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雖然細膩,也涉及到了哲學的層次,但畢竟是從西方文化的角度論述,多少與中 國傳統解釋的意義有些差異。因此,本文擬以自「游於藝」發展出的遊戲觀念為 主,討論六朝「詩歌遊戲化」的現象。

第四節、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關於詩歌的遊戲化,近代學者以此為題而有專論者不多。即便偶有提及,也 多半是一種附帶性的說明,談論不深。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

〈從雕飾到放蕩的文章論〉30、〈從士大夫文學到貴遊文學〉、〈漢魏六朝文體 變遷之一考察〉31以及韓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32等數篇論 文,是較早涉及相關議題且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底下先就這幾篇論文討論。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從雕飾到放蕩的文章論〉、〈從 士大夫文學到貴遊文學〉三篇論文,有別於其他學者對於漢代至六朝時期的論點

,特別從「貴遊文學」的角度,分述當時文體、文學批評及文學的演變。而〈漢 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一文則分成「魏晉以下文體之辭賦化」、「貴遊作風 與文體的關係」、「談辯風氣之影響文體」、「簡易的文字製造新奇」、「文集 類書之隨波助瀾」五項,進行論述。這四篇論文看起來應是一系列前後呼應的相 關著作。在這幾篇論文中,「貴遊文學」可說是整體論述的核心。而其對於「貴 遊文學」的討論大多以「文學集團」(或「文人集團」)的組成及影響為主要論 述主線。加上王夢鷗在這幾篇論文中又不斷的重申:「以寫作為遊戲,正屬於貴 遊文學的本領」33「貴遊文學的本質,重要的乃在作家與欣賞者都是從遊戲或

30 收入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民73年2月臺初版),頁117-136、137-151。

31 以上兩篇均收入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民76年6月30初版),頁11-22

、67-130。

32 收入《文學遺產》,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硏究所,1992年第6期,頁15-22。

33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收入《古典文學論探索》,頁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娛樂的觀點來欣賞文章。」34這類觀點,由此可見詩歌的遊戲化與「貴遊文學」

、「文學集團」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是王夢鷗這一系列論文最有特 色且具先驅代表性之處。許多後學皆承其觀點而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韓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一文,是屬於全面性的論述各個 朝代所展現以文學為遊戲的情形。他認為「只要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必然具有某 種程度的遊戲娛樂性。」35而這種遊戲娛樂性又往往在「言志」的旗幟下,遭到 忽視,甚至排擠。這也導致我們對於古代文學的認識容易產生片面的印象,或是 偏頗的評價。這篇論文雖然論述層面不深,但卻為一篇具有開創性價值的論文。

在王夢鷗、韓德林之後,開始出現直接針對文學的遊戲性進行討論的論文。

例如:韓寧〈娛情遊戲 纖巧圓潤——試論蕭繹詩歌的社會功能及藝術特色〉、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遊戲觀念》和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 精神面向〉。

韓寧〈娛情遊戲 纖巧圓潤——試論蕭繹詩歌的社會功能及藝術特色〉一文 討論的範圍較小,主要是針對南朝梁元帝蕭繹的詩歌作品及評論。他認為「蕭繹 的詩以表現男女情愛為主要內容,且有明顯的娛情遊戲傾向。」蕭繹「以自己的 理論和創作實踐,實現了文學由抒情向娛情的轉變。」36此篇文章雖然常常以「

娛情遊戲」作為段落的結論,但實際上論文的前半部分,是利用量化的數據為蕭 繹的詩歌作品進行分類,後半部分則在分析其詩歌風格。整篇文章並沒有詳細論 述何謂「遊戲」的詩作及其涵義,其所言之「娛情遊戲的傾向」往往都是其想當 然爾的推論。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遊戲觀念》提出了「以詩為戲」的觀念,直接觸 及到了詩歌遊戲化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以詩為戲」是齊梁時代「詩歌創作領域

34 王夢鷗:〈漢魏六朝文體變遷之一考察〉,收入《傳統文學論衡》,頁88。

35 韓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頁17。

36 韓寧:〈娛情遊戲 纖巧圓潤——試論蕭繹詩歌的社會功能及藝術特色〉,《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76、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主流意識型態﹔同時,與『詩言志』、『詩緣情』兩種詩學觀念相較,固然有 著自己先天的不足,但是在唯美主義追求、娛情化的嘗試與開掘方面,有著自己 獨到的美學旨趣。」37這種說法雖然前有所承,但王瑞雲將「言志」、「緣情」

、「以詩為戲」並列為三種詩學觀念,無論其論述是否言之成理,確實令人眼睛 為之一亮,同時也帶給我們另一種思考模式。可惜的是,此書的討論不僅不夠深 入,也有許多在章節安排或寫作上的缺失。例如:第四章〈遊戲觀念在詩體型態 中的體現〉與第五章〈遊戲觀念在詩歌作品中的體現〉二章,就其內容而言,作 者並沒有明確的弄清楚何謂「詩體型態」及「詩歌作品」,因此會在「詩體型態

」時討論「雜體詩」,卻又在「詩歌作品」中論「山水景物詩」、「詠物詩」和

「豔情詩」。又其第六章〈遊戲觀念的影響〉僅以一頁多的論述簡單帶過而沒有 詳細論述,十分的可惜。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一文,從人的精神面向探 討,認為六朝詩人「既有寫作生命感受上的『嚴肅』,也有文學表現上放蕩的『

遊戲』,而以文藝為社交,消遣其日常工作之外的餘暇時間」。38李豐楙不僅正 視六朝詩人的遊戲詩作,也將「遊戲」與「嚴肅」並舉,視為當時代詩人的主流 觀念。其中第四節「消遣與娛樂:貴遊文學的遊戲旨趣」以及第五節「競技與遊 藝:南朝文風新變的動力」,應是敘述六朝時期「詩歌遊戲化」的變遷過程。對 本文的撰寫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合著的《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在談到魏晉 南北朝文學接受方式的新變時,論述了「娛情悅性」的接受活動。這當中有一些 觀點非常具有啟發性:第一,他們認為「在追求娛樂的同時,淋漓盡致地抒發真 情,表達生活感受和體驗,是建安時期文學接受和創作的共同特點。」第二,「

娛樂性的文學接受還造成創作方法上任氣使才的特點。」第三,「由於接受主體

37 王瑞雲:《齊梁詩歌創作中的遊戲觀念》,河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頁33。

38 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頁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的生活追求、精神境界和審美趣味的變化,娛樂型的文學接受逐漸變成純粹的消 遣,其中的情致也愈發清淺庸俗。」39作者在第一項的論述正與本文的觀察進路 不謀而合,也就是遊戲娛樂之作難道一定沒有真實的情志存在?而第一項與第二 項的論述,雖然作者指的是建安時期,但在其他時期是否也存在?至於第三項,

遊戲娛樂性的文學是否具有如此的演變,也正是本文可以仔細討論之處。本文雖 然不是從文學接受的角度探討,但此篇論文確實有值得參考之處。

吳承學、何志軍〈詩可以群——從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型態考察其文學觀念

〉一文,則從魏晉南北朝所出現和風行的一些具體創作形態,例如:唱和、公宴

、分題分韻、賦得、聯句等為討論對象,以分析當時的文學創作如何體現出儒學

「詩可以群」的文學觀念。本文雖然從儒學「詩可以群」的觀念切入,但其所論 與六朝遊戲化的詩歌,實有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分題分韻一項,更是說明了詩歌 遊戲化在六朝時期的進行方式。而「賦得」體的風行,也指出了當時詩歌遊戲化 所創造出來的詩體。這篇論文最後認為「這些創作型態從總體上呈現一種當時詩 壇上帶共性的審美趣味:它們都體現出詩歌創作上注重集體性、功利性與交際功 能的傾向,這反映了與當時人們所公開標榜的文學理論迥然不同的趣味」40的說 法,也與本文所要討論的議題不謀而合。

除了上述這些論著之外,張亞新〈論六朝詩美觀念的確立〉其實也有談論到 相關的議題。他認為詩歌之所以可以在六朝時期確立「詩美」的觀念,其中一個 原因便是「帝王士族好尚娛樂」。而這些帝王士族在一定程度上是把詩歌創作當 作娛樂的手段看待。41張亞新的推論看似有理,但其實所下的結論並沒有經過詳 細的論證,反而容易成為一種憑空想像的結論。

39 尚學鋒、過常寶、郭英德:《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1 版2刷),頁114、117。

40 吳承學、何志軍:〈詩可以群——從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型態考察其文學觀念〉,收入《中 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173。

41 張亞新:〈論六朝詩美觀念的確立〉,《文藝研究》,1999年第2期,頁5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類似這樣子的情形,常常可在論述六朝詩學的文章見到。對於「詩歌遊戲化

」的現象,許多學者往往持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加上習慣因循借用他人說 法,反而忽略了這種說法必須要有確實詳細的論證為基礎。因此,本文擬透過詳 細的分析論證,並借鏡前人研究的成果,使六朝時期詩歌遊戲化的現象更為清楚 且更有說服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章 六朝文人的「遊戲」心態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1這正指出 了文學創作與時代風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不過一種特殊文化的盛行,不會只 有單向的影響,而應是在其內在創作者的心態與外在的時代風氣,甚至是傳統文 化的積澱,幾種因素不斷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2因此,底下將以這幾種內、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1這正指出 了文學創作與時代風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不過一種特殊文化的盛行,不會只 有單向的影響,而應是在其內在創作者的心態與外在的時代風氣,甚至是傳統文 化的積澱,幾種因素不斷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2因此,底下將以這幾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