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ㄧ、研究動機

『沒有一個孩子是壞的,他們只是需要被「懂」罷了!只要遇到一個「懂」他的大 人,他就能將遮蓋的塵埃擦拭乾淨,讓那潛藏許久的能力釋放出來』

Power 教師 蘇明進 2010.05

在因緣際會之下,研究者閱讀了『希望教室』這本書,書中的這一段話深深 的牽動筆者的心。當筆者還是個學生時,很幸運的遇到了ㄧ位懂她的老師,因而 改變了整個人生。在選擇進入教育系以前,筆者已經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未來的目 標,雖然當時已經面臨了少子化的問題,但是還是選擇繼續往前走下去。是什麼 原因讓筆者不放棄這條路呢?或許是因為那位懂筆者的老師,又或許是因為那些 需要被懂的學生。曾經研究者是討厭老師的,每天甚至都祈禱老師不要來上課,

曾幾何時,卻當了老師,這中間的轉變或許是因為一位老師的信念。

在研究者大五實習的半年中,被分配到一個所謂惡名昭彰的班級。在實習的過 程中,研究者看到了ㄧ群需要被懂的學生,但是沒有老師願意懂他們,而筆者只 是一個實習老師,什麼事也做不了。在一次與學生閒聊的過程中,ㄧ位女同學的 一句話讓筆者十分震驚也十分心疼,她說:「老師,我們原本也不是這麼壞的。」。

這句話讓研究者開始思考,教師這份工作難道是任何人都適合嗎?ㄧ個孩子的成 長,除了不可抗拒的家庭因素外,就是靠教育的影響,而老師就是教育影響學生 最主要、最直接的管道。

事隔幾年,研究者進入研究所就讀,在選擇研究題目的同時,當年那位女學 生的話一直環繞在研究者的心中。研究者開始關注有關教師、學生及教室相關議 題。在ㄧ次整理大學時期的書籍時,研究者找到了她以前所寫的學士論文,這讓 研究者回想起大四當年所做的獨立研究。大四時,因為獨立研究的關係,所以有 機會能進到一個班級作問卷調查、教室觀察以及訪問該班導師。當研究者進入班

級時,整個班級的風氣帶給她很大的驚奇,居然會有如此氣氛融洽的班級。在班 上研究者聽不到老師罵人的聲音,學生們自動自發的做著自己該作的事情,老師 用誇獎取代處罰。而在與老師談話的過程中,老師的一句話也讓研究者到現在都 無法忘記。當研究者問老師,為什麼老師的班級如此不同時,老師說:「我是因為 愛孩子、喜歡孩子才來當老師的,如果我每天來學校都在生氣,那我不就失去意 義了嗎?」。而研究者最後也將這一段話寫進當時的研究結論裡:如果能夠有微笑 老師的這種想法,老師與學生間的關係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態度及想法對整個教育來說是最重要的。

於是研究者開始進行有關教師態度或想法相關的資料瀏覽及文獻蒐集。從「希望 教室」、雷夫老師的「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艾琳‧古薇爾的「自由寫手的故 事」,到政忠學長的「老師,老師你還會不會回來」,雖然每一本都是一篇篇的小 故事組成,但這些故事卻最能觸動人心。在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文獻後,研究者認 為信念最能代表教師的態度、想法。孫志麟(1992)認為在教師思考的研究中,

信念是主要的核心領域,要從教師的思考角度去理解教師。因此將教師教學信念 訂為研究主題。再者,教學信念會直接影響其教學行為、教學行為則會影響其教 學效能,而有效的教學效能就會提到專家教師。因此研究者選定專家教師教學信 念及教學行為作為本研究之核心,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此乃本研究動機一。

教育在狹義的定義中指的是:在特定的場所,有特定的施教者及受教者,進 行特定目的及內容的活動,其中又以特定的施教者-教師:為學校教育歷程之核心 人物。教師素質良窳與否,影響著學生的學業表現和長遠的身心發展(黃政傑,

1997)。教學則是師生互動尋求「教師如何教得更完美」和「學生如何學習的更成 功」的歷程,是ㄧ種專業能力的表現,在教學相長的歷程中,師生彼此知道並創 造更多知識經濟的未來(沈翠蓮,2008)。因此探討教師的觀點、知覺、態度、價 值觀與教學信念等,顯然有助於教師發現其在教學上的自我,提昇對教學專業的 認識,進而助益於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專業行為表現(高強華,1992)。要瞭解教師

教學的好壞,首先要瞭解教師的價值觀、教育觀及行為,而教師的教學信念則影 響教師教室內的許多決定及行為(黃敏,1993)。Borich 則認為中文教學的意義,

已經接進一種角色模式定義(role - model definition),著重有效能教師身份,

認為所有開始當老師的人就應該具備像:所羅門王(King Solomon)的智慧、弗 洛依德(S Freud)的見識、愛因斯坦(A. Einstein)的智慧和南丁格爾(F.

Nightingale)的奉獻(引自沈翠蓮,2008)。根據上述可知,教師的教學信念會 影響其教學行為,但是並不是每一為教師都有很好的教學效能。因此本研究選擇 探討ㄧ位具有良好教學效能之專家教師,作為個案研究之對象,探討其教學信念 之與教學行為之內涵,此乃研究動機二。

根據教學信念相關研究顯示,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具有密切關係,教師在實 際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各方面的回饋,會修改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如此過成交 互影響持續循環。人們的所做所為受思想、信念的影響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教師 的信念與其行為不一致時,事格外值得深思得(湯仁燕,1993)。因此,深入的探 討教師的教學信念,將有助於了解教師教學時的思考以及釐清自己在教學時的想 法,同時對教師在形成目標、定義教學任務的方式以及課程格新能否落實到班級 教學上都有助益(王恭志,2000)。Kemp(1977)指出教學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目標、

教學者、教材、進度、評鑑、學生、環境、方法等八個因素相互關聯(引自沈翠 蓮,2008)。Anderson、Cole 指出在教學場域中,存在著許多固定與瑣碎事物所形 成的構造性限制(constructional constraints),教師必須花費可觀的時間,來 處理班級規模、教學大綱、考試、課程表、教學資源與學生行為等事物(引自姜 天輝,2002)。因此,教師的教學信念轉變為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受到教 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環境、學生特質等因素的影響。而教師教學行為所接收 到的回饋也會改變其教學信念。故瞭解個案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並釐 清之間的關係,此乃研究動機三。

Robert Tremmel(1993)聲稱教師在教學的時刻,必須針對他們的內在世界多

一點關注,而且師資培育機構需要將經營的重點放在教師們的內在世界,才能夠 透過一個自我覺醒和批判的自我反思的過程,改善他們的教學實務工作(林玲鳳 譯,2005)。一直以來我們的師資培育都著重在認知及技能方面的教學,對於教師 情意這個部分並無太多著墨,但是教師的情意認知卻是影響教師教學最主要的因 素。而對於研究者而言,進入研究所就讀是為了能夠提升自己對於教師這個工作 的知覺,並能夠增加自我反思及批判的能力。因此期望藉由此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讓未來想要成為專家教師的老師以及研究者本身,提升自我的反省能力,並能夠 在教學實務上獲得改善,此乃本研究動機四。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選擇ㄧ位專家教師進行個案研究,本研究具體 的研究目的有以下四點作說明。

(ㄧ)探討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相關論述及國內外實徵研究。

(二)探討個案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內涵。

(三)探討個案專家教師之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間的關係。

(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師或研究者未來提升自 我教學效能及反思批判能力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