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婦女組織工作者的敘事探究:身份認同的辨證與轉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婦女組織工作者的敘事探究:身份認同的辨證與轉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婦女組織工作者的敘事探究:身份認同的辨 治. 政. 大 立 證與轉化. ‧ 國. 學. The Narrative Research of a Practitioner of Women. ‧. Organization : Dialectic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傅立葉博士 研究生:林學庸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 謝. 誌. 研究所論文寫作的階段,如同從的隧道盡頭透著的亮光前進,這一路的停滯 與顛簸,或許是源於想把人生難能可貴的後青春期無限延伸。人生是不停的失落, 然後創造新生的過程,接受生命的成、住、壞、空,而不是妄圖抓取流逝的過去。 智慧增長跟受教育得到啟蒙有很多相似處,在跌倒、受傷之後,幸運地悟出一點 道理,學習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好好地踏實地前進,觀賞下一個人生場景的風 景,在剎那無常的因果變化中,等候生命中的彩虹現起,或者創造出很多的彩虹。 還記得剛考上研究所,開學前一個七月酷暑午後,還沒開學同學就群聚集思 對怎麼接招開學後繁重課業,特別是統計-當時我還沉浸在放榜後興奮雀躍的餘 韻,渾然不知禍之將至。還記得那天藍天清朗,由綜合院館八樓向景美溪遠望, 萬里無雲,我熱切期待進入知識的殿堂,滿足我的困惑、追求與好奇。現在回想 這些著實為研究生時光增添跌宕起伏的趣味。在這個過程中,我被開光、啟蒙、. 政 治 大 的方法、量化的細節與技術的掌握,以便訓練我們成為合格的研究者。顧忠華老 立 深化了思想與技藝。陳信木老師、關秉寅老師、呂寶鏡老師,盡心傳授學術研究. ‧ 國. 學. 師在理論交鋒,博學鴻儒,氣度寬宏,對社會的使命,令人仰望。傅立葉老師在 研究與政策一貫理性與客觀的態度,我學習到學術與經驗,主觀與客觀應該有複 雜的辯證過程。尤其感謝傅老師指導我的論文,給充分的書寫空間,丁興祥老師. ‧. 與陶蕃瀛老師協助梳理理論與經驗,論文的完成必須歸功於他們的耐心與協助。. y. Nat. 作為同時工作且進修的學生,可以順利完成研究所論文得力於許多人的善意. sit. 與支持。永遠記得統計課前一晚,幾乎伯偉、英全、聖鐸、碩成、小葵、丞芝、. er. io. 慧倫、易沁、昭蓉、貞蘭都還掛在 MSN 上,為隔天的作業焦頭爛額,這種場景在. al. n. iv n C 辛,人生交織著這些不同的況味,永遠是我最寶貴的記憶。彭婉如基金會的毓秀 hengchi U 研究生生活中再平常也不過,若不是同學在學業與生活上的支援,過程勢必更艱 董事長、慧珠執行長提供的工作機會並同意我進修;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師豫玲局. 長、吳惠櫻專委是我可敬的長官與典範,在我專業生涯永遠想到她們,為我定錨。 年紀越長,越能感受到背負著來自父母的傳承,有時候會想能帶著這些完成 甚麼,走到甚麼樣的路途,答案仍然蒙昧不清。想到我現在所有的一切,雖然父 親是看不見了,但我仍然是他留下來生生不息的遺產,那是血肉之外更深刻的連 結。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即使無法理解我的夢想與追求,仍然對我付出包 容許多,而她的生命經歷是我關切女性認同與處境與為之奮鬥的緣起。. 林學庸 謹致 民國九十九年七月於台北.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 摘. 要. 論文主要關注研究者個人參與婦女組織的工作經驗,並扣連對於自身認同與 運動實踐的思考。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從事社會工作經驗,學習而來的實踐知識並 描述發展歷程。以敘說的方式描寫、批判、反思、回觀過去行動歷程與經驗。從 紀錄的事件內容或有重要意義的對話中,探尋當時情緒、想法及過去生活與學習 經驗與形成的價值觀,再後設、回觀事件的脈絡,並反映實務經驗的意義,歸納 學習到的實踐知識。 研究焦點是研究者在婦女組織工作的經驗,反思經歷的意義,隱含交織個人 生命中重要的議題,亦是對於組織保持遠觀俯瞰的關切。對個人而言,投身婦女. 政 治 大. 組織的工作經驗是呼應自身認同的需要與對婦女運動的信念,而離開代表組織不. 立. 再是認同投射的對象。對於婦女組織工作的想像由平等、民主、尊重與開放破滅,. ‧ 國. 學. 經歷組織的內部階級、威權、封閉與剝削,從經歷認同的危機,到尋找改變的正 向途徑的歷程。. ‧. 人是有情感、記憶的生物,思考的棄舊迎新、認同的切割斷裂難免經歷焦慮。. y. Nat. sit. 此外,實務場域中,面對理論知識的無用,經歷理想的幻滅與認同的轉移帶來的. n. al. er. io. 失望與無力,自我敘說與書寫是一種重新獲得權力,找回主體的歷程。透過這個. i Un. v. 歷程,重新體認在寬廣的生活脈絡與視界下,透過反思的歷程檢視自我,走出原. Ch. engchi. 有的身分與認同的框架,視框的挪移所帶來更寬廣視野,讓新舊交融,帶來新的 契機找尋探求形成價值的歷史文化脈絡,使結構中的行動者覺察自己的位置,從 而釐析出經驗與事件的意義。 關鍵字:認同、女性主義、敘事、婦女組織、社會工作.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4) Abstract The thesis is focused on working experience of the researcher self in Pan Wan-Ru Women Foundation, which is established to commemorate the well-known women activist Pan Wan-Ru who is dead in a sex assault and crim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 and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e through self-narrativ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The approach is carri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narrations. The feminist identification and belief of researcher are crashed by the realistic. 政 治 大 feminist, their goal is to liberate and relieve women and value democracy, equity, 立. and field working experience in the women’s organization. Regardless of kind of the. ‧ 國. 學. openness, respect and diversity. However, the authentic operation of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is authoritarian, abusive, exploitative, and malicious treatment to the. ‧. workers. The researcher encounters the crisis of identification whether the act and. sit. y. Nat. response of the mangers of the organization or many insiders' disregard and. er. io. unwillingness to act. Hence,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self-narration and writing,. al. iv n C U h e nlives In summary, this research describes especially the g cof hthei multitude, n. which is the autoethnography approach to empower myself and break the frame.. suffering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ast of the researcher as a social worker in the women organization. Being excluded, labeled and ignored by members of the group, self-narration and writing is a process of regaining power and recover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 and the practitioners move frame of identity and viewpoint to bring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perceive opportunitie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concepts. Keywords:identification, feminism, narrative, women organization, social work.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5) 目 第一章. 次.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核心........................................................................................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認同的迷惘與建立.............................................................................. 11. 第三節. 公務體系婦女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4. 第四節. 位置挪移:公務門到民間基金會.............................................. 15. 第七節. 認同轉換...................................................................................... 22. 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開創與困局.......................................................... 25. ‧. 第三章. 制度推力與工作實踐型塑的社會工作專業認同...................... 22. 學. 第六節. ‧ 國. 第五節. 政 治 大 實務 VS 學術:連續或斷裂 ......................................................... 20 立. 基金會的社會工作者:角色的從無到有.................................. 25. 第二節. 嬌生貸款的挑戰.......................................................................... 25. 第三節. 個案利益 VS 市場導向? .......................................................... 27. 第四章. y. sit. er. al. iv n C hengchi U 個案工作對生命的衝撞與反思.................................................. 28 n. 第五節. io. 第四節. Nat. 第一節. 小結.............................................................................................. 29. 田野經驗:期待的落空與現實的磨合.............................................. 29. 第一節. 作假與資源的掠奪...................................................................... 29. 第二節. 內部管理能力的匱乏.................................................................. 30. 第三節. 徒具形式的民主參與決策.......................................................... 33. 第四節. 小結:為什麼運動的目標無法改變.......................................... 36. 第五章. 論文作為一種實踐.............................................................................. 37. 第一節. 順服主流價值的思考.................................................................. 37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6) 第二節. 對論文的期待與想望.................................................................. 38. 第三節. 論文瓶頸與書寫的障礙.............................................................. 40. 第四節. 敘事的破與立.............................................................................. 40. 第五節. 敘事解答困惑、安頓心靈.......................................................... 42. 第六節. 小結.............................................................................................. 43. 第六章. 故事作為一種出口.............................................................................. 43. 第一節. 研究構想...................................................................................... 44. 第二節. 故事的原點.................................................................................. 45. 第七章. 解構之路.............................................................................................. 51. 政 治 大. 第一節. 由權力主體到自我技術.............................................................. 51. 第二節. 洞悉與轉化.................................................................................. 54. ‧ 國. 學. 第三節. 立. 後記.............................................................................................. 60. ‧. 參考文獻.............................................................................................................. 6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 DOI:10.6814/NCCU202000409.

(7) 第一章 第一節. 前言 研究動機. 一、實務權力場中碰撞的挫折與反思 這篇有關自身經驗的研究論文主要是關注我參與 2004 年到 2006 年間參與 婦女組織的工作經驗,並扣連對於自身認同與運動實踐的思考。目的是探究我在 從事社會工作經驗中,學習而來的實踐知識並描述發展歷程,檢視個人抱持的知 識視框及價值信念。以敘說的方式描寫、批判、反思、回觀過去行動歷程與經驗。. 政 治 大. 從紀錄的事件內容或有重要意義的對話中,探尋當時情緒、想法及過去生活與學. 立. 習經驗與形成的價值觀,再後設、回觀事件的脈絡,並反映實務經驗的意義,歸. ‧ 國. 學. 納我學習到的實踐知識。. 研究焦點是離開婦女組織工作者的經驗,離開一個組織因素是複雜的,離. ‧. 開後仍然思考離開意義,意味著其中隱含交織個人生命中重要的議題,亦是某種. Nat. sit. y. 形式上,對於原有組織保持遠觀俯瞰的關切。對我而言,那段投身婦女組織的工. n. al. er. io. 作經驗是呼應自身認同的需要與對婦女運動的信念,而離開代表組織不再是認同. i Un. v. 投射的對象。我對於婦女組織工作的想像是平等、民主、尊重與開放,但經歷組. Ch. engchi. 織的內部階級、威權、封閉與剝削,因而產生認同危機,希望透過反思後,尋找 改變的正向途徑。 在那段自覺被壓抑主體的工作經驗,憤怒、焦慮、懷疑的情緒並未隨著離 開組織而淡化。人是有情感、記憶的生物,思考的棄舊迎新、認同的切割斷裂難 免經歷種種焦慮、不安、疑惑的歷程。就實務工作的工作者角色,仍然希望從實 踐的經歷淬鍊出意義,找到新的人生階段可能,並希望乞靈於大眾,找到變革的 希望。就研究者來言,這個歷程值得被書寫與研究,此外,也有一種企圖是希望 這段經歷與其後的努力與付出被理解與看見。於是我經過反思、自我觀照,重構 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8) 這段工作經驗的意義,透過書寫、反思這段歷程,得以紓解與轉化當時的挫折與 無力感。 在實務場域中,面對理論知識的無用的焦慮,經歷理想的幻滅與認同的轉 移帶來的失望與無力,自我敘說與書寫是一種重新獲得權力,找回主體的歷程。 透過這個歷程,重新體認在寬廣的生活脈絡與視界下,離開不代表斷絕,彼此再 不相關;並不是一種絕裂分手,而是走出原有的身分與認同的框架,視框的挪移 所帶來更寬廣視野,讓新舊交融,帶來新的契機。. 二、社會運動的策略:誰代表所有婦女?團體中的差異與平等?. 政 治 大 過去研究中對於婦女運動因個體、生命歷程與經驗差異,而有不同運動主 立. ‧ 國. 學. 體、論述、策略已有討論(李雪莉,1999)。亦提及婦女運動中,婦女團體代表 性的問題。在婦女運動上,體制內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提供一個較有利於婦女參政. ‧. 的管道,讓婦女可在友善的環境下接近決策核心,加速婦運理想的實現,被認為. sit. y. Nat. 是值得推廣的婦女參政模式。只是仍需加強婦女團體的群眾參與,婦女團體掌握. io. er. 足夠的民意,才能由下而上地影響政府施政。(王孟甯,2000)。而 1996 年台北. al. iv n C hengchi U 女性主義者的實際操練場。上下接合、與國家的合夥關係體制內改革,被認為是 n. 市政府應民間婦女團體要求,成立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被認為成為國家. 體制外抗爭外另一種有效改革之路,但林佩玲指出婦權會統合主義之參與,存在 代表性與壟斷性的侷限,並不足以代表她們宣稱所代表的群眾(林佩玲,1997)。 這些研究從鉅視層次,關注集體運動中婦女團體與國家的關係,提醒婦運團體與 國家合作的代表性與決權策、影響層次等議題。. 三、婦女運動是行動者不同經歷下有限的選擇 范雲研究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指出,過去的社會運動研究強調政治 2. DOI:10.6814/NCCU202000409.

(9) 機會結構對於運動的組織與策略時,忽略這樣的實例是透過行動者及其生命傳記 背景,在環境的限制下所主動選擇的。不同生命傳記背景的運動者會傾向選擇不 同的組織模式,這些選擇也會回過來影響運動者的組成,進而影響運動的議題與 策略。八○年代台灣婦女運動的先驅者有著教育、階級的優勢與特殊的族群構成, 她們選擇基金會等無須草根動員的組織模式,使得其運動路線偏向社會服務、立 法與文化宣傳。(范雲,2003)。. 四、草根婦女組織未能扭轉政治權力結構. 政 治 大 政黨外圍組織「水噹噹」,在兩千年政黨輪替之後從助選團到一般民間社團的轉 立. 鄭維鈞研究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者從事「政黨內做婦運」所成立的女性. ‧ 國. 學. 型歷程。指出「水噹噹」在「保有女性主體性」與「成為支持民進黨的外圍團體」 兩個矛盾組織目標下難以兩全。她們基於國族意識和反對國民黨理念為民進黨動. ‧. 員,為爭取資源與地方政治人物或派系形成共生,雖是草根由下而上的力量自我. sit. y. Nat. 組織,肯定女性價值與追求公共參與,但是除了無法扭轉政黨內男性的「政治實. io. er. 力原則」,也沒有走出屬於民間婦女社團監督公共政策與爭取女性權益的組織自. al. iv n C hengchi U 大多數的研究由鉅視層面分析婦運的組織策略與國家的關係,較少以微視 n. 主性。 (鄭維鈞,2006)。. 層面釐析婦女組織內部的管理、服務方式,檢視與文化與社會結構交互影響的部 分。而參與婦女組織的工作經驗可貴之處在於,置身於組織內部,觀察婦女組織 中的代表性、內部的權力不平等、漠視差異等議題。以此觀之,台灣婦女運動這 個部分隱然有後進國家的殖民性格。國家女性主義者透過一套理論與論述,指陳 北歐式的公私部門合作的美好圖像可打造性別平等、提昇婦女權益的目標(劉毓 秀,1998)。婦女運動做為一個集體運動召喚主體間存在差異,在沒有與充分對 話,與在地文化與現實生活連結下,企圖透過國家主義路線,由上而下改革,以 國家威權將資源重新配置,固然可以短期奏效,但忽略改造既有的文化,除了要 3.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0) 省思會不會變成另一個的威權,與更弱勢者爭奪資源。也可能在保守民意下反制 動員,造成運動的潰散。 而婦女組織作為社會運動的一個手段,因大部分的管理菁英在知識與地位 上的優越,還是有著濃厚啟蒙式、先驗、想像、語言的的色彩,實務運作與組織 策略上容或有可討論的空間。就投身參與其中的工作者而言,這個的集體運動是 一種外來者的書寫,一種宏觀整體性的掌握,而疏漏於細節的理解與感同身受(唐 諾,2001)。. 五、專業認同驅策的婦女組織工作者的經驗. 政 治 大 因為個人在父權社會成長的歷程,我理解作為一個女性身受的不平對待與苦 立. ‧ 國. 學. 楚,解放與協助弱勢婦女的工作是我衷心投入的工作。我願意在這個領域負責承 擔,正視、處理、解決問題。就生涯發展而言,我非常感謝這個工作經驗,使我. ‧. 可以作為一個社工員,培植與發展專業能力與研究能力,與我所關心的婦女工作,. sit. y. Nat. 透過方案實務輸送與思考對於婦女、性別議題,利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協助陷入. io. er. 困境的女性與她們的家庭。. al. iv n C hengchi U 日常工作中,組織內部管理、行動策略、服務內容與文化價值的單一、威權、排 n. 然而,基於認同的召喚與對婦女運動的信念進入婦女組織工作,但實務與. 外、階級性,我從詫異、溝通、發出異議到難以接受是一個充滿不快與挫折的過 程。組織言說與實作之間存在落差,也難透過實際場域實踐來修正的傾向,反是 複製父權的思考與邏輯,透過團體動力自我強化、自我生產。因此自許草根與平 等,但面對不同的意見與價值的衝擊,內部卻往往以團體和諧泯除差異。對於組 織的服務型態是否造成工作人員與服務對象階級與權力的不平等往往也缺乏自 省與覺察。因此,當組織中發生了惡意懷孕解雇、虛假造假方式獲取政府或民間 資源等情事,而因應之道也不是開放的態度與真實的反省。雖然形式上的對話機 制,但就管理與執行的適切與否卻無法深刻討論辯詰,而是以和稀泥或標籤化提 4.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1) 出問題的人回應,組織氛圍沒有足夠的安全與信任可以接受不同的辯證思考的挑 戰,提出異議被視為惡意批評而非理性反省的溝通,反而導致研究者與組織成員 間的隔閡。 反思自身所受婦女運動啟蒙與專業主義的啟發,若婦女組織的運動策略為 由上而下透過國家科層管道實踐所欲的目標,花費精力說服政治人物、遊說立法, 將社會運動中極為重要的與大眾對話、啟蒙的工作擱置,忽略集體認同的建立與 改造,沒有人民價值觀的認同與支持,我認為很難有自發的改變的能量。對於運 動策略沒有深刻思考,又缺乏與大眾互動對話的誠意,婦女組織如何自我革新與 修正,反而比較可能是依循現有權力分配邏輯搶奪資源以為己用。. 政 治 大. 我在婦女組織中的自我定位就是社會工作者、專業工作者與婦女工作者,. 立. 這三者的共通特色就是利用專業與科學化的方法,評估與分析問題,並利用系統. ‧ 國. 學. 性的工具,開發資源,提供特殊困境的女性社會與個人各種面向的協助。當我發. ‧. 現組織的運作實況與管理方式與我的價值相悖,剛開始是不解與疑惑,難以理解 以婦女運動為號召的組織何以會貶低所服務的對象,管理者變成優越階級,為了. y. Nat. er. io. sit. 權力任意剝削與違反勞動權益。即使組織創造出的服務滿足這些婦女就業的需求, 也不代表這些管理或權宜可以不受節制或凌駕個人價值。此研究並無意攻訐這個. n. al. Ch. i Un. v. 組織,更想要問這種矛盾何以產生,反射出組織成員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以及 是否有超越的可能。. engchi. 作為一個經過社會工作訓練的專業工作者,我相信處理問題必須了解問題本 質,探究問題的來源,雖研究以特定組織的職場經驗出發,也揭露實務場域的真 實,卻不是為揭發扒糞或引發質疑與鄙夷,而是希望透過研究呈現當時的處境與 觀點,並試圖探詢脈絡,透過書寫,整理出超脫情緒之外的創意與可能性。反思 是人文社會科學最重要的本質,扣連社會文化脈絡,個人具體而微、切身相關的 事件,關乎個人福祉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意味著現狀的邏輯並理所當然與無 法質疑。 5.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2) 第二節. 研究核心. 一、透過自我敘說反省組織的田野觀察 研究是研究者的自我反思,整理自己生命經驗的機會。透過生命歷程的自 我書寫與整理,研究者可以獲得更深與寬廣的自我理解。這篇論文以深度訪談進 行敘事實踐的研究,透過研究者的自我敘說,參與婦女組織工作的田野經驗的觀 察,並與相關參與者故事分享、彼此對話,找出彼此共通的處境與並探究其後的 社會結構。並扣連對於自身認同與運動實踐的思考。藉著敘事研究方法,我將過 去的經歷整理出對我個人意義重大的主題進行敘說。. 政 治 大. 二、透過自敘說、反思與研究推進理論知識. 立. 透過自我敘說與他人敘說的過程,提出不同的聲音,邀約更多反思與對話,. ‧ 國. 學. 改寫理論知識,將空疏的理論骨幹補足血肉。對話是為了讓平等的關係出現,思. ‧. 考可以跳脫二元對立。這可能意味著未來的圖像將不會由少數人的理想而決定。 發聲可以引發共鳴與討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界限的泯除是經過協商對話找到. er. io. sit. y. Nat. 實在通有的可能。. n. al. ni C h 研究目的 第三節 U engchi. v. 論文的研究目的就個人層次,是希望藉此整理自己做這樣的工作的原點與 初心,真實的面對自己。把那段經歷整理出來,或許專業歷程中的掙扎並非個人 獨特經驗,透過這個述說與書寫的歷程,讓失落的個體再次整裝而行。個人私密 的命運不再隔離如孤島,而能重新接回整體命運之流。 過去的信念框架讓人深陷在矛盾中無法自拔,透過反思的歷程檢視自我, 找尋探求形成價值的歷史文化脈絡,使結構中的行動者覺察自己的位置,從而釐 析出經驗與事件的意義。 藉著這些故事,讓我們窺看社會真實運作一角、事件的來龍去脈,明白過 6.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3) 去與現在的幽微聯繫。透過這些經驗理解那些社會共有,個人曾經有過的焦慮、 掙扎、痛苦、奮鬥、喜悅。 最後,希望透過自我認識與觀照,將實踐的面向朝向真實的生活場域,檢 證先驗的大論述,創造出立基於運動與實踐的個人知識。而自我認識、自我敘說 可以成為運動者的實踐上的系譜學。這篇論文走向敘事是希望藉此從找到新的意 義可能性。在敘事的故事中發掘,展現對心理層面、社會文化層面的觀察,反覆 問出本質性的問題。.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政 治 大. 一、以個人敘事扣連社會脈絡. 立. 這是一篇主要根植於個人主觀經驗的研究,以「我」出發的經驗、反思是. ‧ 國. 學.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和最重要文本素材。加拿大社會工作學者 Chambon 指出在社 會工作中,「我」不是問題的起點,而是必須藉由探索才能到達的終點,因為個. ‧. 人是在一連串事件、環境交互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產物,所以應該扣連「我」和歷. y. Nat. io. sit. 史流變、建構(官晨怡譯,2005) 。因此,故事將不是僅只是個人的經歷,而是個人. n. al. er. 價值認同對社會的投射。女性主義者指陳個 人 的 都 是 政 治 的 (personal. is. Ch. i Un. v. political)(Dominelli,2002),或如 Foucault 等解構主義. engchi. 者曾指出人們身體形貌和日常的生活經驗,無疑都是經由社會、文化、歷史、 父權等諸多霸權交織共構的故事文本(黃心雅,2009) 。可以說,這使得個人的 身體和日常生活必然是解放自我,體現自我存在過程中必要的征戰的場域。因此 揭示自我現身和形成自我的生活環境與社會、歷史脈絡是這個研究要探查、處理 的重要議題,在這個自我敘說的過程中,我選擇以自我民族誌作為研究切入的 方式。. 二、自我民族誌的定義與共識 自我民族誌源自於 1980 年代社會科學在後現代思潮衝擊下引發「再現的危 7.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4) 機」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經由傳統民族誌衍生的質性/說故事研究 方法(Ellis & Bochner, 2000;Wall, 2006) ,通常同時指涉「自我」於民族誌 和自傳的敘說、書寫研究,是自我於社會脈絡下的自我敘事,也是一種人們視為 一種挑戰既有的人我界線和研究常規(Spry, 2001) ,促進政治、社會正義及社會 意識行動變革的研究方法(Adams & Jones, 2008)。這種研究方法鼓勵研究者依 據個人經歷和現實處境,變動、調整及挪移研究/說故事的位置,決定針對何人 (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 ,不需要全盤接受既有研究體制、 資源、個人所在環境的限制(Ellis & Bochner, 2000),以求形塑出更具彈性、積極 與社會環境互為主體的研究氛圍。 Ellis. &. 政 治 大. Bochner(2000:742)說明自我民族誌是自我有意識的探索、反. 立. 思內在的影響,讓人可以參與文化描述的自傳式研究,而此描述是經由語言、歷. ‧ 國. 學. 史及民族誌調交互和而成的。Eills(2004)更進一步指出自我民族誌的書寫內容. ‧. 必須同時兼備「 『自我』auto)是指個人的經驗; 民族』ethno)則是為了瞭解文化 的體驗; 『誌』 (graphy)是一描述和系統的分析」 ;Heewon(2007)較強調「民. y. Nat. er. io. sit. 族誌」 ,指出自我民族誌是「民族誌」與「個人自傳」的融合體,勘查、連繫個 體與他者社會文化關係的研究方法;Chang(2008:48-49)認為自我民族誌在方. n. al. Ch. i Un. v. 法論上是民族誌取向,在詮釋上是文化取向,在內容上是自傳取向;Jones(2005). engchi. 指出自我民族誌主要特性是透過書寫來記錄世界在故事和社會脈絡、書寫者與讀 者、危機與結局之間的變動情形,藉此維持自我和文化的連結,無論其是處於穩定或 停滯的狀態,並沒有一個特定和清晰的範疇或型態。 綜觀不同學者說法,自我民族誌其所設定的研究焦點、目標和核心價值, 多為支持身處不同社會位置的研究者,透過敘說、書寫自我遭受社會壓抑的故事, 反思個體與社會的連動關係。. 三、自我民族誌作為批判與培力的過程 自我民族誌以研究者最熟悉的田野場域(自我的生活世界)作為研究的起點, 8.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5) 傳統研究方法通常則是從研究者陌生、未知的田野場域(他者/未被探究的問題 世界)為出發點(Chang, 2008)。 以自我民族誌敘說、書寫自我能夠拉開觀看的距離,打破研究者原先熟悉 的自我,並以客體化自我彰顯、揭示受苦的個人主體在社會化、歷史化過程中所 受的社會壓迫與殖民,從而協助研究者破除、拒絕禁錮自身的虛假意識,達成自 我識覺醒,實現反壓迫的自我實踐(Adams & Jones, 2008;Ellis, 2007; Pratt, 1992) ;而這也正對應著 Said 呼籲知識份子應秉持書寫本身就是一種逃 脫,要逃脫一切為了抑止它、抑制它、框架它、與它相比擬得絲毫不差而設定 的計謀說真話精神(薛絢譯,2009:294)所以,選擇敘說/書寫自我,選擇自我. 政 治 大. 民族誌,可說是一種針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實踐。. 立. 另一個目的是對於受傷害自我進行自我培力的生活實踐 (Ellis, 2004, 2009) 。. ‧ 國. 學. 我們都渴求改變世界,但各式各樣的壓迫已無所不在,人們往往被迫改變自己,. ‧. 往往下意識選擇逃避或壓抑自己,個人的故事往往被主流社會拒斥。透過自我民 族誌來敘說、書寫生命故事是一種發聲的練習,是一種自我的行動,同時是一種. y. Nat. er. io. sit. 反覆自我探索、療癒及復原的歷程。. 總結,自我民族誌即是協助研究者重新閱讀自我和梳理多重自我的研究方法。. n. al. Ch. i Un. v. 透過不斷敘說和書寫,讓研究者可以不斷在敘說、書寫故事的歷程中反思、辨識. engchi. 及淬練出多元的自我樣貌,同時尋找一種超越主流故事和重新詮釋痛苦生命的可 能性。. 四、資料收集和整理方式 自我民族誌的資料來源包括第一人稱為主的短篇故事、詩、小說、相片的隨 筆紀錄、個人的隨筆記錄、日誌、零散或多層次的寫作,或社會科學的散文等皆 可作為研究進行時的文本(Eills & Bochner, 2000)。而研究所的文本與素材有日 常生活經驗與個人的記憶、正式/非正式受訪者的訪談記錄、正式和非正式的文 件記錄、社群與受訪者的回饋。 9.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6) 日常生活經驗通常是直接來自個人對於事件的主觀感受,通常記錄的文本或 的書寫內容均為負面或具爭議性,往往涉及一些令人不太愉快的事件,除了不斷 檢視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外,在可能情況下,嘗試試著詢問涉入事件的相關人, 描寫多面向的觀點。 自我民族誌或是其他的說故事方法,適度的呈現出自我和他人的想法和意見, 豐富研究/故事的視野是一項重要的工作(Eills, 2002) 。所以,寫作的過程中 也不斷企圖透過人際關係和網際網路招募離開組織其他工作者的經驗,訪談過程 通常互相交流主客雙方的生命故事。正式的文件記錄是指與我研究內容相關的學 術文獻,婦女組織、婦女運動、認同在及台灣社會運動發展等相關文獻。. 政 治 大. 在研究進行過程,遭遇瓶頸或寫作障礙時,透過與敘事團體與研究社群進行. 立. 對話,在與之互動中,得到的反饋亦對論文寫作提供很多的素材與啟發。.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0.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7) 第二章. 認同的迷惘與建立. 第一節. 生涯的抉擇. 一、生命經驗、認同與生涯初期 在我的生命經驗中,家庭生活有兩個截然不同面向,一個是培植文化感受力 的溫室,另一方面是壓抑與痛苦的牢籠。前者表現在從小父親對小孩在詩、古典 文學、文字的重視與陶冶,透過文學、藝文、思想對我生命帶來很大的喜樂與力 量。但另外一方面,幼年父親酗酒、不善營生,母親在家庭中得不到尊重與好的 對待,也讓我成長經歷艱苦,並從中萌發女性意識與認同。. 政 治 大. 父親是傳統父權的形象,重視學業成就與表現。但他對我教育的重視與未來. 立. 的焦慮,我深切感受到他的期待與愛。他焦慮於我就讀人文科系的謀職不易,屢. ‧ 國. 學. 次提醒我要持續進修與深造。我受教育的過程中,教材與授課方式強調中國為主. ‧. 體,我不無迷惘與質疑。這些教材與學科與生活經驗疏離,充滿與現實矛盾的內 容,如何讓人有皓首窮經的渴望。但因為對於未來仍沒有清晰的藍圖,我循著軌. y. Nat. 訓練,我懷疑這是我想學習與實踐的道路。. n. al. Ch. er. io. sit. 道進入史學研究所就讀,但同樣的師資、教材,與跟自己生活疏離的論述與思考. i Un. v. 與此同時,父親因為酗酒導致肝硬化,健康急轉直下,在舉家都沒有心理準. engchi. 備的狀況下,父親很突然過世。我因此沒完成史學研究所碩士學業,開始投入就 業市場。因緣際會下,到公部門社會福利部門工作,一腳踩進社會福利的領域。 對我而言,從事一個可以服務公眾並從中學習的工作帶來很多工作的成就感與滿 足。我這樣思考這個過程與工作經驗:. 父親向來十分鼓勵我透過閱讀了解自己並且擴展的視野,更全力支持我在學 習方面的嘗試與探索,唯一所求的是要努力學習、戮力以赴。由於對於語言與思 想上的敏銳與興趣,所以大學時期我就讀中文及歷史系,這傾向正代表我對世界 與生命的想像與熱情。 1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8) 而進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工作後,我了解社會福利的除了救助之外,還可以 協調資源,使變遷與解組社會中的大眾獲得支持、改善生活與環境。 在我的家庭的成長經驗,不能預期的家庭暴力、父親酗酒與暴力、母親家庭 中遭受的冷暴力,不安、恐懼、憤怒與焦慮是成年前的主調。如同小紅莓樂團(The Cranberries)Ode to my family 獻給他家庭的歌曲,充滿著悲傷,家庭變成牢 籠,父母經常讓人無言,我仍感謝他們給我的一切,但渴望得到溫暖、平安、肯 定與認同一直深植在我心中。 在我內心深處,從事社會福利工作,挽救崩潰邊緣的家庭,給在暗夜哭泣的 小孩與女性微薄的慰藉與溫暖,彷彿過去的失落就可以在我專業生涯的實現中消 弭與和緩。. 第二節. 學. 進入社會福利領域的因緣. ‧. ‧ 國. 立. 政 治 大. 一、進入社會福利領域的契機. Nat. sit. y. 父親生前半年酗酒的問題故態復萌,身體狀況急速惡化,我在學業與未來的. n. al. er. io. 出路似乎都沒有好光景。母親因崇拜當時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陳菊,與她通. i Un. v. 信一段時間。父親住院之後,她一面在醫院照顧父親時,又寫信跟陳菊局長,當. Ch. engchi. 時父親在旁叮囑說不要隨便跟別人要工作。但在柴米油鹽的務實面的盤算,母親 是不會聽他的話。 父親住院到過世快速得猝不及防。他過世後沒多久的時間,陳菊局長為感謝 母親贈送的粽子請母親與我吃飯。威權時代的民主鬥士本人卻是溫暖與親和鄰里 長輩形象,甫遭父喪有種孤臣孽子的焦慮與孤獨的我,親炙政治人物的寬厚,對 我帶來很大的鼓勵,但是開口要工作對我而言很困難,我對母親的期待就平淡看 待。 辛苦找尋一段時間,我找到一個出版社的編輯工作。後來,陳菊局長告訴母 12. DOI:10.6814/NCCU202000409.

(19) 親社會局有個職務代理工作機會,建議我可以嘗試到社會局工作。剛開始,因為 不了解公務體系,也不了解社會福利,我的意願並不高。在母親的堅持與遊說之 後,我嘗試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區股的工作。陳局長的弱勢關懷與使命感使我在 公務體系能看到理想的高度,努力學習官僚體系的運作,期待可以在這個位置作 更多有益社會的工作。. 二、官僚體系可能與侷限 除社區發展的業務,隨後,我也在社會救助部門擔任補助審核與脫貧方案的. 政 治 大 我而言有刺激成長的作用。我暗自期待自己在熟稔官僚體系的運作與流程後,對 立. 工作人員。長官與同事大致是敏於思考、勇於任事,這種充滿動能的工作環境對. ‧ 國. 學. 於執掌的業務能再有創新與發想新的可能性。而我也慢慢在這些工作與位置上, 首次觀察與思考個人、國家、政策之間的關係,也看到國家在人群協助上的有限. ‧. 與不足。. sit. y. Nat. 以社會救助而言,行政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工作,為了行政過程的簡單化,往. io. er. 往社會救助的提供多本於行政優位的思考(賈裕昌,1999) 。對於貧窮者的協助,. al. iv n C hengchi U 助服務的提供與對貧窮致因的解讀有密切的關聯。對於貧窮的致因若採取個人解 n. 現今各國大都是經由建構社會救助制度來達到協助貧窮者的目標。然而,社會救. 釋的觀點,在社會救助的資格審查上較為嚴苛,給付的水準較低,採取阻難的態 度,以避免個人缺失的擴大。若是採取結構解釋的論點,資格的審查較為寬鬆, 給付水準也較高,以保障國民的基本生存權。然而,在實務運作上,社會救助制 度設計的最大難題即在於如何對窮人達到協助的效果,但又不會造成受助者的長 期依賴,亦即在協助的同時,也能激勵他們自立的能力。 賈裕昌(1999)指出行政人員在輸送服務時因擔心被福利騙子欺瞞而成為小 心計較的守門者、為了避免貧窮人的依賴而採取最少的補助原則,以及關注自己 在行政體系中的實際利益而陷於科層行位優位的思考。因而,一個受助者在受助 13.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0) 的過程中與其說是保障,更涉入了強烈的社會控制;與其說是尊重接納,更意味 著懲罰;與其說是協助自立,更涉入了社會優勢階級對弱勢階級的排擠與限制。 因而,社會救助淪為物質援助工作,而不是更積極地協助窮人改變生活現狀。 這些行政上的作為所顯示的是政府以行政便利為優位的思考。相較於傳統的救助 行政,創新的脫貧方案雖難評估政策效益,但對於激發低收入戶的服務過程的改 變卻有影響。傳統上將受助者視為服務的被動接受者,而現今則強調參與、充權 與培力。 在救助科的經驗,慢慢觀察到體系行政本位思考與官員權謀操作、急功近利, 因為缺乏科學的評估方法,主事者有時以個人主觀好惡發展短期有媒體效益的方. 政 治 大. 案,但缺乏評估或專業系統方法介入,最後無疾而終。而表達重視貧窮者的權益,. 立. 公務體系婦女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第三節. 學. ‧ 國. 讓貧窮者發聲的倡權有時候是民粹之舉,卻未必達到效益。. sit. y. Nat. 在短期的職務代理後,我輾轉嘗試幾個一般就業市場的工作,經歷過電視台. io. er. 公關與進口水晶代理商的企劃,社福領域的工作內容、組織特性、價值與信念我. al. iv n C hengchi U 工作內容為審核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管理單親婦女中途之家、婦女補助 n. 較為認同。幾番飄盪,進入政府部門的婦女股工作是我確定生涯重要的關鍵。. 案、單親補助案審核,特別之處在於婦女股的股長 YF 與她所領導的團體動力。 YF 對於婦女、性別議題、直接服務有熱情,規劃的行政與行政管理工作多是呈 現或支持第一線個案工作與成果,主管與承辦人間沒有尊卑階級相較平等,在服 務輸送上是連貫而不間斷。YF 並不是一個語言超過行動的人,也不常發表關於 婦女或個案的大論,而是在工作安排中,給第一線的人支援與配備,公平公正的 處理團隊分工。 政策或方案成功要件是可以回應或滿足被服務的對象/個案的需要,YF 重視 第一線直接服務工作者的聲音,也願意提供舞台。在這種環境下,我學習的向度 14.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1) 因此變廣變深,獲得很大的成長。也是在婦女股,與單親中途之家當督導柯麗評 共事。她提出批判現有服務觀點常令我反覆思考,擴大我看待與觀察的視角。她 的勇氣、胸襟與熱誠激發中途之家的婦女以團體討論決定她們的事務,而不只是 透過行政管理決定她們的福祉。. 第四節. 位置挪移:公務門到民間基金會. 在社會救助與婦女領域工作領域中,我發現協助個案最困難部分在穩定就業, 彭婉如基金會在創造就業並協助弱勢婦女穩定就業的經驗令我好奇。組織大量雇. 政 治 大 社會工作員。企圖透過社區組織的連結,推動課後照顧、保母支持系統、家事管 立. 用二度就業婦女協助與陪伴希望在就業的婦女,而非專業訓練的工作人員-例如. ‧ 國. 學. 理服務,逐漸推展至支持系統。一方面提供社區所需要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創造 出就業的機會。對於自己進入草根婦女組織的目的在於體驗不同於官僚體系或精. ‧. 英的女性經驗,了解這個系統的建立與運作。我首先進入家管組當家管員督導,. sit. y. Nat. 負責家管員培訓、就業媒合與支持,從來得到田野的觀察與團體內部動力的體驗,. io. al. n. 不一樣的看法。. er. 理解基金會家事管理支持系統運作成果的關鍵,更以不同角色,對於組織管理有. i Un. Ch. v. engchi 一、為兩性平權與社會正義成立的彭婉如基金會 基金會是為紀念為婦運工作者彭婉如,86 年年底,從事婦運工作多年的彭 婉如女士遭受暴力殺害,她直至生前最後一刻仍為婦女參政保障條款奔走(當時 彭女士為民進黨婦女部主任),長期為女性權利奮鬥的工作者,成為台灣犯罪統 計上的一個數字引起關注,家人親友也難以承受。為繼續堅持與追求她對兩性平 等與社會正義的信仰,將對社會批判的運動轉化成為永續經營的力量,她的故舊 親友募集資源成立這個基金會。彭婉如基金會的研究案成果報告提及當時成立的 緣由與基金會的工作方向: 15.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2) 激起各界對於社會治安及婦女權益的普遍關切,紛紛慷慨解囊,籌募兩千多萬元。基於促進 婦女權益保障之考量,當初原擬向內政部申請成立社會福利性質之基金會,但礙於該類型基金會 之設立基金最低額度為三千萬,只得向教育部申請成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此類型基金會門 檻為一千萬元)。 婉如基金會成立之初致力於推動弱勢人口及一般人民之人身安全維護。當時所做的國際性分 析比較顯示,有兩種模式最能實現「消除(暴力)犯罪」,其一為日本模式的警政社區化與警民 合作,其二為北歐模式的普及性社會福利制度。 婉如基金會推動的社區治安方案,至今為止於全台七個縣市促進大約一百所國中、國小學區 形成警民合作網絡,並具體促成當年白曉燕命案的破案契機。藉著社區治安方案的廣泛推動,我. 政 治 大. 們得以進入各種不同性質的社區,結合公私部門,深入了解威脅、危害人民安全的因子,因而有. 立. 機會不斷針對「如何化暴戾為祥和」進行具體的思考與嘗試。. ‧ 國. 學. 在上述過程中,我們得到結論:北歐模式的普及性社會福利制度,確實是消除暴力犯罪的治. ‧. 本之道。這項結論與女學會提出的實現婦女權益保障之道,即普及福利制度,尤其是北歐模式的 普及照顧福利服務制度,兩者不謀而合。如此,婉如基金會的實務經驗和女學會的研究分析,得. y. Nat. er. io. sit. 到同樣的答案。這項吻合促使婉如基金會堅信:普及照顧福利服務制度是「消除暴力犯罪」和「促 進婦女權益保障」的治本之道及基礎工程。. n. al. Ch. i Un. v. 因此,婉如基金會除了繼續推動社區治安方案之外,也致力於促使因推動社區治安行動而結. engchi. 盟的社區,進一步逐步推動成立社區照顧福利服務系統。關於後者,婉如基金會的夢想是促成我 國普及照顧福利服務制度的全面建立,而婉如基金會對於自己的定位,則是社區照顧福利服務暨 婦女就業系統的研發、實驗、示範及推廣。(彭婉如基金會,2003). 可見基金會的支持系統的確使開發出針對中高齡、傳統女性所熟悉家事、照 顧老弱孺子女性的家務工作,即使沒有學歷、職場歷練,在基金會的輔導下,近 兩千名從事課後輔導、家事管理、保母等工作的婆婆媽媽創造出四億多的產值。 (彭婉如基金會,2003). 16.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3) 二、初入民間基金會的震撼:組織文化與工作模式的差異 開始民間基金會的工作後,發現組織文化與工作方式完全不同於公部門的社 會福利部門。我的經驗與家管組的工作人員完全不同,他們的經歷與教育程度與 他們要培訓與協助就業的婦女特質跟經歷類似,都是為熟悉家事、缺乏職場歷練 的中高齡、傳統女性,我的經驗則是熟悉大型組織的行政管理與系統化思考。組 織雖一向認定對家事與家務工作的經驗才能順利協助二度就業婦女穩定就業,但 也對家管組缺乏效率、主管態度威權與缺乏管理能力、同理心而頭痛。董事長與 執行長多次表示希望我可以帶入新的刺激與改變,我便努力嘗試發揮我的能力與. 政 治 大 家管組督導的工作主要為家事管理宣導、辦理招收前說明會、培訓、就業媒 立. 角色。. ‧ 國. 學. 合等。我認為家事督導的角色不只是教會家管員實作,而是必須在基金會、家管 員、使用者三者之間連結,進行細膩的溝通。對家管員、使用者必須傳達基金會. ‧. 對於福利照顧的理念;對使用者則是申明有關家管員勞動條件的規範;對家管員. sit. y. Nat. 則是提供就業上的支持。但進入家事管理組工作後,組長 YI 以我不會做家事、. io. er. 清掃,沒辦法帶家管員為由對我很多的挑剔。但其實一般家務的清掃、烹煮、整. al. v. n. 燙我雖然不見得很熟稔,但日常都會做。這段工作經驗中,YI 經常挑剔我的工. i n C U hengchi 作表現,家務工作只能按照她的方法操作。. 基金會對於家管員的勞動的保障一方面是透過公會未其投保勞健保,另一方 面則透過家管督導進行就業媒合與支持。家管組督導在溝通的大原則不要太偏離, 對於支持家管員穩定就業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在實務上,家管組組長對經驗的 重視遠超過媒合家管員與使用者的能力,用的方式多是貶損而非尊重的話語或態 度,因為她認為家管員勢必要適應未來使用者可能的屈辱。不管對家管員或是家 管組的督導,管理方式多半是以斥責威權的方式進行。組長 YI 多次當面斥責我 甚麼都不懂,不要有意見,對這種領導風格、團隊氣氛難以融入下,我工作一段 時間後就評估離開,而這段時間,我得以一個參與組織的工作者俯瞰角色,跳脫 17.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4) 出來描述這段經驗。. 三、團隊內鬨使我重回家事管理組 離開未久,執行長 HC 請我去該組當救火隊。因為組長 YI 的領導風格引起團 體內部的鬥爭,團隊多人離開,內部副組長 SI 與組長 YI 不和也浮上檯面。因為 SI 與 YI 的競爭與動力,YI 充滿危機意識,SI 也無法服從 YI 的領導。董事長、 執行長、辦公室主任都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不欲處理 YI 的管理能力問題, 故請我來當值星組長,暫代家管組組長的角色,透過這個方式避開要處理組長與. 政 治 大 組織陷在內部傾軋而無法運作,可以視為主管缺乏管理能力與組織的管理危 立. 副組長之爭的問題。. ‧ 國. 學. 機,但我仍同意擔任代理組長兩個月。這可以看出一個龐大的組織在人員任用、 能力評估、工作策略並沒有明確可循的制度與文化。團體的組織的運作上重視經. ‧. 驗上相似,以為這必然產生姐妹情誼,一方面是對人性的一廂情願,再者也是疏. y. sit. io. er. 削。. Nat. 於管理,忽視姐妹情誼與動力的黑暗面,導致團體成員間互相的情感勒索與剝. al. iv n C hengchi U 面的特性,避開不必要的糾葛,取組織中對方案有助益的部份。 n. 但也因為有這個經驗,我再度回基金會當社工員時,比較可以了解組織這方. 四、家事管理員:非典型工作的特質與成功的勞動權的設計 基金會中提供的家事管理、課後照顧、坐月子均是台灣就業市場中非典型雇 用的工作,從事非典型雇用的勞工可能因為家庭因素,多次進出就業市場,造成 其經歷與就業歷程短暫。而大部分非典型就業工作的工作權與勞動福利並不如典 型工作。基金會中,第一任執行長 YH 曾參與勞工運動,對於非典型僱用的勞動、 雇主與團體之間的關係如何設計,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創造就業機制並且提供提 18.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5) 供勞動權的保障有深刻的理解。她認為這些非典型工作者,要讓他們有共同利益 的團體感,必須有一個經營者或團體協助他們承擔風險。 照護產業的非典型工作者,或許獨立擔任自營作業者,不想隸屬任何團體或 公司。因此,就雇主的角度,勞工若成立工會,對於雇主是有安定與保障的作用。 因為成立工會,彼此的主張就很明確清楚,隨時可以透過這個機制進行協商、談 判。較傳統非典型工作者獨立承擔風險、解決問題非常不同。因此可以收攝更多 此類型的工作,並透過集體協商的優勢,在這個市場上提供更多的工作媒合。 因此,基金會中的家事管理、課後照顧、坐月子的工作人員都加入職業工會, 產業的會員就比較容易產生共同利益。這些勞工除了共同利益可以透過集體的機. 政 治 大. 制得到保障,老年也可以獲得勞保的老年給付,對於受限於家庭責任與職場經驗. 立. 片段的婦女而言,這個工作的勞動權設計具有實質與多重的誘因。. ‧ 國. 學 ‧. 五、組織理論與實務的落差:家事管理的獲利掩蓋的可能性. sit. y. Nat. 在基金會中,家事管理媒合所收取的手續費是組織重要的財源,家事管理工. io. al. er. 作被認為是基金會的獨門招牌,這也是家事管理組認為從訓練到就業就必須不斷. v. n. 以各種方式讓家事管理員認知到服務購買者階級的優越,必須讓家事管理員在心. C 態上可以吞忍階級差別的態度。 h. engchi. i Un. 而曾經在組織中服務的家事管理組的工作人員或家事管理員或因管理、團體 動力離開,有些更因市場的誘因,獨立門戶創立公司或是以勞動合作社提供家事 管理的服務內容。組織中的成員對於離開而獨立門戶的前同事們極度不滿,認為 是背叛並可能搶走生意。 以基金會推廣照顧服務作為目標,脫離出去的人何嘗不是理念的延伸,若能 造福其他需要服務的對象,為什麼不能樂見獨立單飛,何況市場並非一個組織所 能獨攬,存在多種需求可由不同個人與組織提供多元與創意的服務與商品。這個 部分是基金會口說與實作之間的強烈落差,管理者亦刻意操弄團體動力,內聚成 19.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6) 員的情緒與憤怒,而不是引導成員思考,規劃組織的經營方式與轉型。 此外,董事長視執行長為基金會為不可或缺的主角,並認為家管組組長 YI 為基金會的唯一支柱,在這段實際家管業務的經驗中,我卻看到不同的東西。家 事管理業務已形成某程度的規模經濟,需求量夠大的情況下,比較可能向使用者 “集體議價”協商家事管理員的勞動條件,且對於初始能力不見得突出的家事管 理員有一定程度的“錯誤容忍率”,但必須要透過很細膩的媒合,讓這些人有嘗 試與錯誤的機會,慢慢在做中提升能力,而非培訓時偷渡勞動市場的階級概念。. 實務 VS 學術:連續或斷裂. 第五節. 政 治 大 尚未進入政大社會學研究所就讀前,對學院的生活有很多期待,能進入知識 立. ‧ 國. 學. 的殿堂學習,並將過去的工作經驗精粹融入知識系統中非常興奮。我期待過去工 作積累的困惑、疑問能在知識的辯詰中找出新的可能與方向,讓自己更有能力投. ‧. 入實務的實踐中。但入學後的統計課讓這個期待完全破滅。. sit. y. Nat. 統計課程的設計似乎像是民調中心先修班,以我的統計程度而言,以 SPSS. io. er. 跑各種隨機抽樣是一個困難的工程。統計的變項論著重抽象的社會事實與統計推. al. v. n. 論,集中分析因果關係,特別是統計技術與方法。他們的科學研究與社會事實其. i n C U hengchi 實是抽象的概念,與社會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 研究的主體在於研究者,傳統的實證論著重一套客觀的研究方法,認為研究 者只要遵循科學方法自然會獲致真理。結果有著不同生命經驗、學術傳統與社會 位置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討論中消失。針對研究方法、技術,進行深層的、根 本的、批判性的思考以及社會關懷、社會批判的根本問題意識。不探究這個意義 層面,往往容易淪為方法的奴隸,不知批判與自我批判,塑造方法論的神話,以 為方法論就能夠決定一切,就能夠做出完美的研究(Kaplan, 1964)。即使能夠 嫻熟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甚至成為方法論的名家,也不一定能促成社會學或社會 科學研究的深層思考、批判質疑,以及典範的建構、解構與移轉。 20.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7) 阿多諾(Theodor Adorno)在 1960 年代德國社會研究的論辯中所提的論點。 強調社會是一個總體(totality),經驗性研究無法用拼圖的方式完整地呈現出 所謂的社會實在(social reality)。社會本身就是不一致的、矛盾的、非同質 性的,所謂客觀的經驗研究意圖把社會實在描繪成客觀的存在或實體,就是一種 物化與拜物的表現。這種思維與實踐把統計分析變成行政管理的科學,把民意調 查變成意識型態,讓研究方法凌駕於社會實在,讓研究方法決定研究對象。沒有 理論靈魂的研究方法,不足以理解社會這種體系的複雜性。研究方法除了應用之 外,更應著手內在分析(immanent analysis) ,追索、剖析經驗性研究的理路及 其幻象表現,以免削足適履,用方法來決定什麼是社會存在與實際(Adorno et al., 1976)。. 立. 政 治 大. 阿多諾提到的不僅是研究方法、研究技巧、研究策略的操作與應用問題,更. ‧ 國. 學. 是研究所為何來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做研究不只是方法問題,更需要回顧、. ‧. 檢討、思索研究最根本的問題意識。則我們很容易成為方法的奴隸,而非方法的 主人。韋伯即曾指出,方法論只能在研究的過程中,透過意識的理解,展現它們. y. Nat. er. io. sit. 的價值。方法論並非豐碩研究成果的前提,就像我們不一定要有完整的解剖學知 識,才知道如何正確地走路。如果一個人邊走邊思考手腳的肌肉與筋骨的組織構. n. al. Ch. i Un. v. 造與運作機制,那麼他很可能經常跌倒。如果一位學者完全以方法論的目標決定. engchi. 其研究方向,那麼他的研究也會窒礙難行。惟有實際解決研究問題,科學才能建 立,方法才能完備。純粹的方法論與認識論思考並不足以完成科學的或歷史的研 究(Weber,1949)。 知識是思考的材料,是推理的元素,可以用文字記載,可以用語言傳達,但 是技術不是。 『技術存在人的身體裡』 ,雖然技術也可以勉強用文字來描述,用語 言來傳遞,但是如果傳遞的過程沒有經過「身體」的領會,傳達的就可能僅僅是 的文字表象,或甚至是膚淺的誤解。誤把「技術」當成「知識」來學習,很可能 落入一知半解的陷阱,誤把「技術」當成「知識」來傳遞,很可能講的人也不懂, 21.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8) 學的人更不懂。. 第六節. 制度推力與工作實踐型塑的社會工作專業認同. 考上研究所後,基金會承接勞委會特殊勞工家庭扶助計畫的方案委託。執行 長 HC 請我擔任這個方案的社工員。一邊讀研究所、一邊做有意義發展性的工作 對我來說是可貴的經驗。對於執行者信任我能做這個工作,自然給我很好的成長 的機會。我透過這個工作理解我自己,找到一個跟社會接合的節點,也期待新方 案的無限可能。. 政 治 大 異常,加上特殊勞工家庭支持服務事機構中新的服務,服務的擴展、宣導、個案 立. 在我就讀研究所期間,同時還擔任全職工作、修滿社會工作學分。過程忙碌. ‧ 國. 學. 的開發、資源連結都要費很大的勁。在那段時間,上完課、訪完個案回辦公室寫 個案紀錄,加班到深夜是常事,遇到勞委會的評鑑與重新招標,數天徹夜未眠也. ‧. 是有的事。組織中特殊勞工個案服務只有兩個社工員,雖然我並非督導或主管,. sit. y. Nat. 但是我樂於承擔開拓者與規畫者的工作,因此在個案服務之外,我作了宣導計畫、. io. er. 規劃個案系統工具、撰寫計畫,我從當中學習、成長、實現,這種成就感金錢無. al. n. iv n C hengchi U 基金會的辦公室位於林森北路八大行業特別多的地方。入夜後,白天與晚上. 法滿足的。. 的景象完全不同。辦公室位於商辦大樓,過晚上八點就關大門,過後要離開就必 須循地下一樓從停車場出口離開。不知道多少夜晚,我都是這樣離開辦公室。當 時過得是很忙碌且乏味的生活,因為看到方案的目標與成長,對這一切我都甘之 如飴。. 第七節. 認同轉換. 認同的研究肇始於佛洛依德之研究,主要是指個人早期對某一個體在感情上 22. DOI:10.6814/NCCU202000409.

(29) 的連繫,例如幼兒視父親為一「自我之理想」(Freud 1921:105)。但這方面的 研究,已逐漸擴及個人對國族(nation) 、思想運動、政黨、社會階級、族群(ethnic group)或種族(racial group)、職業社團、乃至於宗教信仰的認同。 什麼是認同?認同是個人或群體藉之以和其他的個人或群體區分彼此社會 關係的方式(Jenkins, 1996) ,江宜樺(1997)曾為文指出,認同一詞指的是一 個主體如何確認自己在時間空間上的存在。這個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過程涉及 的不只是自我對一己的主觀了解,也滲雜了他人對此一主體之存在樣態是否有同 樣或類似的認識。一個人要形成充足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必須透過許多 途徑,包括性別上的認同,家族關係上的認同,社會階層或階級上的認同,以及. 政 治 大. 宗教信仰方面的認同等等。一個人在自己所身處的時空脈絡中越能清楚的指認,. 立. 就越能回答「我是誰?」這樣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問題。. ‧ 國. 學. 然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是只有一個,因為我們身處於各種體系之中,所以. ‧. 我們同時具有多重身分,某些身分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像種族、性別和家庭中諸 如長子或長女的身份,有些身分則是我們在人生過程中獲得的:如學生身分、律. y. Nat. er. io. sit. 師或老師身分、已婚男(女)性的身分等。不論我們是否真的在執行、實踐這些 身分,我們都具有這些身分。. n. al. Ch. i Un. v. 認同還可以區分為自我認同與集體認同,自我認同是一種自我界定,而集體. engchi. 認同是對於特定團體的肯定、承認,將自己與該特定群體視為同一相連的整體。 例如我們可能會因為要抗拒某個政權或是新決策而形成集體認同,我們也有可能 為了要共同達成特定的理想與目標,而建構出某種特定的集體認同來。Jenkins (1996)在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一書中指出:個人認同與集體認同之 間的最顯著差別,在於前者強調了差異( difference),而後者著重類似性 (similarity)。 Giddens(Giddens, 1991)指出我們的身分認同和我們所扮演的角色(role) 一樣都相當多元。雖一樣多元,兩者卻不能被等而視之;角色是社會文化加諸於 23.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0) 個體,包含全套的信念、價值、態度與規範,期待某個個體依其與他人的關係而 遵循的行為腳本,所以認同作為一種自我界定的意義來源相較來說是比角色更為 個人化的(individualized)。 藉著人我之間的同與異的區別,認同被建構而成,但這同與異之被承認與否, 其實也與權力之運作有所關聯:認同的議題包含個人如何認定歸類自己以及他們 是否被他人認定為自己希望歸屬的身份類別,而這樣的自我歸類與他人的歸類經 常是「政治的」 (Tseng, Yen-Fen,2000) ,所以,不能僅將認同視為是情感導向 的,認同和權力位置與政治經濟利益息息相關。舉例來說,有權勢者可以承認或 否認(或拒斥貶抑)弱勢者之身分或特色,所以弱勢者之身分能否確立就常會受. 政 治 大. 到有權勢者對其是否包容接納之影響。多元文化論者 C. Taylor 曾言:我們的認. 立. 同,部分地是由於他者(other)的承認,或者是由這種承認的缺席而造成的,. ‧ 國. 學. 而且往往是由他者的誤認(misrecognition)而形成的。所以,如果圍繞著他們. ‧. 的人群與社會向他們反射出來的,是ㄧ幅表現他們自身的拘謹、低下和令人蔑視 的圖像,一個人或一個群體便會遭受實實在在的傷害和扭曲。可見,缺乏承認或. y. Nat. er. io. sit. 錯誤的承認能夠對人造成傷害,成為一種壓迫形式,把人囚禁在錯誤的、被扭曲 和貶損的存在方式之中(董之林、陳燕谷譯,1997:3-4)。. n. al. Ch. i Un. v. 丁興祥與倪鳴香(李文玫、丁興祥,2008)贊同所有的認同,所有的自我建. engchi. 構形式都是社會的,敘說生命故事不僅重新建構自我的解放歷程,同時也能從個 人生命經驗中展現整個族群的社會歷程。呂格爾提及自我認同的困難常在於我們 失去敘述自己故事的能力(Ricoeur,1985) 。Giddens 指出面對去傳統化後的不 確定性,現代人被迫面臨本體上的焦慮(ontological anxiety) ,要在自己表面 破碎不連續的變動經歷中建構個人的自我敘事,連接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以成就一段有意義、可以對自己對他人交代清楚的連貫人生。跟傳統的意義脈絡 相比,現在社會的生活意義極度仰賴個人在回憶中的瞻前顧後的意義串連(趙旭 東、方文,2005)。 24.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1) 個人認同的建構過程,一個人確認自己的身分絕非只有情感的成分,外在的 權力關係甚至是利益糾葛,都是影響個人認同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第一節. 社會工作實踐中的開創與困局. 基金會的社會工作者:角色的從無到有. 基金會承接勞委會特殊勞工家庭支持服務的方案補助,特殊勞工家庭支持服 務計畫,這個方案目的在以個案管理的模式協助因失業、職災而面臨心理、社會 適應、經濟等問題的勞工。主要為因應當時高失業率,大量勞工從就業市場經濟. 政 治 大. 全球化下,勞工的就業條件愈加惡化,社會安全及就業服務的支持體系仍無法承. 立. 接這個勞工的需要。因失業或職災陷入困境的勞工,卻尚無法由正式資源獲得協. ‧ 國. 學. 助,許多勞工家庭因為遭逢失業或職災,但無法獲得正式資源的經濟補助,欠缺 支援網絡,透過借貸解決短期入不敷出的困境,長期卻積欠債務,家庭生活陷入. ‧. 困境,心理壓力沉重。為協助其即時獲得相關福利服務資源,提升心理社會適應. Nat. sit. y. 能力,以度過生涯困境,降低家庭危機。勞政藉著系統裡首次有個案服務方案,. n. al. er. io. 內部對此亦有雜音,與就業服務系統之分工與區隔仍不清楚。我了解要讓這個方. i Un. 案生存下去只能服務成果、服務量,就是個案量。. Ch. engchi. v. 基金會對於社工員在組織中的角色不明確,也無專職的社工督導,組織內部 僅配置兩名社工員,專業督導只有外聘一個月兩次團督或個督。執行長對於這個 方案能有什麼效果不見得很清楚,但這也未必是他們在乎,與很多民間組織一樣, 只要政府釋放委託方案就會去接,與組織本身的目標與方向是否切合,組織需要 提供甚麼設備與資源以完成計畫目標,都未經過詳細的評估。. 第二節. 嬌生貸款的挑戰. 一、研發並運作嬌生貸款的方案 25.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2) 「嬌生婦女就業貸款」是台灣嬌生股份有限公司與彭婉如基金會推動婦女就 業的合作方案。因該公司總經理張振亞接受彭婉如基金會提供之家事管理服務, 發現該基金會從家管員培訓、就業媒合、就業溝通、就業勞動權益保障以及使用 者服務品質滿足均有一套滿足市場與勞動雙方的機制。基於認同基金會協助婦女 就業及推動社區照顧之理念,嬌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一筆資金協助弱勢婦女參與 該基金會之培訓,使有需要就業與培訓之弱勢婦女可就培訓期間所需要的學費、 生活費以及就業之初所需的相關費用,以免保人之方式獲得無息借貸,並於就業 後分期攤還借貸款項,此基金則交由彭婉如基金會執行。實施一年多執行經驗中 發現,「嬌生貸款」的執行雖有明定貸款對象,卻未說明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 政 治 大. 也無評估及輔導的機制,欠缺使借款人遵守的外在契約強制或內在責任。. 立. 由於缺乏透過規範的遵守與義務的履行所形成的信任關係,在這種情況下,. ‧ 國. 學. 弱勢婦女並不被引導至嬌生貸款所期待的方向,也無法從貸款與培訓過程中培養. ‧. 並發展自我管理的信心與能力。. 我於負責基金會承辦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所委辦的「特殊勞工家庭支持服務」. y. Nat. er. io. sit. 方案,也接手「嬌生貸款」執行工作,這兩個方案的結合,具有使兩個方案互相 彌補、周全達成協助弱勢婦女就業的功能。故考量方案的目的後,「嬌生貸款」. n. al. Ch. i Un. v. 納入輔導及契約機制,訂定貸款對象,透過初次評估篩選符合之弱勢婦女,與借. engchi. 貸者告知權利義務說明貸款及還款流程,討論還款計畫,並請其簽定切結書、借 據及本票,並輔以情緒及心理支持及就業輔導,增進與貸款人的關係,並強化同 儕關係之建立。 「嬌生貸款」的流程設計是以法律途徑為最後的手段,若透過人際網絡及契 約之約束仍不償還貸款者,將以存證信函催款、從本會輔導之「社區照顧福利服 務支持系統」除名,並以支付命令追討欠款等外在強制方式追討欠款。弱勢婦女 透過這個機制被引導至嬌生貸款所期待的方向,也從貸款與培訓過程中培養並發 展自我管理的信心與能力。 26.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3) 第三節. 個案利益 VS 市場導向?. 一、遴選家事管理員的標準:市場需求或是培力女性 在我擔任特殊勞工家庭服務方案的社工員時,透過組織內外的資源協助組織 的弱勢婦女,因角色與任務差異,且對於家事管理培訓、就業媒體、支持家事管 理員的方式我並不完全苟同。但我仍在協助與支持婦女就業的目標上一起合作, 發揮我的角色與能力。 而家事管理組認定必須讓家事管理員認知與服務購買者階級差距,以培養他. 政 治 大. 們的順從,讓家事管理員在心態上可以吞忍,姿態可以區下去,這樣的價值觀與. 立. 態度也確實讓很多家事管理員飽受屈辱與不滿。. ‧ 國. 學. 而家事管理工作做為是基金會的獨門招牌,所樹立的標準基本上是家事管理 組組長 YI 所制定的打掃、燙衣的獨特方式,與極具個人標準的品評方式。在家. ‧. 事管理員的遴選中,她直稱家事管理員是下女,並對其外貌動輒加上身材胖、外. Nat. n. al. er. io. 配偶,她更是直接認定人格特質不適合從事這個工作。. sit. y. 貌醜、跛腳等標籤,認為他們無能作為家事管理員,而以獲得台灣身份的中國籍. i Un. v. 家事管理作為組織的金雞母,工作人員對於如何維護口碑、服務品質花費許. Ch. engchi. 多心力,但這些要求或標準是否合理,基金會並沒有透過科學研究方法來評估培 訓與就業服務的合理與有效性,而是不斷捍衛家事管理組組長 YI 在創造婦女就 業機會上功能無量,但她本身學歷與年紀無法學習,仍應給予肯定。 我認為即使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追求市場利潤並不是不可取,但標準與遊戲 規則應該開放與透明,而非操弄於少數人之手。在問題發生後,應該檢視錯誤發 生原因,尋求修正改善。畢竟,組織號召的就是性別平權與勞動的價值。. 二、家管員篩選機制不明:必要時以殘酷舞台羞辱人 27.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4) 一次家管員遴選,家管組組長 YI 言語與態度粗暴針對被遴選的學員,該班 許多人沒有通過遴選。一群人(通過與沒通過的)在辦公室樓下的銀行前哭成一 團,組織中不同角色就這個事件有一些討論,作為社會工作者建議把產生衝突的 來源消除,例如家管組對於訓練對象、標準不明確。產生個案已經向家管組報名, 也開始上課,組長突然發現受訓學員長短腳,就說這樣不可能當家管員,不讓對 方繼續受訓。對這種狀況我建議執行長、家管組要發展出一個客觀的指標讓外界 明白,可以讓有意參與者自我檢核。 而 YI 因為鬥走一個家管組的工作人員,對她帶班的家管組學員百般羞辱, 在遴選當日,一群婦女在我們辦公室樓下的銀行哭成一團,我對董事長與執行長. 政 治 大. 表示沒有明確的標準與客觀的流程提供服務,利用指導者的權威踐踏婦女這在很. 立. 多組織中都是沒辦法接受的事情。如果基金會都要求家管員有遵守的規定,工作. ‧ 國. 學. 人員卻不用有倫理守則,董事長回應我這是專業的傲慢,因為工作人員沒有這種. y. io. sit. 個案工作對生命的衝撞與反思. er. Nat. 第四節. ‧. 知識與口才像我這樣討論事情。. al. iv n C hengchi U 關鍵。而在服務與被服務之間,我看到她們因為社工服務介入而改變,鼓舞我看 n. 在直接服務的經驗中,這些被服務的對象常是我激發學習、啟發生命的重要. 到自己服務的價值。 助人者與受助者的關係是共同面對生命功課互助合作的關係。雖然雙方的生 命功課有交集但並不相同,但是在各自面對彼此關係和人生功課時的真誠與相互 尊重既是對助人者的倫理要求,也是雙方得以學習成長的重要條件。當助人者高 姿態地責備受助者要有進展或持續成長或符合社會期待和助人者的要求標準時, 助人者高人一等、權力在握的高傲姿態阻斷了相互尊重、互助合作與溝通的道路。 助人者將難以瞭解受助者,自己也難以從助人關係中得到滋養而學習成長。 助人者已經變成進行社會排除或區分正常與不成長的治理者代理人,他正在 28. DOI:10.6814/NCCU202000409.

(35) 壓迫在助人關係裡比較弱勢的受助者。此外,當助人者要求受助者要成長有進展 時,助人者自己又是怎麼自我學習與成長?. 第五節. 小結. 在組織內部工作與溝通的經驗,讓我覺察社會文化的階級與主流價值很容易 複製,廣義的助人工作者,不見得有能力覺察自己作為優勢者,怎麼看到弱勢者 處境的不容易。 這個需要組織的文化與機制的建立,而不能仰賴道德勸說,或期待個人良心. 治 政 大 靈光一閃以後理解,這需要一個漫長的對話過程與民主審議的機制,盡可能讓所 立 有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聲。. ‧. ‧ 國. 學 y. Nat. io. 第一節 a. sit. 田野經驗:期待的落空與現實的磨合. er. 第四章. 作假與資源的掠奪. n. iv l C n hengchi U 去基金會工作幾個月,執行長交辦一個方案要社會工作員執行。那是一個向 勞委會申請補助的男性照顧服務員的補助方案。因為先前不曾參與,因此提出問 題以便討論,辦理這樣的宣導活動目的是因為認為招募女性照顧員不需要再宣導, 或是基金會發展男性照顧服務員的照顧。這個問題並無得到回應,我以為這是規 劃一個方案重要的評估重點。 男性照顧服務員的說明會仍如期辦理,參與的男性人員不如預期,活動結束 後,財務部主任附上名冊,要辦公室同仁偽造出席人員的簽名以充人數。對於這 種標計畫前不加評估,執行效率不彰後,就想盡辦法凹或作出成果,流於為包案 而包案,為拿資源而充數的浮濫狀況。 29. DOI:10.6814/NCCU20200040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o good security is trumping deployment Practical security isn’ t glamorous... USENIX Security

Valor acrescentado bruto : Receitas do jogo e dos serviços relacionados menos compras de bens e serviços para venda, menos comissões pagas menos despesas de ofertas a clientes

It has been well-known that, if △ABC is a plane triangle, then there exists a unique point P (known as the Fermat point of the triangle △ABC) in the same plane such that it

The main interes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assages from the sutra is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how women are portrayed in the sutra and to find out

Population: the 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is assumed known, but the parameter(s) which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is unknown.. Sample: Draw a set of random sample from the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Kiyozawa’s philosophy is deeply grounded in religious belief, which is fundamentally a philosophy of self-exertion. That is, Kiyozawa’s early philosophy is

Through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hinese Christian intellectuals’ discussion on the indige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that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