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緒論

本研究在探討宜蘭地區學生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錯誤類型。本章緒論分為 六節,第一節闡述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針對本研究提出待答 問題;第四節則為名詞解釋;第五節為本研究之貢獻;第六節指出研究範圍與限 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某個假日,研究者在百貨公司搭乘電梯時,聽到一位年約五歲的孩童對著 母親童言童語的提了一個問題,孩童問一格一格數字上面寫著8人還有550公斤是 做什麼用的啊?媽媽回答說這是一部可以載人上下樓的電梯,但是一次沒有辦法 載很多人,所以它限制每次載人的時候最多只能載8個人,這樣比較安全。接著 小孩馬上問,可是我們這裡有9個人耶!媽媽回答:「因為你跟妹妹體重都很輕,

所以這樣沒有關係的。」媽媽接著說,你看它上面的550公斤就是在說每次在載 人的時候,最多的重量可以到550公斤,如果是體重很重的大人,那麼電梯一次 可能只能載6個人而已。看著小孩好奇的表情,研究者想到這樣的問題在我們日 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發生,然而卻包含了重要的數學觀念。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到「不等」的關係,例如搭乘電梯的限制、

手機的使用費率、電影院的分級制度、馬路上的速限標誌、BMI值是不是標準值、

搭公車時的票價等,而我們的學生是否有正確的「不等」概念,去解決日常生活 中所遇到的問題?根據美國數學教師學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公佈之「學校數學課程與評量標準」,認為九到十二年級 的學生應能夠使用相關的數學符號去解釋不等式,在代數上能夠流利地解方程式 和不等式(NCTM,2000),Bazzini & Tsamir(2004)認為不等式扮演一個在數 學領域上重要的角色,在代數學、三角學、線性規劃、微積分等有著重要的地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幾年的教學經驗,體認到在學校的課程中,數學這一科確實給學生在學習上很 大的挫折與無力感,甚至有許多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厭惡、排斥與拒絕思考數學相 關的問題。Whitney(1985)認為學生不能理解數學在學什麼,而大人又錯誤地 認為這是因為學生的努力不夠,因而要求他們反覆練習。身為數學教育工作的研 究者,應該要提醒自己是否心中也有這樣的想法,或是能不能從哪方面著手找出 改善的方法。

Fisher等人認為「錯誤」不只是偏差或缺點,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要部 分,在錯誤產生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學習機會,這個機會是非常有用的,

如果學生能夠1.認識錯誤、2.發現什麼造成錯誤、3.下次如何避免錯誤,那麼錯 誤的價值,對學生和老師都非常重要。因為對於學生,發現錯誤的學習來源,可 以減少往後錯誤的發生;對於老師,可利用學生的錯誤當作達成課程目標的指引 (郭丁熒,1992)。由上述可知,從學生的錯誤策略中所獲得的資訊,往往比正確 策略中所獲得的資訊更有助於教學設計。教師若能發現學生數學單元常犯的錯誤 後,可以立即修正教學,獲得良好的教學參考資源,了解學生錯誤概念形成的原 因,在教學上可以幫助學生自我改正錯誤的觀念,進而能使學生更輕鬆地學習。

所以探討學生錯誤類型和錯誤概念形成的原因,能使教師在教學上實施更有效的 診斷教學,以避免學生重複出現錯誤概念。

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常發現,學生在遇到不等式的問題,有不少的學生常被

「不少於」、「不滿」、「不超過」同義詞的語意給混淆不清。學生處理不等式 含有負數的運算時,該不該改變不等號的方向會存有疑惑,在方程式的運算時,

學生解方程式,如-2x=6,學生會得到x=-3,當不等式運算時,學生解不等 式,如-2x<6,會使用像方程式一樣的作法得到x<-3,這是錯誤的作法。學 生看到數學算式中含有兩個不等號的運算會感覺困難,會想辦法把它變成一個不 等號作運算,如2<x+3<6,學生會簡化成x+3<4,再求解。學生對於不等式 所求得的範圍解也不太容易理解,這表示學生對於不等式的學習產生了困難,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英貴(2007)研究國中三年級學生一次不等式的解題策略,將學生在不等 式單元的解題策略依解題歷程分成12個解題策略,探討學生的解題思考型態,因 當時的研究是在九十五學年度,國一與國三學生同時學習解不等式,之後隨著能 力指標的修訂與課程調整,陳英貴建議對於國一學生是否會與國三學生有類似的 學習表現,可以留給有興趣的研究者去研究;陳春惠(2007)研究國二學生一元 一次不等式錯誤類型,僅探討「不等號之意義」、「不等式的解的意義」、「解一元 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文字題」四種,建議若能再深入的加以研究,

相信更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此單元之成效。由此可見,探討學生於國中階段在一 元一次不等式的表現,仍有不少可待開發的空間。

未來十二年國教的實施,高中階段數學科在不等式的學習,一年級有一元二 次不等式、多項式方程式及不等式,二年級有二元一次聯立不等式,而國中階段 的基礎內容會影響著未來更深一層的學習,因此,研究者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為研 究主題,透過紙筆測驗與個別晤談,了解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後的答題 表現情形,歸納出學生的錯誤類型與原因,當作教師們在不等式教學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