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要檢視的不只是服務提供的方式,還包括組織是不是階層化、官僚系統及父權式 的分工方式;決策等過程裡,組織不同階層,不同的想法可以被聽見?一個著眼 於創造了多少的經濟規模的產值,卻看不到組織工作人員與被服務的對象是不是 形成不平等的權力關係;促進婦女權益為宗旨的組織竟在工作者懷孕時惡意解僱。

若一個組織對於自己的宗旨視為工具性手段,我想很難召換更多的社會大眾認同 組織運動的目標。

理解乃是自我與他人不斷辯證的過程,辯證並非是二擇一,而是相互理解、

實在協商的過程。

社會運動運競爭的是價值(value)而不是權力,是一種品味與世界觀的競 爭,並非只是權力由誰掌控與宰制,更重要的是哪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被普遍接受。

因此,不該只用跟理念競爭者用同樣的尺度來衡量人事物的價值。一來毫無社會 運動的必要,二來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因為,那種只代表權力再不同仁身上更迭 轉換,一切都不會改變。

手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手段也會改變目的。這就是為什麼要考量手段的重 要,因為考量手段或如何看待人事物的價值,意味著我們真正想要追求目標。

第五章 論文作為一種實踐

第一節 順服主流價值的思考 一、從工具性的論文生產者到實踐經驗的反思者

我從基金會個案服務與嬌生貸款的工作成果中得到很多成長與成就感,兩者 均從無到有獨立規劃與執行,而後慢慢看到成果。因此,論文一直希望是整理自 己的工作經歷。剛開始,我以為可輕易將類似的元素拼貼成一篇不關痛癢、正面 但無實益的論文,來推銷自己的方案與成果。剛開始想寫的題目是「微型貸款與 婦女社區資產建構-以嬌生貸款為例」,置放“社會資本”、“微型貸款”、“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區資產”等新穎的理論,將所看到相關的資料拼湊成一篇論文,儘快從研究所畢 業,開始另外的生命階段。

二、打破主宰別人的霸權才能開創寬廣道路

在九十五年論文研討會前與陶藩瀛老師的一番話提醒我,把論文重點放在嬌 生的個案就好,好好交代嬌生案的理路與實踐經驗,做出一些洞察反省就是很好 的研究。論文珍貴在於基於實踐經驗的洞察與反省,因為裡頭交織著很多的情感、

情緒,我沒有自信能將事件與情緒明確釐析,因此沒有自信能周全的體現事件的 全貌,與所有參與者的樣態,並且深層理解對方。

要打破任何想要主宰別人的霸權心態,才能為自己和對方開創更寬廣、和諧 和生生不息的空間和能量。相信這個主題如此重要,深深蘊含著人際關係中的基 本德行如真誠、善意、和節制,今後會看到更多的深層反省與創意轉變行動。

第二節 對論文的期待與想望 一、批判的創造力

「我忍不住夢想一種批評,這種批評不會努力去評判,而是給一部作品、一 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它把火點燃,觀察青草的生長,聆聽風的 聲音,在微風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號,而不是去評 判;它召喚這些存在的符號,把它們從沈睡中喚醒。也許有時候它也把它們創造 出來—那樣會更好。下判決的那種批評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歡批評能迸發出想像 的火花。它不應該是穿著紅袍的君主。它應該挾著風暴和閃電。」這段話幾乎包 含一切優秀批評所需要的元素:生命,點燃,觀察,聆聽,召喚,存在的符號,

喚醒,創造,想象的火花,風暴和閃電。

二、實踐個人知識補強理論知識的可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olanyi 在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提及行家技藝只能通過示範,而不能 通過技術規則來交流。這些知識要在指導下長期實踐,並且無法用言語傳達,必 須社群合作學習,將實作轉譯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文字敘述(Polanyi,2004)。 他所強調的知識的個人面向,除了是一個科學史以及科學哲學的議題外,也在心 理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之間引起廣泛的閱讀以及引用,個人知識似乎變成另外 一個意義下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

個人知識應該是一種想像力與理性的結合,從模糊狀態(ambivalence)重 新聚焦(focal point),想像力合成了客觀知識的各個小部分,而使得個人知識 得以融貫。因此,想像力作為一個將科學發現的過程整合成為一種融貫知識的核 心,Kane(1984)認為可以用想像力來說明 Polanyi 對於科學發現的四個階段的 態度。此時想像力並非作為一個洪水猛獸存在,而是一種整合的力量,一種和諧 美感的愉悅。

Polanyi 的個人知識試圖探求科學家的科學知識如何可能,提醒我們科學知 識的養成與客觀性的追求,乃技藝和知識份子的熱情構成。他認為的科學知識並 非僅是客觀獨立於主體之外的事實,而是知識份子的實做中的理性及其自我認可。

個人知識似乎變成另外一個意義下的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強調社會建 構的面向,並不見得代表個人知識是一種相對主義,而是要強調個人知識是一種 居住其中(dwelling in)的經驗、以及交遊(conviviality)當下的互相適應,

如何詮釋個人知識作為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認知過程,卻不落入相對主義,是個人 知識作為一種科學哲學極重要的面向。

要理解個人知識作為一種認識論不落入相對主義困境,必須釐清個人知識與 科學關係包含兩個層次,一則是科學家的自主性及個人自由,與社群、場域的自 主性的性質密不可分,一則是作為認知的藝術,科學知識的養成過程中,技藝以 及判斷就是一種美學的品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論文瓶頸與書寫的障礙

我越想處理自己的經驗的觀察與反思,有更多的擔心浮現。會不會被認為以 個人經驗出發,無地攻擊他人?說出來會不會惹禍上身?真的要呈現這個過程裡 傾軋、人性的醜惡(他人與自己)?我在猶豫退縮與不吐不快之間擺盪。

自我的故事被認為是主觀的私人歷程,無法推論到公共的眾人事務。在學院 實證典範傳統的壓力下,以自我書寫與敘說做為論文寫作的方法,勢必面對許多 質疑。持社會建構觀點,較可以跳脫這種思維的侷限,知道個人故事可以關照社 會結構。將自我故事寫到讓讀者可以在研究者的故事中讀到自己與整體社會,需 要對研究者不斷超越既有框架,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畢竟 我不僅是寫一個自言自語的囈語,無觀公共宏旨的故事。

情感上,思考層次上,我希望像尼采一樣,毀壞所有舊的價值,創造出一套 更新更崇高價值。但在實踐策略上,還有許多工作者的努力應該被看到、研究成 果被認可。我必須把實踐經驗化為學術社群能接受的文字,雖然學術的知識生產 某些時候是對個人生命經驗的割裂。面臨敘說的渴望與異化的抗拒,自我書寫變 得有如千斤重擔,即便書寫一個字都有如刀割,令我難以直面。

我很清楚要寫出一篇既有社會批判力,又動人的生命故事,就必須毫無保留 讓別人進入最細微的生命脈動,要精確剖析自己,再把這些離析的面向與社會文 化層次結合承接。

第四節 敘事的破與立 一、敘事認定本質的多重真實

建構主義者認為真實僅存在於心智建構的情境中,它只能透過理論的視窗被 看見,研究是不可能價值獨立的,許多的真實的建構是可能同時存在的,亦即,

所謂的知識是人類活動的結果,知識是一種人類的建構(Guba, 1990)。就建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義者的觀點而言,實證主義以及後實證主義典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錯誤。其哲 學淵源與「現象-詮釋學」關係最為密切。現象學的目的是想要獲得事物之真正 本質,而本質就在現象中,現象學方法要研究者暫時擺脫主觀成見、先前經驗、

個人好惡及既存理論,先求取一種持平、客觀之直觀認知法;重視研究發生的生 活世界、強調個人主體性、建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互為主體的瞭解、著重時間與 空間向度(郭至和,2002)。至於詮釋學則認為研究問題的性質、形成與取捨,

必須放在情境脈絡中,掌握整個教育情境脈絡的因素,以力求以整全觀點

(holistic perspective)詮釋現象。

二、敘事建構自然情境中個人與社會的真實互動

建構主義者屬於相對主義者,建構主義科學的目標乃欲創造一種表意知識

(idiographic knowledge),通常以一種模型理論或共有網絡的型式,表現為運 作性的假設或暫時性的與時空緊密相連的知識(Lincoln, 1990)。建構主義的本 體論主張沒有所謂的真正的實質本體,而是多元的,且經個人心理建構的;就認 識論而言,建構主義反對實證主義主-客體二元對立及客觀主義的論點,反而強 調個人建構或者是個人和社會互動的過程;就方法論而言,研究須跳脫實驗的情 境,轉而在自然情境中進行,研究目的隨著研究經驗的擴充、修改而逐漸明確,

研究者必須和被研究者必須透過不斷對話、辯證以建構出意義。它主要在闡述研 究者的信念、邏輯與研究典範的理論。詮釋論採取「真理貫通說」(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研究時須注意歷史與社會的各項因素,且認為社會現象與相 關的事實,受到歷史與社會脈絡之影響,因此研究者建構理論時,須在適切加入 歷史與社會情境的理解與思考。此外,應就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出發,從中瞭解 他們對其生活情境所賦予的意義與價值(高敬文,199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敘事解答困惑、安頓心靈 一、敘事溫柔的療癒力量

在我接觸相關的著作與支持團體後才慢慢鬆開自我書寫的困難,而生命史與 心理傳記研究社群3提供了支持的力量,原本我擔心怎麼在團體中安頓自己,在 內心翻湧、情緒糾結困擾下,不確定能清明的談想談的議題。

透過周志健帶領的敘事工作坊的經驗,讓我體認如果每個人都願意聆聽彼此

透過周志健帶領的敘事工作坊的經驗,讓我體認如果每個人都願意聆聽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