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探討ㄧ位專家教師之教學信念以及其教學行為,並藉此探究個案教 師教學信念轉化為教學行為之間的關係,及影響之間關係的原因。因信念有一部 分為內隱在個人的潛意識,所以必須藉由訪談讓研究對象進行思考察覺並說出 來,而教師的教學行為則需要透過觀察才可得知,故選取個案進行深入的研究。

質性研究之理論概念建構於現象學、象徵互動論和人種方法論,注重人類行 為的主觀意義、當事者的內在觀點、自然情境的脈絡以及理解人們解釋其經厭世 界的過程(黃瑞琴,2000)。研究者為了深入了解探討某個問題,在自然環境裡,

經過長期觀察、深入訪談或分析文件資料,以期廣泛蒐集各種資料,經過整理、

歸納、分析後,以文字描寫授試者的內心世界、價值觀等等之研究方法(周新富,

2007)。因此,質性研究必須在一個自然的環境裡,經過長期與研究對象密切的互 動過程中,蒐集多種資料並進行分析及深入理解。

因此,本研究決定採質性研究方法,其理由分為下列三點說明:

(ㄧ)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主題為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根據文獻,信念有一部分是 內隱在個人的潛意識中,個人本身不一定會察覺,故必須藉由訪談與觀察深入探 討個體之信念。研究者透過與研究對象的訪談及教室的觀察,能夠發現存在研究 對象內心的感受及想法。而教學行為就必須要進入教學現場觀察,才有辦法得知 研究對象的實際的教學行為為何?並將所觀察到的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的資料與訪

談的內容做對照,因此選擇質性研究。

(二)量化研究方法可獲得較為概念性的答案,且其進行之方式以問卷調查為主,

所得到的結果也以數字方式呈現,並能進行比較與統計,使其獲得較為普遍性的 發現結果(李雅鈴,2008)。而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ㄧ位國小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 教學行為之內涵,以及教學信念轉化至教學行為之關係與影響因素。所需的資料 較為個人化,且無法形成普遍性的發現結果,故選擇使用質性研究。

(三)本研究欲探討研究對象教學信念轉化至教學行為之關係與影響因素。研究者 除了需要與研究對象建立良好的關係,並進行深度的訪談之外,也要實際進入教 學現場觀察,才能夠發現教師教學信念轉變至教學行為之相同與相異之處,故選 擇使用質性研究。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實施歷程

本節包括研究步驟與實施歷程,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ㄧ、研究步驟

依據本研究目的,研究者先從訪談個案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及教學經驗 開始進行資料的蒐集,再依據文獻所歸納之信念範疇進行個案教師的訪談、教室 觀察及文件的蒐集。每次教室觀察結束後,依據觀察是否有不瞭解之處,與教師 或學生進行非正式晤談,以釐清事實。另外,取得個案教師之教學札記,針對個 案教師所呈現的資料、訪談,觀察獲得的資料進行相互佐證,進行資料來源的三 角校正,以瞭解個案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關係。分成以下幾個步驟:步驟 一:釐清教師信念及教學行為之學理論述;步驟二:針對研究內容與個案教師進 行訪談;步驟三:進行教室觀察;步驟四:蒐集個案教師教學札記;步驟五:將 蒐集得來的資料進行分析、三角校正;步驟六:撰寫研究報告。

二、實施歷程

質性研究的研究歷程並非直線式的,而是一種不斷循環的歷程,在研 究期間,研究者需要不斷的回溯,在資料的蒐集、整理及分析的過程中進行不斷 的反複驗證。本研究根據王文科(2009)個案研究的步驟採取以下五點步驟進行。

(一)敘述目標:

包括直接要研究的單位是什麼?及其特徵、關係與歷程為何?

(二)設計研究途徑:

研究單位如何選取?可用資料來源有哪些?使用哪些方 法蒐集資料?

(三)資料蒐集:

有關資料的來源。

(四)組織資料:

統合成一完整結構的研究單位。

(五)撰寫結果報告並討論結果的重要性

研究者就本身對於研究主題的興趣,在經過與指導教授討論之後,先

閱讀大量的文獻,擬定初步的研究題目,經過指導教授同意之後著手進行相關的 研究程序。根據文獻探討所歸納的結論,選取研究對象並徵得研究對象同意,與 指導教授討論後修正研究的方向,並提出正式的研究計畫。

研究者經個案教師同意,進入教室觀察個案教師教學,進行錄音及錄影,並 蒐集個案教師之教學札記;研究者編擬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個案教師進行訪談。

在觀察之後,針對觀察教學所蒐集到的資料及研究者個人的詮釋,再次訪談個案 教師,加以研討彼此觀點,獲得共識。

最後,將教師札記、訪談與觀察的逐字稿進行編碼及類屬的分析,整個過程 都輔以文獻的閱讀及修正。將研究資料整理及分析之後,進行意義的詮釋,並撰 寫研究結果。圖 3-1 即為本研究的實施流程。

圖 3-2-1 研究實施流程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與情境

本研究以ㄧ位國小專家教師為研究對象,將進行持續三個月的訪談與教室觀 察。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研究對象的選取、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以及研究情境。

ㄧ、研究對象的選取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後所界定之國民小學專家教師,指教學經驗豐富、於教 學專業領域有廣博的知識,且與他人保持良好關係,並在班級經營上有效能。在 教學年資方面至少需任教十年以上;除了受到學校校長、主任及同事的肯定,獲 得縣市特殊優良教師獎外,還需曾擔任縣市學科教學輔導員,或公立學校系統中 的輔導教師;在專業知能方面,必須要有碩士以上的學力。進行研究對象之選取。

主要選取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年資上至少需任教十年。

(二)擔任過縣市學科教學輔導員,或公立學校系統中的輔導教師。

(三)曾獲得特殊優良教師獎。

(四)至少有碩士以上學歷。

本研究所選取的個案教師,在教學年資 23 年、擔任過某縣市社會科 教學輔導員、並獲得師鐸獎、並具有某教育大學博士學位。

二、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為ㄧ位男性國小教師,目前任教於「快樂國小」(化名)。在本研究 中化名為「柏霆老師」(化名)。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認識起因於,研究對象於研 究者就讀之研究所擔任講師。在還未確定研究對象時,研究者即很好奇為何研究 對象已取得博士學位,並有在大學兼課,但為何還留在國小擔任導師工作,並沒 有往主任或校長的職位前進。在與柏霆老師談話的過程中,研究者隱約感覺到柏 霆老師對於他的教學及班級是很有自信的。因此,在選擇專家教師的部分,研究

對象成為本研究之不二人選。

表 3-3-1 表為研究對象之學經歷、任教經驗及獲獎記錄。

表 3-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學經歷 ○師範學院 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畢業

○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班畢業 研究對象任教經歷/年

快樂國小/23 年

○○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國民教育輔導團鄉土教學活動科、社會領域 輔導員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社會領域深耕種子教師

獲獎記錄 榮獲○市九十四年特殊優良教師

榮獲○市教師會九十九年第八屆 Super 教師獎

第四節 研究者背景、角色與訓練

質性研究為人文的典範,社會現象為個體對社會情境的界定,是主觀的認知。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為「主一主」的形式,研究者必須融入研究情境中。因此研究 者的背景、角色與訓練對於整個研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以下將說明研究者的背 景、角色與訓練。

ㄧ、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為在職的一般生,目前在南投縣某國小代課。雖然目前在當代課老師,

但直到就讀大學以前,研究者絲毫沒有想要當老師的想法。因為研究者從小就不 是ㄧ位能夠引起老師注意的學生,因為表現得中規中矩,往往都成為被忽略的對 象。還記得在研究者大班時,幼稚園要舉辦一個表演活動,當時研究者信心滿滿 的覺得自己能夠被選上,但是卻事與願違,直到現在當時失落的心情還隱約存在 研究者的心中。國小及國中階段,類似的事情是ㄧ直不斷循環發生的,從班級幹 部、愛心大姊姊到學校糾察隊,研究者總是在一次次的期望中失望。直到研究者 升上高中,研究者遇到了一位改變研究者人生的老師-何正宇老師。何老師是研 究者高中三年的導師,而研究者的班級在當時是被認定為放牛班的一群。何老師 卻從來不因為這樣而放棄大家,他始終一路陪伴在大家的身邊,原諒大家所犯的 錯,等待大家長大。在高中的三年期間,研究者看到了ㄧ個原本被大部分老師排 斥的班級,慢慢演變成被誇獎的對象;研究者看到了一群原本對導師充滿敵意的 學生,慢慢的對老師言聽計從。而在研究者個人方面,老師總是會不定期的與研 究者討論目前的學習狀況,讓研究者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大學學測成績出爐後,

在一次與何老師交談的過程中,老師建議研究者可以朝教育這個方向試試看,因 為他認為研究者有這方面的潛力。而研究者在仔細思考之後,也決定接受老師的 建議,並成為像他一樣,能夠注意到每位學生感受的老師。

在大學時期,研究者順利進入某大學教育學系,雖然當時已經知道未來教師 這條路會很辛苦,但是研究者認為教育是必須且值得努力的,故毅然決然選擇課

程與教學組。在大學四年期間,研究者修習了大量與教育相關的課程,並參與了 社團活動、擔任輔導志工、參與自我成長的團體等。另一個轉捩點是在研究者大

程與教學組。在大學四年期間,研究者修習了大量與教育相關的課程,並參與了 社團活動、擔任輔導志工、參與自我成長的團體等。另一個轉捩點是在研究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