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 從我的教學經驗中出發

在未踏入研究所的學術研究殿堂前,資訊融入教學這名詞於我並不陌生。高 中時期於資訊研究社擔任小組長的我,指導老師要求我們設計簡單的 flash 動畫 教材來教導新進的學弟妹,當時的我,對於所謂資訊融入教學的概念還一知半解,

但在指導學弟妹的過程,看到教學所呈現出的效果以及學弟妹學習的專注,留下 相當深刻的印象。進入大學,開始修習教育學分的課程後,接觸到教學媒體的課 程,也讓我正式開始接觸到各種教學輔助科技。當時的我,剛好手上有兩份家教 的工作,其中一個是學習意願較為低落的孩子,正在學習教學媒體的自己,開始 試著把在課堂上新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在家教的學生身上,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說 學生,連自己都相當的不習慣,加上課程準備時間幾乎是原本照本宣科的兩、三 倍以上,正當自己準備要放棄的時候,某一次自己設計了一個結合動畫音效的多 媒體來測驗學生單字,平常背單字極為被動的學生,竟然興致盎然的指著電腦螢 幕中的題目開心地一題一題挑戰下去,並且自己主動要求隔一次上課還願意繼續 挑戰更多的單字題目。這件事大大激勵了自己,在爾後的課程中,雖然學生的成 績並沒有立刻大幅度進度,但他的學習意願及動機卻大大增強,並且還會因期待 隔一堂課的內容而主動去預習,對當時初出茅廬的我,這意外的收穫的確相當令 人驚喜!

大學畢業後,進入新北市一所國中實習,亦是正式進入教育圈的開始。因緣 際會下,接下某一個班級的一整學期的補救教學,更有機會完整地把所學的各項 教學法應用於正式的班級之中。幾個月的教學現場考驗下來,研究者開始深刻感 受到,所謂的資訊融入教學並非那麼簡單的一回事,也漸漸遇到些許考驗和挫折。

有時候,精心設計數個小時的一堂課,學生學起來卻興致索然,進而影響到班級 整體上課秩序的控制;有時候,雖然該班導師給予研究者相當大教學自主的空間,

在段考過後,班級成績未若其他班來得亮眼,導師亦會開始無形地關心班上上課 狀況,這些都是之前在小範圍小團體把資訊融入教學運用的得心應手的自己始料 未及的狀況。

實習結束後,研究者正式進入教育場域,在任教迄今近十年的期間,我亦更 多元地嘗試結合各種不同的資訊教學媒體於教學現場中,從早期摸索階段不斷遭 遇許多困難與挫折,至後期漸漸熟悉,以及教學科技設備的進步,使我更能得心 應手地運用資訊教育於輔助自己的教學,在教學成效的提升上,有了顯著的提 升。

貳、 「資」易「行」難

然而,在研究者踏入教育場域這些年間,卻觀察到許多國中第一線教師對於 這些資訊教學設備接受度並不高,或者應該說,當新的設備引進時,多數老師是 有意願「嘗鮮」的,但一次兩次後,隨即又回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這些設備在 嘗鮮期過後即被束之高閣,乏人問津。的確,當教師實施資訊融入教育時,會遇 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問題和困難,最常見的像是資訊設備不足、教材備課時間倍增、

現成教材適用性、資訊教室設備管理、教師本身資訊素養及能力,及至學校行政 風氣是否支持等等。但是,在研究者將近十年教學現場的觀察,早期資訊教學設 備的確較為匱乏,教師欲進行資訊融入教學,光是克服第一步設備的問題,就讓 許多老師望之卻步了。但近幾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廣資訊教育,出版社更是極力 開發各式各樣配套資源提供老師們使用,而資訊的設備更是逐年擴充,自研究者 從 2005 年正式進入國民中學的教學環境至今,學校已擴建五間以上常態使用的 資訊設備教室,近年更是不遺餘力地建置班級 e 化教室的目標,每個班級配有一 台單槍投影機,手動布幕及有線網路,各班老師皆配有一台小筆電設備,作為教 學之用,全校教學區更是早於 2009 年即完成全校無線網路的覆蓋。只是,研究 者卻不禁開始反思,在這些主觀及客觀環境建置完善後,願意積極嘗試使用資訊 融入教學的教師比例,卻不見顯著的提升。當設備、行政支援及教材資源皆不再 是問題時,無法真正提升第一線教師嘗試使用資訊融入教學的原因為何?這是研 究者最主要想探究的問題,亦是研究者最主要的研究動機。

參、 研究動機內涵

基於上述研究者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背景的敘述,研究者認為期待教師能 夠持續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注與投入,教師態度是一項重要的支持因素。

雖然近年來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教師態度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不在少數,但 是,因教師態度的意涵相當廣闊,可探討的面向眾多,所呈現詮釋出的意義亦不 盡相同,故研究者認為可以針對特定面向加以討論。因而,研究者在檢視回顧相 關研究之後,擬從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著手,並探討其與教師信 念及學校環境因素的相關性。其主要動機內涵如下列分段敘述:

一、 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有效性」感知影響教師實 施意願

Zhao 與 Cziko(2001)透過「感知控制理論」(Perceptual control theory)來 檢視教師的感知世界,以瞭解為何即便是身處於能夠獲得充足資源的有利環境下,

教師仍不願意採行或嘗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Zhao 與 Cziko 分析教師採用科技 於教學中的行為,主要是教師本身對於教學目標的認知,受到外在各種不同環境 因素影響後所做出的決定。然而,多數教師選擇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原因,

是採用科技教學的方式,能比原先教學模式,更容易有效地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 標,並非立基於教學創新的考量,而去採用某項新的科技教學產品。此外,資訊 科技融入的教學方法挑戰著教師既有的教學專業,尤其對更資深的教師來說,資 訊教學牽涉到教師本身對於教學的信念。然而,就目標達成的難易度來說,欲熟 悉一項新的教學工具的操作,遠比改變個人的教學風格要來得容易多。正因如此,

許多第一線教師在採用這些所謂新的教學科技設備的同時,往往流於「為了用而 用」或是「用其然不知所以然」,並未從底層去改變其教學方法,造成許多資訊 科技只是表面上融入,而非真正融入的教學現象。因此,Zhao 與 Cziko 認為要 鼓勵教師願意採用、或嘗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必須讓教師相信藉由資訊科技的 融入更能有效幫助其達成較高階目標。抱持相同的論點者,如 Cox 等人(2000)

也認為當教師們不瞭解資訊科技融入對於教學成效的助益時,對於這些資訊科技

融入沒有足夠的信心時,教師們採用資訊科技融入的意願就會相對減低,而所謂 的「有效性」強調的是教師個人的感受而非外在客觀的認定。

其實,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發展已具備相當的基礎。然而,身處教學第一線 的教師們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成效知覺為何,迄今尚未有確切充分的研 究主題論述進行調查,導致第一線教師們對於資訊科技教學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感;

加上多數相關的研究著重於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正、負面印象,缺乏對 於特定構念的探討,所呈現出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過於模糊。因此,

研究者依據上述理由,以教師的「有效性認知」做為研究的重點,探討第一線國 中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知覺。此為研究動機內涵之一。

二、 教師信念為影響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鍵因素

Brickner(1995)於其博士論文中,以國中數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障礙 因素的改變與教師電腦使用方式之間的關係。認為所謂的障礙,係指教師使用科 技時所需面臨教學上的改變;Brickner 並將這些障礙分為第一級(First-order barriers)與第二級障礙(Second-order barriers)。第一級障礙是影響教師實施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外在因素(external factors)。例如:教師無法獲得充足的科技 設備及應用軟體、工作量負荷過多缺乏時間來進行教學設計規劃、欠缺適當的技 術與行政支持。第二級障礙(Second-order barriers)所指的是干擾或阻礙教師態 度轉變的內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這些因素並非是具體(tangible)的或容易 察覺的,且往往與教師本身的信念有相當大的關連。例如:教師如何去看待師生 彼此在學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我的班級經營風格或是教學的自我效能。

Ertmer(1999)延伸此一概念並進一步探討第一級與第二級障礙之間的關係,她 認為外在影響因素雖然會造成教師開始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的壓力與挫折,

但是要移除這些外在的障礙較為容易,例如:提供足夠的經費,亦或是透過區域 資源共享的方式、減輕教師授課的時數,給予教師足夠準備教材備課的時間,並 提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課程研習資訊等。然而,假如教師內心對於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無法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則教師容易因自身的恐懼不安感去放大 對於第一級障礙的感知結果,影響其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與作法。從上

述兩位學者的論點,可以發現「教師信念」是影響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鍵 因素。

然而,教師信念包含的範圍廣闊,包含教師對於教育、教學、學習及學生相

然而,教師信念包含的範圍廣闊,包含教師對於教育、教學、學習及學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