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在兒童的學習環境中,國小教師是長時間 和學生相處的重要人物,當然對於學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對於教學 工作所抱持的態度與觀點,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根據教育部(2004)的統 計顯示,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之比率已逐年上升,以國小教師為 例,具有研究所學歷的比例,已從八十三學年度的 1.4%攀升到九十三學 年度的 9.9%,在短短十年間快速成長,教師學歷的提高可以反映出國人 對於教師的素質的重視,而教師素質與教師學歷有所相關,隨著情境改 變、進修人數越多,教學品質也會有所提昇,對於教學所造成的影響則關 係著國小學童學習的權益,值得重視。

在教學情境中,教師所展現的教學能力對於教學成敗的影響頗大,而 教師對於教學成敗的歸因則因教師主觀看法而有所不同。Weiner(1985)指 出歸因(attribution)是個體判斷某一特定事件發生的原因,也就是對行 為結果成敗的解釋,當個體將成功歸因於外在的因素,會產生驚訝的情 緒,歸因為內在因素時,會提高個人價值且會有自信和滿足的感覺;反之,

若將失敗歸因於內在因素,則會產生罪惡感與挫折。劉威德(1993)研究指 出,已婚、服務年資在 11 至 15 年的教師,多將教學成功歸因於「個人教 學因素層面」;服務年資在 5 年以下的教師多將教學成功歸因於「制度社 會因素層面」,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於學生、課程、教材、教法各方 面的教學判斷與決定,以及教師對於教學成功與失敗時的歸因情形,可能

直接影響教師對自我以及教學自我效能的看法,甚至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成 就。由此可知,教學成敗的歸因方式在教師教學的內在心理歷程中具有重 要的影響作用,此為本研究研究動機之ㄧ。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教學的目標在於提供適切的教學行為,以提 昇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成效,一個好的教學活動,不僅有利於教師充分展現 其教育熱忱,也能實現教育理念,更能夠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營造良好 的班級氣氛,增進師生的關係,進一步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成效,達成預 定的教學目標,使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之間有良好的橋樑(黃儒傑,

2001)。Lin(2002)指出教師教學自我效能是影響教師教學工作最顯著的心 理因素,它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也是提高教學與學校教育品質的關 鍵。Yost(2002)的研究則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包含自我省思、策略運用 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會將教學行動與結果兩者互相結合,進而影響教 師對其本身所能影響學生學習的知覺,而教學自我效能的建構是學校不斷 創新與教學改進的重要指標。Ashton、Webb 與 Doda(1982)研究教師教 學效能的差異,發現教學成就感高的教師,會自覺其對學生的重要性,而 對自身教學產生信心和價值,反之則有挫折感、沮喪及對工作的價值產生 懷疑。具有高度教學自我效能的教師會對學生負起教學的責任,也會對學 生學習失敗作檢討而尋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反之會把教學失敗做外控的 歸因或推卸責任。Goddard、Hoy 與 Woolfolk(2000)研究指出,教師效能 對於國小學生的數學以及閱讀成就的預測力比學生自身的性別、種族或社 經地位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力來的大。由此可知,教師對於自身所具備的教 學自我效能,往往與其本身的個人背景及其所表現的教學態度、行為有 關,對學生的學習也具有重要的影響,此為本研究研究動機之二。

目前教改的推動,使得教育生態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國民小學教師面 臨了極大的挑戰,國小教師對於教師工作滿意與否,不僅會影響到教師教 學熱忱、情感與價值觀的建立,也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黃

裕敏,2002);另一方面,自師資培育法公佈實施後,面對師資多元化的 衝擊,如果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就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從事教學工 作,提升教學品質(陳聖芳,1999)。黃盈彰(2000)研究結果顯示,中小學 教師在 0 至 100 分工作滿意度的平均分數為 82.6,與其他職業者比較是最 高的;但在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後,學校教育受到受到極大的衝擊,考驗 教師的應變能力,所以站在教育工作者第一線的國小老師,對於教改帶來 的挑戰,不免產生質疑、難以適應的複雜情緒(甄曉蘭,2001)。Mottet、

Beebe、Raffeld 與 Medlock(2004)研究指出,學生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言 語,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教師會藉由學生在課堂中 表現的口語和非口語行為來判斷其工作滿意度。因此若能從國小教師在工 作場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深入探討國小教師在工作上的感受及其滿意度,

對於提昇小學教育品質將有莫大的助益,此為本研究研究動機之三。

苑承偉(2003)指出教師個人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及服務年資對工作滿 意度有顯著的影響力,男性教師感受到校長無效能領導較多,而且在所知 覺學校教師間緊張關係上高於女性教師,因此造成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工 作滿意度低;服務年資則以十一年以上的教師其工作滿意度高於服務年資 在十年以下的教師。陳聖芳(1998)研究發現男性教師對學校工作環境認同 感高,以學歷而言,非師範體系、具有研究所學歷的教師工作滿意度愈高。

游淑惠(2003)則指出學校地區與學校規模均影響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都 市型學校的教師工作滿意度較鄉鎮型教師為高,學校規模在 25 班以下的 教師其工作滿意度之整體層面均較 12 班以上之教師高。由此可知,教師 的個人背景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值得深入探討,以增進對目前教師工 作滿意度現況的了解,此為本研究研究動機之四。

研究者大學就讀師範院校,畢業後也曾在國小實習過,在研究所就讀 期間,曾修習諮商理論與技術研究、諮商技術研究、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 評鑑、發展心理學研究、質的研究、諮商實習等相關諮商專業課程,也因

諮商實習的機會,與國小教師頗多接觸,加上身邊不乏任教國民小學的親 朋好友,發現國小教師所感受的工作滿意度差異頗大,但在國內少有對於 教學成敗歸因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也少有針對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因此激發研究者對此ㄧ議題的興趣,故研究者欲探討 國小教師教學成敗歸因與教學自我效能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欲 使國小老師對其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三方面獲得進 一步的了解,將有助國小教師對教學工作獲得更多的了解,俾對國小教師 在教學工作上有所助益。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在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 意度間關係的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七項:

一、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差異情形。

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自我效能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相 關情形。

五、考驗各背景變項、教學成敗歸因與教學自我效能對國民小學教師工 作滿意度的預測作用。

六、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具體之建議,促使教育主管機關與國民小學教 師了解教師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以 供國小教師提高對自我的了解,培養適合的教學成敗歸因方式。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提出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年資、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的國民小 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有何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年資、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的國民小 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有何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年資、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的國民小 學教師,其工作滿意度有何差異?

四、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成敗歸因、教學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之間是否 有相關?

五、不同性別、學歷、年資、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教學成 敗歸因與教學自我效能對於工作滿意度是否具有預測作用?

貳、研究假設

依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各項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得分具有顯著 差異。

1-1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具有顯著差異。

1-2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具有顯著差異。

1-3不同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具有顯著差異。

1-4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具有顯著差異。

1-5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成敗歸因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得分具有顯著 差異。

2-1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2-2不同學歷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2-3不同年資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2-4不同學校地區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2-5不同學校規模的國民小學教師其教學自我效能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其工作滿意度得分具有顯著差 異。

假設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其工作滿意度得分具有顯著差 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