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吳宗立博士. 高雄市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 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楊靜芬 撰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 月 28 日.

(2)

(3) 謝 詞 時間過得很快,隨著論文口試的落幕,研究所的生活也接近尾聲,兩年多的 學習生涯,是我送給自己的美好禮物,雖然一邊工作一邊唸書真的有點辛苦,不 過心裡卻有著滿滿的充實和感動。 感謝指導教授吳宗立老師,在行政與教學工作繁忙之際,仍然不間斷的關 心、叮嚀與鼓勵。從題目的決定、文獻探討的方式、量表的修訂、資料的分析到 結論的撰寫,老師都悉心指導,為學生釐清概念、解決苦思的疑惑和瓶頸,並給 予精準的建議。能當老師的學生,是一種福氣! 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林進財教授與吳根明教授,兩位老師的提點與修正建 議,讓學生獲益良多,也使論文內容更加完備。郭隆興教授以及教育先進們在問 卷編製上給予具體修改建議,許多朋友協助問卷的發放與回收,在此向大家表達 誠摯的感謝之意。 感謝紋瑤、怡菁、怡慧和芝妘等同窗好友一路相陪,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 一起討論、一起挑燈夜戰,彼此提醒並互相加油打氣。感謝學年同事麗娟、宜芬 和惠婷的體貼,在工作與求學兩頭忙碌的過程中,難免有思慮不周全或疏忽之 處,同仁適時的提醒,使我能夠兩面兼顧,全力以赴。 感謝母親兩年多來的支持與照料、寵惠的包容與陪伴、士賢和怡萱的協助, 以及惠閔的體諒,家人的照顧和付出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盡全力完成論文。最 後,謹將這篇論文獻給天上的父親,父親認真努力的做事態度,一直是我工作與 求學的最佳典範。 懷著感恩的心,再次真誠的感謝在這段日子裡,每一位關心和協助我的貴 人,願與大家分享我的耕耘成果與喜悅。. 靜芬 謹誌 102.01.

(4) 高雄市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以及兩者的關係, 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之「國小學童性別角色與職業興趣關係之調查問卷」作 為資料蒐集的工具,並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和 六年級學童,採分層叢集抽樣方法,獲得有效問卷 895 份,並將蒐集之資料以 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積差相 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獲取研究結果。經統計分 析,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現況以兩性化者較多。影響學童性別角色發展的人主 要是母親,其次為父親。 二、國小學童對藝術型、研究型職業之興趣較高,對實際型職業之興趣較低;影 響職業興趣因素主要為個人特質,其次為性別,家長的看法亦佔有重要地位。 三、女童較男童傾向「兩性化」和「女性化」,男童較女童傾向「男性化」及「未 分化」;老大比中間子女更為「兩性化」,最小子女比獨生子女更為「女性 化」 ,中間子女較老大傾向「未分化」 ;家庭經濟小康者較家庭經濟普通者傾 向「兩性化」。 四、四年級學童在多數職業類型都較六年級有興趣;男童對「實際型」 、 「研究型」 、 「企業型」職業比女童更有興趣,女童對「藝術型」 、 「社會型」職業比男童 更有興趣;手足男生比例越高,學童對實際型職業越有興趣,女生比例越高, 學童對藝術型職業越有興趣。 五、 「兩性化」性別角色類型與「研究型」 「藝術型」 、 「社會型」 、 「企業型」 、 「事 務型」等五種職業興趣關係較為密切。 六、性別角色類型對職業興趣各類型皆有明顯影響,其中以「兩性化」之傾向對 職業興趣各類型的影響較大。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家長以及未來研究之 I.

(5) 參考。. 關鍵字: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職業興趣. II.

(6) A Study mad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Gender Roles and Occupational Interes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cur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gender roles and occpational interes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and “Questionaire for the curent situ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s of gender roles and occpational interes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data in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The subjects recruited in the study were fourth graders and sixth graders studying at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ity, where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and a total of 89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therewith. Then,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ion Momen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those collected data and to obtain versified results as the findings of furthe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type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gender roles is more androgynous. Mother is the primary factor to the influence on these school children’s developments of gender roles, and father is regarded as the second factor.. 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artistic type and research types of ocupations, while less interested in actual types of occupations; the factors to the influence on the occupational interests are mainly personal qualities, followed by gender; the viewpoints of parents also play a cirtical role.. 3. Girls are more oriented in "androgynous" and "feminine" than boys, while boys are more oriented in “masculine" and "undifferentiated" than girls; the eldest child is more "androgynous" than other children ranked in the middle; the youngest child is more III.

(7) "feminine" than the only child; those ranked in the middle are more "undifferentiated" than the eldest one; children living in moderately prosperous conditions are more "androgynous" than those in common status.. 4. The 4th-grader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most occupational types than the 6 th-graders; boy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actual" type, “research" type, “entrepreneurial” type of occupations than girls, while the girl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artistic", "social" types of occupations than boys;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brothers, the more interests the schooling children have in the actual type of occupation;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girls, the more interests the school children have in the artistic type of occupation.. 5. The type of gender role as "androgynous" is connected more with the interests in five types of occupations, “research” type, "artistic" type, "social" type, "enterprise" type and "transactional" type.. 6. The type of gender role has obvious influences on versified types of occupational interests, wherein the tendency to be "androgynous" has greater impacts on the various types of occupational interests.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in the study herein for references of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s..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ypes of gender roles, occupational interests. IV.

(8) 目 次 論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目. 次. -------------------------------------------------------------------------------------. V. 表. 次. ------------------------------------------------------------------------------------- VII. 圖. 次. -------------------------------------------------------------------------------------. X. 第 一 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性別角色類型之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職業興趣之理論基礎------------------------------------------------. 29. 第三節 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41.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7. 第五節 研究程序與步驟------------------------------------------------------.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0.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分析--------------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差異. V. 81.

(9) 分析-------------------------------------------------------------------------------. 89. 第三節 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分析--------------- 103 第四節 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對職業興趣之預測情形--------------- 10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0. 第 五 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27 第二節 結論--------------------------------------------------------------------- 134 第三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 141 一、中文文獻--------------------------------------------------------------------- 141 二、英文文獻--------------------------------------------------------------------- 147. 附. 錄. ------------------------------------------------------------------------------------- 15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51 附錄二 專家意見彙整表------------------------------------------------------ 166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174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78. VI.

(10) 表 次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對性別角色的定義----------------------------------------. 11. 表 2-2. 兒童性別角色量表層面一覽表-------------------------------------------. 26. 表 2-3. 性別角色內涵層面分析表-------------------------------------------------. 27. 表 2-4. Holland 職業興趣類型論的個人特質與職業環境---------------------. 36. 表 2-5. 國內國中小職業興趣測量工具一覽表----------------------------------. 38. 表 2-6. 性別角色類型之相關研究-------------------------------------------------. 41. 表 2-7. 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 49. 表 2-8. 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相關研究-------------------------------------. 57. 表 3-1. 研究樣本抽樣統計表-------------------------------------------------------. 63. 表 3-2. 問卷發送與回收統計表----------------------------------------------------. 64. 表 3-3. 有效樣本之背景變項分析-------------------------------------------------. 65. 表 3-4. 內容效度評析之學者專家及教師名單----------------------------------. 69. 表 3-5. 性別角色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1. 表 3-6. 職業興趣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72. 表 3-7. 性別角色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4. 表 3-8. 職業興趣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76. 表 3-9. 性別角色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7. 表 3-10. 職業興趣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77. 表 4-1. 性別角色特質各層面摘要表----------------------------------------------. 82. 表 4-2. 性別角色特質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83. 表 4-3.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摘要表----------------------------------------------. 84. 表 4-4. 影響性別角色發展的因素複選題摘要表-------------------------------. 84. 表 4-5. 職業興趣各層面摘要表----------------------------------------------------. 85. 表 4-6. 職業興趣各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87. 表 4-7. 影響職業興趣發展的因素複選題摘要表-------------------------------. 88. VII.

(11) 表 4-8.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89. 表 4-9.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90. 表 4-10. 不同家庭型態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91. 表 4-11. 不同出生序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92. 表 4-12. 不同手足男女比例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93. 表 4-13.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國小學童之性別角色類型卡方考驗摘要表----. 94. 表 4-14.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95. 表 4-15. 不同性別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 t 考驗摘要表-----------. 96. 表 4-16. 不同家庭型態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單因子變異數摘 要表----------------------------------------------------------------------------. 表 4-17. 不同出生序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單因子變異數摘要 表-------------------------------------------------------------------------------. 表 4-18. 98. 99. 不同手足男女比例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單因子變異 數摘要表---------------------------------------------------------------------- 100. 表 4-19.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國小學童之職業興趣各層面差異單因子變異 數摘要表---------------------------------------------------------------------- 102. 表 4-20. 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積差相關摘要表------------- 103. 表 4-21.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實際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4. 表 4-22.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研究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23.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藝術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24.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社會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7. 表 4-25.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企業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8. VIII.

(12) 表 4-26. 性別角色類型各層面預測職業興趣「事務型」層面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27. 性別角色類型現況綜合彙整表------------------------------------------- 110. 表 4-28. 職業興趣現況綜合彙整表------------------------------------------------- 112. 表 4-29.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性別角色類型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14. 表 4-30.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職業興趣之差異綜合摘要表------------- 118. 表 4-31. 性別角色類型對職業興趣預測情形之逐步多元迴歸綜合摘要表. IX. 123.

(13) 圖 次 圖 2-1. 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 24. 圖 2-2. Holland 的職業興趣六角形模式------------------------------------------. 3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60. 圖 3-2. 研究實施程序圖-------------------------------------------------------------. 78. 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探 討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是否有顯著差異,並且 探究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的關係,最後依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建議 給學校老師和家長作為參考。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確 立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目前的台灣社會,大部分人的學習過程多為將來進入職場做準備,其生涯發 展自然也就和職業生涯息息相關。中國人有句俗諺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 郎」,從這句老祖宗的話語,我們可以就看得出,自古以來,職業生涯的選擇, 一直都是人們生命中重要的課題。現代社會已走入兩性平權的時代,不論男女皆 投入就業市場,因此,職業興趣的探討對現代男女來說,都是一個重要議題。 早期的台灣,屬於農業社會,由於家庭及社會分工的需要,男女角色涇渭分 明,男孩跟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責任,父母透過不同的教 導方式,期望型塑男孩和女孩「正確」的樣態,以符合社會的性別角色期待。此 種期待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許多刻板印象、性別差異。例如:父母教導男孩要勇敢、 獨立自主、有淚不輕彈;教導女孩要溫柔婉約、照料家庭,並形成男主外女主內 的性別分工(陳怡如,2007)。 隨著工商業發展,經濟快速成長、社會變遷、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工作型態 的改變及雙薪家庭增加,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 現代社會工作型態及性質與以前不同,許多費力的工作有機器代勞,專業性、服 務性的工作增加,女性投入工作職場的比例漸漸升高,現代家庭型態多為小家 庭,單親家庭也不在少數,家庭型態的轉變使得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和職責越來越 接近,若父母仍執意型塑孩子刻板的性別角色特質,對孩子適應將來的社會與家. 1.

(15) 庭,未必會有幫助(李美枝,1981;徐西森,2003)。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即使性別刻板印象賦予男孩和女孩不同 的外顯特質,但仍可在男孩身上找到沉靜、心思細膩等特徵,社會上也不乏獨立、 冨競爭性的女孩。面對多元化、女性自主意識高張的現代社會,若過分固著於傳 統的性別角色及既定的角色認同,對於個體的發展可能有不利的影響,使潛能的 發展受到壓抑。在傳統且單一的性別角色標準中,也容易引起心理衝突以及社會 適應的困擾,突破傳統的性別角色,較易維持心理的健康(賴美秀,1993)。 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型塑合適的性別角色特質,使其適應社會的快速 變遷,是當今的重要課題之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即將邁入身心急遽成長的青春 狂飆期,在個體發展上最具關鍵性,在教育上也最有可塑性,若能掌握目前國小 中高年級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現況及差異,將能適時提供學童適當的課程及幫助 (白博仁,1999),因此,了解目前國小學童的性別角色類型現況為本研究的動 機之一。 許多人認為對小學生談論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言之過早,但許多家長從孩子 上幼稚園起,就開始為孩子規劃生活,說是為孩子將來鋪路,「我的志願」也常 常出現在國小的作文題目中(徐孟弘,1995),究竟對小學生談論職業興趣是否 真的太早?等到孩子們將要進入就業市場,才和他們談論有關職業的問題會不會 太晚呢? 國外學者 Gottfredson(1981)的研究顯示,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建構了與 大人相似的工作聲望水準,Herr 和 Cramer(1992)也指出,國小六年級的學童 在工作的領域已經做了暫時性的確定,國內學者葉晏吟(2002)在他的研究中發 現國小二年級學童的職業偏好與性別有顯著關聯,蔡雅惠(2002)的研究顯示了 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國小學童職業興趣的相關性,張韶砡(2009)針對國小四、 五、六年級學童的研究更顯示,早在國小階段,女學童科學生涯興趣便低於男學 童。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與孩子談論未來職業愈早愈好,不僅能幫 助兒童了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能使兒童對不同職業有更開放的態度,減少職業 2.

(16) 刻板印象。 近年來,教育部將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列為重大議題,確認一至 九年級學生應具備生涯發展核心能力,並持續推動性別平等教育。其實,個人之 職業生涯發展與其性別角色觀息息相關。在美國社會中,國小階段學童受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影響,已經開始相信閱讀、美術和音樂是女生的專長,數學、體育和 機械科目比較適合男生,這個迷思除了造成男女學生對不同科目選讀興趣之明顯 差異,人們依此迷思選讀不同科系的結果,更進而造成職業性別失衡的現象,歐 洲也有這樣的情形,台灣自然也不例外。其實,女性生涯發展不如男性的原因包 含有生理、心理與社會三方面的因素,小學階段是去除這些不利因素的最佳時 機,有助於學生的生涯發展(徐孟弘,1995;Kipp, 2010)。 除了職業性別刻板印象,國小學童亦會根據自己的社會階層來對自己將來的 職業進行界定,放棄與自己家庭社經地位相差較大的工作。以學者 Super 與 Ginzerberg 的職業發展階段來看,國小四年級即將進入職業發展的興趣期,六年 級學童處於興趣期與能力期的過渡階段,皆是發展職業興趣的關鍵時刻(吳芝 儀,2000;余鑑,1999;張添洲,2007),若能掌握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職業 興趣的現況及差異,將能適時提供學童適當的課程及幫助,讓孩子儘可能由興 趣、抱負和能力的角度來思考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工作,因此,了解目前國小學 童職業興趣現況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國外學者 Bem(1981) 、Martin 和 Halverson(1981)認為兒童在進行自我性 別角色的社會化時,受所屬社會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觀點影響,會發展出符合該 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行為表現和人格特質。然而,這些性別角色標準同時侷 限了男性與女性的行為發展。其實,人類的性別角色人格特質,未必男女二分, 除了各自擁有男性化特質和女性化特質,也有可能兩者兼具(Bem, 1974) ,國內 的研究指出,兼具高度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的人,亦即兩性化類型的人,具 有較佳的自尊、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和人際關係(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 , 國外的研究則指出,兩性化的青少年更具社會能力和創造力(Gianakos, 2000;. 3.

(17) Joenssons & Carlsson, 2000),由於人際關係和創造力為影響事業發展及職業生 涯的重要因素(李美枝,1981;余嬪,1982),因此,人際關係與創造力較佳的 兩性化個體,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上應會更具優勢。 國外學者 Chusmir 的研究發現,選擇非傳統職業(例如高科技產業)的女性, 通常具有男性化特質(徐西森,2003)。國內學者柯秋月(1993)的研究顯示, 性別角色特質越偏向男性化的女學生,其選擇傳統男性職業的比例也較高,雖然 二者的研究皆未提及「兩性化」類型,實際上,這些選擇男性職業(醫生、建築 師、高科技產業等)的受試者女性化特質未必較低,很有可能是兩者兼備的兩性 化類型。職業興趣奠基於兒童時期,因此,國小階段的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 之探討,有其重要性。Gottfredson(1981)即指出,除了生理性別外,性別角色 亦是影響兒童職業偏好的重要因素。張韶砡(2009)的研究亦發現性別角色之兩 性化類型與國小學童科學生涯興趣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國內學者柯秋月(1993) 的研究對象為女學生,男學生的性別角色特質與職業傾向並未多做探討,張韶砡 (2009)的研究僅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特質、類型與科學生涯興趣的關係,並 未談及其他方面的職業興趣,殊為可惜。其他針對國小學童的研究則較少探討性 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的相關性。 若能針對國小學童,進行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探討,或許能找出 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對國小學童生涯發展及性別平等教育之著力點,除了避免學 童因性別刻板印象侷限自身性別角色特質的發展,更能透過不同的教育方案,讓 學童能更進一步培養及發掘廣泛的職業興趣,以增加將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可能 性。因此,研究者希望深入了解此二者之間的關連,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由於上述動機,因此研究者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進行 瞭解,進而探討不同背景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差異,以及性別角 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關係,並整理歸納相關的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 學校老師及家長之參考。. 4.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了解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現況。 二、了解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現況。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情形。 六、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對職業興趣之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現況為何? 二、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之差異情形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職業興趣之差異情形為何? 五、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情形為何? 六、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對職業興趣之預測力為何?. 5.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用的名詞意義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加以定義如下:.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的國小學童,是指台灣地區 100 學年度就讀於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 四、六年級的普通班學生,以四年級學生代表中年級,六年級學生代表高年級。. 二、性別角色類型 性別角色為個體在其所處之文化中,依據社會對男女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所 呈現出的典型男性或女性之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性別角色類型為相應於個人性 別的內在心理屬性,依典型男性化特質和典型女性化特質在同一個體上呈現之比 例進行劃分,可分為四類型:「兩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 本研究中,性別角色類型之測量,以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國小學童性別 角色調查量表」中的得分為基準。先分別計算所有受試者男性化特質分數與女性 化特質總分的中位數,再根據這兩個中位數將受試者分為四組。男性化特質得分 與女性化特質得分皆在中位數以上者,為「兩性化」類型;男性化特質得分在中 位數以上,女性化特質小於中位數者,為「男性化」類型;女性化特質得分在中 位數以上,男性化特質小於中位數者,為「女性化」類型;男性化特質得分與女 性化特質得分皆小於中位數者,則為「未分化」類型。. 三、職業興趣 職業興趣是指個人對某些職業活動有愉快的感受,因而有興趣從事該類型職 業,提供自己的勞動與智慧,以獲取報酬的傾向。 本研究中,職業興趣之測量,是以學童在研究者自編「國小學童職業興趣調 查量表」的得分為基準,此量表以 Holland 對職業的分類為依據,將職業興趣 分為六個層面:「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 與「事務型」。在六種職業興趣層面中,得分愈高代表對該類型的職業興趣愈高。 6.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變項做研究範圍之說明,並更 進一步說明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與研究變項上之限制與因應之道。.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變項三方面加以說明如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採問卷調查法,蒐集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資料,並 運用統計技術分析,以探討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現況與關係。.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高雄市 100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為四年級和六年級普通班學童 為研究之母群體,並依學校規模作為分層叢集抽樣之依據。.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變項包括學生個人背景(年級、性別、家庭型態、出生序、手足男 女比例、家庭經濟狀況)、性別角色類型(兩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 與職業興趣(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傳統型)。.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亦從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變項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中的問卷採自陳方式,研究者無法親自進行施測,委由抽樣學校之級任 老師協助,施測環境無法一致;受試者在填答問卷內容時,可能受到當時的情緒、 態度、認知等主觀因素而影響所填答的答案,受試者對於問卷中較敏感之問題, 是否能真正據實並適切做答,皆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之正確性,造成測量上的誤差 存在,此為本研究限制之一。因此,研究者於問卷伊始,即先說明問卷用途及保 7.

(21) 密原則,期能降低受試者之心理防衛,使其能安心做答,將研究限制盡量降低。.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高雄市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和六年級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 研究結果的推論有其侷限,只能推論於高雄地區,無法過度推論至其他地區,此 為本研究限制之二。因此,本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期能兼顧不同規模大小 之學校,使樣本更具代表性。.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學生個人背景變項,包括年級、性別、家庭型態、出生序、手足男 女比例與家庭經濟狀況,係文獻探討分析而得,然影響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 之因素甚多,為彌補背景變項不足之處,研究者針對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二 個變項,分別設計複選題,期能深入探討影響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 發展之原因,收集更多相關現況,使研究更加周延。. 8.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研究國小學童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關係,蒐集相關文獻進行 分析、歸納與整理,以作為本研究問卷編製及結果分析討論之基礎。以下共分為 三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性別角色類型之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職業興趣 之理論基礎;第三節分析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期藉由綜合文獻 探討之所得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第一節. 性別角色類型之理論基礎. 本節就性別的概念、性別角色的定義、性別角色發展相關理論及性別角色類 型的意涵加以探討,分別敘述如下:. 壹、性別的概念 我們一般所說的「性別」包含了兩個部份(張晉芬、林芳玫,2003),一是 性(sex),另一則是性別(gender)。以下先說明性與性別的意涵,再探討兩者 的差異。. 一、性 「性」是生物學領域的詞彙(晏涵文,2011),主要指在身體細胞裡所帶有 的特定染色體。染色體中的第二十三對是性染色體,分別是 XX 染色體(女性) 和 XY 染色體(男性),當人類的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時,XX 染色體或 XY 染色體便主導著個體不同性徵的發展,進入青春期後,第二性徵、生殖系統 的發育更進一步賦予人類繁衍下一代的能力(徐西森,2003)。探討「性」的課 題時,我們通常以人的染色體來做主要依據,先判別一個人是男或是女,再由男 女擁有生殖系統的差異性出發,來探討生理的性別所衍生的相關議題(楊宜憓、 高之梅,2002)。 「性」是與生俱來的,屬於男女生物本源的差別。簡言之,「性」偏重的是 9.

(23) 人的生理層面。. 二、性別 性別受到社會制度與文化的影響(楊幸真,2010b)。在生理性別的基礎下, 人類因所處社會環境、歷史文化、教育涵養與經濟分工不同而對不同性別個體的 外顯行為與社會功能有不同的期待(王雅各,2002),「性別」即透過個體每日 不斷的與各種文化環境互動,向社會所賦予的性別角色學習調整,而打造出來(楊 幸真,2010a;Connell, 2002;West & Zimmerman, 2002)。 「性別」的範型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有驚人的差別,其差異主要是由「人」 或「制度」所建構(黃囇莉,2007;劉泗翰,2011)。簡言之,「性別」偏重的 是人的社會層面。. 三、「性」與「性別」的差異 性和性別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與生俱來;後者 則指男女兩性在行為及性格上的差異,多是由於社會化歷程、社會酬賞、個人出 生背景及旁人期望等社會化因素所造成,非來自天生。我們可以稱前者為生理性 別(或生物性別);稱後者為社會性別(王叢桂,2006;李銀河,2004)。 然而,大多數的人將生理上的「性」與社會上的「性別」混為一談,忽略個 體在人格特質上的差異,認為女孩就該溫柔婉約,男孩就該獨斷強悍。以生理性 別作為區分兩性的基礎,並期望兩性有涇渭分明的性別角色。如此一來,容易塑 成性別刻板化印象,造成性別歧視,並阻礙個體潛能發展與適應(黃囇莉,2007) 。 其實,「性」與「性別」是兩個相當不同的概念,性比性別容易定義,因為大部 分的男性和女性生理差異相當清楚,而性別來自社會化歷程,不同社會對於什麼 是男性或女性的合宜行為,有不同的看法,且看法會隨著時間改變(李淑菁、洪 雅惠,2010),生理的性別不能作為判斷個人性別角色的唯一指標,必須考量社 會文化脈絡下的各種因素。. 10.

(24) 貳、性別角色的定義 性別角色一直是許多學術領域,如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極為關注 的課題,對於「性別角色」一詞的定義亦有多種看法。茲將國內外學者有關性別 角色的定義,整理如表 2-1。. 表 2-1 國內外研究者對性別角色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性別角色定義 李美枝(1992) 性別角色是個體透過自我的行為表現以明示他所歸屬的性別。 蔡文輝(2003) 社會對男女不同的期望和要求。 黃文三(2006) 性別角色是在某一社會文化情境下,對男性或女性行為具有共同認可或接納 的行為模式,包括人格特質、態度、行為、及活動偏好…等。 李. 斌(2009) 性別角色是由文化決定,在社會化過程中,經過長期訓練形成的角色或行為。. 陸偉明(2011) 社會上認為適合某一性別不適合另一性別的分工、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 包含了性別角色期待和性別角色表現。 葉肅科(2011) 男人或女人藉由自我表現行為以凸顯其所屬性別的行為類型或活動模式。 Bem (1974) 提出雙因子理論,認為每個個體同時擁有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質,依據個體擁 有在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的比例多寡,可將性別角色區分為男性化 ( masculinity ) 、 女 性 化 ( feminity ) 、 兩 性 化 ( androgyny ) 、 未 分 化 (undifferentiated)四種類型。 Burr. (1998) 對男人和女人行為舉止的期望。. Leach (2003) 性別角色是一種把特定工作、責任及義務分配給不同性別的人的一種行為模 式,由社會經濟因素所決定,也是由主導我們去做哪些事的規範及價值所決 定,它是動態的、可以改變的。.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 2-1 可知,國內外學者對於性別角色的界定,包含了個人心理行為與社 會建構兩個向度。歸納上述學者的定義後,研究者認為,性別角色為個體在其所 處之文化中,依據社會對男女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所呈現出的典型男性或女性之 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 11.

(25) 參、性別角色發展相關理論 關於性別角色的發展過程,可以從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三種觀點進行探 討,分別敘述如後:. 一、生物學的觀點 強調人的本質由生理和遺傳決定,認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釋一切,且自然 和人性不會改變的看法,可以稱之為本質論(李銀河,2003),生物學的觀點即 屬本質論的觀點。生物學的觀點認為,社會性別是某人的生物與社會組成特性或 「本質」的一部分,將性別差異看作自然演進的趨勢反映,認為社會要平順的發 揮功能,必須強化這些差異。以下從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的理論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生物學 生物學的理論多依據實驗的觀察研究結果歸納而成。曾有實驗發現,如果給 懷孕的母猴注射雄性賀爾蒙,則出生時的小母猴會有性別的問題,除了可能有雄 性的外在生殖器官,而且行為也會像公猴一般;某些實驗也發現,較具攻擊性的 男孩或男人通常有有較多的男性賀爾蒙分泌(Brehm, Kassin, & Fein, 2005);針 對嬰兒的觀察則發現,男嬰較大、肌肉較多、睡得較少、活動力較大且易於吵鬧, 女嬰較小、較早熟、較早說話、對痛也較敏感(葉肅科,2011)。 生物學學者認為,由於男女兩性的染色體、賀爾蒙、性腺、內在生殖系統與 外在生殖系統的差異,致使男女行為有所不同。然而亦有實驗結果認為男性荷爾 蒙的分泌是攻擊行為成功的結果,而非攻擊行為的原因,因此推翻以上某些論 點,雖然生物學有其實驗根據,而且在同一人種當中,男女結構與賀爾蒙比例確 實有明顯差異(Kipp, 2010),但實驗結果卻不宜過度推論。. (二)演化心理學 演化心理學的學者認為,動物與人類行為無法僅以文化或環境因素加以解 釋。為確切了解人類行為,需要針對演化起源進行分析。根據此派學者的說法,. 12.

(26) 人類會本能的試圖確保其基因可傳遞給未來的世代,男人和女人因為生理構造的 不同,因此發展出不同的演化策略與行為模式(Brehm et al., 2005)。由於女人 在生殖的數年間,只能製造少許的卵,因此其最大利益是擔負起照顧其子女的主 要責任,並尋求某個配偶以提供幫助及保護(Buss, 2008),而男人為了與其他 男人競爭以取得和女人的交配機會,發展出競爭性和攻擊行為,所以人類行為的 性別差異是由於女人和男人間的生物差異,兩性由於演化過程的需要,使得男性 主要扮演狩獵戰鬥的角色,進而發展出攻擊等工具性特質;女性因生理特質會懷 孕、照顧孩子,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照顧、溫暖、表達等情感性特質(王叢 桂,2006)。 演化心理學以男女生殖構造的差異,解釋在原始人類社會中,因生存不易、 覓食困難所造成的性別分工,有其可能性。懷孕這項生產必經過程,到目前為止, 也確實僅有女性有機會經歷,但在人類文明中,不同性別者受到的差別待遇並非 僅因生殖因素與養育需要,在提倡控制生育的現代,仍有許多社會以人類之生理 性別差異為由,延伸出許多與生理性別無關的不平等,這些不平等應是由於權力 關係的不對等,而非生理性別的差異。 綜合生物學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流派的生物學理論皆認為男性與女 性的性別角色發展的差異是奠基在生理基礎之上,認為人類受賀爾蒙及演化因素 影響,而發展出男女不同的行為模式與人格特質。然而,性別角色差異乃因賀爾 蒙及演化因素造成之論點,無法解釋不同文化中,男女性別角色典範的驚人差異 (Connell, 2009),若男人為了與其他男人競爭以取得和女人的交配機會,所以 才有競爭性與攻擊性的出現,女人為了照顧孩子,因此發展出情感性特質,那麼 兼具照顧、溫暖特質且強壯具攻擊性的男性及女性,也就是剛柔並濟的性別特質 基因應該更具有演化優勢而被保留下來,這些都不是生物學的觀點所能解釋。人 類行為倘若僅受賀爾蒙及演化因素影響,人類與一般動物的差異亦相距不遠,教 育能發揮的功效也就相當有限,然而目前的人類社會並非如此。除生物因素之 外,人類之行為與性別角色特質應有其他重要影響因素。. 13.

(27) 二、社會學的觀點 社會學的觀點中,Parsons 首先提出性別角色相關看法,然而,其理論由功 能論的角度出發,被許多社會學者認為是為性別不平等提出辯護,衝突論及女性 主義理論即對 Parsons 的看法提出了批評,符號互動論則以微觀的角度為性別角 色提出相關的看法(葉肅科,2011),以下針對此四個理論進行分析探討:. (一)功能論 功能論認為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各個相互關聯的部份會分工合作以 維持穩定(張可婷、黃彥翔、張雅琇,2008)。基於這樣的立論,Parsons 認為 現代社會性別角色之形成源自早期社會中依生理性別差異而形成的性別勞動分 工,女人適合撫養子女、照顧家庭,男人因生理優勢主要擔負打獵和防衛工作。 也因男人的生理優勢與控制食物的能力,使男人擁有統治地位,此種優勢制度化 後,成為一種價值體系(葉肅科,2011)。對於男孩來說,男子氣概的本質是理 性、自信與競爭性等「男性化工具性」特質;對女孩來說,女性特質的本質是養 育、對他人敏銳的察知等「女性化情感性」特質(Connell, 2009)。從功能論的 立場來看,此兩種角色的分工相當合理,且有助於社會的穩定與整合。男人需要 女性情感支持,女人需要男人扶持的看法,更是符合功能學互相依賴的觀念(蔡 文輝,1997)。功能論的學者強調社會的和諧運作及穩定,認為存在於社會的種 種因素都能促進社會穩定,具有重要功能,性別自然也不例外。 功能論重視社會的穩定及各個社會結構的功能,是其優點,然而著重社會秩 序的功能論無法適切的解釋各種社會變遷為何發生,並忽略了優勢團體對弱勢團 體進行觀念宰制的事實。然而不合理壓榨某一階級的社會制度,若不能進行和平 的改革,容易造成社會的問題,功能論者認為男性必須具備男性化工具性特質, 女性必須具備女性化情感性特質的二分立論,忽略了人格特質的個別差異,也忽 略了世界上,每年約有 1.8%的新生兒是陰陽人,其生理性別未必與多數人一致 (Connell, 2009),其性別角色之認知建立在不平等,對男女兩性及同時擁有兩 性性徵的人來說,都有形成壓迫的可能。 14.

(28) (二)衝突論 衝突論認為世界一直在持續不斷的鬥爭(劉鶴群、連文山、房智慧,2002), 強調社會結構由經濟因素與技術決定,然而某些人或少數團體藉由剝削他人以控 制資源,因此不同的群體之間,為了不平等的資源分配而產生了持續性的競爭(張 可婷等,2008)。衝突論認為,在最初的社會裡,婦女之所以扮演家庭裡的角色, 是因為當時缺乏控制生育的有效辦法,也未能發現能替代男人體力的技術,因此 男人趁婦女懷孕生產時,將婦女限制在家裡,並取得優勢的支配地位,為了避免 與婦女競爭的可能性,更制定只有男人可以繼承財產的制度,限制女人介入男人 所享受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資源,透過社會化與強迫的方式,使男性處於支配者 的地位,將女性邊緣化使之成為附屬者,造成不平等的性別階級(林生傳,2005) 。 衝突論反對功能論所主張之個人乃依其能力擔任社會不同職位,以促進社會進 步,維持社會穩定的論點,認為功能論只強調既得利益者(男性)的利益,是優 勢團體宰制弱勢團體的機制,目的在維持不平等的現象,社會文化透過學校再製 的結果,不但維持了特權階級的優勢地位,更減少了社會流動的機會(王等元, 2010)。 現代社會生產技術改變,機器大量使用,對勞力的需求不若傳統社會多,經 濟環境大幅改善,帶來婦女就學機會的提升,教育提升使婦女有機會進入職場與 男性競爭就業機會,婦女的性別角色也產生某一種程度的轉變,確實印證了衝突 論認為社會結構是由經濟因素與生產技術決定的立論,然而,到目前為止,人類 的家庭仍多為夫妻組成,衝突論過於強調性別的階級對立,不僅無法有效解決社 會問題,更容易造成家庭衝突,不若透過教育與立法,更能達到性別平權的效果。. (三)女性主義理論 女性主義理論對於功能論的觀點有著強烈的質疑與批判,認為社會系統對女 性的壓迫應該被消除,由於時代、地域和文化的差異,女性主義衍生出自由主義 (Liberal)的女性主義、基進主義(Radical)主義的女性主義、社會主義(Socialist) 的女性主義、 多元文化的全球女性主義等流派(李銀河,2003;張可婷等,2008) 。 15.

(29) 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主張男性和女性同樣擁有理性的能力,只是女性缺乏機會和 教育,並受到傳統性別觀念的限制,若女性能夠在社會各領域公平的與男性競 爭,就能成功地達成任務,因此強調女性受教育、同工同酬的權利,並爭取相應 的法律改革(Beasley, 2005);基進主義的女性主義認為經濟及各種形式不平等 之主要原因是男性支配的制度,透過思想的控制,女性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而不自 知(林麗珊,2003);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工作的不重要性及低薪、 低位階的工作等方式,迫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女性必須順服家庭,以依賴婚姻所 提供的經濟保障(葉志誠,2001;楊宜憓、高之梅,2002);多元文化的全球女 性主義,則認為探討女性主義時,應該考量到全球不同族群和階級的女性(張可 婷等,2008)。 女性主義的理論,不僅點出了教育和父權思想對性別角色的影響,並再次突 顯出經濟體制與性別角色的關聯,雖然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者認為,低位階且低 薪的工作迫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女性必須順服家庭,然而某些女性主義學者也指 出,工業資本主義的性別不平等已較農業社會小(Brym & Lei , 2007),這可能 就是因為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受教育的機會爭加,使其觀念得以和父權 思想抗衡,就業機會增加的結果,則使其收入較農業社會婦女豐厚,經濟能力提 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與在家中的權力。透過女性主義者的努力,婦女的地位較以 前改善,然而目前的世界仍多為男性主導,且男女性確實有生理及生殖上的差 異,如何看見不同、重視差異,並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追求真正的性別平等, 仍有相當多的議題等待探討。. (四)符號互動論 符號互動論是一種微觀的社會學理論(石計生,2009),認為人類身處在 由許多有意義的符號所組成的世界,除了使用文字和語言等符號進行交流,也常 為自己及他人的行為賦予意義(吳鋒、文軍,2011;劉鶴群、房智慧,2005)。 由於符號互動論認為社會結構由人們日常生活上微小的意義互動累計而成,而文 字和語言為互動時主要使用的符號,因此,符號互動論的學者認為社會變遷之所. 16.

(30) 以產生,是因為某些人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應該要做出改變」的共識, 並且透過言論影響其他人,使改變得以產生(張可婷等,2008)。符號互動論認 為性別角色形成也是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而產生,男孩女孩在家庭與學校習得男 子氣概和女性特質,而後在日常社會互動的過程及大眾媒體的傳播影響下形成自 己的性別角色樣貌(Brym & Lei, 2007),透過成人的指導,或者自身的觀察, 孩子進一步學習到自身所處社會的性別角色規範(陳素秋,2004)。由於必須依 場合展現人格中的某些性別特質,而隱藏另外某些特性(吳鋒、文軍,2011;劉 鶴群、房智慧,2005),因而人們一方面遵照社會規範來表現性別角色,一方面 卻因為不能表現自己真正的特質而感到痛苦(葉至誠,2001),想要進行改變, 根據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及性別不平等的文化是透過社會互動 而出現,因此,若透過文字和語言等符號來影響觀念傳統的人們,以非刻板的觀 點及性別平權的概念來取代人們傳統的男性宰制觀,應可改變社會大眾的性別刻 板印象及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葉肅科,2011)。 符號互動論肯定人類理性思維的力量及社會結構的可改變性,認為透過文字 和語言的交流,個人可以影響群體並造成社會變遷。事實上,人類歷史的確因為 思想潮流的改變而不斷進行變遷,雖然符號互動論聚焦的情境較小,而且忽略了 人類非理性行為的力量,然而透過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我們可以肯定教育活動在 兒童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具有的正面改變力量。 綜合社會學學者的觀點可以發現:功能論、衝突論與女性主義理論以不同的 方式解釋生理性別差異所造成的經濟地位及權力關係不平等現象,符號互動論則 肯定了性別關係的可改變性。功能論肯定性別角色分工對社會結構的穩定功能, 但忽略了個人特質與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衝突論對現有的社會制度提出批 評,但過於強調對既得利益者(男性)的批判及不同性別的對立;女性主義者不 僅提出理論,更將其主張透過教育、法律、及制度的修正的方式加以實踐,以促 進性別平等(葉至誠,2001),大幅度提升女性在教育及工作上的機會。符號互 動論認為透過日常互動即可再造性別關係,雖然聚焦的情境小,卻肯定了個人對 社會的改變力量。社會學的觀點著重在討論社會結構、經濟體制、教育及人類日 17.

(31) 常互動對性別角色的影響,讓後起的研究者對「社會性別」的形成因素有更多的 思考方向,對性別角色發展之理論脈絡具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三、心理學的觀點 心理學對個體的性別角色發展的解釋,各流派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心理分 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展論、及性別基模理論四類,茲分述如後:. (一)心理分析論 心理分析論以 Freud 為代表,強調性慾是天生而且本能的(Shaffer, 1999), 而性別角色分化則是透過認同父母而來。Freud 認為三到六歲的男孩會產生所謂 的「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愛戀自己的母親,但又擔心父親會懲罰。 於是在潛意識中產生了被閹割的恐懼,由於男孩認為父親是優越者,因此藉由認 同同性別的父親以解決焦慮,並發展出男子氣概;女孩則在愛慕父親之際,發現 自己沒有陽具而陷入「陽具妒羨」(penis-envy)及自卑的情境,為了處理這樣 的情緒,女孩進而轉向認同也沒有陰莖的母親,並發展出女性特質(徐西森, 2003;晏涵文,2010)。五歲至青春期之前,兒童進入潛伏期,在此階段,性活 動與性吸引對兒童的作用暫時停擺,同性關係的發展是這個階段的重點,因此同 性的同儕團體對孩童的性別角色塑造,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葉肅科,2011)。 由於心理分析論的性別角色基礎奠基在性趨力,因此心理分析論始終都充滿 爭議(Connell, 2009),雖然有很多心理學家運用心理分析論的觀點來解釋人類 心理分析論性別角色的認同,卻少有強而有力的實驗證據可用來支持 Freud 的 觀點(黃文三,2006)。多數研究者也發現男孩對親切、有愛心的父親之認同多 於過度處罰及威脅性父親的認同(Kipp, 2010)。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心理分 析論可算是心理學研究性別角色的敲門磚,帶領更多學者討論並進入性別角色相 關議題。. (二)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論是由心理學中行為學派發展出來。行為論者相信在社會互動的 18.

(32) 過程中,人們學習到態度和行為表現的方式(蔡文輝,2003)。Bandura 是社會 學習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個體透過直接教導與觀察模仿而進行性別角色的學 習,兒童被教導何謂性別合宜的行為、在性別合宜的行為上得到獎賞,並經由觀 察和模仿同性別的人獲得性別概念(Kipp, 2010)。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出生那一刻起,男嬰與女嬰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就有所不 同(王淑女、侯崇文、林桂碧、夏春祥、周愫賢,2002),家庭是兒童最先接觸 的環境,也是提供兒童社會學習最主要的社會環境。男孩和女孩在家庭中被教導 並增強不同的行為,由於讚許及酬賞加強了兒童再做類似行為的意願(Shaffer, 1999),因此透過家庭中的教導,兒童很早就發展出對性別相關行為的覺察,本 身的行為也會變得與其性別角色一致,並在二歲或三歲左右開始表現出來,三歲 之後,男孩和女孩還是會一直學著如何符合父母的期待而獲得獎勵,而讚許及酬 賞也不斷增強兒童對適當性別角色行為的認同(蔡文輝,2003)。 兒童獲得性別認同及性別角色偏好的管道除了來自直接教導,也透過觀察學 習。每個文化的角色楷模有不同的型態或訊息,因此,改變性別角色的學習楷模, 也會改變個體的性別角色行為(陸偉明,2011)。人類學家 Mead 研究新幾內 亞三個原始部落時發現,Arapesh 部落的男女普遍擁有西方文化中所謂的女性化 氣質,溫和、熱愛家庭並照顧幼兒;Mundugumor 部落的男女普遍擁有西方文化 中所謂的男性化氣質,好勇鬥狠、顯露氣概;Tchambuli 部落的男女擁有的氣質 剛好與西方文化完全相反,即為社會學習論提供了相當的例證(林義男,1995; 徐西森,2003) 經由觀察,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獲知不同性別者在語言、行為、手勢等方面 之差異,並模仿不同的性別角色行為,社會環境進而強化這些性別角色行為,由 於表現出不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個體甚至其父母都會受到批評,因此必須順從 (黃文三,2006),所以個體性別角色的發展不僅受父母影響,也和週遭環境及 整個社會文化息息相關。由此可知,男孩之所以發展為「男人」、女孩之所以發 展為「女人」,是與父母、同儕、學校、和大眾傳播媒體隨時進行互動而來(王. 19.

(33) 淑女等,2002;晏涵文,2010;葉肅科,2011)。 社會整體環境對人類的性別角色行為的確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社會學習 論重視個人在社會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改變歷程,是其理論的長處,然而社會學習 論忽略了個體和父母、同儕、學校及大眾傳播媒體這些社會環境互動時,其不同 的思考心理歷程與回應方式也可能對社會環境造成不同影響。由於個體是社會環 境的一部分,因此個體具有改變自己,也具有改變環境的能力,因此個體與父母、 同儕、學校及大眾傳播媒體等社會環境互動的模式並非完全是上對下的權力關 係,透過互動方式與互動關係的改變,性別角色的學習歷程也可能跟著不同,性 別角色的學習方向不僅是單向的,也具有主動性。. (三)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相信小孩對性別角色的認知與大人經驗不完全相同;兒童的學習 過程主要依據本身對周遭環境呈現的信息之解讀與了解,酬賞與否不能改變其觀 點,也就是說兒童在獲得性別角色行為方面,是扮演主動的角色(蔡文輝,2003) , 性別角色來自於自我學習(徐西森,2003)。 就理論淵源而言,認知發展論主要源於 Piaget 的認知研究,Piaget 認為,每 個人的認知發展均必須經歷數個連續階段,有關性別認知的發展,也和其他認知 一樣,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葉肅科,2011)。性別角色發展論的主要代 表是 Kohlberg 的認知論, Kohlberg 以 Piaget 認知發展論為基礎而提出對性別 角色發展歷程的看法,他認為性別角色發展與兒童的認知成熟度有關,且主張兒 童很早就有性別的認同(晏涵文,2010),並認為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兒童性別 角色概念主要經歷基本性別認同階段、性別穩定和性別恆定三個階段。三歲左 右,兒童認同自己是個男孩或女孩;不久之後,兒童會瞭解男女性別是穩定的特 質;五至七歲的兒童知道個人的性別不因裝扮或參與異性的活動而改變,已具有 性別恆常的概念(Kipp, 2010)。根據性別角色發展論的看法,兒童要到達性別 恆定之後,才會開始自我社會化。也就是說兒童要對性別有成熟的了解,才能引 發真正的性別分化。因此,認知發展論認為,對性別有成熟了解的兒童才會特別 20.

(34) 去注意同性之性別楷模(Shaffer, 1999)。 認知發展論認為性別角色發展有賴性別認知的影響,由於性別角色的發展是 隨著兒童的認知能力改變,因此學齡前的孩子,性別角色會因年齡的增加而日漸 成熟,此一論述符合一般人的概念。兒童從自身的身體差異與經驗中察覺男女兩 性之不同,進而自我歸類為男生或女生,並主動的進行自身的性別角色社會化的 看法也符合大眾的認知,然而,認知發展論無法解釋某些現象,例如:未滿三歲, 尚未進入基本性別認同階段的的孩子,為什麼已經開始偏好同性活動與玩伴。性 別角色的發展有其個別差異,因此,兒童的年齡只能作為劃分階段的參考。. (四)性別基模論 基模(schemata)是一種有組織的認知結構,基於過去的經驗,個人形成對 某些人、事、物、團體的知識,基模包含對事物因果關係的看法,也包含對事件 運作模式的理解(陳皎眉,2006)。 性別基模(gender schemata)是 Bem(1981)運用認知基模觀點所提出的概 念。 Martin 和 Halverson(1981)也提出相似的觀點,認為兒童有高度動機去獲 得和自己性別自我意象一致的興趣、價值和行為。性別基模論者認為兒童的自我 社會化在認知發展論所界定的性別基本認同(兩歲半或三歲)時期就開始,他們 接收有關性別的訊息,並將這些資訊納入已形成的自我性別基模,若新增的資訊 不符合原本的性別基模,那麼不符合性別基模的訊息,容易被忽視或者轉換成與 性別基模相同的資訊以便記憶(Shaffer, 1999),因而早在兒童可能了解性別是 無法改變的特質之前,性別基模即促成強烈的性別角色偏好和性別配合行為(晏 涵文,2010;Kipp, 2010)。性別基模論結合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的 特徵,並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劉秀娟,1999)。由於性別基模的形成由嬰幼 兒時期即已開始,兒童會根據性別基模來評價文化與社會信念對於性別的差別待 遇,並發展出符合性別基模的行為表現、態度和人格特質(葉肅科,2011),因 此,若兒童在性別刻板的文化下成長,自然會學習到文化脈絡中的刻板印象,其 性別基模化的程度也會提高(晏涵文,2010),若要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的產生, 21.

(35) 則須「去基模化」,使兒童不再具有性別基模(劉秀娟、林明寬,1996)。 Bem 相信父母可以採取主動的角色,以避免孩子產生僵化的性別基模,國 外的相關研究也指出,若父母親較不具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其子女也較少出現 性別配合的興趣和能力表現,然而要移除僵化的性別基模,對年紀較小的孩子, 效果較好,對於脫離國小階段的孩子,有可能會達不到效果(Kipp, 2010)。 性別基模論主張,兩歲半至三歲的幼兒從認知到自己的性別,即開始主動的 建立自我性別基模,據以形成自身的性別角色,並認為兒童的性別基模受身處的 環境和接觸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時間之長短影響,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因此兒童自 我型塑的性別角色樣貌,也會因性別基模之個別差異而有所不同,其論述融合了 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並發展出去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策略,較社會學習 論與認知發展論更為完備。 綜合心理學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發現:心理分析論、社會學習論、認知發 展論及性別基模論等,皆可解釋性別角色形成的某些面向。心理分析論強調性趨 力對性別角色發展的影響,然而忽略了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社會學習論認為 透過不同的社會增強,可使性別角色發展產生性別差異,然而忽視了個體內在認 知的歷程;認知發展論認為性別角色的認知也有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卻無法解 釋為何在年齡尚未達到前,某些個體的性別角色便已發展至下一個階段;性別基 模理論綜合認知發展與社會學習論的觀點對性別認同提出解釋,除提供「性別刻 板印象」理論基礎,提供避免性別刻板印象產生的方法,並肯定了父母與教育對 國小階段學童的改變力量。心理學的四個理論雖然有其不同觀點,卻一致認為性 別角色的分化與發展,有部份是因為模仿同性別之角色楷模所產生,且根據自己 或他人的行為結果得到外在回饋,進而修正或強化自己的行為。 從上述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觀點綜合觀之,可以發現:生物學提出人 類性別差異的生理基礎,社會學提出社會結構、經濟體制、教育和人類日常互動 對性別角色的影響,心理學側重個體本身對性別角色的學習、認知與觀念的釐 清。不論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觀點抑或是心理學的觀點來解釋性別角色的形成與 22.

(36) 發展,論述皆有不同。然而,人既生而有不同生理性別,受生理狀態之影響便不 可避免;生活於社會之中,亦無法獨外於社會脈絡,社會文化之影響自然深遠; 人的一切行為,皆奠基於個體的內在思考,心理歷程的重要性更是不言可喻。關 於性別角色如何形成與發展,牽涉範圍頗為廣泛,從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解 釋,僅用單一理論無法完整解釋,因此,討論性別角色形成與發展的議題時,應 採取較開放的態度來進行界定。. 肆、性別角色類型的意涵 性別角色類型是相應於個人性別的內在心理屬性(許惠謹,1984)。多年來, 心理學家假定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單一向度的兩個極端,Bem(1974)提出兩性化 (androgyny)概念,據此定義人們的性別角色類型,以下分別敘述。. 一、兩性化與性別角色類型概念的提出 在 1970 年代以前,心理學者對男女角色及人格特質持兩極化的觀點,視男 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為單一向度的兩個極端,個體若男性化特質顯著,則欠缺 女性化特質,反之,女性化特質顯著,則欠缺男性化特質,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的男性化 -女性化量表 M-F Scal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CPI)的 Fe Scale,即為以此概念所發展出的測量工具 之代表。陸續有心理學者對兩極化的性別角色觀點提出質疑,認為男性化特質和 女性化特質或許是互相獨立或相關很低的特質,可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男人或同 一個女人身上(李美枝,1981;Shaffer, 1999)。 Bem(1974)首先挑戰這個觀點,他主張男性化特質(maculinity)與女性 化特質(femininity)是人格的兩個獨立向度,可以同時存在同一個人身上。一 個擁有許多好的男性刻板印象特質和少許女性刻板印象特質的人,不管他是男性 或女性,都被定義為男性化類型(masculine genger-typed)的人;一個擁有許多 好的女性刻板印象特質和少許男性刻板印象特質的人,被定義為女性化類型 (feminine genger-typed)的人。兩性化(androgynous)的人同時具有許多男性 23.

(37) 和女性特質,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的人同時缺乏這兩種特質(Kipp, 2010)。 性別角色類型之定義與劃分方式如圖 2-1 所示。. Femininity. Masculinity. 女性化特質. 男 性 化 特 質. 高. 低. 兩性化. 男性化 (masculine. 高. (androgynous). 低. 女性化 (feminine. genger-typed). 未分化 (undifferentiated). genger-typed). 圖 2-1 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 資料來源:引自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 adolescence (p.556), by D. R. Shaffer & K. Kipp, 2010, Belmont, CA: Wadsworth.. Bem 認為,代表男性化的特質是工具性特質,與完成工作有關;與女性化 有關的特質則為情感表達性特質,與撫育幼兒有關,兩種特質各有其適用之情 境,而同時兼具男子氣概與女性特質的兩性化個體,則較能隨著情境而彈性的表 現適當的性別角色行為,社會適應情形亦較性(王叢桂,2006)。Bem 的論點 得到國內外許多研究的支持,國內學者謝臥龍、莊勝發與駱慧文(1997)即指出 兩性化的人有較佳的自尊、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及人際關係。國外針對青少年的 研究也發現兩性化的青少年較非兩性化的青少年更具社會力、創造力、性吸引 力、自我概念與幸福感(Gianakos, 2000; Joensson & Carlsson, 2000)。. 二、性別角色量表的發展與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 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乃依據性別角色量表之得分而來。以下介紹國內外依. 24.

(38) 據兩性化概念發展而成的性別角色量表,以及性別角色類型劃分方式的演變。. (一)國外性別角色量表的發展與性別角色類型劃分標準之演變 針對兩性化概念所發展出的量表,較具代表性的有兩個:Bem 於 1974 年 發展的性別角色問卷 Bem Sex Role Inventory(BSRI)及 Spence 和 Helmreich 於1978 年發展的個人特質量表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PAQ)。 Bem(1974)所發展的 BSRI 量表,將 60 個正向的人格形容詞,平均分成 「男性化量表」、「女性化量表」、及「社會讚許量表」三個部分。此量表採 t 考驗的方法區分性別角色類型,利用同一受試者其男性化與女性化分數差量的大 小和方向來決定受試者的性別角色類型,但此量表並不能明確區分出兩性化者及 未分化者(林邦傑,1981)。 Spence 和 Helmreich 於 1978 年發展出的的 PAQ 量表改善了上述現象。 此量表採用中位數分類的方法,先計算所有受試者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兩項 分數的中位數,然後以此中位數為基準,將受試者區分成四組別,即男性化、女 性化、兩性化、及未分化,在其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約有 30%的受試者 為兩性化類型,由於 Bem 亦贊同在必要時採用 Spence 和 Helmreich 的分類方 式,後來的研究者多採用中位數分類法進行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林邦傑,1981; Kipp, 2010)。 Hall 和 Halberstadt(1980)以 PAQ 為範型,發展出適用於兒童的個人特 質量表 Children’s 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CPAQ),Boldizar(1991) 以 BSRI 為範型,發展出學齡兒童使用的性別角色量表 Children’s Sex-Role Inventory(CSRI)。其中,Boldizar(1991)針對三到七年級學生的研究,也發 現大約 25%到 30%的學生可被歸類為兩性化類型。. (二)國內性別角色量表的發展與性別角色類型的劃分 國內學者李美枝將 Bem Sex Role Inventory 譯成中文,之後為配合中國社會 之文化,比照 Bem 的層面架構,自行編製適用於國內大學以上受試者的性別特 25.

(39) 質問卷,其問卷在國內被學者大量引用,以之進行實徵研究。林邦傑則以李美枝 的問卷為基礎,加入負向的性別角色特質,並配合學生程度,發展出適合國中以 上受試者的性別角色量表(王叢桂,2006;李美枝,1981;林邦傑,1981),許 惠 瑾 於 1984 年 改 編 Hall 和 Halberstadt ( 1980 ) 的 兒 童 個 人 特 質 量 表 (CPAQ),賴美秀則於 1993 年改編 Boldizar(1991)的兒童性別角色量表 (CSRI),發展出適用於國內兒童的性別角色量表。 近年來國內兒童性別角色的研究者,多以 Bem 及國內李美枝、林邦傑、許 惠謹與賴美秀等四位學者的問卷架構及內容作為基礎。依其研究之不同需求與研 究者之不同見解,進行層面的劃分。由於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者者對性別角色 的界定方式也有些許差異,以下介紹各研究者使用的性別角色量表之層面劃分方 式,敘述如下:. 三、性別角色量表之層面 以下將近年國內兒童性別角色相關研究之性別角色量表層面整理如表2-2。. 表 2-2 兒童性別角色量表層面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黃月美. 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 國小5、6年級. (1995) 曾文鑑 (2001). 導效果之研究. 性別角色層面 1.正向男性特質 2.正向女性特質. 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 國小2-6年級學生. 角色影響之研究. 1.正向男性特質 2.負向男性特質 3.正向女性特質 4.負向女性特質. 謝青儒 (2002). 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 國小5、6年級學生. 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 1.工具性特質 2.情感性特質. 邱顯仁. 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之性別、父母親職. (2005). 業、家庭型態與其性別角色、家務參與. 2.職業. 之相關研究. 3.人格特質. 康雅玲 (2005). 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性別態度與性別角 色之關係研究. 國小6年級學生. 國小6年級學生. 1.玩具與遊戲. 1.男性化特質 2.女性化特質.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6.

(40) 綜合表 2-2,研究者將性別角色內涵所涵蓋的層面,分析如表 2-3: 表 2-3 性別角色內涵層面分析表 研究者 (年代) 黃月美 (1995) 曾文鑑 (2001) 謝青儒 (2002) 邱顯仁 (2005) 康雅玲 (2005) 總計. 正向 男性 特質. ˇ. 1. 負向 男性 特質. ˇ. 1. 正向 女性 特質. ˇ. 1. 負向 女性 特質. 男性 化特 質. 女性 化特 質. ˇ. ˇ. 玩具 與遊 戲. 工作 與職 業. 人格 特質. 工具 性特 質. 情感 性特 質. ˇ. ˇ. 1. 1. ˇ. 1. ˇ. ˇ. 2. 2. ˇ. ˇ. ˇ. 1. 1. 1.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表2-3的歸納,可以發現國內性別角色研究中,「男性化特質」、「女性 化特質」這兩個層面最常被提及。「正向男性特質」可視之為「男性化特質」之 一部份;「正向女性特質」可視之為「女性化特質」之一部份。「工具性特質」、 「情感性特質」更是男性化特質與女性化特質的主要組成特質。因此,本研究將 「性別角色」分為「男性化特質」、「女性化特質」兩個層面,並取其符合社會 期望的正向部分做為層面之內容。分述如下:. (一)男性化特質 整體而言,社會用來區分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質可以分為兩類,男性化特質 主要為與事業成就有關的工具性特質,如:勇敢、嚴正、支配、強壯、獨立、粗 魯、不情緒化、嚴肅、冒險、具企圖心、好鬥、具攻擊性、……等特質。為避免 影響受試者的答題心向,本研究只測量社會期望的正向工具性特質。. (二)女性化特質 女性化特質被認為是與人際關係、撫育幼兒及情感表達有關的情感表達特 質,如:溫柔、順從、柔弱、細心易察覺他人感受、強烈的安全需求與依賴、敏. 27.

數據

表 2-4  Holland 職業興趣類型論的個人特質與職業環境  型態  典型個人風格  典型職業  實際型  R  1.  具有順從、坦率、謙虛、自然、堅毅、實際、有禮、害羞、穩健、節儉、物質主義的特徵。 2
表 2-5  國內國中小職業興趣測量工具一覽表  編修者  量表名稱  施測對象  問卷內容  洪若烈  (1980)  職業興趣量表  國小五年級、國中 二年級  以 Holland 的六種職業類型(實際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事務型)為架構,參考吳武典修訂巴克雷班級氣氛量表(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簡 稱 BCCI)中職業興趣量表的內容修訂而成,共 118 題, 每題皆以「是」 、「否」記分。  中國測驗 學會 (1993)  我喜歡做的事
表 2-6(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黃月美 (1995)  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 體輔導效果之研 究  高 屏 地區 國 小五 六 年級學童  質量 並重  1
表 2-6(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研究 方法  主要研究發現  曾文鑑 (2001)  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 其性別角色影響 之研究  桃 竹 苗國 小 二到 六 年級學童  量化 研究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xtra type parameters, and the types to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is established by parameteriz- ing the interfaces (Java generics, C#, and Eiffel)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For a deep NNet for written character recognition from raw pixels, which type of features are more likely extracted after the first hidden layer.

Generic methods allow type parameters to be used to express dependencies among the types of one or more arguments to a method and/or its return type.. If there isn’t such a

The main hypothesis that we are most interested in i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denoted H 1 , that the mean birth weight of Australian babies is greater than 3000g.. The other

This research is to integrate PID type fuzzy controller with the Dynamic Sliding Mode Control (DSMC) to make the system more robust to the dead-band as well as the hysteresis

Bitter plants with higher amino acid has a bitter taste in the more than 30 kinds of amino acids there are 20 types of amino acids contained in bitter gourd contains gluta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