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研究背景介紹

第二節 Facebook 介紹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站,例如 MySpace 等,有機會用來認識生人,也就是實際生活外的朋友,讓人 跳脫出原有的人際關係網絡,因此較有可能發展虛擬友誼。而封閉性較強的社交 網站,例如 Facebook 等,則讓人維繫以熟人為主的人際關係網絡。

雖然上述兩者皆屬社交網站範疇,但屬性不同,伴隨而來的應用模式與使用 行為則大徑其趣。MySpace 這類社交網站在本質上是開放的,不論是機制設計或 是使用情境上,都鼓勵使用者結交不認識的「生人網絡」12。MySpace 建構一個 平台,讓使用者在自己的空間裡盡情展演,和不認識的網友相互吸引,進而結交 為好友開始互動,有機會建立一個全新的人際關係網絡。相反的,Facebook 這 類社交網站在本質上則是封閉的,鼓勵使用者與「熟人網絡」進行互動,Facebook 鼓勵使用者尋找現實生活認識的朋友或同事進行互動,讓現實生活的社交行為某 部分移轉到 Facebook 上。

在研究範圍上,本研究並非探討所有類別的社交網站,而是只限定於 Facebook 這類封閉性社交網站在組織內的應用。以下針對 Facebook 進行詳細說 明介紹。

第二節 Facebook 介紹

Facebook 又稱「臉書」,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它在 2008 年躍登 為全球社交網站龍頭(莊雅婷,2009)。雖成立僅七年13,截至 2010 年 9 月,其 全球用戶已超過五億人14,而在台灣,Facebook 亦為最主要的社交網站,目前已

在於更容易瞭解同時聚焦於我們的研究範圍。

12 雖然 MySpace 也有隱私權設定只開放給朋友看,但其設計本質與許多功能還是以開放性 質居多。舉例來說,在 MySpace 上可以根據不同條件瀏覽其他使用者檔案,進而提出邀請成為 朋友。但 Facebook 搜尋朋友的方式則多半以使用者的熟人網絡進行,例如同公司等。再者,

MySpace 開放檔案則全部開放皆可觀看,跟 Facebook 細膩的隱私權設定不同。

13 自 2004 年至 2010 年。

14 資料來源:Facebook 官方統計資料。上網日期:2010 年 9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statistic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擁有超過七百萬個使用人數15。也因此,本研究選擇 Facebook 為主要研究對象,

觀察個人如何在組織情境內使用 Facebook 進行互動,如何影響人際關係樣態。

以下分別針對 Facebook 的發展簡史、經營現況、頁面以及重要機制進行介紹。

一、Facebook 發展簡史

2004 年 2 月,哈佛大學學生 Mark Zuckerberg 創辦 Facebook。最初僅開放哈 佛學生註冊(Cassidy, 2006;轉引自 boyd & Ellison, 2007),當時設計的宗旨是為 哈佛宿舍建立「校園線上版通訊錄」。與早期的社交網站不同的是,它屬於一種 封閉社群式的設計,提供以真實校園人脈為基礎的線上社群服務。就因為這個全 新的社交網站既便利又好玩,僅僅兩週時間,Facebook 即吸引超過半數的哈佛 學生登錄,開站僅三個月,便打進美國三十所大專院校(何宛芳,2007)。其註 冊資格從最初只允許哈佛學生註冊,逐漸開放給其他學校學生註冊,直到 2006 年 9 月後,任何人只要輸入有效的 email 即可註冊成為使用者16。然而承襲其設 計初衷「為現實人際關係提供社群服務」以及封閉的特色,開放註冊並不意味著 任何人可隨意接觸其它使用者。在 Facebook 內,使用者的檔案多半不完全對外 公開,只有彼此成為相互接受邀請的「朋友」才有權限觀看對方全部的資料,這 點與其它社交網站相當不同,例如 MySpace 的個人檔案大多對外開放,即便互 不認識,其他網友也可瀏覽對方的完整檔案。

在 2006 年時,隨著新聞集團高價收購 MySpace 之後,許多併購 Facebook 的傳聞便陸陸續續出現,然而創始人 Zuckerberg 表明不想出售公司,因此很多高 價收購案都被拒絕。直到 2007 年 10 月微軟斥資 2.4 億美元才購得 Facebook 1.6%

股份,這令 Facebook 當時的估計值達到 150 億美元的天價。

二、Facebook 經營現況

Facebook 發展到現在短短七年間13,全球有超過五億個使用者,其中超過一

15 資料來源:checkfacebook.com。上網日期:2010 年 9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checkfacebook.com/。

16 資料來源:Facebook 公司發展沿革。上網日期:2010 年 09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founderbios#/press/info.php?timelin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半以上的人每天登入,平均每人有一百三十位朋友,人們每個月花七億分鐘停留 在 Facebook 上,每個月有超過三千萬則資訊被分享,平均每位使用者每個月產 生九十則內容17。而在台灣,則有超過七百萬使用者數,從表 2-2 可看出,這七 百萬使用者中男女比例約各占一半,年齡層以 25-34 歲最多,占了 40.1%。這年 齡層大部分是年輕上班族,職位階級大約是一般專員到中型公司的中階主管左 右,這些人在大學念書時間剛好接觸到台灣網路的第一波發展,對他們來說,網 路是很熟悉的環境。第二高比例落在 18-24 歲之間,占了 30.9%,這年齡層則以 大學生居多,網路更是涉入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表 2-2:台灣地區 Facebook 使用者的性別及年齡層分佈比例

資料來源:CheckFacebook.com。上網日期:2010 年 09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checkfacebook.com/。

Facebook 於 2004 年成立,雖然繁體中文介面早在 2008 年 6 月推出(趙郁 竹,2008),但台灣直到 2009 年,才因為一款應用程式遊戲:繁體中文版的「開 心農場」,才跟進這波潮流(羅之盈,2010)。從「創市際 ARO 網路測量研究」

17 資料來源:Facebook 官方統計資料。上網日期:2010 年 9 月 21 日,取自 http://www.facebook.com/press/info.php?statistic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資料來看,Facebook 在 2010 年 7 月份的頁面瀏覽數超過 34 億,不重複造訪人 次超過 999 萬,當月份平均每人使用 323 分鐘,到達率為 79.64%,在台灣網站 到達率排名第三名18,從上述數據資料我們知道台灣網友使用 Facebook 情形已非 常普遍。就新媒介使用原因來探討,「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是很重要的 因素,個人選擇媒介不只是理性的考量,也會在有意或無意的情況下受到社會關 係、組織結構所影響(Fulk, Schmitz & Steinfield, 1990;轉引自陳儀珊,2002)。

就組織情境來看,當公司中使用 Facebook 的人數越多,個人就越容易因為社會 情境或同儕影響而加入使用這些新服務。由此看來,只要符合大眾需求,當使用 人口數量達到臨界點時,使用人數則會是呈倍數成長。

三、頁面介紹

在討論完 Facebook 的發展簡史以及經營現況後,我們從 Facebook 的實際頁 面進行說明,以便讓讀者更了解組織成員在 Facebook 上的人際互動情形。組織 成員登入 Facebook 後,所顯示的頁面如圖 2-1 所示,以下針對頁面主要區塊逐 一介紹:

A. 分享發佈區:組織成員在 Facebook 上的發言或分享等行為,皆由該區塊發 佈,發表內容更是包含文字、影片等多種類型。使用者可在該區塊書寫文字、

分享網路上的某部影片或文章等。

B. 動態消息區:該區塊主要顯示組織成員和同事19的即時動態,包括組織成員 自己和同事所發佈的內容、他人回覆這些內容的留言等,皆會即時且不斷更 新地出現在該區塊。動態消息區亦為組織成員與同事的主要互動區塊,組織 成員從該區塊觀看同事最新動態,並予以回覆與互動。

C. 邀請提示區:當組織成員收到任何類型的邀請,例如交友邀請、推薦邀請、

新遊戲邀請或粉絲專頁邀請等,均會在該區塊收到系統提示。

D. 系統推薦區:該區塊主要顯示系統推薦組織成員可能認識的朋友。系統經過

18 根據「創市際 ARO 網路測量研究」2010 年 7 月份的資料來看,當月份到達率第一名的網 站是 Yahoo!奇摩,到達率為 97.20%;第二名為無名小站,到達率為 80.24%。

19 組織成員必須和同事互為 Facebook 上的朋友,彼此的動態才會出現在動態消息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交叉比對組織成員在 Facebook 上的人際關係網絡後,推薦可能認識的人加為 朋友。組織成員也經由系統推薦,逐一將同事加為 Facebook 朋友,而自己在 Facebook 上的人際關係網絡也更趨綿密。

E. 活動顯示區:與活動有關的最新訊息會在該區出現,例如組織成員自己所參 加社團的消息或朋友生日提醒等。

F. 在線朋友顯示區:該區塊顯示組織成員目前在線上朋友的名單,組織成員可 隨時「敲」這些目前在線朋友進行即時一對一聊天。

圖 2-1:Facebook 的頁面功能介紹

Facebook 上的互動模式以「人際關係」為主軸,組織成員混合運用上述各 區塊功能與同事互動,維繫關係。組織成員登入後的首頁即呈現出自己與同事的 最新動態消息,包括訊息更新、互動記錄更新、分享連結等形形色色由同事所提 供的「持續更新資訊」。組織成員除了觀看同事所發佈各種豐富的資訊外,還可 隨時在 Facebook 上留言,以頻繁的互動維繫組織內人際關係。主要互動方式分

的一群人都加入 Facebook,有人抒發感想引起共鳴,有人再接續回覆,在這種 狀況下討論串不是靜靜等待回應,Facebook 會發訊息將人「拉」進繼續討論。

又或者一群同事周末相約出遊,經由照片分享在 Facebook 後,眾人幾乎已經知 道相關細節,因為大家都已被「拉」進 Facebook 觀看。

另一種互動方式是「第三方應用程式」,主要是由第三方開發的各式各樣應 用程式,包括種類繁多的心理測驗及各類社交遊戲等。Facebook 在 2007 年 5 月 推出「Facebook 開放平臺(Facebook Platform)」16,開放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讓第三方程式開發人員可在 Facebook 上開發各種「應用程式 application」。透過這些心理測驗或遊戲等應用程式,組 織成員在 Facebook 上與同事的互動變得更加多元而有趣。其中心理測驗的結 果,在受測者同意後,會公布在個人及同事的「動態消息區」上,若同事對某則 心理測驗感興趣,可直接前往測驗,而眾人的測驗結果還可相互比較。在遊戲方 面,Facebook 有許多熱門遊戲,例如「開心農場」、「寶石方塊」和「餐城」等,

遊戲機制設計能夠更強化人際互動。以「開心農場」這款社交遊戲為例,使用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述頁面介紹各區塊的功能經常是混合使用,才造成人際關係的改變,只是因論述 需要,我們才分開討論。

(一)、實名制

Facebook 自稱是 Social utility(社會性效能)網站,用以幫助人們跟家人、

Facebook 自稱是 Social utility(社會性效能)網站,用以幫助人們跟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