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習占星學與應用占星學對於自我議題的觀點轉化的影響,

其次想要瞭解自我相關議題在觀點轉化後,學習者如何透過行動開始自我轉化,

並且觀察自身行動而後有所反思的歷程。本章第一節探討本研究之背景,第二節 敘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三節說明本研究名詞釋義,第四節討論研究限制,最後 於第五節說明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網路上瀏覽社區大學的開課表,紫微斗數等命理課程包裝成不同的名稱列於 課程表上。傳統上算命師所做的論述往往被解讀為一種統計上的現象,不能準確 預測個人未來的變化。

Tsai et al.(2012)認為,媒體是助長臺灣算命行為流行的其中一項重要因素。

1987 年開放設立有線電視後,臺灣民眾有更多機會從不同的頻道的各類節目中 獲得各類資訊、學習各種新知,算命相關的電視節目在這波潮流中興起,中國傳 統算命方式,如,八字、手面相等,或是西方傳統的算命方式,如,星座、塔羅 牌等都在電視上廣被討論,致使算命行為在臺灣興盛。

論命者則有不同看法。創立於 2000 年的科技紫微網號稱是全球最大的命理 網站,創辦人張盛舒認為:「只要是環境糟的人,就會抱怨命運,覺得命運是怎 麼一回事?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那麼慘?景氣越差,算命越好。它是反指標。」(顏 理謙,2017)網際網路科技、AI 人工智慧等科技影響的 21 世紀,社會環境急遽 變遷的不穩定狀態,讓人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有更多臺灣人有算命經驗,360d 才庫 JCASE 外包網(2012)的「職場命運機會大調查」調查發現,74%的上班族 有算命經驗,其中 82%在近 3 個月內算過命,主因是工作不順、感情困擾、想瞭 解短期內的整體運勢。

科技協助下,現在臺灣的算命行為已經從路邊擺攤的經營模式,轉變成跨國 際的新興經濟體。科技紫微網具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日文 4 種版本,

每日約有 30 萬造訪人次,年營業額超過 1 億元台幣(顏理謙,2017)。瞿海源

(1999)於 20 世紀末發表的研究指出,從西洋星座在傳播媒體上的流行狀況,

2

可看出西洋星座是極為重要的新興命理方式,但礙於當時調查中只有少數幾個有 關星相的題目,當時尚不容易判斷其影響與發展。進入 21 世紀,如同瞿海源(1999)

的預測,星座越發受到重視。

因星座預測獨有的時間特性,可以細分至日、週、月、年等,星座專家唐綺 陽以 Facebook 或網路平台進行網路直播,最初是預先錄製的每週星座運勢,而 後發展出半年度星座運勢預測、年度星座運勢預測等,觀看星座預測現在已經是 網路虛擬世界的獨特風潮,且因觀看人數大增帶來更多周邊商業效益,如:代言、

活動邀約、置入性產品行銷的收入等,除了替星座專家創造可觀的身價(SETN 三立新聞網娛樂中心,2017),還在現代文化工業中找到一種新興獲利模式。

占星學不只是在臺灣、也是全球各地長久以來的流行現象,本研究背景將從 社會學與心理學 2 種取向探討占星學持久不衰的流行現象,而後論述占星學在成 人教育領域中的發展現況以闡明研究背景。

壹、占星學流行現象:社會學取向的探究

占星學被視為是算命行為,廣為流行的原因,社會學家有不同解讀。社會學 取向研究占星學流行的實證研究,最常使用 Adorno 的著作 Stars Down to the Earth

(Adorno, 1991)中建構的理論框架,包括:社會變動不安、占星學披上偽科學 的面貌、相信占星學的人具有權威性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另有學者提 出相信占星學的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需求。這 4 項解釋是目前社會學取向對占星 學流行現象所提出的解釋。

一、社會變動不安

經歷過 20 世紀初的戰爭變動,戰後的 20 世紀維持許久的穩定狀態,直到 21 世紀末因網際網路等科技發展打破社會穩定狀態。研究者在英國 Goldsmiths College 文化研究碩士班期間,不同科系、不同國籍的同學聚會時常會戲謔嘲諷:

在歐洲社會科學的學術領域,任何研究途徑與不同研究目的往往會回歸到 2 個主 題:reality 與 identity,前者討論的是在科技發展的影響下,還有真正的 reality 存 在嗎?後者探討的是,科技發展使社會變遷至難以預測的狀態,個人還能保有一 致的 identity 嗎?

研究者的論文主題是與 identity 相關的 self 主題。碩士論文 Astrology and the

3

Western Concept of the Self 以批判學派理論之文化工業為理論框架。Adorno(1991)

以 Freud 的群體心理學(group psychology)論點探討 20 世紀中美國報章的星座 專欄熱現象,以內容分析法得到的研究結果是:星座專欄主要是利用兩種群眾心 理機制吸引讀者:weakness-independence 與 threaten-help,前者是指運用現代人 的心理弱點,告知讀者該如何獨立自主的方法;後者是藉著預告可能會發生不幸 的事件恐嚇讀者,再給予建議。Adorno(1991)由此提出:算命行為與環境不穩 定性存在著依存關係,是星座專欄能在文化產業掙得一席之地的主因。

Adorno(1991)從觀察 1950 年代美國星座流行的現象提出的理論架構,後 續在歐、美有不同實證研究,如 Sales(1973)發現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社會 大眾對占星學的興趣大增,面對個人危機與國家危機時,占星學會給予人們一種 逃離壓力狀況的控制感。

至於 Adorno(1991)指出媒體的星座專欄利用 threaten-help 機制吸引讀者,

即:威脅即將發生不幸事件,讓讀者求助星座專欄的解釋。Padgett 和 Jorgenson

(1982)以此為理論框架提出研究假設: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造成的迷信行為增 加,可從媒體上的相關文章出現量看出。研究中環境的不確定性的測量變項是指 1918-1940 年間的薪資水平、失業率、工業產量;迷信行為的測量變項是雜誌上 的占星學、神秘學、儀式崇拜(cults)的文章出現數量。研究結果有兩項發現:

首先,政治威脅與經濟威脅都會製造迷信增加,1936-1939 年間占星學的發表數 暴增,正是德國發生 1936 年萊茵蘭(Rhineland)侵略事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 戰開始時;其次,經濟與迷信之間有顯著相關,薪資水平、失業率、工業產量等 3 項經濟威脅變項都能夠預測占星學的出版量,但是薪資水準與神秘學無顯著相 關,而儀式崇拜與 3 項經濟威脅變項都無顯著相關。Padgett 和 Jorgenson(1982)

的研究結果與 Sales(1973)對美國大蕭條時期的研究結果類似,同時驗證 Adorno

(1991)對星座專欄能吸引讀者的理論框架。

占星學被認為是一種迷信,主要與其可預測的占卜功能有關,現代社會理性 至上,個人若相信占卜所言,等同失去自由意志,只能由命運(fate、destiny)掌 控。但是 Giddens(1991)提出不同看法,認為:一般人會認為命運這類事物在 現代毫無作用,是因為相信自己有控制世界的能力;過往社會確實如此,受限於 相對固定的社會狀態,人可以從固定行動、固定習性中推估出危險、進而知道可

4

能結果的狀況,故命運毫無作用力。Giddens(1999)指出:風險(risk)與危險

(danger)是不同的,危險可從過往經驗推估出來,但風險很難依靠經驗推估,

風險的最初概念是人類同時想要探索世界與控制世界,因此風險與控制有關,特 別是「控制未來」的需求。Giddens(1999)稱工業社會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認為工業社會發展至今已經超過 200 年至今,風險社會中存在 2 類風險:一是外 在風險(external risk),是指來自於外、無預警地打擊個人的風險事件,為能控 制外在風險,人類發展出私人保險與攸關公共福祉的公共保險;二是科學與科技 發展造成的人為風險(manufactured risk),多數工業社會理論是無法預測人類風 險,過往歷史又極少能提供處理人為風險的經驗,因此人類無法依靠原有的傳統、

社會架構控制人為風險。

Giddens 因此認為(1991;1999),後現代社會是相對複雜與多變的環境,

個人在後現代社會確實可獲得相對多的機會,個人可控制的人生的空間因而增加;

但不可否認的是,科學與科技發展對後現代社會的人類影響日增,個人相對要面 對的人為風險相對也高,人必須面對更趨複雜與多變的環境,傳統的社會架構讓 後現代人更加無法仰賴。Pavić(2013)從這個角度分析,認為在人為風險與外在 風險讓人類對未來的控制少,又無法發展出可控制的機制的情況下,大眾媒體中 的星座專欄除了提供消遣作用外,星座專欄的讀者將專欄視為諮詢方式,就是為 了降低風險社會的焦慮感受,即便星座專欄的閱讀者並非百分百信任專欄中的預 測。

星座等算命行為的流行現象在臺灣學界同樣受到重視,學者有類似見解。實 證研究指出,算命師的論述可解讀為一種統計現象,預測個人未來的變化準確性 值得存疑,但研究結果發現,人生遭逢困難、挫敗、變故是最容易想要求助算命 的時刻,因此解決困境、增進瞭解是求助算命的主要動機(郭貞,2005;羅正心,

1995;瞿海源,1993,1999)。

其中瞿海源的相關算命行為實證研究與 Bauer 和 Durant(1997)的研究約莫 同時期,資料來源同樣出自是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章英華,2000;瞿海源,2000), 同樣可用以驗證 Adorno(1991)架構的效度(瞿海源,2006)。

瞿海源(1993)認為造成算命等相關行為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幾項,主要包括

5

有:社會環境改變造成個人自由增加,選擇度變高就會造成不確定性感受增加;

1994 年(瞿海源,2000)與 1999 年(章英華,2000)的 2 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中,相信星座者的資料顯示:「無常」與「不確定性」2 個因素確實對相信星座 有顯著影響:「越覺得世事無常的,或是越覺得未來不確定的,就會越相信占星。

人們顯然傾向以占星來降低無常和個人不確定的未來帶來的焦慮」(瞿海源,2006:

人們顯然傾向以占星來降低無常和個人不確定的未來帶來的焦慮」(瞿海源,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