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高中階段的青少年由於生理上快速發育邁向成熟,心理上迫切追求獨立自 主,身心變化相當劇烈,同時自我意識亦趨強烈,正熱切建構理想的自我及人生 藍圖;但對家庭、學校、社會和現實世界卻充滿批判與叛逆,情緒起伏激烈,有 時熱情、有時苦惱(賈馥茗等,1995)。高中生年紀上面臨了成年的關卡,而成年 即是進入社會的關鍵,學子是將帶著所習得的能力在社會上闖盪,或是進入嶄新 領域,繼續追求更高深的學業與技術,都在這時期必須做出抉擇,而個人學習後 的能力表現將影響其最後的抉擇。

學生在學習後的能力表現的優劣,學習者的學習態度是一項不可忽略重要的 因素。處在高中階段的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學習態度仍易受外在與 內在環境影響,而內化成不同的學習態度。擁有正面、積極學習態度者樂於學習、

主動學習,沉浸於課業且樂此不疲;而採負面、消極學習態度者則抗拒學習、退 縮逃避,視學習如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相對的也就影響到學業成績的表現,

可見得學生的學習態度對自身學習表現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綜括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的因素而言,可依來源將其區分為內部因 素與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學生個人因素與家庭因素等,外部因素則包括學校 因素、社會因素、教育政策等。以外部因素來說,學生除在家時間外,大多時間 都在學校中度過,因此學校因素在所有外部因素中,對學生的影響可說特別重要。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的學習過程中,除了同儕的影響外,在學 習的場域中,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之重要因素之一,莫過於知識的傳授者-教

師。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師生互動、師生關係等對於學生學習態度、學業表現而言,

是最具影響力的,因學校是學生在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場所,教師則是學生在父 母親以外接觸最頻繁的成人,尤其在學習生活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當今 社會型態愈趨複雜的環境中,家庭功能逐漸式微,更凸顯教師在學生成長與發展 的過程中,所佔之重要性(吳林輝,1997)。

簡紅珠(1988)指出教學是一種有意圖的活動,也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的目的,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複雜的活動。而教學活動是師生教學互動的過程,在教 學活動中教師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西諺云:「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學生」,

亦即教師在面對教學情境時,感受自己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往往是決定教學品質 的重要因素。因此,師生在教學上的互動,牽引著學生學習的表現,學生學習的 結果表現不僅是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展現,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

對高中生而言,影響學習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天天在一起求學的班級同儕 了。班級同儕的影響力可說相當大,處在此階段的高中生,讀書除靠自己努力,

不能假借他人之外,若有同儕的扶持、良性競爭與鼓勵,朝共同目標前進,學習 上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儕團體對學生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比學校教師來的 深遠。班級內同儕讀書氣氛的塑造,無形中更是學生學習上的催化劑。

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除外部因素外,內部因素中家庭對學生的學習 態度與能力表現而言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家庭社經地位,許多研究皆 顯示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生,會有較佳的學習表現(巫有鎰,2007;陳正昌,

1994;陳怡靖、鄭耀男,2000;謝孟穎,2003;Coleman, 1969, 1988; Hakkinen, Kirjavainen & Uusitalo, 2003)。不同社經地位的父母其投資與提供子女的成長環境 有所差異,高社經地位家庭對其子女在教育資源上的投資,與提供較為有利的學 習環境,相對於低社經地位家庭,是較多且較積極的。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

個人因素對自我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也是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之一,Albert Bandura 於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論,其重點在於以社會認知觀點解釋人類行為 改變之歷程。其所提概念中,自我效能包括成果期望與效能期望兩個相關要素。

其中成果期望為個人相信特定行為會導致特定結果,也就是學習者若是相信自己 在學習上認真努力,在學習結果上就會有好的成果(引自花敬凱,2000)。高中生 在學歷上的自我期望即為自我教育期望,相信自己可以達到何種教育程度目標,

讀到何種學歷,均會直接影響自己的學習態度,是積極主動、或是消極被動,進 一步對自己的學習結果與未來表現產生影響。

如何去審視學習者學習後的結果呢?認知心理學對學習的基本觀點,視學習 乃個人建構外在世界意義的結果,知識則是學習後產出的結果。就死讀書和讀死 書來說,其實沒什麼兩樣,都在浪費有限的生命力,堆積一些「垃圾知識」而已,

如何吸收有用的知識,轉「知識」成「智慧」,才將所學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上所 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避免成為「兩腳書櫥」。教育部於 2003 年揭示國民教育以培 養國民所需十大能力為課程目標,而「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就是其中一項。學 生在學習後,若是不能運用自我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在面臨問題時運用所學,解 決問題,那一切的學習都只是空談,故在知識的學習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 相當重要的。科技日新月異,新的事物、問題不斷出現,我們日常所遭遇的問題 更是比以往複雜且多元,只有活用知識,建構自我能力,才能活化所學,進而解 決所面臨的難題,避免有讀死書的情況發生。

綜合上述,似不難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包括內部因素個人與家庭等、外部因素教師與同儕等。身處在身心變化劇烈、自 我意識強烈階段的高中生,不論畢業後選擇升學或就業,學習的態度與自身的能 力都將影響其未來的道路。故本研究嘗試去探討影響高中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 因素之間的關連性,並運用2008 年中央研究院釋出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第三波全國性大樣本調查中的高中資

料,有別於一般樣本數較少之區域性研究,進行分析探討,其研究結果較符合現 今台灣地區之現況,具較佳推論性。此外,TEPS 資料庫中的綜合分析能力測驗設 計,主要是利用各種題材去測量學生非一般課程內容的「解決問題能力」,要評量 的是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與成效,測量學生學習後所展現的能力(張苙雲,2003),

十分符合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學生能力表現。本研究在統計方法上使用結構方程模 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統計技術,用以建構與檢定影響高中生學 習態度與能力表現相關因素的因果模型與假設,並進一步探討影響高中生學習態 度與能力表現相關因素在公私立高中間是否有所差異存在。本研究所使用的「TEPS 資料庫」之特性,以充足的樣本進行分析探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 未來教育政策、教育實務與教育研究之參考。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之 關連性,在外部因素:師生教學互動、同儕讀書氣氛、與內部因素:家庭社經地 位與自我教育期望的影響下,從實證研究的觀點,分析影響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 料庫(TEPS 資料庫)中高中資料,相關於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其能力表現相關因 素的因果機制,並建構出影響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相關因素的因果模型,以 檢證相關理論在高中教育的適用性,並進一步比較公私立高中彼此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