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教導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自我教導策略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將就自我教導策略理論演變、實施,以及自我教導策略相關應 用研究加以探討。

一、 自我教導策略之發展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於二十世紀初創立了行為 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視學習為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故學習的產 生是外控且被動的,1960 年代以後的認知學派強調學習為內發、主動的,

故傳統的行為改變技術融入了認知觀點,逐漸衍伸出認知行為改變技術 (張春興,1999)。認知行為改變技術根據其所應用的方法不同,發展出 多樣的技術,每種技術不盡相同,亦各有特色,但其終極目的均是為了 使行為產生正向的改善。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為因應其處理程序、因應策 略及強調層面的不同,發展出多種治療方法與技術。Mahoney 與 Arnpoff

(1978)將認知行為治療分成三種主要治療方法:第一、認知重整法

(cognitive restructuring),如 Ellis 的理性情緒治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和 Beck 的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前者即用言語直接導 正學生非理性的想法,教導以「理性的思考方式」來代替「非理性的思 考」,後者則注重辨認的方式以改正學生偏差的認知模式、不良信念或不 合邏輯的思考方式,進而採取積極的行動;第二、因應技能訓練(coping- skills training),如 Meichenbaum(1971)的自我教導訓練(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與壓力免疫訓練(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以教導個體因應 各種問題、壓力和焦慮的技能;第三、問題解決治療法(problem solving therapy),教導問題解決的步驟和技能(鈕文英,2006)。

認知行為改變技術被認定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三個主要理論分別 是:Ellis 的理情治療法、Beck 的認知治療法以及 Meichenbaum 的自我教

14

導策略,而相較於 Ellis 的理情治療法及 Beck 的認知治療法,Meichenbaum 的自我教導策略在整個訓練方案中,教導當事人改變內在語言並較注意 逐步養成的練習步驟,並且得到較多的實證研究與治療效果,被視為是 改變個體行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廖鳳池,1989)。

自我教導策略是在 1971 年由 Meichenbaum 和 Goodman 發展出來,

他們將其應用在教導衝動兒童學習控制自我行為,效果顯著,日後有許 多學者仿效此法應用在不同研究對象及不同情境,使受試者荒業行為成 功改變。

二、 自我教導策略之理論

自我教導策略的理論基礎源於 1960 年代蘇聯心理學家 Luria 和 Vygotsky 在語言與非語言行為的發展交互作理論,他們認為說話是個人 行為最初的管理者,說話可以引導複雜情境中的行為(徐惠玲、何美惠,

2005),將其觀點分述如下(洪惠萍,2007):

(一)Vygotsky 的「自我中心」語言

Vygotsky 的認知發展理論特別強調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的關係。在 解釋語言發展幫助兒童認知思維發展的關係時,Vygotsky 更強調兒童自 我中心語言(egocentric speech)的重要性。

根據 Vygotsky 的觀察研究,幼兒期(屬皮亞傑所指的前運思期)的 思維方式是帶有自我中心傾向的,此時期兒童們在一起談話時,也是以 自我為中心。到 了具體運思發展之際(大約七~十一歲),皮亞傑認為兒 童的自我中心語言會自動消失,Vygotsky 卻認為,此時期兒童開始把他 表現在外的語言限定為溝通目的,而語言的思考功能內化為內在語言

(inner speech),內在語言能控制非語言 行為。

根據 Vygotsky 的實驗觀察,當兒童面 臨挫折時,如畫圖時紙筆不全, 兒童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況,例如:「筆在那裡?我需要一隻藍筆。沒關

15

係,沒有藍筆用紅筆好了。」,這個發現使 Vygotsky 相信,當兒童遭遇 困難情境時,會運用自我中心語言 來幫助其思維,並試圖表現出正確的 行為以解決問題。將口語命令內化,是兒童發展行為控制的重要步驟。

(二)Luria 的三階段論

Luria 認為運用語言調整行為的過程,歷經三個發展階段,包括:

1.兒童行為由他人語言所控制,例如:經由父母告訴他去做某件事。

2.兒童透過自己的外顯語言 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例如:透過自己說出聲 音,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3.兒童透過自己的內隱語言 來調節自己的行為,例如:在心裡說話,告 訴自己該做的事。

綜合 Vygotsky 與 Luria 的觀點,主要在強調人們可以透過語言 來引 導行為,而具有引導行為功能的語言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以說出聲音的 話語作為外在引導, 說話者可能是自己或他人;另一種形式是不說出聲 音,只在內心做自我對話的內在引導(陳碧萍,1997)。

Meichenbaum 的自我教導策略包含一連串的自我教導語言,其基本理 念乃是協助受試者使用適當的語言媒介,由訓練者的自我陳述並配合動 作的示範演練,以協助受試者將注意力集中在所欲訓練的技能上,並進 而協助受試者能產生適當的自我陳述,運用正向的自我語言及自我增強 等技術,以達到學習新的行為技能(Higa, 1978)。

自我教導策略需要個體大聲與自己交談,給自己教學,回頭增強自 己的成就表現,個體透過自我交談、增強和監督來激勵自己。實施自我 教導訓練,首先要設計出正向內言,以做為訓練的主要內容(張世彗,

2008),如當個案做事無法專心時,教導他熟練一些專注工作的正向內言,

可幫助他克服分心行為。通常自我教導的內言在開始時要比較簡單,然 後逐漸增加內容,最後個案須處理錯誤狀況,並將口語教導和實際行動

16

做緊密配合,等待有成功經驗後,就可歸納一些問題及策略,形成較具 通則的內言設計,用來改善其行為表現(Meichenbaum,1974)。

自我教導策略與行為改變技術最大的分野在於自我教導是屬於認知 治療,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藉由自我陳述、自我說話、內化語言來達成認 知的改變;而行為改變技術乃是藉由外物的操弄以達到行為的改變(胡雅 各,1993),本研究期盼學習障礙的學生亦能成為學習的自律者,故乃採 用自我教導策略來改善其荒業行為。

三、 自我教導策略之實施 (一) 自我教導策略的內言設計

要進行自我教導訓練首先要設計出正向的內言,以做為訓練的主要 內容。自我教導訓練所要設計的正向內言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來對付 無法專心致志的自我控制的內言,另一類則是用來對抗造成困擾的負向 內言(廖鳳池,1989)。

1、 自我控制的內言設計

口語化的自我教導即要訓練其應用正向的內言來解決各種問題,通 常包括下述幾個步驟:(1)行動前先思考,如停、聽、看、想:不論做 什麼事之前,要先停下來,仔細聽他人說話,用心地看問題,最後再想 想要怎麼做。(2)說出工作的要求,如:「等一下我要認真完成這份作業」、

「我現在要開始專心上課」(3)運用認知策略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如:

「我要先把題目讀幾遍,暸解題意後再開始作答」、「我要專心上課,不 東張西望」(4)自我酬賞的敘述,如:「我真的很不錯喔!我把它完成了」、

「我上課沒有東張西望,我好棒!」(5)做得不好或做錯時,能知道問 題所在,如:「我這次沒有做好,沒關係,我下次要改進!再加油!」。

17

2、 對抗負向內言的設計

消極負向的自我內言,易使個人低估自己的潛能,進而產生惡性循 環或每況愈下的不良結果。這種個案就必須運用自我教導訓練的方法,

來改變其原本的思想和語言。自我教導的內言設計,必須先能找出個案 原本習慣性的負向內言,然後探討這些負向內言產生的事件背景、原因 及個案的人格特質,再設計出可以反制它們的正向內言來加以練習。反 制內言(counters)的設計,必須和原有負向內言對立,亦即積極的、

正向的語言,如「我一定做不好,我怎麼辦?」改為「一步一步慢慢來,

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得好」;必須是可信的事實,如「許多人都做到了,

我也可以試試!」。每個人的個性、態度不盡相同,治療者應接納個案提 供所修正之意見,引導其順應自己的意願與需求,達成正向內言適性地 被運用。

(二) 自我教導策略的訓練步驟

自我教導訓練的步驟最早是由 Meichenbaum 與 Goodman(1971)所 提出,其實施過程有五個步驟。

第一步驟:認知的示範(Cognitive Modeling)

教導者先示範如何使用「自我教導」策略,學生在旁觀察與學習。

此時,教導者可把內心一些自我談話或自我教導的內在心理運作歷程以 口語表達出來,讓在旁觀察的學生能清楚看到教導者的自我教導步驟。

第二步驟:外顯的外在引導(Overt External Guidance)

學生在教導者外顯的口語引導之下去嘗試做一遍教導者在第一步驟 所示範的自我教導步驟。

第三步驟:外顯的自我教導(Overt Self-Instructions)

學生仍做與前面第一及第二步驟相同的工作,但此次是運用自己外 顯的口語表達或自我教導來引導自己及告訴自己如何完成工作,教導者 在旁觀察並適時給予學生回饋。

18

第四步驟:漸退外顯的自我教導(Faded, Overt Self-Guidance)

學生仍做相同於前述步驟的工作,但改採用輕聲低語的方式告訴自 己或引導自己完成工作,教導者在旁觀察並適時給予學生回饋。

第五步驟:內隱的自我教導(Covert Self-Instructions)

學生仍做相同於前述步驟的工作,但是改採內隱的自我教導,即不 說出聲音而直接用內在的自我談話去教導自己完成工作。

繼 Meichenbaum 與 Goodman 後,有不少研究者對以上自我教導策略 訓練的步驟進行修改,如 Kirby 與 Grimley(1986)提出口語自我教導訓 練的八個步驟:1.選擇任務 2.認知示範,此包含問題解決的六個階段(定 義及瞭解任務、產生可能的解決方法、選擇一項策略並應用、自我監控 解決的歷程、自我評鑑及自我回饋)3.外顯的外在引導 4.外顯的自我引

繼 Meichenbaum 與 Goodman 後,有不少研究者對以上自我教導策略 訓練的步驟進行修改,如 Kirby 與 Grimley(1986)提出口語自我教導訓 練的八個步驟:1.選擇任務 2.認知示範,此包含問題解決的六個階段(定 義及瞭解任務、產生可能的解決方法、選擇一項策略並應用、自我監控 解決的歷程、自我評鑑及自我回饋)3.外顯的外在引導 4.外顯的自我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