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本研究欲了解自變項「自我教導策略」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荒 業行為出現次數」此依變項的影響,提出研究架構圖如下圖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一)自變項

在資源班上課情境中實施於研究對象之自我教導策略。

(二)依變項

1.二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接受自我教導策略之成效。

2.荒業行為:上課說話行為、上課玩弄東西、未完成課堂學習單。上課 說話行為包含未經允許發出聲音或與人交談;上課玩弄東西包括未經允 許拿同學的物品、玩弄非課程所需的物品及搖晃椅子;老師配合課程於 每堂課會發放課堂學習單,並且依據每位受試個別化設計學習單,每張

自變項

自我教導策略教學

依變項 1. 自我教導策略

習得情形 2. 荒業行為次數 研究對象

二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

控制變項 1. 教學者 2. 觀察者

3. 教學時間地點 4. 觀察時間地點

24

學習當上會有十題,上課過程中亦會將答案書寫在黑板上,在下課前每 位同學須完成此課堂學習單,在根據其完成度評分。

(三)控制變項

1.教學者:為避免不同教學者所實施的策略教學對研究對象會產生不同 的影響,故研究全程之策略教學者皆由研究者本身進行,研究者為台北 市資源班教師,特教服務年資三年。

2.觀察者:本研究有兩名觀察者,除了研究者本身外,尚有另一位合格 特教老師,在正式觀察之前,先根據拍攝學生的上課影帶進行觀察者訓 練,針對彼此觀察結果之不一致處進行討論,並訂出規則,使觀察者一 致性信度平均達到.85 以上,以求得較高的觀察者一致性後始正式觀察 評量。

3.教學時間地點:為求在自然情境下實施教學,教學時間為二名受試者 原先既定到資源班上午休外加課程的時間,一週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

地點為資源班教室。

4.觀察時間地點:本研究之觀察時間為二名受試者原先既定至資源班上 國文課之時間,每週兩節,地點為資源班教室。

25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中的「跨行為多基線設計」,共包含了三 個實驗階段,其研究設計圖如圖 3-2:

圖 3-2 研究設計圖 (一)基線期 A

此階段不進行任何教學介入,以攝影機拍攝學生上資源班國文課之 情形,分析其荒業行為,記錄在研究者自編之荒業行為觀察記錄表(附錄 三),分別記錄受試上課說話行為、上課玩弄東西以及學習單完成度,受 試者依其是否做到自我教導策略的訓練程序內容,填寫自我教導策略檢 核表(附錄四)。

基線期

處理期 維持期

西

未堂 完學 成習 課單

26

(二)處理期 B

研究者於二名受試至資源班上午休外加課程時進行自我教導策略教 學,先以第一項荒業行為(上課說話行為)進行教學,此時第二、三項荒 業行為仍處於基線期繼續觀察記錄,當第一項荒業行為至少經過四次以 上的觀察呈穩定狀態,第二項荒業行為即可進入處理期階段;當第二項 荒業行為也逐漸下降並呈穩定狀態時,第三項荒業行為即可進入處理期 階段。在處理期中,以攝影機拍攝學生上資源班國文課之情形,分析其 荒業行為並填寫於荒業行為觀察紀錄表,受試者亦依其是否做到自我教 導策略的訓練程序內容,填寫自我教導策略檢核表。

(三)維持期 C

不進行任何教學介入處理,於二名受試者至資源班上國文課時間,

以攝影機拍攝學生上課之情形,研究者繼續就受試者上課的荒業行為做 記錄,藉以了解受試者在撤除自我教導策略教學後的維持效果,受試者 仍持續於每節下課後填寫自我教導策略檢核表,藉以探討國中學習障礙 學生學習自我教導策略之執行情況。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