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對象之教學信念與其教學行為。信念大部分是屬於個人 內隱的心理傾向,涉及個人的潛意識,透過深入訪談與觀察較能得到有效的檢索 及印證;透過教室的觀察及學生和家長的訪談可以提升資料的可信程度,並觀察 到一些研究對象所未察覺的情況,除此之外,可藉由再次訪談得到更可信之資料;

最後在藉由研究對象的文件資料,例如:教學檔案、班級部落格、學生的聯絡簿、

學生的作品等,使資料呈現更完整、豐富、多元且有效。總結來說,本研究採訪 談、教室觀察以及文件蒐集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並在資料蒐集整理完畢之後,

將資料進行有系統的轉譯及分析。以下將分別述之。

ㄧ、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本研究採訪談、教室觀察以及文件蒐集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以下將針對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及整理進行說明。

(ㄧ)資料的蒐集

本研究將進行研究對象的訪談、學生及家長的訪談、教室觀察及文件蒐集,

從這三方面進行資料的蒐集,以下針對這三個方法進行說明。

(1)訪談

作為社會科學術研究中的資料蒐集技術,訪談是ㄧ種研究者可以學習精進的 系統化活動。DeMarrais(2004)定義訪談為:「研究者及參與者進行聚焦於關乎 研究問題的對話過程」(顏寧譯,2011)。透過訪談,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可以達到 雙向的溝通,輔以聆聽和觀察,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行動的意義,進而 透過詮釋過程,將被研究的現象與行動還原再現(潘淑滿,2003)。在眾多訪談法 中,又以半結構式訪談法最受關注,並且廣泛地使用在研究上。在一種相對開放 且經過設計的訪談情境中,受訪者可能會比在標準化訪談法或問卷作答中,能更 清楚的表達出受訪者自身的主觀觀點(廖志恆譯,2007)。本研究利用研究者自編

之教師教學信念半結構式問卷(附錄一~附錄五),進行五次的訪談。表 3-5-1 為個 案專家教師訪談時間、內容一覽。

表 3-5-1

個案專家教師訪談時間、內容一覽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方式 訪談主題 相關教學信念之內涵 2011/12/29 40 分鐘 教室面訪 個人背景 教師角色、班級經營 2012/03/27 45 分鐘 教室面訪 課程與教學 課程與教學、學生學習與特

性、班級經營

2012/04/28 38 分鐘 教室面訪 班級網頁 教師角色、課程與教學、班 級經營

2012/05/01 49 分鐘 教室面訪 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學生特性與學習 2012/05/01 36 分鐘 教室面訪 教育議題、

生涯規劃

教師角色、班級經營

(2)觀察

人一出生開始究不斷作觀察的動作,這觀察沒有任何目的,稱之為日常生活 的觀察。另一種是科學研究方法的觀察,這種觀察是有目的、有計畫的活動,又 可分為實驗室觀察和自然觀察(周新富,2007)。唯有經過觀察,才能去接近與理 解實務(practice)的實際狀況。訪談與敘說只不過是對可接近之實務(practices accessible)的描述,卻非對實務本身的描述(林靜如譯,2007)。

本研究探討研究對象的教學信念與其教學行為,因而必須進入實際的教學現 場,觀察研究對象的實際上課情形,將觀察到的資料與訪談內容做呼應和對照。

因此採取在質性研究中,較常被使用的參與式觀察進行。在研究中,研究者親自 參與研究對象的上課情形及在學校的生活,親身體驗、觀察和討論,來記錄教學 現場所發生的事件。本研究一共進行 10 次教室觀察,表 3-5-2 為個案專家教師教

室觀察時間、內容一覽。

表 3-5-2

個案專家教師教室觀察時間、內容一覽

觀察日期 觀察時間 上課科目 教學內容

2012/03/21(三) 10:30~11:10 國語 成語教學、課文內容深究、讀報教學 2012/03/27(二) 10:30~11:10 國語 搭配課文媽祖遶境相關影片、學習單 2012/03/29(四) 15:15~15:55 綜合活動 討論園遊會心得感想

2012/04/03(二) 10:30~11:10 國語 兒童節慶祝活動-作文練習 2012/05/01(二) 10:30~11:10 國語 課文內容深究、黑面琵鷺影片 2012/05/03(四) 15:15~15:55 綜合活動 分組討論戶外教學成果呈現方式 2012/05/08(二) 10:30~11:10 國語 利用圖畫分組討論,創作故事 2012/05/15(二) 10:30~11:10 國語 課文內容深究、相關影片及學習單 2012/05/22(二) 10:30~11:10 國語 成語教學、課文內容深究、讀報教學 2012/05/24(四) 15:15~15:55 綜合活動 社會相關環保議題的影片及學習單

(3)文件蒐集

研究者於民國 101 年 1 月至 102 年 11 月期間,蒐集個案教師教學相關的文件,

包括教學札記、與實習教師對談等資料。這些文件有助於研究者瞭解研究對象之 成長背景、求學歷程,並能夠與研究者所訪談和觀察到的資料作相互對照之用。

此外,林靜如(2007)提出,當研究者研究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時,研究者特別需 要記錄下研究過程與各自對於研究過程的反思。研究日誌的內容應包括:進入現 場的過程、接觸現場、受訪者的經驗與發生的問題,以及應用研究法時的經驗與 發生的問題。因此研究者在每次訪談及觀察後將會客觀的記錄研究日誌,並將自 己的想法記錄於研究札記,應用到之後省思的部分。

(二)資料的整理

本研究之資料來源是透過訪談、觀察及文件蒐集得來。首先,研究者會將每 一次訪談與觀察資料的錄音檔盡速轉譯為逐字稿,以便日後分析歸納。在轉譯的 過程中,研究者會加入訪談時做的筆記,並仔細記錄研究對象的與調或表情。研 究者也會在每次訪談和觀察後,記錄研究日誌及研究札記,將訪談或觀察過程中 的想法記錄下來,做為日後反思的資料。

二、資料的分析

質性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意義,蒐集資料後,如何找出對於研究問題的意義 所在,是質性研究的一大挑戰(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研究者將通過的記錄 資料、書寫補充筆記、轉錄所記錄之資料等程序,將所關注的研究場域之真實轉 化為文本,如此一來,便產出了來自田野的故事(tales from the field)。(林 靜如,2007)。

研究者在資料分析的階段,會先將轉譯過的逐字稿進行初步的類屬分析,盡 量建立起類別,其分析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說明(李雅鈴,2008):

(一)建立研究主題檔案夾。在研究歷程中,有關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

包括訪談錄音檔、觀察影片檔、訪談逐字稿、觀察逐字稿及其他相 關文件資料等放入。

(二)研究者在轉譯後的逐字稿及現場觀察的筆記中反覆閱讀,並在每一頁的逐字 稿中劃記,標是特定主題,並記錄分析重點。

(三)從訪談逐字稿中所整理出的大量主題進行篩選,將不符合本研究或 關係較遠的主題去除。再根據本研究目的將研究對象述說的主題加 以組織。從其述說內容,瞭解研究對象教學信念之內涵及影響其教 學行為之因素。

(四)建構與書寫老師的個案分析,針對所歸納的主題,配合相關的文件 分析,進行比較與對照,以橫向聯繫每個類別,並請較同儕及研究 對象協助檢視資料,再次進行討論、確認即澄清,以確保分析與書

寫資料之客觀性、一致性及有效性。

(五)最後,從研究對象的敘說中,提取一再出現的主題,發展成研究對 象敘說的核心概念。再從核心概念中找出關鍵字,作為呈現研究對 象的標題,並將這些關鍵字作為分析與討論的核心概念。

三、資料的編碼

研究者在蒐集資料與整理資料時,將資料作重點標記,並在文件左方 欄位予以分類、編碼。以下茲將訪談及觀察之資料代碼之順序列表說明:

本研究訪談資料依據研究者設計之半結構式問卷,經過個案專家教師同意後 全程錄音,並將錄音所得的資料轉換成文字記錄,進行資料的分析。訪談資料的 編碼部分如表 3-5-3 表示。

表 3-5-3

訪談資料編碼說明

訪 t1010327-02 訪談,個案專家教師,民國 101 年 03 月 27 日,第二次訪談 訪 t1010501-05 訪談,個案專家教師,民國 101 年 05 月 01 日,第五次訪談

本研究教師觀察資料,經過個案專家教師同意後全程錄影、錄音,並將所得 的資料轉換成文字記錄,進行資料的分析。教室觀察資料的編碼部分如表 3-5-4 表示。

表 3-5-4

教室觀察資料編碼說明

觀 c1010327 教室觀察資料,上課科目-國語,民國 101 年 03 月 27 日 觀 ia1010508 教室觀察資料,上課科目-綜合活動,民國 101 年 05 月 01 日

本研究教師教學札記,經過個案專家教師同意,於民國 101 年 1 月至 102 年

11 月期間,蒐集個案教師教學相關的文件,包括教學札記、與實習教師對談等資 料。教學札記資料的編碼部分如表 3-5-5 表示。

表 3-5-5

教學札記資料編碼說明

札 t1010628-0105 教學札記,教師,民國 101 年 06 月 28 日,第一段第五行 札 t1020505-0207 教學札記,教師,民國 102 年 05 月 05 日,第二段第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