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探 討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且 探究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的關係,最後依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建議 給學校老師和家長作為參考。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確 立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目前的台灣社會,大部分人的學習過程多為將來進入職場做準備,其生涯發 展自然也就和職業生涯息息相關。中國人有句俗諺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 郎」,從這句老祖宗的話語,我們可以就看得出,自古以來,職業生涯的選擇,

一直都是人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現代社會已走入兩性平權的時代,不論男女皆 投入就業市場,因此,職業興趣的探討對現代男女來說,都是一個重要議題。

早期的台灣,屬於農業社會,由於家庭及社會分工的需要,男女角色涇渭分 明,男孩跟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責任,父母透過不同的教 導方式,期望型塑男孩和女孩「正確」的樣態,以符合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此 種期待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許多刻板印象、性別差異。例如:父母教導男孩要勇敢、

獨立自主、有淚不輕彈;教導女孩要溫柔婉約、照料家庭,並形成男主外女主內 的性別分工(陳怡如,2007)。

隨著工商業發展,經濟快速成長、社會變遷、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工作型態 的改變及雙薪家庭增加,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

現代社會工作型態及性質與以前不同,許多費力的工作有機器代勞,專業性、服 務性的工作增加,女性投入工作職場的比例漸漸升高,現代家庭型態多為小家 庭,單親家庭也不在少數,家庭型態的轉變使得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和職責越來越

庭,未必會有幫助(李美枝,1981;徐西森,2003)。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即使性別刻板印象賦予男孩和女孩不同 的外顯特質,但仍可在男孩身上找到沉靜、心思細膩等特徵,社會上也不乏獨立、

冨競爭性的女孩。面對多元化、女性自主意識高張的現代社會,若過分固著於傳 統的性別角色及既定的角色認同,對於個體的發展可能有不利的影響,使潛能的 發展受到壓抑。在傳統且單一的性別角色標準中,也容易引起心理衝突以及社會 適應的困擾,突破傳統的性別角色,較易維持心理的健康(賴美秀,1993)。

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型塑合適的性別角色特質,使其適應社會的快速 變遷,是當今的重要課題之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即將邁入身心急遽成長的青春 狂飆期,在個體發展上最具關鍵性,在教育上也最有可塑性,若能掌握目前國小 中高年級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現況及差異,將能適時提供學童適當的課程及幫助

(白博仁,1999),因此,了解目前國小學童的性別角色類型現況為本研究的動 機之一。

許多人認為對小學生談論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言之過早,但許多家長從孩子 上幼稚園起,就開始為孩子規劃生活,說是為孩子將來鋪路,「我的志願」也常 常出現在國小的作文題目中(徐孟弘,1995),究竟對小學生談論職業興趣是否 真的太早?等到孩子們將要進入就業市場,才和他們談論有關職業的問題會不會 太晚呢?

國外學者 Gottfredson(1981)的研究顯示,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建構了與 大人相似的工作聲望水準,Herr 和 Cramer(1992)也指出,國小六年級的學童 在工作的領域已經做了暫時性的確定,國內學者葉晏吟(2002)在他的研究中發 現國小二年級學童的職業偏好與性別有顯著關聯,蔡雅惠(2002)的研究顯示了 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國小學童職業興趣的相關性,張韶砡(2009)針對國小四、

五、六年級學童的研究更顯示,早在國小階段,女學童科學生涯興趣便低於男學 童。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與孩子談論未來職業愈早愈好,不僅能幫 助兒童了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能使兒童對不同職業有更開放的態度,減少職業

刻板印象。

近年來,教育部將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列為重大議題,確認一至 九年級學生應具備生涯發展核心能力,並持續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其實,個人之 職業生涯發展與其性別角色觀息息相關。在美國社會中,國小階段學童受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影響,已經開始相信閱讀、美術和音樂是女生的專長,數學、體育和 機械科目比較適合男生,這個迷思除了造成男女學生對不同科目選讀興趣之明顯 差異,人們依此迷思選讀不同科系的結果,更進而造成職業性別失衡的現象,歐 洲也有這樣的情形,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其實,女性生涯發展不如男性的原因包 含有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小學階段是去除這些不利因素的最佳時 機,有助於學生的生涯發展(徐孟弘,1995;Kipp, 2010)。

除了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國小學童亦會根據自己的社會階層來對自己將來的 職業進行界定,放棄與自己家庭社經地位相差較大的工作。以學者 Super 與 Ginzerberg 的職業發展階段來看,國小四年級即將進入職業發展的興趣期,六年 級學童處於興趣期與能力期的過渡階段,皆是發展職業興趣的關鍵時刻(吳芝 儀,2000;余鑑,1999;張添洲,2007),若能掌握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職業 興趣的現況及差異,將能適時提供學童適當的課程及幫助,讓孩子儘可能由興 趣、抱負和能力的角度來思考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工作,因此,了解目前國小學 童職業興趣現況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國外學者 Bem(1981)、Martin 和 Halverson(1981)認為兒童在進行自我性 別角色的社會化時,受所屬社會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觀點影響,會發展出符合該 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行為表現和人格特質。然而,這些性別角色標準同時侷 限了男性與女性的行為發展。其實,人類的性別角色人格特質,未必男女二分,

除了各自擁有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也有可能兩者兼具(Bem, 1974),國內 的研究指出,兼具高度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的人,亦即兩性化類型的人,具 有較佳的自尊、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和人際關係(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

Joenssons & Carlsson, 2000),由於人際關係和創造力為影響事業發展及職業生 涯的重要因素(李美枝,1981;余嬪,1982),因此,人際關係與創造力較佳的 兩性化個體,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上應會更具優勢。

國外學者 Chusmir 的研究發現,選擇非傳統職業(例如高科技產業)的女性,

通常具有男性化特質(徐西森,2003)。國內學者柯秋月(1993)的研究顯示,

性別角色特質越偏向男性化的女學生,其選擇傳統男性職業的比例也較高,雖然 二者的研究皆未提及「兩性化」類型,實際上,這些選擇男性職業(醫生、建築 師、高科技產業等)的受試者女性化特質未必較低,很有可能是兩者兼備的兩性 化類型。職業興趣奠基於兒童時期,因此,國小階段的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 之探討,有其重要性。Gottfredson(1981)即指出,除了生理性別外,性別角色 亦是影響兒童職業偏好的重要因素。張韶砡(2009)的研究亦發現性別角色之兩 性化類型與國小學童科學生涯興趣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國內學者柯秋月(1993)

的研究對象為女學生,男學生的性別角色特質與職業傾向並未多做探討,張韶砡

(2009)的研究僅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特質、類型與科學生涯興趣的關係,並 未談及其他方面的職業興趣,殊為可惜。其他針對國小學童的研究則較少探討性 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的相關性。

若能針對國小學童,進行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探討,或許能找出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對國小學童生涯發展及性別平等教育之著力點,除了避免學 童因性別刻板印象侷限自身性別角色特質的發展,更能透過不同的教育方案,讓 學童能更進一步培養及發掘廣泛的職業興趣,以增加將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可能 性。因此,研究者希望深入了解此二者之間的關連,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由於上述動機,因此研究者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進行 瞭解,進而探討不同背景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差異,以及性別角 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關係,並整理歸納相關的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 學校老師及家長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