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relno=11(2010/11/23 瀏覽)

2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3326&CtUnit=955&BaseDSD=7&mp=1

(2010/11/23 瀏覽)

3 民國九十七年(2008)平均就業人數為 1,040 萬 3 千人(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提要分析,2008)

4 攤販從業員工人數除以平均就業人數

2

色,在經濟上,攤販與夜市屬於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的型態,更能直 接反映當時社會經濟的現象(夏鑄九、王志弘,1999)。台灣目前攤販其實應被 視為一種就業機會,而不單純只是貧窮人口的謀生策略。早期攤販較單純的是一 種城鄉移民的生存策略,吸納了農村進入都市的剩餘勞動力,而現在攤販的從業 者其實是不同階層的人口在個別特定就業生涯中偶合相同的一種生產方式(戴伯 芬,1993)。而在社會脈絡上,攤販與夜市漸漸的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動、

休閒遊憩的重要場所,在台灣許多都市中的攤販與夜市往往成為一個觀光的據 點,在生活上除了基本的消費之外,並且兼顧了休閒與觀光的意義(郭維倫,2003)

從上述文獻,可見夜市與攤販在台灣社會中,在經濟、觀光、生產等各方的 重要性。而攤販為夜市內的重要主體,為各地夜市文化增添風采,是台灣夜市得 以馳名中外的重要功臣,然而夜市攤販為求養家溫飽、以賺取利潤為最大考量,

展現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及行為,其高度的移動性,最是顯而易見。某些夜市攤販 需每週巡迴、移動於不同地方的大小夜市。在白天,有的仍需在大街小巷中穿梭,

沿街叫賣,辛勤工作,充分代表台灣庶民生活的一環。

然而,如何進行最有效率的擺攤移動以賺取最大利潤,勢必會影響攤販擺攤 地點、批貨備貨的選擇。而所謂最有效率的移動,僅能以距離視之嗎?且每一攤 販移動路徑必不相同,影響攤販移動背後的真實因素到底為何?

所以本研究選取了台南市花園夜市的攤販為研究對象,不僅因台南市為台灣 歷史開發較早之地,夜市發展的歷史甚久5。而從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九十七年(2008)

的『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中,南部地區6攤販的攤位數就佔了全國的三成以上7, 其所佔比例高於中部及東部地區。而在台南市夜市名冊(南市府市管課,2006b)

十七處的夜市中8,以花園夜市所占面積最大,面積約八千坪,約有二、三百家攤 販在此營業,可說是目前(2010 年)台南市攤販數最多的夜市9。而花園夜市每週 四、六、日營業,使得攤販每週至少需在此擺攤兩次以上,多於台南市其他相同 類型的夜市,更有報導冠以『北士林、南花園10』的稱號,是近幾年來,名氣相當 響亮的夜市。

而過去已有許多以士林夜市為例,進行各方面的研究,如探討夜市與國家的 關係(余舜德,1996)、政策管理(林惠華,2002)、空間規劃(侯靜華,1987)、

5 台南市最早的夜市為 Sakariba,成立於 1930 年代日治時期(余舜德、周耿生,2004)。

6 南部地區涵蓋: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臺南縣、高雄市、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

7 南部地區攤販的攤位數為 96,522 攤,全國攤位數為 309,154 攤(攤販經營概況調查,2008)。

8 依『台南市夜市名冊』(南市府市管課,2006b)資料顯示,台南市安南區有 6 處夜市,北區有 4 處,南區有 3 處,東區有 2 處夜市,中西區、安平區各有 1 處夜市,總計 17 處夜市,詳見附錄一。

9 詳見附錄一之整理及筆者第二章的調查結果。

10 http://blog.yam.com/tvbsfood/article/12692751(2009/09/06 瀏覽)

3

顧客滿意度(郭嘉倫,2004)、租金研究(邱士銘,2005)等。而士林夜市屬於每 天營業,為商店街再加上流動攤販的『沿街型夜市』型態,其空間範圍並無明顯 界線,並與街道相依附。與花園夜市每週只營業三天,營業當日就有約三百家以 上的流動攤販聚集在此一固定空地所形成的『塊狀型夜市』不同,所以本研究試 圖以花園夜市及其攤販為研究對象,從中瞭解不同的夜市類型,如與沿街型的士 林夜市相比,呈現出哪些方面的差異?

而過去對攤販活動的研究,從實證的角度切入已不能解釋攤販的行為(戴伯 芬,1993)。不然即是對攤販研究停留在國家管理的立場,視攤販為都市之瘤。

戴伯芬(1993)曾以歷史性的角度切入,來瞭解攤販活動背後的歷史、社會結構,

以理解攤販行為;徐旭誠(1996)曾對趕集性夜市的攤販進行研究,瞭解其分布 及巡迴的路線,建立其分類指標,但對於背後影響其移動、巡迴的選擇少有著墨。

而過去的研究也發現,攤販被理解為一整體概念,經營活動的內容卻可能差異甚 大,攤販的概念同時包含了諸多不同行業的商業活動,也牽涉許多不同的經濟產 銷體系;攤販內部高度的異質性,在其生產方式、產銷體系、勞動過程可能並不 擁有類似的特質,但卻被定義成為一個集體、概括的概念;攤販異質性的展現,

除了在經濟活動上呈現諸多樣貌,同時也反應在地理空間上的巨大差異(卓立寰,

2004),從上述文獻得知,攤販間的異質性必會影響其擺攤移動,然而,到底是 什麼因素影響其擺攤移動?

二、研究目的

所以本研究針對台南市花園夜市的攤販進行研究,希望可以瞭解到底是什麼 因素影響了花園夜市此類塊狀型夜市攤販的移動。而過去的研究多將攤販視為一 整體,忽略其異質性。攤販活動的維持同時還必須仰賴由攤販們的流動潛力所連 結起來的網絡,主要是基於一種攤販之間彼此交易和批發的關係而發展的(卓立 寰,2004)。所以從過去的研究可發現,攤販間的社會關係會影響其流動的潛力,

且攤販內部高度的異質性並不能像過去研究一樣視為單一。所以本研究欲先瞭解 花園夜市的緣起、組成與空間配置,以對研究區有一深入的理解,並對夜市內攤 販進行分類,避免過去將攤販視為單一的研究立場,並從中獲得花園夜市攤販類 型有哪些?並與過去研究者對沿街型夜市攤販類型,空間配置等,做一研究結果 的對應。

再透過時間地理學來蒐集不同類型攤販的移動路徑,以瞭解不同類型攤販所 遭遇的三大限制有何異同,而以攤販背後的社會關係運作而成的社會資本,加以 解釋社會資本如何影響其擺攤移動,而非僅從時間地理學中三大限制的觀點看 待。所以本研究欲達成的目的如下:

4

(一) 瞭解花園夜市攤販類型、空間配置及花園夜市的運作情形與規範

(二) 分析花園夜市各類型攤販移動路徑的差異及其限制

(三) 解釋社會資本如何影響各類型攤販的移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