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以社會學或心理學理論取向探究占星學流行現象,這類實證研究的結果顯示,

成人面對環境快速變遷,需要瞭解自我與外在世界、需要能夠掌控外在環境、未 來,瞭解自我與外在世界、掌控環境與未來的動機、需要感受掌控的動機,以及 占星學可協助個人改變認知過程、信念的可能性。本研究認為占星學習者的學習 經驗,或有能提供實證研究不同的觀點與可能性應用,本節先敘明研究動機,而 後說明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研究者的碩士論文是以占星學為研究主題,當時採用的是社會學取向。因論 文的研究主題,有機會進入占星學學習現場、並利用占星學協助自己與周遭好友、

更曾用於工作上,因此深感以社會學解釋占星學的流行現象,會有所不足之處。

以下將以占星學的學習現場觀察、自我經驗反思、占星學的實踐觀察等3部分闡 述個人研究動機。

一、占星學的學習現場觀察

碩士論文以占星學為研究主題,受限於碩士學科採取社會研究取向,以法蘭 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為框架撰寫論文,但撰寫期間為能進一步瞭解占星學,因此 進入Faculty of Astrological Studies修習占星課程一年。

抱持著「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的心態進入占星學的課堂,所學習到的占星

19

學知識並非當初想像,得到預期之外的收穫。Faculty of Astrological Studies的一 年基礎課程內容完全沒有涉及到一般認知的預測未來。課程從12星座、10大行星、

行星之間相對的位置形成的相位等起步,星座、行星、相位等占星技術是從人格 特質出發,課堂上討論不同星盤配置者會有的人格特質、動機、行為表現等。

授課老師常提醒成人學習者:若類似情境發生3次以上,就不是外在環境或 他人的議題,而是自我的議題。授課老師點出認識自我的重要,占星學就是認識 自我的工具。透過占星學習過程中,老師的引導、學員的互動,研究者以占星學 的技術與個人星盤對話,反思因自我框架而形成的思考模式,反思因思考模式產 生的行為、問題解決模式等,透過占星學習產生反思、進而改變認知。學習占星 學的過程,研究者因學習占星學重新認識自我、重新定義自我,並持續嘗試相應 的行動,進而再認識自我、定義自我、接納自我。

抱持著「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的心態進入占星學課堂,卻得到想像之外的 課程內容,深感社會學取向無法解釋當代占星學全貌,占星學是否是偽科學難以 定論,但占星學應該是成人可用以瞭解自我的工具。當時曾想,若未來還有機會 可以從事學術研究,應該嘗試不同的研究取向。

二、自我經驗的省思

研究者自身在碩士論文撰寫期間參與占星學課程,並利用占星學的技術回顧 個人生命史。回顧後的結論是:生命最難的功課是如何平衡自我與外在。

例如,生命最早的選擇是要念高中還是五專,依循社會價值觀選擇高中就錯 失選擇自己的興趣的機會。3 年後選擇大學科系時,想要選擇興趣的科系,卻得 受限於聯考成績選擇科系。就業後終於能忠於自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最 後仍必須向產業的薪資天花板低頭。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時,少有人能同時得到 外在環境如關係、物質的支持而選擇自我,人生可以選擇的空間與機會越多,並 不會讓人更開心,往往只感到「屈服」或是「不得不」。

博士一年級就開始思考博士論文的理論框架取向,理性考量應選擇社會學取 向,畢竟碩士期間經歷過相關學術訓練,特別是現代與後現代取向的相關理論會 比較容易駕輕就熟。博士二年級修畢教育社會學後,終於清楚社會取向與研究者 信念之間的差異。社會學取向認為:社會制度、各層面等對個人的影響凌駕於個

20

人的存在與能力;但研究者相信,人是有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改變個人認知與行動,

逐漸找到自己的立身之道,進而達到與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因此研究者希冀從相 信人的正面發展能力出發,探討成人教育的功用,而不是從人如何受到社會制度 宰制的角度瞭解成人教育的功用。

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協助成人平衡自我與外在?例如,占星學?

研究者自從接觸占星學以後,每每遇到選擇的時刻,就會與個人占星盤進行 對話,探究適合自己實現自我的潛能與領域、個人的物質需求、面對社會價值觀 的態度,最後找到平衡自我與外在的選擇以及相應的行動。研究者自己利用占星 學,找到平衡自我與外在的方式,也希望自己的博士論文結論能提供成人學習者 一種方式,讓人可以平衡自我與外在的議題之外,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可以兼顧自 我,又不會覺得自己受到社會、體制等的壓迫或宰制。

三、職涯諮詢實踐過程的觀察

研究者從2015年獲得全球職涯規劃師的證照後,開始有職涯諮詢與相關活動 帶領經驗。在職涯諮詢現場觀察不同年齡族群的參與學員,每一族群各有不同的 恐懼或不安。

大學應屆畢業生的主要不安來自就業選擇。抉擇工作的標準應該是挑起薪高、

產業有前景的工作?還是可以正常上下班、穩定的工作?或者個人感興趣的工作?

人生首次重要的職涯抉擇、且需要為個人抉擇承擔責任的時候,該選擇自己的興 趣,還是要趨向外在現實環境?

30 歲以上的主要不安來自於自我與社會角色的平衡。此時已具備相當的職 場經驗、經濟基礎,但生涯發展慢慢得承擔更多的社會角色,如夫妻關係、親職 等等,生涯比重到底要考慮自己多一點,還是承擔更多一點社會角色相應的責任?

40 歲以上的職場人士主要的不安同時有生理與心理的。累積二十年的工作 資歷,早形成個人觀點與判斷準則。只是在生理狀況開始衰退的狀況下,夾在教 養關係、奉養關係、夫妻關係中,同時還想要為自我再奮鬥。

50歲左右的職場人士主要不安是如何不被職場淘汰。勞基法修法後,1962年 以後出生者的退休年齡已延至65歲,以往超過50歲就該等退休的想法不再適用。

21

再加上科技改變職場環境,有些人甚至歷經過某一產業的興衰退場,這個年齡層 的人希冀能在職場上保有自尊的做到安穩退休。

研究者在職涯探索現場發現,年齡層不同但某些現象類似,職涯發展困境的 共同點往往是自我與外在之間的平衡問題,不論外在是人還是物,包括:各種關 係、社會責任、組織要求、物質需求等。其次,年紀越長的人越容易感嘆說:「如 果當初做的是感興趣的事情就好了……」、「真希望知道自己的天分是擅長做什 麼……」;若進一步探究從事興趣、天分、潛能之於個人的意義,多數參與者的 回應是:「感覺人生沒有白來這一遭」、「感覺自己比較有用」、「遇到困境也會比 較甘願」。發揮興趣、潛能、或天分之於生涯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職涯探索現場研究者若有機會透露自身曾在倫敦的 Faculty of Astrological Studies 學習過占星學,往往能引發參與者好奇,引發他們興起想要透過占星學瞭 解自己的興趣、天分、潛能等的動機;也曾數次以占星學的「行運週期」(transit)

概念,引導參與者回顧與前瞻,如以木星 12 年、土星 29 年的循環為例,回顧過 往生命歷程中重要的抉擇時刻,並規劃未來的行動方案。研究者從觀察發現,以 占星學為介入方式,帶領參與者回顧、省思、與規劃行動方案,往往比職涯探索 活動更有成效。

基於過往學術研究背景、占星學習經驗的啟發、以及職涯諮詢活動現場的觀 察等,遂興起以心理學與成人學習理論取向探究占星學之研究動機。

貳、研究目的

歷史演進過程中,總是有人相信占星學,也有人認為占星學是偽科學,相信 占星學者、與不相信占星學者,因信念不同,回應占星學的看法與行為就不同。

以下將從將從研究對象的差異性、學習歷程脈絡、研究意義與可能應用等3面相 闡述研究目的。

一、以占星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占星學的批判者在社會學的實證研究中找到的論文,多數都是否定占星學

(瞿海源,2006)。過去研究在探討星座專欄的內容時,往往都是奠基在星座專 欄的預測內容不具有科學實證基礎的先驗概念上,再去探究星座專欄流行現象的

22

各種可能原因(Adorno, 1991;Bauer & Durant, 1997;Padgett & Jorgenson, 1982;

Sales, 1973;Sugarman et al., 2011;Shein et al., 2014;Tsai et al., 2012)。

但星座專欄的讀者並非真正瞭解占星學的人,與占星學習者無法劃上等號。

占星學習者也不認為星座專欄可與占星學劃上等號。

占星學將每個人都視為獨立個體,星盤中提供的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

才是現代西方占星學所在乎的,但真想要透過確實的占星學瞭解個人特質、給予 運勢建議,十分耗時耗力(瞿海源,2006),惟占星學使用的耗時耗力方式,可 能才是真有助於瞭解自我的方式。

從研究動機可知,本研究意圖從認識自我出發,探索個人因學習占星學而發 展的自我轉化的過程,自我轉化在本研究中是指個人可以因自我概念的觀點轉化,

逐漸發展出行動以平衡內在與外在的狀況。因此,本研究假設占星學是可以提供 個人認識自我、平衡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輔助工具。

惟目前實證研究多是以星座專欄提供的內容為研究樣本,以閱讀星座專欄的

惟目前實證研究多是以星座專欄提供的內容為研究樣本,以閱讀星座專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