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研究問題與價值

第二節 研究價值

琪,2009)。除此之外,在《數位時代》2010 年台灣百大網站排行榜中,Facebook 更是以黑馬之姿排名第二3,差點拿下冠軍,顯示這一兩年來 Facebook 已成為台 灣重要的網路現象(何宛芳,2010)。從種種跡象看來,社交網站堪稱是現階段 最夯的網路趨勢。

何謂社交網站?傳播學者主張,以人與人之間連結功能為主的網站,稱為社 交網站(boyd & Ellison,2007)。也有學者認為,社交網站就是自我呈現以及建 立與維護人際關係的平台(Utz,2009)。它的用戶多為相互熟悉的人,他們能夠 在社交網站上與朋友聯繫情誼,許多網站例如 Facebook 甚至提供尋找好友的工 具,幫助使用者找到失聯已久的朋友。基本上,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與虛擬 社群交友網站例如 Match.com 設計目的不同,許多使用者並非想認識陌生人,相

1 資料來源:Nielsen 調查報告(2009 年 6 月 2 日)。上網日期:2010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online_mobile/time-spent-on-facebook-up-700-but-myspace-still -tops-for-video/。

2 電話(1876)花了 89 年(1965)才達到 1.5 億使用者人數、電視(1928)花了 38 年(1966)、 手機(1997)花了 14 年(1997)、iPOd(2001)花了 7 年(2008);而 Facebook(2004)只花了 五年(2009)的時間就達到了 1.5 億使用者人數(曠文琪,2009。〈140 字的威力〉,《商業周刊》,

1127:85)。

3 《數位時代》同時採取流量與忠誠度兩種參考標準,從 2007 年開始製作台灣百大網站排 行榜。2010 年的榜首,由去年榜首無名小站連任,但僅以非常微小差距險勝 Facebook,2009 年 排名第二的雅虎奇摩則名列第三。台灣 100 大網站前 10 名如下(2010 年 2 月 26 日):1.無名小 站、2.Facebook、3.Yahoo!奇摩、4.YouTube、5.Pchome Online、6. Windows Live、7.露天拍賣、8.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9.聯合新聞網、10.Google。上網日期:2010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tag/%E7%A4%BE%E7%BE%A4/id/14057。

這年齡族群的人大部分是上班族。而網絡安全公司 8e6 Technologies 針對 1,000 位美國和英國上班族的調查報告(2008)也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上班族(美國

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讓人們彷彿將真實人生放在虛擬平台上演出,是一 種電腦中介傳播的人際關係平台。以「廟口」來比喻,古早時候人們常聚集於實

4 全球網路安全管理公司 Network Box 在 2010 年第一季監測 130 億個企業用戶網址的網路 流量,發現:企業用戶造訪量排名第一為 Facebook,流量達 6.8%;Google 排名第二,流量達 3.4%;

Yimg 雅虎圖片伺服器排名第三,流量達 2.8%;雅虎排名第四,流量達 2.4%;DoubleClick 排名第 五,流量達 1.7%。上網日期:2010 年 9 月 1 日,取自 http://www.network-box.com/node/533。

5 從 http://www.checkfacebook.com/中可得知,Facebook 的使用者年齡分布。從 2010 年 09 月 21 日查詢的結果顯示,台灣使用者年齡分布如下:小於 13 歲占 0.8%;14-17 歲占 9.3%;18-24 歲占 30.9%;25-34 歲占 40.1%;35-44 歲占 13.3%;45-54 歲占 3.6%;55-64 歲占 1.1%;65 歲以 上占 0.7%。

6 這份調查報告(2008):〈2008 Personal internet use survey: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是由網絡安全公司 8e6 Technologies 所發佈,主要是了解組織成員的上網行為。上網 日期:2009 年 10 月 01 日,取自 http://www.hrmguide.net/usa/general/web_addict.htm。

夥一起聚在線上空間互動,維繫人際關係。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的特性,與 傳統面對面的互動方式不同,其結果似乎改變組織成員間的人際關係樣態。例如 它具有電腦中介傳播的互動性、非線性、非同步傳播及跨越時空限制等特性

(Rogers,1986;轉引自陳玉娟,1999),在上述特性下,組織成員間的互動不 一定在同時間地點完成,可以咫尺天涯。因此案例中的上海同事可以參與討論,

雖然雪倫去開會不在現場,但同事間的互動仍可持續進行。組織成員透過 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在下班後仍可繼續與同事在線上空間互動,增加接觸 的頻次,有機會造成人際關係的改變。 彼此關係是其特殊性。Ellison, Steinfield 與 Lampe(2007)針對使用 Facebook 大 學生所做的研究更發現,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是一個「從實體到線上」與「從 線上到實體」的過程,這種特性與 BBS、虛擬社群建立在虛擬空間上的人際關係 不同,也成為值得關切的問題。

進一步來看,將新科技運用在組織互動與人際關係裡,Facebook 這類社交 網站並非首發。例如過去的研究發現,MSN 以及企業內部網路(Intranet)都是 組織互動的常用工具(皮世朋、劉昱志,2007)。就即時通訊軟體 MSN 來說,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從過去的研究來看, Intranet 也常被運用做為組織內部的互動工具(陳玉 娟,1999;郭書祺,2000)。Intranet 是將網際網路不分對象、不分時空和開放的 互動環境等特色,轉換到企業內部使用,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的環境來 傳播並整合企業內部資訊(Greer, 1998;轉引自陳玉娟,1999)。然而與 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不同之處在於,Intranet 往往具有濃厚官方色彩,不像 Facebook 這 類社交網站能夠跳脫科層框架,組織成員間較容易有新的對應關係出現。至於在 訊息傳遞上,由於 Intranet 通常有一個官方管理中心控管內容,因此互動內容上 較為正式,然而社交網站並非公司所擁有,因此對話內容較偏地下化。我們從社 交網站「地下化」與 Intranet「官方」的對比下可以看出,社交網站跳脫科層框 架的可能性,這是在 Intranet 較難達到的。

透過前述分析可發現,組織內部人際關係的運作是持續不斷的,只是隨科技 發展會有不同工具出現,例如 MSN 與 Intranet 便幫忙組織內部人際關係的重新 調整(林侑民,2005;陳玉娟,1999;陳儀珊,2002;蔡燕平,2004)。如前所 述,本研究主張,當 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放在組織情境,特別是非正式互動 網絡之下,它的特性與上述幾種工具有很大不同,包括其互動對象為實際認識的 人且往往是群體,其互動方式延續電腦中介傳播能突破時空限制,還有濃厚的地 下化色彩等,這些本質有可能重新影響組織內部人際關係。但至今為止,相關學 術討論並不豐富。在這樣的脈絡下,本研究試圖整理出,Facebook 這類社交網 站,如何造成組織內人際關係樣態的改變,並幫助人們如何善用 Facebook 這類 社交網站與同事維護人際關係,而這亦為本研究價值所在。除此之外,Facebook 這類社交網站特色是建立在實體人際關係基礎上,與過去網際網路強調虛擬與化 名的人際關係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可以對過去電腦中介傳播的研究,重新提出 更精緻化的論述與回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