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實務權力場中碰撞的挫折與反思

這篇有關自身經驗的研究論文主要是關注我參與 2004 年到 2006 年間參與 婦女組織的工作經驗,並扣連對於自身認同與運動實踐的思考。目的是探究我在 從事社會工作經驗中,學習而來的實踐知識並描述發展歷程,檢視個人抱持的知 識視框及價值信念。以敘說的方式描寫、批判、反思、回觀過去行動歷程與經驗。

從紀錄的事件內容或有重要意義的對話中,探尋當時情緒、想法及過去生活與學 習經驗與形成的價值觀,再後設、回觀事件的脈絡,並反映實務經驗的意義,歸 納我學習到的實踐知識。

研究焦點是離開婦女組織工作者的經驗,離開一個組織因素是複雜的,離 開後仍然思考離開意義,意味著其中隱含交織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議題,亦是某種 形式上,對於原有組織保持遠觀俯瞰的關切。對我而言,那段投身婦女組織的工 作經驗是呼應自身認同的需要與對婦女運動的信念,而離開代表組織不再是認同 投射的對象。我對於婦女組織工作的想像是平等、民主、尊重與開放,但經歷組 織的內部階級、威權、封閉與剝削,因而產生認同危機,希望透過反思後,尋找 改變的正向途徑。

在那段自覺被壓抑主體的工作經驗,憤怒、焦慮、懷疑的情緒並未隨著離 開組織而淡化。人是有情感、記憶的生物,思考的棄舊迎新、認同的切割斷裂難 免經歷種種焦慮、不安、疑惑的歷程。就實務工作的工作者角色,仍然希望從實 踐的經歷淬鍊出意義,找到新的人生階段可能,並希望乞靈於大眾,找到變革的 希望。就研究者來言,這個歷程值得被書寫與研究,此外,也有一種企圖是希望 這段經歷與其後的努力與付出被理解與看見。於是我經過反思、自我觀照,重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段工作經驗的意義,透過書寫、反思這段歷程,得以紓解與轉化當時的挫折與 無力感。

在實務場域中,面對理論知識的無用的焦慮,經歷理想的幻滅與認同的轉 移帶來的失望與無力,自我敘說與書寫是一種重新獲得權力,找回主體的歷程。

透過這個歷程,重新體認在寬廣的生活脈絡與視界下,離開不代表斷絕,彼此再 不相關;並不是一種絕裂分手,而是走出原有的身分與認同的框架,視框的挪移 所帶來更寬廣視野,讓新舊交融,帶來新的契機。

二、社會運動的策略:誰代表所有婦女?團體中的差異與平等?

過去研究中對於婦女運動因個體、生命歷程與經驗差異,而有不同運動主 體、論述、策略已有討論(李雪莉,1999)。亦提及婦女運動中,婦女團體代表 性的問題。在婦女運動上,體制內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提供一個較有利於婦女參政 的管道,讓婦女可在友善的環境下接近決策核心,加速婦運理想的實現,被認為 是值得推廣的婦女參政模式。只是仍需加強婦女團體的群眾參與,婦女團體掌握 足夠的民意,才能由下而上地影響政府施政。(王孟甯,2000)。而 1996 年台北 市政府應民間婦女團體要求,成立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被認為成為國家 女性主義者的實際操練場。上下接合、與國家的合夥關係體制內改革,被認為是 體制外抗爭外另一種有效改革之路,但林佩玲指出婦權會統合主義之參與,存在 代表性與壟斷性的侷限,並不足以代表她們宣稱所代表的群眾(林佩玲,1997)。 這些研究從鉅視層次,關注集體運動中婦女團體與國家的關係,提醒婦運團體與 國家合作的代表性與決權策、影響層次等議題。

三、婦女運動是行動者不同經歷下有限的選擇

范雲研究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指出,過去的社會運動研究強調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機會結構對於運動的組織與策略時,忽略這樣的實例是透過行動者及其生命傳記 背景,在環境的限制下所主動選擇的。不同生命傳記背景的運動者會傾向選擇不 同的組織模式,這些選擇也會回過來影響運動者的組成,進而影響運動的議題與 策略。八○年代台灣婦女運動的先驅者有著教育、階級的優勢與特殊的族群構成,

她們選擇基金會等無須草根動員的組織模式,使得其運動路線偏向社會服務、立 法與文化宣傳。(范雲,2003)。

四、草根婦女組織未能扭轉政治權力結構

鄭維鈞研究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者從事「政黨內做婦運」所成立的女性 政黨外圍組織「水噹噹」,在兩千年政黨輪替之後從助選團到一般民間社團的轉 型歷程。指出「水噹噹」在「保有女性主體性」與「成為支持民進黨的外圍團體」

兩個矛盾組織目標下難以兩全。她們基於國族意識和反對國民黨理念為民進黨動 員,為爭取資源與地方政治人物或派系形成共生,雖是草根由下而上的力量自我 組織,肯定女性價值與追求公共參與,但是除了無法扭轉政黨內男性的「政治實 力原則」,也沒有走出屬於民間婦女社團監督公共政策與爭取女性權益的組織自 主性。(鄭維鈞,2006)。

大多數的研究由鉅視層面分析婦運的組織策略與國家的關係,較少以微視 層面釐析婦女組織內部的管理、服務方式,檢視與文化與社會結構交互影響的部 分。而參與婦女組織的工作經驗可貴之處在於,置身於組織內部,觀察婦女組織 中的代表性、內部的權力不平等、漠視差異等議題。以此觀之,台灣婦女運動這 個部分隱然有後進國家的殖民性格。國家女性主義者透過一套理論與論述,指陳 北歐式的公私部門合作的美好圖像可打造性別平等、提昇婦女權益的目標(劉毓 秀,1998)。婦女運動做為一個集體運動召喚主體間存在差異,在沒有與充分對 話,與在地文化與現實生活連結下,企圖透過國家主義路線,由上而下改革,以 國家威權將資源重新配置,固然可以短期奏效,但忽略改造既有的文化,除了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省思會不會變成另一個的威權,與更弱勢者爭奪資源。也可能在保守民意下反制 動員,造成運動的潰散。

而婦女組織作為社會運動的一個手段,因大部分的管理菁英在知識與地位 上的優越,還是有著濃厚啟蒙式、先驗、想像、語言的的色彩,實務運作與組織 策略上容或有可討論的空間。就投身參與其中的工作者而言,這個的集體運動是 一種外來者的書寫,一種宏觀整體性的掌握,而疏漏於細節的理解與感同身受(唐 諾,2001)。

五、專業認同驅策的婦女組織工作者的經驗

因為個人在父權社會成長的歷程,我理解作為一個女性身受的不平對待與苦 楚,解放與協助弱勢婦女的工作是我衷心投入的工作。我願意在這個領域負責承 擔,正視、處理、解決問題。就生涯發展而言,我非常感謝這個工作經驗,使我 可以作為一個社工員,培植與發展專業能力與研究能力,與我所關心的婦女工作,

透過方案實務輸送與思考對於婦女、性別議題,利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協助陷入 困境的女性與她們的家庭。

然而,基於認同的召喚與對婦女運動的信念進入婦女組織工作,但實務與 日常工作中,組織內部管理、行動策略、服務內容與文化價值的單一、威權、排 外、階級性,我從詫異、溝通、發出異議到難以接受是一個充滿不快與挫折的過 程。組織言說與實作之間存在落差,也難透過實際場域實踐來修正的傾向,反是 複製父權的思考與邏輯,透過團體動力自我強化、自我生產。因此自許草根與平 等,但面對不同的意見與價值的衝擊,內部卻往往以團體和諧泯除差異。對於組 織的服務型態是否造成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階級與權力的不平等往往也缺乏自 省與覺察。因此,當組織中發生了惡意懷孕解雇、虛假造假方式獲取政府或民間 資源等情事,而因應之道也不是開放的態度與真實的反省。雖然形式上的對話機 制,但就管理與執行的適切與否卻無法深刻討論辯詰,而是以和稀泥或標籤化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出問題的人回應,組織氛圍沒有足夠的安全與信任可以接受不同的辯證思考的挑 戰,提出異議被視為惡意批評而非理性反省的溝通,反而導致研究者與組織成員 間的隔閡。

反思自身所受婦女運動啟蒙與專業主義的啟發,若婦女組織的運動策略為 由上而下透過國家科層管道實踐所欲的目標,花費精力說服政治人物、遊說立法,

將社會運動中極為重要的與大眾對話、啟蒙的工作擱置,忽略集體認同的建立與 改造,沒有人民價值觀的認同與支持,我認為很難有自發的改變的能量。對於運 動策略沒有深刻思考,又缺乏與大眾互動對話的誠意,婦女組織如何自我革新與 修正,反而比較可能是依循現有權力分配邏輯搶奪資源以為己用。

我在婦女組織中的自我定位就是社會工作者、專業工作者與婦女工作者,

這三者的共通特色就是利用專業與科學化的方法,評估與分析問題,並利用系統 性的工具,開發資源,提供特殊困境的女性社會與個人各種面向的協助。當我發 現組織的運作實況與管理方式與我的價值相悖,剛開始是不解與疑惑,難以理解 以婦女運動為號召的組織何以會貶低所服務的對象,管理者變成優越階級,為了 權力任意剝削與違反勞動權益。即使組織創造出的服務滿足這些婦女就業的需求,

也不代表這些管理或權宜可以不受節制或凌駕個人價值。此研究並無意攻訐這個 組織,更想要問這種矛盾何以產生,反射出組織成員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以及

也不代表這些管理或權宜可以不受節制或凌駕個人價值。此研究並無意攻訐這個 組織,更想要問這種矛盾何以產生,反射出組織成員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