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凡是人類,除非離群索居,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會與社會產生 聯繫。而這種聯繫便是一種「社會關係」。「社會關係」雖然是社會學家所積極探 討的核心觀念,但對文學研究者來說,卻往往成為一種背景資料,僅作為一種輔 佐論證的說明。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曾在其書《文學社會學》中提及二 者的關係:

所謂的文學史仍往往侷限在人物和作品的探討(也就是作家生平研究和作 品解析),而僅把群體背景當做是一種飾景道具,將它視為政治性歷史文 件的研究範疇。18

埃斯卡皮的說法,正道出了以往中國文學研究者的問題。面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 時,研究者通常會從二方面著手探討:第一,從「文學本位」的角度,也就是文 學的「內在性」因素。其研究主要在文學縱向的「歷史存在關係」,而主題多為 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美學性質、創作與鑑賞的經驗法則、文本意義的詮釋等觀 點﹔第二,從「社會學」的角度,也就是文學的「外緣性」條件。其研究方向在 於文學橫向的「社會存在關係」。研究主題則為文學的生產方式、過程和結果,

以及其他的社會條件的關係(如:社會階層、政治條件、社會互動行為等)。第 一種以「文學本位」為基本觀點的研究進路,可說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所廣泛 使用的方式。這種取向,當然也使得我們對於文學在前後的歷史存在關係上,如 何演變、轉化並展現其特色,獲得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相對之下,第二種從「社 會學」角度切入的研究取向,較不受到重視,或著是僅當作背景資料說明,簡單 帶過。

18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份有限公司,1995年2月 1日,初版二刷),頁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便常見這種情況。此書雖為通論性質之作,但由 於對學術界的影響甚鉅,故可作為範例說明。劉大杰在討論各個朝代的文體時,

一開始都會先將社會背景的相關因素列出。例如其在論述「唐詩興盛的原因」時

,分成三點:1、詩人地位的轉移。2、政治背景。3、詩歌形式的發展。而在論 述「宋詞興盛之原因」時,也分成三點:1、社會環境需要。2、詞體本身的歷史 發展。3、政治力量的影響。19上述所列的這些原因,除了文體本身的發展這部分 之外(「詩歌形式的發展」和「詞體本身的歷史發展」),其他的原因其實皆與當 時之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此書接下來並沒有順著這些「社會存在關係」

切入,探討當時代個別的文學家及其作品。使得最先所論述關於社會層面的影響

,變成近似導讀性質的說明。前後的論述明顯成為一種分割、甚至可以互不相關 的情形。這種論述也普遍影響了後來各家文學史的書寫。

這種情形其實也顯示出了一個問題:許多關於古典文學和古典文學批評(尤 其是詩歌)的論述,多半都會先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談起,這是因為受到了傳 統「知人論世」的詮釋方式影響。「知人論世」之說雖然由孟子提出,但其本意 原不在於對文學作品的箋釋。20在經過漢儒用以解經的實際操作後,才逐漸形成 一套文學箋釋理論。這套箋釋理論主要是「依據著對外緣歷史經驗的文本的理解

」,進而「歸趨於對主體心靈經驗,也就是他內在情志的理解」。21由此可見,論 述者並不是不了解由「外緣性」條件切入的方法,只是因為過於專注在「內在情 志」的解釋,導致了詮釋視野的窄化,而無法看見外緣性的社會背景,究竟在文 人創作時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當然,本文並不是在指明使用哪一種方式就一定是正確,哪一種方式就一定

19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5年7月版),頁367-371、608-611。

20 《孟子•萬章下•8》:「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參見【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 社,民國85年11月一版二刷),頁452。

21 參見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4年1 1月30日修訂一版),頁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是錯誤的。之所以特別提出這點,主要是認為文學的發展,除了文體自身因素的 傳承、演變外,社會因素、條件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絕對不僅是一種背景知識

。偏重其中一種方式,容易使研究視野窄化,導致無法全面性的觀看問題。因此

,當我們想深入研究某一個時期所產生的特殊文學現象時,這兩種研究進路不應 有所偏廢,而且還應該結合二種研究進路所得到的結果,建構出一個完整的體系

。基於上述的想法,本文除了從文體內在的傳承、影響探討之外,也嘗試透過「

社會學」與「文化學」的研究角度,以探討「詩歌遊戲化」的現象如何產生和演 變,以及這種現象對詩體發展有什麼影響。

因此,本文的研究步驟,是先在第二章探討六朝文人的「遊戲」心態。而後 再以此為基礎,從「六朝『詩歌遊戲化』與文學集團的關係」作為討論的切入點

。因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詩歌遊戲化的產生和興盛,與文學集團的發展有很 大的關聯。而六朝時期的文學集團,不僅在人數上超越了之前任何的文人群體,

整個集團的創作風格、創作方式,更是直接影響了六朝文學的發展。

接著,第四章論「六朝之前文體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本章共分 為兩部分:第一節是論賦體與六朝「詩歌遊戲化」的關係。此節先從「漢賦的兩 種本質觀」談起,接著論述「六朝時期賦體『遊戲』觀的興盛」部分,最後再論

「賦體「遊戲」觀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第二節則是論述樂府詩與六 朝「詩歌遊戲化」的關係,然後從「漢代樂府詩的發展與特質」,以及「樂府詩 娛樂性質對六朝『詩歌遊戲化』的影響」二部分,進行討論。

第五章論「六朝遊戲化詩歌所呈現的類型」。本章主要是從作品的角度出發

,討論六朝遊戲化詩歌所呈現的多種類型。共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先論六朝遊 戲化詩歌的特質為何。然後再從六朝遊戲化詩歌兩種主要的類型:「先有題後有 詩」、「先有韻後有詩」分別進行詳細的論述。

最後在第六章則談論「遊戲筆調下的嚴肅心態」。在遊戲化的時代風氣下,

是否有文人藉著遊戲化的筆法,以凸顯心中的情志?針對此問題,本文首先討論

「如何判定的問題」。然後再從「透過創作動機確認其涵義」和「透過作品呈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之意義詮釋其涵義」二個部分,透過實際的例子以探討確認詩歌涵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