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自我教導策略(self-instructional strategy)近年被廣泛地應用在身心 障礙者的教學上,本研究亦欲將此策略實施於教學現場中。本章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者的研究動機,第二節是本研究的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則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由於生理因素導致的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ies, 縮寫為 LD)與 環境因素導致的一般低成就兒童,在臨床上的表現上極為類似,受到近 年來「融合教育」的提倡,學習障礙學生幾乎都被安置於普通班級中,

根據教育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中,學習障礙學生的 定義為:「統稱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注意、記憶、理解、推理、

表達、知覺或知覺動作協調等能力有顯著問題,以致在聽、說、讀、寫、

算等學習上有顯著困難者;其障礙並非因感官、智能、情緒等障礙因素 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學不當等環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結果。」(教育部,

2002),由定義中不難發現學習障礙為一隱性的障礙,其障礙並不如視覺 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智能障礙等身心障礙者外顯,不具特教知 能者常常將學習障礙學生之所以學業成就低落和不用功、懶惰等劃上等 號,導致學習障礙學生長期習得無助。

學習障礙學生在課業的學習多數是有困難的,長期低成就,使其對 學習感到挫敗,自然就沒有興趣,他們只把上課當作是一件例行性的工 作而已,常常是人在教室而心不在,研究者在資源班任教數年,常常可 見學生到資源教室上課兩手空空,沒有課本、沒有文具用品,一心只想

2

消耗掉那上課時間罷了,更遑論是要他們專心上課,小班教學尚且如此,

學習障礙學生在普通班上課時間直接趴睡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

由「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即可知學習障礙學生的智 能是正常的,有些學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應對進退的表現更是聰明伶俐,

看著他們走向放棄自我一途,心中總是為他們感到惋惜,尤其在學階段 的孩子,心思不在課業上,很容易衍伸出其他的行為問題,故欲透過實 際教學的介入,了解是否能藉由有效策略的運用來改善學習障礙學生的 荒業行為。

學障學生並非多數在小學即被診斷出,許多學障的孩子在小學仍被 老師當成是不努力讀書的壞學生,荒業現象大多於小學即已開始,其後 隨著年級增加漸趨顯著,學障學生在課業多屬於低成就,但偏重於學科 方面的補救教學及學業成績表現只是治標不治本,提升學障學生之學習 動機、學習適應、自我觀 念、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習態度等方面才 是長久之道,故欲以有效的教學策 略來增進學障學生的學習。

學習障礙生與一般成就學生相比,往往較缺乏有效的自律學習策略 以監控、調節自我的學習歷程(施淑慎,2003),過去我們往往會使用行 為學派等制約的方式、外在增強物來改善學生的行為,但學生往往成為 被動的角色,且一些高層次思考也因無法被分析化約為細步驟而不適用 此法來教學(洪儷瑜,2006)。1980 年代,隨著訊息處理理論而發展出來 的認知學派卻能突破上述限制,在教學時重視學生的自主性以及學習的 整體性而廣受學障教育工作者之注意。

認知學派主張教學內容不應僅止於知識的本身,更包括教導學生獲 得知識的策略、方法,即教導學生如何去學習,自我教導策略是認知行 為改變技術的一種策略(Swaggart,1998),透過內在語言、自我增強的方 式來改善外顯的行為,只需透過教師有效的教學,學生能夠正確使用此 一策略來改善行為,爾後即能自己監控、提醒自我的學習,方能成為一

3

個自律的學習者而不需假外力,故本研究選擇自我教導策略來改善學習 障礙學生的荒業情形,觀察學生使用策略的情形,策略習得後,荒業行 為是否能改善及其維持效果。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