修正和釐清。目標的存在,代表團隊共同努力的方向, 成員有了共同目標便會互相分攤責任,領導者也能正確帶領成員走向既定的目 標,而目標則需要在形成團隊後,透過團隊協商、討論始界定(李郁文,2008; 林振春、王秋絨,1995;林萬億,1998)。 但國際志工所服務的國家文化與國情就是一種挑戰,紛亂的國際局勢決定 是否出隊、天氣不確定影響班機起降、成員在服務國家的身體調適情形等,在. 5. 功能性團體屬於一種正式團體,特徵為成員關係結構化,基於特定的目標進行互動,團體 目標、成員職位、權利義務等皆在組織中有明文的規定(潘正德,1999)。 6 友誼性團體可以是正式也能是非正式的團體,團體成員的組成有時會基於成員互動或互相 吸引而自然產生,其特徵為團體成員會因為某些關係而聚集存在(潘正德,1999)。 9.

(22) 設立目標前若無事前妥善考量,執行服務時就會出現疑慮,成員也會出現認知 上的衝突,不利於團隊發展,此時團隊發展的第一道步驟-設立團隊目標,就 容易在協調時發生問題。 團隊是為了合作目的而組成的,團隊成員之間的正向互依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7是團隊目標的基礎,在合作氣氛的團隊中工作的成員較能得 到成就感(任凱譯,2005;陳淑婷、許逸臻譯,2005) ,當團隊持續運作發展後, 成員維繫情誼的信任感則是達成團隊效能不可或缺的層面之一,針對服務進行 籌備、討論至設計服務方案、執行方案,都必須透過成員的彼此溝通與人際互 動。因此深入探究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的互動與合作情形,也能夠瞭解成員在 團隊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不同學校舉辦的國際志工服務隊設立不同的目標及服務理念,也形成不同 的願景,讓團隊發展更趨彈性及多樣化。2009 年教育部舉辦大學參與國際志工 服務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9) ,將國際志願服務分作醫療 衛生、教育輔導、社區發展等三類,成員依據本身能力與專才提供適合的服務, 如醫學醫護相關科系的學校,其服務設計以醫療衛生為主;設立專業師資培訓 以教育訓練為主的學校,則提供教育專業與輔導知能進行服務。 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組成多樣且未有固定範圍限制,以 2011 年參與教育部 國際志願服務計畫的國際志工服務隊而言,多數志工服務隊成員以大學生為 主,部分團隊招募成員包括研究生或博士生,少數團隊更會邀請社會專業人士 一同規劃、籌備、進行服務,不論在年齡與職業上都十分多樣彈性。 國際志工服務隊不同於一般機構的階層分明,且異於非營利組織擁有專職 的志工管理,志工服務隊組成方式彈性多元,成員流動性大,團隊類型為任務 型,成員須完成所交付的責任並達成任務目標,不同服務隊進行不同的服務工. 7. 當一個群體持有共同目標,每個成員的成果受到其他人行動影響時,社會互依性遍存在, 正向互依性是合作取向的,能造成激勵互動,互相協助對方達成團隊目標(任凱譯,2005)。 10.

(23) 作與團隊發展,呈現豐富多元的服務樣貌。 從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發展實際狀況,發現團隊受各項動力因素影 響,釐清影響團隊發展的原因,能夠更進一步呈現服務隊面貌,找出動力因素 並加以分析為研究動機之三。. 肆、團隊發展研究有助找出服務隊共通性與獨特性 研究者確立此研究議題後,進一步搜尋國內外相關研究,針對團隊發展議 題之研究也有一定數量的貢獻,關於志願服務及國際志工的議題,已有許多內 容詳細豐富的著作,大部份採取單一團隊觀察,較著重志工的服務動機與服務 後所獲得影響。國際志工的推展對青年品格、價值觀、自我實現、世界公民觀 有所助益(王新閔,2007;洪玉雪,2008;高如玉,2012;陳幸梅,2004;陳 道,2007;陳俞諺,2008;陳巧蓁,2009) ,正因國際志願服務近年來逐漸被大 眾重視,目前以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為對象的研究數量相對其他議題顯得稀 少,所以本研究定位於探究國際志工有其必要性。 目前以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動力為主題的研究,僅賈大齡(2010)所撰寫 的論文而已。研究者更加堅定探究國際志工團隊發展的決心。大學成立國際志 工服務隊是青年學子目前盛行的人生課題之一,從服務他人過程中謙卑地學 習,同時也促進國際交流,國際志工已是國際發展的趨勢,勢必需要更多深入 的研究以瞭解其發展之脈絡與對社會之貢獻。 本研究取樣三個國際志工團隊發展為研究主題,除呈現各別團隊的獨特樣 貌與互動情形,更能比較各團隊發展過程的共通性與獨特性,若以三個至不同 國家進行同性質服務的國際志工服務隊,可歸納國際志工團隊的發展階段,觀 察不同團隊的結構、形成與運作情形,仔細的呈現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實際樣 貌。以質性研究的方式探討團隊形成、運作與成員互動的情形,研究結果可提 供未來大學發展國際志工服務隊時參考。 11.

(2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探討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團隊發展狀況,以至海外同一據點服務 的三個大學生自組團隊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瞭解團隊形成狀況與 成員動機、團隊發展階段及團隊發展之動力因素。歸納本研究具體目的及問題, 分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點,分別為: 一、瞭解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的形成情形與成員動機。 二、探究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實際運作狀況及發展階段。 三、分析影響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發展之動力因素。.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列三點所示: 一、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如何形成?成員動機為何?其共通性與獨特性為何? 二、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發展分成那些階段?各階段有哪些任務與運作狀況? 三、影響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發展的動力因素為何?. 12.

(2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探究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團隊發展歷程,依據研究內容及參考相關文 獻後,本節解釋之名詞有「國際志工服務隊(International Volunteer Teams)」 及「團隊發展(Team Development)」,依序解釋如下。. 壹、國際志工服務隊 志工(Volunteer)一詞,根據內政部(2008)志願服務法第一章第三條第 二款的名詞定義: 「志願服務者(志工)為對社會提出志願服務者。」而志願服 務之定義則為: 「民眾出於自由意志,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 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 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項輔助性服務」 。服務場域小自社區大 至國際,持志工理念從事國際性服務活動者稱為國際志工。 陳金貴(2004)定義志工團隊指一群相互支持具有共同目標的志工組成體, 在共同願景下貢獻己力、表達意見,分擔責任,共同協力完成任務,傾向共同 領導,強調個人和成員彼此的則承擔,注重集體的工作成果。由國際志工自願 組成的志工團隊則稱為國際志工服務隊。 本研究定義「國際志工服務隊」為:於大學期間透過學校招募,組成國際 志工服務隊,至他國同一據點進行持續性服務(Ongoing Service) ,具有國際服 務經驗的在校學生。本研究以北區已進行兩年以上的長期性服務的團隊為研究 對象,邀請三個至海外做教育服務的團隊參與研究。. 貳、團隊發展 一個團隊中成員要有彼此互動的行為,能互相影響,為一套人際互動架構, 方能稱之為團隊;團隊的本質是動態的,團隊一經形成之後,會朝既定的目標 13.

(26) 持續地發展,直到目標的完成(任凱譯,2005;李郁文,2008) 。團隊發展包括 人際互動與溝通、團隊管理與領導、團隊討論與決策、問題解決與評估等團體 工作(Cartwright 和 Zander,1968;任凱譯,2005;宋鎮照,2000;李郁文, 2008;許臨高、莫藜藜,2000;潘正德,1999) 團隊成員可從 2 至 25 人之間,團隊建立適當與否直接影響團隊管理成效(吳 清山、林天祐,2005) ,國際志工服務隊為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所組成的團隊,稱 為「任務型團體」 ,是一種臨時性的組織,一旦服務對象有能力自行處理問題達 成永續發展的目標後,國際志工便撤退該據點,就此解散。 本研究所指「團隊發展」為:大學國際志工服務團隊自成立起,團隊發展 經歷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務及行為特徵,包括團隊願景、目標及成員動機,以及 團隊運作時產生的人際互動、溝通、問題解決、領導等團隊向度等。. 14.

(2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探討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團隊實際運作情形,瞭解各團隊形成過程 及成員參與動機,並分析團隊問題與決策、領導力、成員互動狀況及溝通各項 目,再比較各團隊的共通性與獨特性,為達成此研究目的,分別說明本研究範 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大學國際志工服務隊為研究範圍,研究者因於 2008、2009 兩年參 與國際志工服務,其服務項目為教育服務,因此選擇同樣以教育服務為主的國 際志工服務隊為研究對象,以研究內容及研究參與者說明:. 一、研究內容 本研究從團體動力學的角度著眼,以人際互動、溝通、問題解決、領導等 概念,進行相關研究的探討,並分析團隊發展及國際志工相關理念及文獻,形 成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以個別訪談法、文件分析為研究方法,形成團隊歷程之 發展模式。.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探討團隊發展與運作情形,邀請北區三個以教育服務為主的國際志 工服務隊為研究參與者,研究參與者皆於 2011 年七月至八月進行國際志願服 務,其服務類型、成員學經歷、團隊組成狀況類似,且招募過程以及學校支持 程度皆有雷同之處,故選擇此三個服務團隊。.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時間、研究者本身能力、參與訪談之研究對象有限及其他客觀條 件無法完全配合。本研究有部分限制,其限制透過三角檢定法以降低研究限制. 15.

(28) 帶來的困境,增加本研究的客觀性與可轉換性。本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主要的分析資料來源為服務隊資料(包含服務企劃書、 籌備心得、服務反省日誌、影像紀錄等) 、個別訪談的觀察紀錄及訪談逐字稿, 因礙於研究者工作及各項時間、人力因素考量,無法進入三個服務隊參與觀察。 而各團隊實際接觸後,不願公開籌備會議紀錄與檢討紀錄,資料蒐集上的缺乏 加上無法參與觀察,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二、服務隊類型 因本研究蒐集三個團隊的服務資料,考量團隊進行服務的項目與研究者自 身的經驗敘說,擬定相同的服務類型,因此無法多元涵蓋其他主題,如:醫療 服務、人道救援、社區服務等;另本研究以北區大學的服務隊發展為主,忽略 國內其他地區學校服務隊狀況,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三、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進行質性研究深度訪談,藉由國際志工服務隊成員之服務歷程敘說 進行研究,因服務隊回國後召集不易,團隊多數成員推舉團長或公關接受訪談, 對於集體接受焦點團體產生抗拒,願意接受訪談之成員樣本數有限,所提供之 團隊樣貌無法全面性,且研究參與者對服務過程發生之人際互動及問題解決可 能與團隊其他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呈現的狀況較主觀,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三。. 四、研究者自身 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因以小心謹慎及開放多元的心胸進行訪談,才 能不帶偏見、沒有預設立場及客觀的處理團隊發展歷程,但因研究者曾進行國 際志工服務,在訪談時常陷入交流分享的氛圍中,且常有引導回答的現象,更 為了把握時間提供自身例子或經驗,此為本研究限制之四。.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本章深入探討國際志工團隊發展之理念,並詳述相關研究, 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依據,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團隊形成 及參與動機,第二節探究團隊發展階段,第三節闡述影響團隊發展之動力因素。. 第一節. 國際志工團隊形成及參與動機. 本節分析國際志工團隊發展概況及團隊形成因素,探究大學生參與國際志 願服務之成員動機,並進一步說明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成果與結論。. 壹、國際志工發展概況與團隊參與方式 臺灣已有許多民間團體及基金會自組服務隊至各國進行國際志願服務,如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等非營利組織,因政 府大力推廣下,大學興起的服務熱潮讓學生趨之若鶩,但組成一個國際志工隊 需要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經費,這些都是籌組團隊時實際面臨到的狀況。 以下以政府資源與支持、大學推展與國際志工成長趨勢、大學生參與國際 志工之方式三部分,闡述臺灣大學國際志工發展概況及團隊參與方式。. 一、政府資源與支持 日本外務省於 2003 年成立的國際協力機構(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簡稱 JICA),是日本對外實施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 ODA)的主要執行機構之一,於全球 54 個國家設有事務所, 合作領域涵蓋環境保護、農林水產業、醫療保健、教育、工礦業、能源、運輸、 交通、通訊等方面,其目的則是希望加入此單位的國際志工能夠將己身經驗回 饋社會;從全球的觀點思考,將行動深耕於地方,這才是真正的「Think global 17.

(30) and Act local」,也是現在這個時代所必要的行動能力(国際協力機構,2009; 佐藤睦,2009) 。年輕人必須站在別人立場付諸行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視 野開闊便能大幅地自我成長,這些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近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全民進行志願服務的情況下,志願服務逐漸取代以 往施與受、上對下的權力不對等關係,轉變為服務學習,跳脫舊有服務態度的 框架,實行嶄新的服務理念。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從 2006 年起推動大專院校組成 國際志工服務隊,利用寒暑假赴海外進行國際志工服務,並訂定「教育部補助 大專校院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要點」(教育部,2009b)。 青輔會推動「臺灣小飛俠」計畫,積極鼓勵青年關心國際社會,關懷本土 發展,成立「區域和平志工團」 ,召喚國內青年在臺灣與國際間積極參與扶貧、 濟弱、永續發展等志工服務(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8) 。國際志工服務隊 依據服務對象需求設計服務內容,並規劃完整的服務計畫以便進行志工服務。 由此可知,政府對於推展國際志工相關事務積極且充滿期望,除在地持續 進行服務工作,也期待臺灣青年能藉由己身之力參與世界推展和平的計畫。. 二、大學推展與國際志工成長趨勢 大學推展國際志工的成果,可從逐年增長的國際志工人數得知。2006 年計 補助 7 所大專校院共 73 人赴海外進行醫療、資訊教育志工服務;2007 年補助 15 所大專校院 312 位學生,組成 27 個國際志工隊赴海外服務;2008 年補助 27 所大專校院 591 位學生,組成 42 個國際志工服務團體赴泰國、印度等 14 個國 家服務;2009 年補助 51 團 720 人至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 15 國服務, 未來將持續推展大專校院學生之各類國際志工服務(教育部,2009b) 。2010 及 2011 年分別有 74、87 隊出發至他國進行國際志願服務,人數高達一千餘人(高 如玉,2012;教育部,2010) ,可見臺灣除非營利組織及各福利社會團體致力於 推展國際志願服務,政府亦有計畫性的補助大專院校進行國際志工服務。. 18.

(31) 綜合青輔會與教育部於 2011 年暑假期間補助之大學國際志工得知,全台 156 所大學中,共有 48 所學校成立國際志工服務隊至世界各地需要協助的國家 進行服務,成立國際志工服務隊的學校占總大學數量約三分之一,可見各校對 於國際志工行動的重視程度,此數據不包括未向政府提出經費申請的服務隊, 此外有更多的學生至非營利組織進行國際志願服務。志工社會的來臨已是未來 發展的必然趨勢(宋世雯,2000;李國漢,2005;吳永安,2007)。 從目前推展志願服務的現況可得知大學生成為國際志工的比例日益增加, 至海外進行國際志願服務成為非常熱門的學生運動,學生抱持熱誠與共同願景 自組國際志工服務隊,除服務對象受益,參與服務的成員更得到各方面的成長。. 三、大學生參與國際志工之方式 國內大學生對於志願服務懷有熱忱與積極態度,願意貢獻己力,為國家以 外的人民付出,已經是相當不簡單的事情,進行國際志願服務有其服務動機與 背景,現今社會上也有多種管道可供大學生參與服務工作。以張瓊齡(2007) 對於臺灣青年從事短期國際志願服務整理出七種方式,分述如下: 1. 透過學校、教師等單位,取得海外提供的服務機會:藉由學校熱心教師, 或是僑生團體的引介,通常也是前往海外的學校從事服務,或者營隊帶領 的活動。 2. 由學校教師或學長姊帶動發起,代為接洽或規劃者,但參與者後來自願性 成立團體,並繼續運作。 3. 國內非營利組織規劃並自辦的行程:參與者本身無須涉及行程安排,只需 通過甄選即可參與,純粹是參與者;需付費,但主辦單位若有爭取到補助, 有時學生或清寒者,可支付較低費用。 4. 自行規劃行程,但得到國內非營利組織及其海外分會的經費支援:參與者 需透過與非營利組織的溝通,得以自行規劃出服務行程,通常該組織的海. 19.

(32) 外分會或工作站需提供在地接待或協助,若有爭取到補助或廠商贊助,參 與者可支付較少費用。 5. 找到適當的海外非營利組織據點,充分了解其服務需求與內容,自行規劃 一切行程與行前訓練,不需要對方提供任何接待或協助。 6. 參與國外非營利組織辦理或者旅行社提供的套裝志工行程,由於已企業化 經營,在選擇性與類別相當多元化,不過費用通常較高。 7. 參與交換學生機構安排,需有相對的國家有學生交換來台,才有前往的機 會,有時不能自由選擇想去的國家,需遷就名額與時間的長度,要付費。 參與者有許多擔任國際志工的不同管道,上述各種從事國際志願服務的 方式,以第一、二項的參與方式與本研究最為貼切,透過學校招募成員、接 洽服務對象與規劃服務地點,成員組成團隊進行服務,並安排服務內容與行 程,持續進行團隊的運作。. 貳、國內外志工參與動機及其共通性與獨特性 國際志工進行服務除使服務對象受惠,更能促進自我成長,改變原有的生 活態度與價值觀,以下分別敘述國內外志工參與動機,並比較其動機之共通性 與獨特性。. 一、國內志工參與動機 國內志工有各種管道參與志願服務,以非營利組織及各機關(學校、政府 機構)的志工為數最多,為與本研究主題切合,以國內參與非營利組織之志工 參與動機進行討論,共分成個人因素,混合因素兩種類型。 (一)二分法 國內參與非營利組織與社團志工者參與動機,以個人因素最為明顯,如吳 建明(2008)指出救國團志工參與動機以個人因素最顯著,包括價值認同、自. 20.

(33) 我成長、人際互動三構面。表示志工由個人觀點出發,以提升自我能量與成長。 楊雅雲(2011)針對慈濟組織志工進行研究發現,志工的參與動機皆強烈, 以人際關係經營最為重視。個人的人際互動與相互關係,是志工參與非營利組 織的重要關鍵因素。 陳金貴(2003)將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的動機分為兩大類:利他主義、利己 主義,利他主義是服務別人,但不期待他人的回報,利他主義則是指志工在服 務中,也能同時帶給個人的收穫,不論是心理的成就或是學習成長等,也就是 服務別人、成長自己。擔任志工者在兩種服務動機的交互影響下,進行志願服 務工作。 (二)混合因素 除二分為利己因素與利他因素外,國內志工參與動機則有許多不同因素混 合而成。游正民(2009)進行社區服務志工的參與動機,則發現以利他服務、 社會關係、自我成長程度最高,參與動機愈強,持續服務的意願也愈高;李章 賜(2008)針對非營利組織之大學志工探討,發現主要有自我學習、參與服務 和利他三內涵。表示除利己、利他因素外,志工對於服務本身的投入及社會關 係的建立也是參與動機的因素之一。 以大學社團或在校志願服務之志工動機而言,則與學習及實踐理想相關。 劉翠芬(2005)以在校志願服務的大學生探討,發現參與動機包括自我成長與 自我實現、服務他人與社會、公民責任與激勵、尋求認可、反映他人期望;李 法琳(2003)研究發現大學生參與服務性社團動機則有學習成長、社會關懷、 實踐理想及人際關係。 由上述可知,國內志工參與動機多以個人及人際互動為主,並因參與團體 性質不同,增加學習提升及實踐理想等因素,並因社會關係或服務本身的吸引 因子參與志願服務。. 21.

(34) 二、國際志工參與動機 國際志工深入國際社會各個角落進行服務,服務特質會影響志工參與志願 服務,個人參與國際志願服務的動機也十分重要,許多研究對於參與動機有不 同的定義,以下分別闡述個人自主意識與拓展視野與文化交流兩種參與動機的 類型。 (一)個人自主意識 國際志願服務之動機是多元且自主的,也與同儕夥伴、外界環境交互影響, 成人參與海外志願服務的動機也與其學習成效緊密連結。陳幸梅(2004)對印 度垂死之家國際志工進行參與動機及學習成效之研究,研究發現成人至印度參 與國際志願服務時,個人因素的動機最強烈,其中包括深受德蕾莎修女信念與 愛心所感動,響應修女之號召參與服務。擔任國際志工最大動力為個人的信念, 需要有一個支持的想法與契機讓自己願意投身國際志願服務中。 陳韻婷(2010)針對 326 位國際志工進行國際志工基本需求滿足與動機自 我調節的研究發現,有高達 98.8%的國際志工自我決定動機偏向自主動機。這 些對於組織國際志工團隊有初步的影響,團隊成員不受他人逼迫,更能奉獻所 學,提高團隊效能。 (二)拓展視野與文化交流 根據不同研究發現,除個人因素之外,助人、服務社會、情境外在影響都 是國際志工進行服務的動機之一。王新閔(2007)發現參與海外教育志工服務 學習之動機也包括體驗多元文化與開闊視野、教職生涯之探索與體驗、增進學 業知能發展、感恩與回饋、受他人鼓勵與影響。李欣樺(2009)針對跨文化背 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進行研究,其中臺灣籍學生參加 國際志工的動機包括:個人興趣與熱忱、他人鼓勵與影響、開闊視野與增強自 我認識、服務的感動與承諾是再次服務的動機。. 22.

(35) 賈大齡(2010)研究也發現,國際志工以尋找未來方向、增進視野改變價 值觀、同儕及家人鼓勵為最主要的參與動機。高如玉(2012)研究也有類似發 現,國際志工參與動機包括拓展國際視野、啟發多元文化的敏覺力、重塑青年 方向及價值觀等。綜合以上對國際志工參與動機的研究,可以發現志工對於拓 增視野與啟發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動機,是主要影響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的 重要因素。. 三、國內與國際志工參與動機之比較 統整國內研究者(王新閔,2007;李法琳,2003;李欣樺,2009;李章賜, 2008;吳建明,2008;高如玉,2012;陳金貴,2003;陳幸梅,2004;陳韻婷, 2010;游正民,2009;賈大齡,2010;楊雅雲,2011;劉翠芬,2005)對志願 服務者的參與動機後,可以發現國內與國際志工的參與動機有其共通性及獨特 性,以下進行分類與比較。 (一)共通性 參與志願服務動機皆以個人為主,輔以外在情境或社會關懷,從各個共通 因素進行討論。 1.個人因素 無論擔任哪一種類的志工,志工以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等個人因素為最主 要之影響,參與志願服務皆以自我提升出發,期望在服務後能夠幫助自我,學 習到更多。 2.幫助他人與服務社會 服務最重要便是協助有需要的人,滿足其需求,找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事、物,從服務過程及服務對象身上學習成長,運用自身能力回饋社會,讓社 會更完善美好。. 23.

(36) 3.他人鼓勵與人際互動 除了個人自行尋找服務機會外,志工會因他人帶領與鼓勵而加入志願服務 的行列,因此在服務過程的人際互動便是十分重要的事,與夥伴的合作及服務 上的互助合作,都是影響志工服務的動機因素。 (二)獨特性 國際志工有其獨特性,以下整理歸納三項國內研究者未提及的因素,包括: 1.拓展國際視野 國際志工因為必須至國外服務,接觸到的族群與國家人民也有所不同,進 行國際志願服務時,對於個人增進國際視野的期望會提高,並期望從他國狀況 與環境實情中,增加自身對國際事務的經驗與瞭解。 2.進行文化交流 與不同國家人民進行交流,需要使用不同語言,也必須瞭解不同文化,尊 重文化差異,並且包容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因此國際志工在自身參與動機中, 就會期許自己能夠尊重多元文化,並與不同文化的人們有良好的互動。 3.找尋方向與價值觀 多數擔任國際志工者,皆有國內志願服務的經驗,除了想要自我提升與學 習外,更多志工欲從他國的文化交流與國際服務經驗上,尋找未來的目標與方 向,並重塑自己的價值觀與看法。. 參、國際志工相關研究 國內外以國際志工為主題進行的研究,包括國際志工學習動機或參與動 機,國際志願服務的學習歷程,志工本身的學習成效、需求、自我實現歷程, 國際發展、服務雙方夥伴關係、世界公民觀的開展,經驗學習與服務產生之生 命意義等,以下分別整理闡述之。. 24.

(37) 一、以參與動機為主題 青年參與服務動機包括個人因素、助人因素、服務社會、情境外在影響因 素等(陳幸梅,2004) ,尤其臺灣國際志工以個人學習需求與自我成長為主要服 務動機,並以服務他人為次要動機,成員參與團隊也受同儕影響大,存在同儕 之間的交互影響力,服務動機具備多重、多元性的特質(王新閔,2007;李欣 樺,2008;洪玉雪,2008;陳韻婷,2010;黃鈺富,2009)。 國際志工的參與動機有各種不同類型,每位大學生進行國際志願服務也會 產生不同的動機,針對不同時代大學生的發展狀況,可持續以此主題著手研究。. 二、以服務學習歷程為主題 王新閔(2007)研究發現參與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歷程為多元文化體驗 與學習、人際互動與學習等,對於於個人成長與影響則為促進專業能力發展與 個人成長、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以及更能關懷公共事務。李欣樺(2009)針 對至緬甸服務之不同國籍學生的研究,發現參與國際服務的學習歷程可分服務 前的準備階段、服務中的體驗學習、服務後的反思收穫三個階段,對於服務時 面臨的挫折與挑戰則進行危機處理與承諾,而緬甸籍與臺灣籍學生皆認為服務 帶來最大的改變即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 國際志工團隊執行服務學習方案是近年來的趨勢,從服務中得到學習,產 生個人的成長並進行反思,期望在此服務學習歷程中,大學生可得到更多的轉 變與自我提升。. 三、學習成效、需求、自我實現歷程為主題 Cook(2008)認為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變遷下面臨許多挑戰,服務學習能讓 學生參與社會,促進對社會的關懷及責任感,增加與國際不同文化夥伴的合作 機會,能拓展學生視野,學生的專業知能也可以和服務學習的活動緊密結合, 服務學習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信念、價值、意識型態進行評估,並促使 25.

(38) 學生思考應如何發揮所學。 陳道(2007)發現志工旅行讓生命意義、價值觀與生活態度起了變化,而 陳俞諺(2008)的研究發現,志工對自我看法逐漸正向與看到自己的潛能,也 期許未來能奉獻自己,延續志工服務熱忱;賈大齡(2010)以服務學習團體動 力進行國際志工的觀察與訪談,也發現在國際志願服務中,可在最短時間提昇 學習成效,運用團體動力可讓國際志工團隊成功。 國際志工個人的價值觀、想法與生命觀,會因為服務活動而得到轉變或啟 發,研究發現可幫助我國大學生找尋生命意義,運用國際志願服務啟發潛能, 獲得成功的果實。. 四、以國際發展、服務夥伴關係、世界公民觀開展為主題 Norton(2004)指出進行服務的成員能增長多元文化的覺察與認知,至國 外服務必須要尊重他國文化,並與國外夥伴合作,一同執行服務方案,除了保 持彈性、開放的心胸之外,於服務前仍需做足準備與調適,瞭解服務國家的環 境、疾病、服務對象,才能提供一個完善的服務。 針對志願服務活動議題探討,可發現服務呈現了國際的文化差異與不平 等。王子培(2009)提到短期海外志願活動的存在與國際援助發展的架構,呈 現出許多的不平等與差異。陳巧蓁(2009)進一步探究大學生對於國際視野的 開展具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尊重,於異國的多元文化學習,國際志工產生跨文化 跨族群理解並學會尊重,國際志工服務開拓國際志工不同面向的視野與觀察。 高如玉(2012)則以團隊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夥伴關係,找到目標與關鍵因素, 啟蒙多元價值,發展成熟夥伴關係的合作模式,拓展國際觀與外交狀況等。 從國際志工可察覺國際發展的演變,以及他國文化的多元性,大學生在團 隊運作過程中,提升自我的國際觀與文化學習,增加自我對多元文化的覺察與 認知能力,幫助臺灣走向國際。. 26.

(39) 五、經驗學習與服務產生之生命意義為主題 不同於個人服務之概況或影響,及團體動力與學習歷程等研究,服務是一 種內省體驗的學習,從中可得到具有啟發的人生哲理,如周珮祺(2009)則提 出服務過程可增進個人的經驗的反思與偶發式學習,服務學習概念應是大學生 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針對國內國際志工主題之相關研究,依照研究年份先後呈現作者及研究主 題,並陳列其研究結論與貢獻,進行概要之整理與說明,如表 2-1。 表 2- 1 國內國際志工之相關研究整理表 作者 題目名稱 (年代) 陳幸梅 (2004). 研究結果與貢獻. 成人參與服 務學習動機 及學習成效 之研究-以 印度垂死之. 1.服務學習動機:個人因素、助人因素、服務社會、情 境因素等四類。. 大學生海外 教育志工服 務學習之研 究-以慈濟 大學 2006 年海外志工 服務為例. 1.服務學習動機主要因素:學習需求。. 2.最重要因素: 「響應德蕾莎修女精神、作跨國志工」。 3.服務學習成效:自我成長與幫助他人具有服務社會。. 4.訊息獲得來自多元管道,激發更多人的參與投入。 家臺灣志工 5.服務學習的重要方式:分享,能增進服務學習成效。 為例 王新閔 (2007). 2.服務學習歷程為多元文化體驗與學習、人際互動與學 習、參與假日居家關懷與訪視的收穫與體悟。 3.服務學習對個人的成長與影響:促進專業能力發展與 個人成長、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以及更能關懷公 共事務與社會福利。 4.建議:行前培訓與海外教育志工活動內容規劃,及未 來參與海外教育志工同學的建議。. 陳道 (2007). 海外志工旅 1. 受訪者的生命意義因海外志工旅行起了變化。 行之休閒涵 2. 在價值觀方面,生命更開闊、讓自己活得更健康、 義 珍惜已擁有的。 3. 受訪者在生活態度和方式上產生變化,較不會埋 怨、生活變簡單、能務實地把握當下、知道努力自 我充實,並願意奉獻與分享。 (續下頁) 27.

(40) 表 2- 1 國內國際志工之相關研究整理表(續) 作者 題目名稱 研究結果與貢獻 (年代) 洪玉雪 (2008). 陳俞諺 (2008). 大學生參與 1.國際志願服務動機:混和利他主義-利己主義,具多 國際性志願 重、多元性。 服務經驗探 2.參與海外服務經驗,在同樣情境下因個人特質、對事 討-以輔大 物刺激的反應或感受而有不同,所詮釋印象深刻經 2007 年菲 研與具挑戰性經驗也有很大的不同和獨特性。 律賓海外服 3.受訪者服務後的感想與收穫,以訓練課程「語言訓練 務方案為例 -英文」表示有幫助,服務後則以「要惜福」、「開 闊視野」與「英文能力進步」為主。 夢想成真~ 1. 青年志工對自我之看法可分為「勇於做自己」、「認 青年志工自 真做自己」、「開發潛能」及「自身做起」。 我實現歷程 2. 青年志工參與志工服務之動機:「興趣及個性的喚 之敘事研究 起」、「眾人支持的力量」、「作生命的主人」及「使 命感的感召」。 3. 青年志工之設定目標可分為「自我期許」、「學以致 用」、「奉獻自己」及「延續志工服務熱忱」。 4. 青年志工之自我實現歷程經過「喚起自我期」、「探 索自我期」 、 「啟發自我期」 、 「實現自我期」四階段。 5. 啟發:人生態度、自我實現。. 李欣樺 (2009). 再見家鄉、 再建家鄉: 跨文化背景 學生自組自 籌團隊參與 國際服務之 學習歷程. 1.臺灣籍學生參與動機:利己主義為主,利他主義為輔。 2.緬甸籍學生參與動機:利他主義為主,利己主義為輔。 3.學習歷程可分服務前的準備階段、服務中的體驗學 習、服務後的反思收穫三個階段及團體形成的歷程。 4.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挫折與挑戰為行程受阻的 挑戰因應、教學狀況的危機處理。 5.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挑戰與轉折為服務帶來的 蛻變與承諾。 6.臺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 探索與選擇、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人生觀與世界 觀的改變。 7.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 探索與選擇、田野調查觸發反思與了解。 (續下頁) 28.

(41) 表 2- 1 國內國際志工之相關研究整理表(續) 作者 題目名稱 研究結果與貢獻 (年代) 王子培 泰緬邊境短 1. 短期海外志願活動在國際援助發展脈絡下,因應國 際援助發展組織業務與功能上不足。 (2009) 期海外志願 活動議題探 2. 短期海外志願活動者可透過相關活動累積自我經 歷,滿足自己所欲滿足的目的與需求。 討 3. 短期海外志願活動的存在與國際援助發展的架構, 都呈現出許多的不平等與差異。 周珮祺 (2009). 陳巧蓁 (2009). 瀕死照顧者 1. 成人教育者與死亡教育。 之經驗學習 2. 專業發展不可忽略的向度-靈性與生命意義。 及其生命意 3. 成人的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義之探討- (1) 透過敘事研究瞭解非正式與偶發學習。 以「印度垂 (2) 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死之家」臺 (3) 促進經驗中的反思。 灣志工為例 大學校院學 1. 藉由緬甸文化與緬華文化的多元文化學習,國際志 生之世界公 工產生跨文化跨族群理解並學會尊重,促進跨文化 民觀開展- 與跨族群對話與共生。 兩個國際志 2. 經由服務表現感同身受的關懷及易地而處的同理 工服務團隊 心,充分展現跨國界生命與共的情懷。 之緬甸行 3. 服務開拓多面向視野觀察,促進對跨國事務的關 注,擴展跨領域的全球視野與在地觀察。 4. 團隊團結合作力量及溝通能化危機為轉機的力 量,增進國際志工服務跨廠與合作的能力。 5. 提升專業與解決問題之能力、服務能促進公民參 與、服務為培養世界公民有效之管道。. 黃昱富 (2009). 青年海外服 1.參與動機以個人因素占多數,且青年志工對於能在異 務對國際認 國環境服務的期待皆很高。 知之影響- 2.青年志工在服務過程中,大多從服務初期對當地陌 以轉化學習 生,因透過服務中的互動,進而產生對當地的認同。 理論為基礎 3.青年志工在服務過程中的跨文化服務與生活經驗讓 青年志工,有了不一樣的生活情境,增加青年志工 反省其原有的價值觀之機會。 (續下頁) 29.

(42) 表 2- 1 國內國際志工之相關研究整理表(續) 作者 題目名稱 研究結果與貢獻 (年代) 陳韻婷 (2010). 青年國際志工 基本需求滿足 與動機自我調 節之研究. 1.國際志工基本需求達高度滿足,關係感滿足最高。 2.不同年齡、服務年度、參與團體之青年國際志工, 需求滿足上有顯著差異。 3.國際志工動機自我調節類型多數偏向內在調節。 4.不同性別、年齡、在學狀況、參與團體、服務天數 之青年國際志工,於動機自我調節上有顯著差異。 5.關係感於基本需求滿足及內在動機扮演重要角色。 6.自主動機愈高,愈不會出現無動機的情形。 7.青年國際志工若自主感、勝任感、關係感滿足程度 愈高,則動機自我決定程度也愈高。. 賈大齡 (2010). 高如玉 (2012). 在遙遠的國度 看到改變的力 量:國際志工 服務學習團體 動力運作與學. 1.國際志工團隊為一循環動態歷程。. 習成效之研究. 5.有效運用團體動力是國際志工成功之要素。. 國際志工團隊 及泰北僑校間 建構夥伴關係 之研究. 1. 夥伴關係目標以「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 「提升泰 北僑校師資」及「培育華文學習興趣」。. 2.國際志工能在最短時間提昇學生學習成效。 3.國際志工可達成學生服務與學習並重目標。 4.短期國際志工要達到互惠增能有其困難。. 2. 契合的夥伴關係包含「天時地利人和」 、 「具備專業 能力」及「豐富夥伴關係的經驗」。 3. 共塑願景、持續學習、雙贏的夥伴關係為關鍵因素 4. 啟蒙多元價值,發展成熟夥伴關係的合作模式。 5. 發掘夥伴關係具有拓展國際觀、促進外交及活絡經 濟效益。. 肆、小結 我國大學國際志工團隊數量持續累積,願意投入國際志願服務工作的大學 生人數也愈來愈多,國際志工團隊形成概況包括政府與學校的支持及各種成員 參與方式,瞭解發展概況能幫助本研究實際進行訪談時得到相關理論支持。. 30.

(43) 綜合各研究發現(王新閔,2007;李欣樺,2008;高如玉,2012;陳金貴, 2003;陳幸梅,2004;陳韻婷,2010;賈大齡,2010) ,國際志工參與動機可歸 類二分法、多重性及多元自主三類型,參與動機支持著國際志工進行服務,成 為與他國交流的動力。成員組織後成為團隊,團隊互動與合作的技巧是每位志 工必須學習的能力,掌握國際志願服務的原則,培養良好正確的服務態度,讓 團隊發揮更到的功效。 除以參與動機為主的研究外,國內針對國際志工尚有部分主題,包括:以 服務學習歷程,學習成效、個人需求與自我實現,國際發展、服務夥伴關係、 世界公民觀開展,經驗學習與服務產生之生命意義等主題。這些研究支持著研 究者開展國際志工團隊發展的議題,並透過歷年國際志工團隊的介紹,瞭解我 國國際志工的概況。.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答6: 校本支援服務一般以一學年為單位,如原定會議時間遇上學

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當天所有課堂完結時:::: 可請該位同學反思 可請該位同學反思

透過引導不同能力 ( 高、中、低 ) 學生參與不同隊伍

學校願景 學校願景 學校願景 學校願景 學校發展 學校發展 學校發展 學校發展 學生需要 學生需要 學生需要 學生需要 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 教師團隊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for Local Communities.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