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中生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知覺班級氣氛 相關之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本研究待答問題;第四節為本研究名詞釋義;第五節為本研究範圍與限 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001 年起,九年一貫課程施行後,透過新課程的發展與實施,形成「新校 園、新文化」的蛻變教育運動,更擴大至帶動生活社區之重整與營造。除了整合 校園內外之學習資源,特別強調跨越圍牆的方式,將校園的教學延伸至周邊場所,

並將地方特色與社區特性融入課程,進行「社區有教室、處處可學習」,以建立 學校本位課程系列。此外更強調未來的教育趨勢應整合學校的教育系統與社會資 源,以達到生活化、鄉土化、人性化、趣味化等目標,也使得校外教學得到更大 的發展空間(教育部,2008)。

有鑒於此,教育部於2008 年頒訂了《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

明訂校外教學為學校課程與教學之一環,其中說明每學年至少辦理一次校外教學 活動,且校外教學課程需有系統、計畫及目標性,並以學校本位課程為主軸,結 合領域教學及彈性課程,以學生學習為核心,這更加確立了校外教學的意義價值 以及重要性(教育部,2008)。戶外教育亦能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協 助學校落實「自發」、「互動」及「共好」的教育理念,並能引導學校師生進行自 發主動的學習,提供優質戶外教育課程以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建立自信 與毅力,涵養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互動能力,並參與社會、自然與文化的 永續發展(教育部,2014)。王鑫、朱慶昇(1995)指出目前國內國中小學所實 施的「露營活動」、野外旅行,延伸至國家公園、博物館等具教育性質場所的參 觀活動均視為一種「校外教學」。由此可知,露營活動發展過程實與校外教學的 概念緊密結合。

研究者任教於國中,研究者發現每學年學生參與露營活動前抱持著不同的意 見,有班級表示很熱衷參加此校外教學,全班要一起練舞,為了能在營火晚會上 能有好的表現;也有班級表示要花時間練排練表演勞力又費時,寧可留在教室內 也不想去參加露營。然而參加完露營之後,每個班級的班級氣氛又有明顯得不同,

就研究者觀察整體來說顯得更加熱絡,師生的感情也更加濃厚。想要進一步了解 目前所教導的學生在參加露營之前對活動的態度為何?在露營過程中的涉入程 度為何?以及露營結束後回到教室內知覺班級氣氛的變化為何?

研究者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不設年限搜尋所有關於學生露營活 動的研究共有二十五篇,如鄧潤娟(2009)、薛家琪(2011)、葉美雲(2012)、

黃靜君(2016)等人,以上這些研究變項,主要分別研究露營場域選擇、滿意度、

學習成效等,鮮少探討在學生露營活動前對露營的活動態度。涉入程度的研究主 要探討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如黃長發(2007)、賴韋伶(2008)、邱榮泰(2012),

至今仍鮮少探討學生參與露營活動的涉入情形。以班級氣氛為關鍵字,不設年限 搜尋則有201 筆研究資料,主要分別研究教師領導風格、教學策略、人際關係、

參加活動後的班級氣氛,如球類運動、街舞活動、隔宿露營等。從這些以前的研 究資料,啟發研究者希望能更完整調查學生參與露營活動前、中、後的現況,因 此研究者希望探討在國中生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知覺班級氣氛之現 況為本研究動機一。

在露營活動中,學生除了在認知方面學到露營與童軍的相關知識,養成學科 跨領域關鍵學習整合能力;在情意方面則學到培育班級氣氛、社會互動的能力以 及參與活動的態度建立,體認自我意義和價值,並建立正確生活態度;在技能方 面學生學到童軍露營的生活技能,且讓所學的知識是能直接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露營活動中同儕間情感的昇華,呼應露營的核心價值-培育班級氣氛與社會互 動的能力。學生個人從了解由「自己」至「團體」的發展,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

學識,經由與人相處和對社會的認知,最後透過團隊合作,將共同的理念實踐於 生活中。研究者好奇在參與露營的歷程中不同的背景是否有顯著差異,便先查閱

2003 年至 2017 年之間關於學生露營活動的研究資料中共有十三篇,其中不同性 別、年級、年齡皆在過往的研究中曾被研究,研究結果中有八篇顯示不同性別、

年齡在參與露營的動機、活動的歷程有顯著差異,例如劉怡君(2015)、王正宇

(2009)等人之研究結果。然而全班學生中不一定每一位都有參加露營活動,研 究者發現是否有參加露營的背景變項則鮮少被研究,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將此背景 變項納為研究內容,才能更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在露營歷程的差異情形。因此研 究者希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知覺班 級氣氛之差異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二。

國中生在參加露營前,可能透過導師、任課教師或是學長姐對整體活動的介 紹才對露營活動產生基本的認識與了解。此外,又受到同儕的參與影響所表現出 對露營活動的態度,包含喜歡厭惡與反應的一種持久與一致性的傾向反應,可能 會影響其本身參加露營活動的意願,甚至影響其參與活動的情形。張春興(1991)

指出「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物以及周遭世界,憑藉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出 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劉盈足(2005)指出活動涉入,意指個人在特 別的活動或特別情形下所投入的程度。個人處於特定的情境下自我涉入越深,其 能接受對於自己衡量的態度就越深。涉入為一種心理之狀態,在特定情境下其強 度會受到某件事物與個人需求、價值觀及所欲達成的目標的影響,當相關性愈強,

認知到的自我攸關程度會愈高,涉入程度亦隨之加深,進而產生後續關心該事物 的反應行為。就研究者觀察國中生在參加露營活動中,都有很高的投入程度來爭 取班級的榮譽。就以上活動態度與涉入程度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在過去的研究 調查發現,皆顯示活動的態度對涉入程度皆具有顯著正向相關,例如鍾耀陞

(2011)、黃馨慧(2008)所研究結果。

針對露營活動效益之探究,Dimock(1963)針對中學生進行研究,研究發 現,露營活動屬於團體生活,可培養參與者參與團體內的事物,懂得如何去付出、

動手去做及富責任感,進而學習如何與隊友間的互助互動等。國內學者研究(石 培欣,2000;羅品欣,2004)指出,同儕互動關係可滿足成員的社會需求,不僅

為個體行為、態度和價值觀比較的對照團體,亦是促動個人社會化的力量。

露營的基本運作模式,是以小隊為單位各司其職,以個人之力,透過小隊人 員的意見表示與交換,進而相互討論,最後依所做的決策去實踐,完成應達成的 目標與任務(李政霖,2013)。就研究者觀察學生在參加露營時所學到的隊呼、

口號、學習態度、團隊精神等都帶回學校,直接反應在課堂時的上課情況。返校 後,班上的班級氣氛在參加活動後更是顯得不一樣。例如:上課向教師問好的聲 音精神枓擻、學生的活潑程度都顯得更積極。目前國內有關班級氣氛的研究顯示,

涉入情形對氣氛皆具有顯著正向相關及影響,例如張德銳、吳明芳(2000)、林 欣怡(2013)等人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於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找到楊立蘭(2015)研究臺中地區,

學生參與隔宿露營活動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不同性別、是否有參加露營之經驗,對於活動態度有差異。不同性別涉入程度之 結果有差異,是否有參加露營之經驗對於涉入程度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在班級 氣氛的各因素中達顯著差異,是否有參加露營之經驗對於班級氣氛無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露營活動的實施在團隊氣氛、人際關係等均有顯著成效,然而學 生面對事物的態度是否因地區而有差異呢?王錦雀(1997)研究臺灣北部、中部、

南部、東部的國中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校所在 地的學生其政治態度無顯著差異,而該研究為20 年前的結果,對於態度之研究 結果值得重新探討,因此,此活動態度是否對班級氣氛有所助益,是為一具體可 行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希望探討國中生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知覺班 級氣氛之相關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三。

綜上所述,國中生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與班級氣氛之間的關係是 值得我們研究的重要議題,因此本研究以國中生參與露營之活動態度、涉入程度 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當作研究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