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概念

本研究採用時間地理學及社會資本作為研究概念。攤販為求生存、賺取利潤,

所展現出的移動最顯而易見,而時間地理學因涉及人類活動在時空的移動路徑及 所遭遇的限制,所以可作為調查不同類型攤販移動的研究途徑。而後再以社會資 本來解釋攤販為何如此移動。由於地理學界對社會資本的應用傾向將社會資本定 義為因合作關係所增加的經濟效益(Gertler,2000),攤販移動的安排與擺攤的計 畫有部分因為利潤的考量,如何因社會關係而增加其利潤,使其進行最有效率的 移動;每位攤販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必不相同,攤販為排除其遭遇的時空限制以 完成其擺攤,如何在其關係網絡中,動員其社會資本減少其擺攤成本?所以欲以 社會資本的概念加強對攤販移動路徑與限制的解釋,欲達研究目的,以下對『時 間地理學』及『社會資本』進行探討:

一、時間地理學(time geography)

由瑞典地理學家 Torsten Hägerstrand 在 1970 年代所提出的研究方法。時間地 理學強調事件發生順序的連續性和相關性,由於事件的發生必定具備一定的時空 條件,事件的結果因而受到其地域化的影響(Hägerstrand,1976,1984)。從時間 地理學的角度,個人或社會群體的行動與生涯,可看成是在時間(垂直軸)和空 間(張開成平面之兩軸)所構成的三維座標系中,一生的生命路徑(life-path)可 以劃分為每日路徑,每週路徑和每年路徑,並在地理上表現出來。基本理論框架 用下圖 1-4-1 表示:

圖 1-4-1 T. Hägerstrand 時間地理學模型 路徑(path)、停留點(station)、束(bundle)

資料來源:D.N.Parkes&N. J.Thrift:Times Spaces and Places A Chronogeographic perspective,p250

時間和空間是個人用來實現事物和計畫時所取用的資源,假定存活下去是個 體的動機,成套的可能行動受到他人、文化和法律規範限制。因此生命路徑被困 在(空間—結構的)限制網裡,這些限制有來自生理和物質的必然性,有來自私 人和共同決定,包括:能力限制、結合限制、權威限制,以各種方式交互作用。

能力限制(capability constraints):因人的生理構造而對個人活動造成限制,

18

有些是時間主導,如睡眠、飲食,有些由距離主導,如交通工具的取得。因個人 的生理能力或所能利用的設施使其活動受到限制。能力限制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 的生活地位(Hägerstrand,1970),同時又決定了個人的時空稜柱,稜柱包含一組 可能的時空路徑,這些路徑經過一系列可進入的站位(駐所),如農場、工廠、學 校和商店。

結合限制(coupling constraints):決定何時、何地、用多長時間,個人與他 人、工具、材料相結合來進行生產、交易和消費。為達成某目的,必須在一定時 間點上和其他人、事、物、工具互動,以完成活動目的。好幾條路徑的群集稱為

『叢束』(bundle)。

權威限制(authority constraints):以階層性的範域(domain)形式出現,指 某些時空領域之可接近與否的權力問題,即個人或群體控制下的時空實體,其可 及性受到權力運作保障。包括習慣、法令規定、經濟條件、社會文化、權力關係 等..

這些限制以各種方式交互作用。三種限制確定了一系列的可能性界線,標誌 著個人或團體實現特定事件時可利用的路徑。這些界線對應於一種基本的、逐漸 形成的『邏輯』或『架構』(Carlstein,1982)。Giddens 認為其呈現的時空路徑,

是由兩個不同系統交互作用的結果,一為時間,一為空間。具有支配性的時間基 礎伴隨個體的能力限制,呈現出『時間地理現實(time geographic reality)』,表明 人類存在的物質核心,另一個則是隱含在主體中具有限制性的空間範圍,影響主 體可能或不可能到達的空間場所。

而 Hägerstrand 其後引進了存在現象學中『計畫』(project)的概念,將事件 連結上人為了目標及背後的意義所做的努力。一個計劃包含了人與資源、空間與 時間等要素。如果要完成計劃,就必須克服環境裡的各種限制。當我們了解個體 時空路徑背後的限制後,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其路徑選擇的目的與意義(Don Parkes

&Nigel Thrift ,1980)。

從上述發現,時間地理學呈現了個體因受能力、結合及權威限制而呈現在時 空中的生命路徑,也連結了個體在路徑中所做的計畫與努力,但仍招致批評,如 Giddens 對時間地理學的批評:認為時間地理學對人主體性的概念是天真且不完全 的;人的行動被他們所追求的計畫引導,但有關於計畫的本質和起源卻未解釋,

而其分析傾向行動與結構的二元性,而只關注身體在時空中移動的限制性質,但 Giddens 認為所有類型的限制卻也是機會,是行動可能達成的方法;而時間地理學 對於其所包含的權力理論很不充分,Torsten Hägerstrand 確實談到『權威制約』的 問題,將這種制約與能力制約及結合制約聯繫在一起。但他對這些問題的闡述既

19

有些含糊,又導致了某種權力的零和觀念,將權力看作是一種對行動施加限制的 根源。反之,如過我們將權力看做是生成性的,那麼 Torsten Hägerstrand 談到的『制 約』就都成了孕育且維持支配結構的模態。

但 Giddens 亦認為 Torsten Hägerstrand 的時間地理學證明了在研究人類行為 時,分析時空的組織安排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對『位置』概念提出了一種非常有 效的批判。我們不僅要從時間性的角度,也要從空間性的角度,來闡明在場的概 念,即在場和不在場的相互關係,從而提出涉及社會整合和系統整合之間關係的 場所21和在場可得性的概念。

所以從上述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夜市攤販的移動路徑,不僅僅只受限於時 間和空間的制約,亦牽涉此一夜市空間內的人群,其在場和不在場的相互關係所 構織而成的社會互動及場所可得性的概念,亦即其空間可得性,空間進入背後社 會關係的影響,是否得以進入花園夜市此一空間擺攤或是造成阻礙。

移動路徑的呈現,不僅僅只有能力、結合、權威限制的影響,亦有其社會關 係互動下,對其移動路徑非理性的安排。所以女性主義地理學家 Rose(1993)認 為時間地理學忽略女性的經驗,而 Dyck(1990)關於母職的研究表明了空間社會 建構的重要性,能夠展示出路徑如何在空間中如何生產與被生產(Johnston, Gregory, Smith, 2000:P832)。所以在本研究中,若只應用時間地理學中的路徑和限制的概 念,未能完整解釋攤販的移動路徑,亦將移動路徑的呈現看做是對攤販行動背後 時空制約下的結果,而忽略攤販背後社會的關係性,對其空間移動的影響,所以 本研究欲再加入社會資本的概念,以期能完整解釋攤販的移動。

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的定義相當多元,不同學界對社會資本就有不同的定義。簡言之,

可說是經由社會關係所得到的資本,以下擬就社會資本的定義、內涵等進行探討。

最早提出『社會資本』概念的為法國社會學家 Pierre Bourdieu,從階級(class)

和關係網絡(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來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真實或潛 在資源的總和,而這種資源是源自於擁有一種長期穩定的網絡關係,它是成員之 間集體擁有的資本,且可以讓內部成員去取用,而所謂的『取用』可以發生在各 種不同的行為和場合』(Bourdieu, 1986:248-249)。社會資本和其他型態的資本存 有密切關係。人們擁有不同數量的社會資本,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視其所能有 效動員關係網絡的幅度,另一則是該網絡成員們所擁有的其他型態資本數量,包 括經濟(economic)、文化(cultural)和象徵(symbolic)資本。簡言之,他認為 網絡內的關係可視為促成不同型態資本間轉化的動力。同時 Bourdieu 也間接強調

21 場所:是指利用空間來為互動提供各種場景。

20

社會資本是一種理性的投資,尤其是當行動者無法藉由經濟資本以獲得其所需的 東西時,這時對社交的投入或許是可以協助其達成目標的途徑(Bourdieu, 1986:

p252-253)。

Coleman 認為社會資本是被建立在任何一種的社會關係,而這個社會關係是提 供行動資源的。而行動可以是個人或集體,且不論是否有直接的經濟意涵。Coleman

(1990a : 300-324)提出社會資本的內涵,主要包括:

1.信任(trust):社會組織中,成員相互信任的程度。

2.義務與期待(obligations and expectations):個人是否履行應盡的義務,並 期待透過團體獲得資源。

3.潛在信息(information potential):利用已存在的社會關係,作為獲取資訊 的手段。

4.規範與有效懲罰(norms and effective sanctions):依集體利益行事的規範,

在此規範下個人犧牲小我,已完成社會大我的集體利益。

5.權威關係(authority relations):藉由行動者間控制權的轉讓,集中於某人 身上的權威,可增加社會總資本。

Putnam 的社會資本乃是指『社會組織內能夠促成合作以至於增進社會效率的 要素,例如信任(trust)、規範(norms)和網絡(networks)』( Putnam,1993:167 )。

信任是指人際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或社會信任(social trust);規範主要指吾 人所謂的互惠觀念(norms of reciprocity)或回報(return);網絡則關注在自願性 的民間社團(voluntary associations)(Putnam,1993)。

Lin(2001)則指出社會資本具有回報(return)的概念,是一種對嵌入在網絡 資源的投資。行動者透過社會網絡取得社會資本,以促進目的性行動。

從上所述,可以發現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資源,能以不同的形式鑲嵌於關係 網絡中,端視關係網絡中的人們如何去獲取或維護。

而Nahapiet和Ghoshal(1998)則說明了社會資本的形成,要依附在網絡連結 關係而生,是行動者在長期互動下所發展出來的關係22。社會資本是組織提供內部 成員認同與凝聚意識的資源,當群體內所有個體對事物的解釋與看法愈一致、有 助於溝通,進而產生較高的社會資本,所以社會資本也可經由人際網絡變成實際

而Nahapiet和Ghoshal(1998)則說明了社會資本的形成,要依附在網絡連結 關係而生,是行動者在長期互動下所發展出來的關係22。社會資本是組織提供內部 成員認同與凝聚意識的資源,當群體內所有個體對事物的解釋與看法愈一致、有 助於溝通,進而產生較高的社會資本,所以社會資本也可經由人際網絡變成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