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語文一直是我的最愛,從國小到現在,只要提到「語文」兩個字,心裡就特 別的敏感;進了師範學院之後,才知道語文的基本能力可以細分為聽、說、讀、

寫、作;洪文瓊提出,從國小國語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的目標來看,語言、文學、

文化是國語科教材所涵蓋的三大領域;國語文教科書的課文,都具有範文的意 味,亦即透過課文,除了供學習課文內容外,通常還有提供仿效課文範文寫作技 法的目的,這一供仿效範文寫作的用意,就是所謂的語文主題。1語文還可從知 識取向、規範取向、審美取向來談教學方法。2想一想,語文的範圍何其廣泛,

正如同一篇論文所要觸及的內容一樣,不但要涉獵廣泛,還要用一枝觸類旁通、

旁徵博引的筆,來深入探討一個研究問題。

問題來了,一個喜歡語文的人,面臨到需要把語文能力付諸行動,形塑一個 經過統整、有組織、有自我主張、有研究行為與個人立場的論文,似乎開始出現 些許的難度;或許應該說,把「興趣的語文」轉化成「研究的語文」的過程,趣 味性似乎降低了許多。

由於研究者發現,許多學生無法成篇寫作的原因,在於最基礎的「句子」無 法寫好; 再加上研究者與報社編輯對談時,編輯提及,若是平淡無奇的句子,可 能讀過之後,就船過水無痕,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若是有經美化過的句子,

則不但會反覆再讀,並且錄用。因此,研究者以「修辭」做為切入的角度。

在這本論文當中,研究者要研究的,是以我的興趣做出發點,以師生的參與 做穿針引線的工夫;以寫作為主軸,以修辭技巧做輔助,所構成一個「修辭技巧 在寫作教學上的運用」。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修辭,以康軒、翰林、南一三大出版 社的四年級課本常出現的修辭為主,輔以參酌國語文競賽作文比賽優勝作品為範

1洪文瓊(2007),〈小學國語文「教材分析」深層探究:語言、文學、文化導向的分析架構試擬〉,《語 文教育研究通訊》,2007/11,第一期。

2周慶華(2007),《語文教學方法》。頁 10,台北市:里仁。

文,再統計出現的次數,最後依據研究者認為學生使用的掌握度,選出合適的五 種修辭,計有類疊、排比、譬喻、擬人、摹寫,再選用二種課文當中出現頻率不 高,但易理解也易使用的--映襯、誇飾,列入研究中。

據林于弘等的調查,顯示有過半的教師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感到擔憂,普遍認 為兒童語文能力不佳,寫作不是詞不達意,便是錯字連篇。3高敬堯亦認為,學 生自己面對寫作亦興趣缺缺,縱使多數的學生不缺乏學習的動機,但其學習態度 不佳,並視寫作為畏途。寫作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創作,創作遠離不開思維活動,

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寫作過程中的重要元素。4商業周刊第 1012 期,也以封面話題 --「越寫,越聰明」,指出目前寫作的困境、寫作智慧、寫作養成術、寫作與大 腦的關係等面向來探討寫作問題。5

寫作過程正是思維規範著感性認識活動,使作者不僅看到事物的感性型態,

而且也獲得了事物的深刻理解,因此思維活動在寫作活動,尤其在感官作文寫作 過程中,是重要的整合性工具,以使文章能融合感性與理性。6因此,本研究的 寫作形式,則採感官性極強的視覺--「看圖」的方式,融入教學。美國麻州大學 Amherst 校區比較文學系梅比爾斯教授在其《圖畫書符碼概論》(Introduction to Picture Code)論文中提到在大多數的圖畫書裡,一般讀者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 單純和文字有關的感覺;「然而,最好的圖畫書,的確可以描繪出抽象和隱形的 概念與想法,諸如愛、責任、超越個體的真理,以及遁逃於簡單定義的圖畫和文 字之想法。」7所以圖片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創意空間,亦即是說,純圖片文 本因為沒有文字的輔助與牽引,更能讓文字想法源源不絕,開創天馬行空的想像 世界。

研究者在三年級時,就已積極採繪本教學,更採資訊融入繪本的方式,讓孩 子習慣繪本的教學方式;研究者發現,當研究者拿出繪本準備說故事的時候,孩 子的興致就來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認知表徵論」,將學習分為三 個有順序的發展階段,即動作、圖片及符號表徵系統。其中動作表徵是讓學生實 際接觸,或觸摸實物操作,或參與活動而體驗之;而圖片表徵則是讓學生看到圖 片、畫面,形成心像(mental image),這就是「右腦開發」中所強調的「圖片

3林于弘、林曉芳(2005)。〈國小級任教師對作文觀念態度之調查研究〉《中小學國文作文教學理論 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4高敬堯(2006),〈國小學童記敘文的擴寫研究〉。台東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班。

5吳錦勳(2007),〈越寫,越聰明〉。《商業周刊》,1012 期,頁 84-92。

6徐麗玲(2008),〈國小二年級感官作文的思維力〉。《國文天地》,23 卷 8 期,頁 14。

7轉引自吳淑玲(2006),〈幼兒圖片閱讀與語文發展〉。《幼教資訊》,191 期,頁 48-56。

處理資訊能力」,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靈活學習、迅速吸收,而且記憶深刻、久遠,

大大提升學習效果。8而圖片繪本與修辭技巧的關係,也是經研究者仔細挑選,

找出圖片豐富,也較易發揮的為考量。

在研究中,主要是讓孩子可以將寫作融入修辭,做美化的工夫,藉由修辭,

讓文章更精緻,更有質感。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學生作文欠佳,未必是不懂修辭 技巧的緣故,很可能是根本性的抒情本事、敘事觀念和說理見識不足所造成的;

這的確是因素,然而在教學現場,我們發現許多中年級的學生,往往不能寫好一 篇「完整」的文章,再加上抒情、說理對兒童而言,有些難度; 所以根據張玲霞 在《國語文別瞎搞》一書中的論點,多認識字、詞、句,學會把圖象轉為文字,

可以有效提昇寫的能力。9謝鍾琪亦在《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一書中認為,在 學校由於時間緊迫,要完成一篇作文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師不妨從句子著手,打 好學生對於語句的熟悉度,每天練習一種句法,如「因為…所以」、「沒有…,沒 有…,卻有」,讓學生自由創造二到三句,相信一定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10所以,

研究者認同,先從「句型」下手,也就是先能寫出「幾句像樣的句子」之後,才 能保證其文章的精采度; 而「像樣的句子」,研究者想從修辭來著手進行。

在國小二年級的提早寫作中,大多是由教師先引導孩子用「口語」的方式表 達,再轉化成「文字」表達,鮮少提及「修辭技巧」,所以在三年級的時候,孩 子大多不清楚「什麼是修辭」,但可以說出「有修辭的句子」;經過三年級一學年 的學習後,孩子大概知道什麼是修辭;所以在四年級的研究過程中,可以明顯發 現孩子「運用修辭」的能力增加了,文章技巧也進步、流暢多了。

因此,對於目前正在教學現場的研究者而言,寫作教學面臨最大的問題,莫 過於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不佳,因此希望藉由修辭技巧的融入,配合圖片,來改 善作文能力低落的窘境;希望透過第一線的行動研究,並對現有的寫作問題,以 實際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填寫帶進教學現場,從句子著手,再到全篇,一方 面能明確瞭解自己的語文教學,一方面落實教學理論與教學革新的理想,以促進 自己本身的專業成長。

8Flower, L&, J.R(1981).A cognitive process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9張玲霞(2006),《國語文別瞎搞》。台北:新手父母。

10謝鍾琪(2009),《學校沒有教的寫作力》。台北:風信子文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本節主要探討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乃研究者希望可以透過圖 像、修辭、寫作三方面的結合,提昇學生的寫作能力; 再依據研究目的,試擬四 項研究問題。本文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與實證研究並行。

一、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中所提到:目前寫作教學現象以及學童書寫表達能力不足的缺 憾,希望能以常用、易懂的修辭技巧作為寫作教學的輔助,期能達到下列目的:

(一) 探討修辭技巧融入寫作課程設計的實施方式。

(二) 探討修辭技巧融入寫作課程設計後的表現情形。

(三) 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生接受不同修辭與圖片後寫作能力的改變情形。

(四) 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發展國小修辭與寫作教學之參考。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修辭技巧在四年級寫作課程實施的可行方式為何?

(二) 修辭技巧運用在國小四年級寫作教學後之表現情形為何?

(三) 進行圖片輔助教學,是否可以有效增進學童的寫作能力?

(四) 將修辭技巧融入寫作教學,是否可以幫助學童提昇寫作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與實證研究並行。陳伯璋認為行動研究是結合行動與 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即是指情境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

與專家、學者或組織內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 研究,以講求實際問題解決的一種研究方法。11歐用生視行動研究為實際工作者 解決自己問題,改進專業發展的一種形式。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情境,以解決實 的課程問題,並從中獲益。12

11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 程教學革新。

12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而實證研究,是指在研究對象上,要將其環境實情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

實證研究還要求操作的現實性。同時,所謂實證研究是指通過對現有思想、政治、

教育材料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並設計實驗,進行量化的、質性的、精確的測試,

教育材料進行數理統計、分析,並設計實驗,進行量化的、質性的、精確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