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民中小學實施校長遴選制度後,校長領導行為 與心理契約之相關,全章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提出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方法,第五節說明研究範圍 與限制,茲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從霍桑(Hawthorne)的研究中發現,物質的酬賞並不是唯一的激勵之 道,從員工內心燃起的成就感也能提昇工作滿足感,過去組織所採用維繫 生存發展及凝聚人心的一些手段,如︰採取終身雇用制或提供長期工作的 安全感來換取員工的努力及對組織的忠誠,已日漸失效(Sims, 1994)。

實際上,組織無法承諾員工表現良好必可獲得薪俸的提昇,員工也無 法用忠誠和努力來換取長期工作的保障(Kissler, 1994;Hiltrop, 1995),這 驗證了在教改環境之下,少子化現象導致超額教師,教職人員遇缺不補,

改以代理老師聘用,退休制度的改變…等措施,使得教職員工喪失工作安 全感,教師急於退休的心態可見一般。當員工對組織的期望與組織表現的 行為有落差時,自我會產生強烈的情緒並反應在工作上,許多研究結果也 顯示當心理契約違背發生後會造成員工降低對組織的貢獻與對組織的信賴

(Robinson & Rousseau ,1994),以及出現工作不滿足、離職意願和怠忽 職守的行為(Coyle-Shapiro & Kessler, 2000;Turnley & Feldman, 2000), 對組織的影響非常大。而學校的組織型態呈鬆散結合,形成行政與教學雙 重系統,行政系統較容易管理,教師系統則因自由度與彈性大,不易凝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向心力。因此以心理契約聯繫雙方關係更為重要;每位教職人員對學校的 期待不同,透過理解心理契約實踐程度,學校組織應跟蹤個別成員的心理 變化軌跡,適時管理心理契約(楊杰、凌文輇、方俐洛,2003)。

學校組織間的良好互動,直接支援教師的教學,間接的促進教育成功,

因此,領導階層如何激起教職人員的教學熱忱,讓教師發揮專業,以提升 教學與行政效率,乃當務之急。教師知覺與學校組織之間,所建構的心理 契約內容實踐程度為何,對教師的工作績效與工作滿意的發揮,有著重要 影響;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個人背景因素和環境因素對校長領導行為有 顯著影響(蕭道弘,2002)。而實證研究的結果,對於各項背景因素所產生 的影響也有不同的結論,研究者對於目前國民中學的教育環境,有關學校 教職人員個人背景對其認知校長轉型領導行為及自身心理契約狀況,產生 了極大的研究興趣,此乃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潮流,教育先進國家不斷致力於教育改革,冀 能透過教育改革與學校教育革新,以提昇人力素質,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

我國自四一○教改運動由民間率先提出教育改革的訴求,政府亦積極呼 應,於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一日,由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進行教育改革的審議工作,歷經兩年的研議,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日提 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揭櫫教育改革的五大方向:即教育鬆綁、

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並 積極地展開教育的各項改革工作(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一九九九年公佈國民教育法增修條文,規定國民中小學校長以遴選任期制 取代原有的甄選派任制度。

依國民教育法修訂,學校應定期舉行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項(國 民教育法增訂第八條之一、之二;並修正第四條、第七至第十一條、第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六條及第二十條條文,1999),校園領導權力來源的改變,激盪領導與管 理體制的變革。學校組織運作的模式,從科層體制的行政主導,轉變為參 與協商模式(張輝雄,2001)。此外,自教師法、教育基本法、家長會設置 辦法、國民教育法修改條文公佈之後,學校生態丕變,原本安定而穩固的 校園關係,在一夕間,有了空前未有的改變。學校經營權力下放至學校,

學校成立教師自治組織和教評會、家長進入校園、私人興學合法化,社區 參與校務、校長任期法定與校長遴選等,對校園文化及校長的領導產生了 重大的衝擊;同時因應潮流倡導教學專業、創新經營,對學校組織運作及 教師的角色而言形成巨大的影響。於是學校組織的經營管理,大量運用管 理學的理論,雖然學校組織與企業組織在目標、型態、管理、產品、人員 和文化的特性上並不相同,但是在追求卓越組織的目標上是一致的。因此,

如何在教師滿意與家長要求、校園和諧與學校效能、教育理想與環境事實 中,求其平衡點,不但考驗校長的領導智慧,更是研究校長領導者,所不 可忽視的議題。范熾文(2002)和 陳怡君(2001)指出影響教育改革在學 校教育中展現的因素相當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校長領導實際」;誠 如西諺所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校。」即認定校長是學校的領 導中心,其領導品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校的運作成效(張德銳,1999;

曾秀鳳,2004;魏惠娟、劉鎮寧,2004)。

從理論和相關的實證研究可了解校長的領導行為,一方面企圖改變組 織文化及架構,配合管理策略,以達成組織目標;另一方面則加強與部屬 為組織目標奮鬥的動機,共同努力以達成目標。錢幼蘭(2001)根據林明 地(2000)近三十年來,有關校長領導125 篇學位論文、專書或專案報告、

期刊論文,研究結果分析,認為校長領導特質(如身心品德)越佳,教師 工作滿意度越高。高關懷高倡導的領導方式及行為,教師滿意度較高。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行政能力與表現越佳、多運用參照權與專家權、越符合轉型領導原則與 行為等,教師滿意度較高。校長領導與教師對工作的投入,在領導風格方 面,以高轉型高互易領導、單純的轉型領導,高關懷高倡導領導方式,教 師投入較高。整體而言,校長的領導風格與行為,將有助於提升教師的熱 忱、工作的投入、組織的承諾、工作動機與態度。同時校長領導角色的衝 突、組織的溝通、轉型領導程度的不同,會影響校長自己滿意度、決定合 理性、溝通效能、領導效能以及成員對領導的知覺與滿意度。換言之,校 長角色衝突小、組織溝通好、特質佳、兼顧情理法、高轉型高交易或高轉 型領導之領導者,其領導效能較高。

依據過去研究顯示從性別來看,男教師比女教師較常知覺到校長的轉 型領導(何淑妃,1996;林合懋,1995);以年齡而言,年紀較長的教師 比年輕的教師所知覺到校長表現較多的轉型領導(林合懋,1995);在教 師的服務年資方面,資深的教師比資淺的教師較常知覺到校長的轉型領導

(何淑妃,1996;林合懋,1995);在學歷方面,何淑妃(1996)研究發 現師專或師大(院)或教育系畢業比一般大學畢業較常知覺到校長的轉型 領導,而林合懋(1995)的研究卻發現不同學歷的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轉 型領導沒有顯著差異;就兼任職務而言,林合懋(1995)研究結果為兼任 行政職務的教師比沒有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所知覺到校長表現較多的轉型 領導;在學校類別方面,許多研究都顯示不同學校類別或學校位置在校長 轉型領導上沒有顯著差異(林合懋,1995;陳龍彬,2000;廖裕月,1998)。

就學校規模而言,學校規模愈小的教師所知覺到的校長轉型領導行為愈趨 於良好(何淑妃,1996;陳龍彬,2000),而廖裕月(1998)的研究卻發 現不同的學校規模校長轉型領導上沒有顯著差異。

從上述許多有關校長轉型領導的實證研究中,所得的結果有其一致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差異性,研究者實有必要針對各項教師背景變項和學校情境變項與校長 轉型領導之差異情形加以深入研析,綜而言之,校長運用領導策略,不僅 可以營造良好的學校氣氛及學校文化,更有助於學校效能的提升與學校教 育目標的達成。故本文研究者對國民中學校長的轉型領導行為如何?有關 學校教職人員個人背景對其認知校長轉型領導情形,目前國中校長在轉型 領導之運用與成效之現況為何?研究者對於校長在學校的領導及學校的發 展與教育工作的經驗分享,一向都非常的關心,此為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其次,在學校行政的運作上,校長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樣性且非常重要 的,無論是在校內與教職員工的互動關係,或是和家長與社區民眾的人際 關係,或是與教育主管機關的主管幕僚關係,或與其他機關學校的公共關 係,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劉雅菁(1998)認為轉型領導是一種透過組織 策略與成員心理的調整以帶動組織革新或變革的領導方式,亦即領導者藉 由魅力和遠見,與成員發展共享的遠景,透過各種激勵策略,提昇成員的 道德與動機層次,使成員能自動自發努力,作出超越期望水準的表現,由 此帶動組織革新,促進遠景實現,並能有效的完成組織目標。心理契約與 領導風格都在今日企業組織的成敗與否的因素上佔了不少份量,皆有著舉 足輕重的影響;然而兩者間存在的關係為何?以及目前國內尚未針對學校 領導行為與心理契約相互關係進一步實證研究。有鑑於此,校長轉型領導 與心理契約實踐之關係,是一個非常值得關切的議題,是為本研究的第三 個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歸納出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歸納出本研究之目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