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四節 研究區域

東勢區位處臺中市中部偏東位置,北以大安溪、南以大甲溪為界,東 鄰和平區,西連石岡區、后里區,南接新社區,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卓蘭 鎮為界,全區面積 117.4065 平方公里,為臺中市面積排序第 3 大區(東勢 區公所,2014)。本區境內現轄有 25 里,轄區成狹長帶狀,除部分為大甲 溪沿岸河階平原與新社河階地相對外,其餘多為東勢丘陵地帶。東勢早期 因軍工採伐木料後由大甲溪運輸至外地,不少工匠在此建有工寮,故又稱 為匠寮或寮腳。東勢地名由來,則是由於豐原地區開發較早,而東勢位於 其東方,做為進出大雪山及八仙山採伐及運輸木料的轉運點而得名。

二、自然條件 (一)地形

東勢區因東鄰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地形呈現東高西低走勢,且地勢 隨大甲溪之流向形成南北向沿岸河階傾斜之長條獨立地形,本地標高介於 300 至 420 公尺之間,地面平均坡度為 1.10%。轄區內丘陵起伏,平地分 布於大甲溪東岸,其餘部分為山地,海拔均在 400 公尺以上。東勢當地區 民沿河岸河階少數平地居住,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陳正祥,1959)。

33

圖 1-15 研究範圍位置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34

(二)水文

東勢位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水資源相當充沛。東勢的地表水以大 甲溪及其支流所構成,供應東勢區大部分灌溉用水。而大安溪水流經卓蘭,

成為東勢的北界,其支流僅灌溉北方三里之農業用地。此外大甲溪及其支 流經過之地區,亦含有豐富之地下水資源,早期農家亦有聚集開井以備不 時之需,而自來水公司亦在此設置多口深井。東勢於清朝時,即開發大茅 埔圳、老圳、東勢本圳、八寶圳、埤頭山圳、石壁坑圳及石圍牆,作為農 業引水設施,是當地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石慶得、范明煥,2010) (三)土壤

東勢的土壤,分為丘陵地帶的崩積土區及大甲溪右側的沖積土區。崩 積土區分佈於全區之山坡地,因雨淋作用較強,土壤多呈酸性,肥力較低;

沖積土區,多為砂頁岩,顆粒較大且排水良好(陳正祥,1959)。

(四)氣候

東勢區東部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的屏障,南西北方也各有高度由 400 公尺至 1,000 公尺不等的丘陵圍繞,所以四季潮溼水氣較重,東勢地區在 颱風季節也較不易受風勢影響,造成了東勢氣候溫和潮溼的情形。東部因 地勢較高,因此地形雨較多,而西部因地勢低,降雨量則較少。因受地形 之影響,使東勢區氣候溫和且雨量較多,十分適合高經濟價值之果樹生長。

三、人文條件 (一)人口

本區 2015 年 6 月底人口總數 51,313 人,其中男性 26,517 人,女性 24,796 人。人口分佈以新盛里 6,013 人最多,埤頭里 753 人最少(圖 1-16)。

現有 25 里 383 鄰 17,269 戶。921 地震後,1999 及 2000 年人口數減少比例 較明顯外,大致呈現逐年減少之情形。

35

圖 1-16 東勢區各里人口分布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二)產業

東勢區的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早期大多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果樹,主 要的作物有高接梨、桃、柑桔、甜柿、葡萄等水果。

36

37

(三)交通

東勢早期即以栽種果為主,於日治大正 8 年(1919)8 月 1 日即成立東勢 農會,並於 1966 年 10 月 25 日成立果菜市場,是當時全省最大的水果產地 批發市場,為了調節市場水果之供需於 1989 年興建冷藏庫,面積高達 1100 多坪。東勢成為山城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交通便利是格外的重要,主要 聯外省道有臺 8 線、臺 3 線。

臺 8 線沿著大甲溪而上,經下新里、粵寧里、北興里、東安里、南平 里、延平里、廣興里、上新里、新盛里、詒福里、上城里、下城里、慶東 里、慶福里等里,是東勢最主要的道路,道路的南端不僅與和平區相接,

也隔大甲溪和臺 21 相接而通往新社區;臺 3 線北端沿大甲溪而下,經下新 里、興隆里、茂興里、泰興里、明正里等里,轉北後與卓蘭鎮相接,南端 則經東豐大橋與石岡區相接,是東勢區通往豐原及大臺中地區的重要道 路。

此外還有中 40 線、中 42 線、中 44 線、中 44-1 線、中 46 線、中 47 線、中 47-1 線。中 40 線由茂興里通往后里,中 44 線亦由泰興里經埤頭里 通往后里,中 44-1 線經大甲溪通往石岡,中 46 線是慶福里內聯繫道路,

中 47 線通經中嵙里及中 47-1 線則由東新里經東勢林場通往和平鄉大安溪 沿線。區內的聯絡道路交錯分布,另有產業道路及農路連貫各里,構成區 內之交通聯絡網。

38

圖 1-17 研究範圍交通與水系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