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市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發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中市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發展之研究"

Copied!
1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薛 雅 惠 博士. 臺中市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發展之研究. 研 究 生: 劉 宜 雯.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七月.

(2) 謝 誌 漫長的暑期研究所進修課程即將進入尾聲,此時心情百感交集。一路走 來,過程中有很多的阻礙與考驗,感謝許多貴人相助,才能順利完成本論文。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薛雅惠老師的耐心教導,讓我在治學方法及研究 態度方面獲益良多,也要感謝周國屏、王柏山兩位口試老師,在論文計畫發 表及論文口試時,細心的指導與糾正,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據以修正及改 善論文缺失,以臻完善。 其次,要感謝這幾年來教過我的許多老師,你們認真教學的態度,使我 見識到老師應有的風範,同時開拓了區域與社會發展相關領域之視野,也感 謝學校及系辦公室提供行政資源,並適時給予支援及協助。 謝謝我親愛的同學及同事們,因為有你們的陪伴與鼓勵,讓我的學生生 涯過得充實且愉快。謝謝苑慈陪伴我參加入學考試,謝謝麗雲和我共度 2 個 暑假的通勤時光,並常鼓勵我堅持下去。 臺中東勢是我的家鄉,撰寫本論文的動機來自於對自己家鄉的認同與熱 愛,並想為家鄉留下一些記錄。感謝在參與觀察及訪談中幫助我的許多親戚 及朋友,感謝中區農改場施昭彰專員耐心回答我的許多問題,感謝東勢農會 何朝文專員協助發放問卷,感謝協助參與觀察、訪談及填寫問卷的農友,感 謝所有協助我的朋友及東勢這片土地。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媽媽、姐弟們的支持與包容,感謝老公、公婆與小 姑的體諒,並於假日時協助照顧孩子,感謝 2 個乖巧懂事的寶貝,有你們的 相伴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畢業在即,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受惠的種種,點滴在心頭,因為有你們 的鼓勵及協助,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謝謝大家。 劉宜雯 謹誌 中華民國 104 年 7 月. 2.

(3) 摘 要 臺灣農業之高接梨栽培技術獨步全球,1976 年張榕生先生研發成功後,農 民將高接梨當成主要經濟作物開始大規模栽培,並引種到鄰近地區。東勢區是 臺灣高接梨主要生產地區,也是高接梨技術之發源地,透過民間、農會及政府 的努力,高接梨栽培得以快速擴散到其他縣市。 本研究透過資料蒐集、文獻回顧、參與觀察及田野調查,輔以問卷調查及 訪談,並引用 Rogers 創新技術採用者類別及 Haggett 擴散波空間歷程模式,重 建高接梨產業在東勢區的引種過程,並探討東勢區高接梨栽培時間與空間擴散 歷程,同時分析高接梨栽培在東勢區擴散的因素。 研究發現東勢區高接梨栽培之擴散管道,主要是透過親朋好友間之密切接 觸而造成擴散;影響高接梨栽培擴散因素,包括個人採納、區位選擇、訊息傳 播、技術創新及政府輔導。梨農的性格與對現實經濟情況的考量,則是高接梨 栽培擴散最初的動力來源;而區位、政府輔導政策因素與訊息傳播因素的交互 影響,則使得高接栽培技術得以擴散到全國各地。 分析東勢區、臺中市及全臺高接梨歷年產量及栽培面積,本研究將高接梨 栽培的擴散過程分為 4 期:(1)高接梨栽培萌芽期(1976~1980);(2)高接栽培發展 期(1981~1986);(3)高接梨栽培擴張期(1987~1996);(4)高接梨栽培停滯期(1997~)。 在這 4 個時期中,高接梨之栽培由東勢及其鄰近地區,擴散到其它縣市。 東勢區的高接梨產業在前人的努力下,已累積許多實務經驗,並奠立了良 好基礎。為提高梨產業競爭力,並維持梨產業的永續發展,本研究對高接梨栽 培產業未來之發展,提出 4 點建議:(1)建構優質生產體系,並導入生產履歷紀 錄;(2)培育無需高接之新品種,並加速高接梨穗之自產;(3)持續開發省工模式 及推廣合理化栽培;(4)輔導整合型經營管理,發展休閒觀光。 關鍵詞:高接梨、創新技術採用者類別、擴散波空間歷程、擴散因素. I.

(4) A Cas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p-Grafting Sand Peers in Dongshi District of Taichung City Liu, Yi-Wen Abstract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Taiwan is unrivaled worldwide. After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as origionally and successfully developed by Mr. Rong-Sheng Zhang at Dongshi in 1976, these pears became the main cash crops and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by the farmers, and introduced to neighborhood. Dongshi District of Taichung City is the main producing in Taiwan and the birthplace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technology.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quickly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y the efforts of private and governmen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at Dongshi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field survey,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time and spatial diffusion process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at Dongshi was explored, and factors affecting diffusion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in this district were also analyzed.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at Dongshi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clos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or friends. According to Rogers’ typology of innovation adopters and Haggett’s diffusion waves process, this study identified four phases of spatial diffusion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at Dongshi: (1)Infancy phase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1976 to 1980), (2)Developmental phase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1981 to 1986), (3)Expansion phase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1987 to 1996), and (4)Stagnation phase of top-grafting sand II.

(5) pears cultivation (1997~). In these four periods,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spread from contact diffusion with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then spread to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patial diffusion of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at Dongshi are as follows: (1)individual adoption, (2)location, (3)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4)policy.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farmers’ personality style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re the initial drivers of their devotion to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The top-grafting sand pear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have spread throughout country. Howe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lling prices, cultivated areas and productions in Taiwan have gradually reduced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and grow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ncern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pear industry. Simultaneously, the system of traceability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so that the competitence of Taiwan pear will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Top-grafting sand pears, typology of innovation adopters, diffusion waves process, diffusion factors. III.

(6)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27 第四節 研究區域 ............................................ 32 第二章 東勢高接梨之產業特性 .................................. 39 第一節 梨的生態環境與栽培管理 .............................. 39 第二節 東勢高接梨之引種過程 ................................ 44 第三節 東勢高接梨產業栽培現況 .............................. 46 第四節 高接梨之產銷與價格 .................................. 51 第三章 高接梨栽培之發展歷程 .................................. 55 第一節 高接梨栽培之萌芽期(1976~1980) ....................... 55 第二節 高接梨栽培之發展期(1981~1986) ....................... 58 第三節 高接梨栽培之擴張期(1987~1996) ....................... 60 第四節 高接梨栽培之停滯期(1997~2015) ....................... 63 第四章 影響東勢高接梨栽培之因素 .............................. 71 第一節 個人採納因素 ........................................ 71 第二節 區位因素 ............................................ 77 第三節 訊息傳播因素 ........................................ 82 第四節 技術創新與政府輔導因素 ..............................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9 參考文獻 ..................................................... 101 附錄一 梨農產銷狀況問卷調查表 ............................... 107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12 附錄三 訪問農友名錄 ......................................... 113. IV.

(7) 圖 次 圖 1-1. 2014 年全國各主要鄉鎮市梨產量統計圖 ..................... 6. 圖 1-2. S 型擴散曲線示意圖 ...................................... 8. 圖 1-3. 以創新性為基礎的接受者分類 ............................. 10. 圖 1-4. 創新決策過程 5 大階段模式 ............................... 11. 圖 1-5. 集中和非集中式擴散系統 ................................. 13. 圖 1-6. 近鄰效應概念圖 ......................................... 14. 圖 1-7. Haggett 的 3 種擴散模式 ................................. 15. 圖 1-8. 接觸傳染擴散 ........................................... 16. 圖 1-9. 階層擴散示意圖 ......................................... 17. 圖 1-10 擴散波縱斷面圖 ......................................... 18 圖 1-11 趨勢面圖 ............................................... 19 圖 1-12 擴散波空間歷程 ......................................... 20 圖 1-13 冰島傳染病(SIR)傳染模式架構 ............................ 21 圖 1-14 研究架構 ............................................... 31 圖 1-15 研究範圍位置圖 ......................................... 33 圖 1-16 東勢區各里人口分布圖 ................................... 35 圖 1-17 研究範圍交通與水系圖 ................................... 38 圖 2-1. 梨樹整枝情形 ........................................... 41. 圖 2-2. 梨花 ................................................... 42. 圖 2-3. 梨著果 ................................................. 42. 圖 2-4. 梨果實套袋 ............................................. 42. V.

(8) 圖 2-5. 梨果實套袋 ............................................. 42. 圖 2-6. 橫山梨之砧臺 ........................................... 43. 圖 2-7. 溫帶梨之接穗 ........................................... 43. 圖 2-8. 纏繞固定接穗 ........................................... 44. 圖 2-9. 纏繞不同膠帶 ........................................... 44. 圖 2-10 套袋避免切口失水及保溫 ................................. 44 圖 2-11 未結果之花穗 ........................................... 44 圖 2-12 梨之作業流程 ........................................... 46 圖 3-1. 全國梨種植面積(1967~1980) .............................. 56. 圖 3-2. 全國主要鄉鎮梨栽培面積(1997~2014) ...................... 66. 圖 3-3. 全國主要縣市梨栽培面積(1997~2014) ...................... 68. 圖 3-4. 臺中市高接梨栽培發展 4 時期面積栽培變化曲線圖(1976~2014) .... 69. 圖 4-1. 主要梨品種農場價格(1989~2015) .......................... 76. 圖 4-2. 「開始種植高接梨之原因」之分配比例 ..................... 84. 圖 4-3. 「高接梨栽培知識與技術來源」之分配比例 ................. 85. VI.

(9) 表 次 表 1-1. 2014 年臺灣省全年梨收量統計表 ........................... 2. 表 1-2. 2014 年臺中市全年梨收量統計表 ........................... 3. 表 1-3. 臺中市梨收量統計表(1997、2014) .......................... 4. 表 1-4. 1997 年臺中市梨收量統計表 ............................... 5. 表 1-5. 2014 年東勢區農作物種植面積比較表 ...................... 36. 表 1-6. 2014 年東勢區果樹種植面積與產量表 ...................... 36. 表 1-7. 2009 年東勢區農業勞動數量及比例表 ...................... 36. 表 2-1. 梨栽培管理作業曆 ....................................... 48. 表 2-2. 臺中市不同品種之梨產期 ................................. 49. 表 2-3. 高接梨每公頃成本 ....................................... 51. 表 2-4. 高接梨每公頃生產量與收益 ............................... 51. 表 2-5. 梨歷年梨行情比較(單位:元/公斤) ........................ 54. 表 3-1. 全國梨產量及種植面積比較表(1966~1980) .................. 57. 表 3-2. 全國梨產量及種植面積比較表(1980-1986) .................. 59. 表 3-3. 全國梨產量及種植面積比較表(1986~1996) .................. 61. 表 3-4. 全國各縣市梨栽培鄉鎮(區)數統計表(1997、2003、2009、2014) .. 64. 表 3-5. 全國梨產量及種植面積比較表(1997~2014) .................. 65. 表 4-1. 影響農民栽培高接梨區位選擇因素 ......................... 77. 表 4-2. 政府單位發表輔導高接梨栽培事蹟表 ....................... 88. VII.

(10)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臺灣位處太洋平及歐亞中國交界處,海島型氣候與中國性氣候交錯,豐 沛的雨量使得物產豐富,北迴歸線通過嘉義市,將臺灣分成副熱帶及熱帶 兩大氣候類型。中央山脈海拔高度近四千公尺貫穿臺灣,使得臺灣得以孕 育出多種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僅適合熱帶與副熱帶的經濟果樹生長,也適 合在高海拔地區栽種溫帶經濟果樹。因此,臺灣一年四季皆可吃到當季盛 1. 產的水果。在眾多農產品之中,有種獨特全球的栽培方式 ,使作物改變生 長環境及提早產期,不僅為臺灣的農業改良技術寫下創新的事蹟,也創造 了農業經濟的奇蹟,這就是「高接梨傳奇」。 2. 臺灣野生種梨有臺灣野梨和鳥梨 ,野生種的梨,果粒小而酸澀,經濟 價值低,也沒有正式栽培,但多採取枝條扦插3繁殖,可作為優良品種的砧 木4用(康有德,1992)。光復前苗栗橫山地區引入中國華南地區低海拔的沙 梨,以橫山梨為代表,梨山地區亦引種中國地區之高海拔地區的梨。橫山 梨的植株較為強壯,一次能結較多且較大的果實,在低海拔地區種植面積 逐漸增加。 臺中市位處臺灣中部西側,受到山脈屏障而氣候穩定,農作物較少受到 颱風災害,大安溪、大甲溪及烏溪三大流域貫穿,使臺中市水量充沛適合農 作物生產,加上土壤肥沃、氣候佳,水果品種多樣化,品質亦優。良好的地 理條件,使臺中物產豐富,尤其是中橫公路沿線梨山、和平、東勢等地梨產 1.. 1. 臺灣早熟梨的開發技術獨步全球,北半球生產東方梨國家以臺灣為最早,早於其他地區約 2~3 個月以 上(施昭彰,2005)。 2. 節日慶典中常販售的糖蘆葫即為鳥梨,多在成熟時加糖煮熟後供食用或包裹糖漿販售。 3. 為確保產量與品質,梨樹經濟栽培上,多採嫁接法繁殖,即所謂扦插繁殖(康有德,1992)。 4. 苗本下部帶有根的部分叫砧木,上面接上栽培品種的枝或芽叫接穗。砧木可以影響樹體的高矮、強弱, 對外界條件和病蟲的抗逆能力,壽命長短,結果早遲,產量多少和果品質量等(劉熙,1985)。 1.

(11) 量豐富(陳意玲,1992)。由表 1-1 可知,2014 年臺灣省各縣市的梨產量為 134,549,479 公斤,臺中市的產量為 88,854,698 公斤,佔全臺 66%。 表 1-1. 2014 年臺灣省全年梨收量統計表. 縣市名稱 臺中市 苗栗縣 新竹縣 嘉義縣 宜蘭縣 南投縣 彰化縣 臺東縣 花蓮縣 高雄市 桃園市 新北市 屏東縣 臺南市 雲林縣 新竹市. 種植面積 公頃 3,649.17 1,357.67 198.12 89.65 73.02 48.3 46.55 30.8 27.71 19.9 11.38 10.51 4.4 3.45 2.92 1. 結實面積 公頃 3,649.17 1,357.67 198.12 89.65 65.05 47.9 46.05 30.6 27.47 19.9 8.48 10.37 4.4 3.35 2.62 1. 合 計 5,574.55 5,561.80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每公頃收量 公斤 24,349 28,103 13,122 17,350 17,668 11,932 12,421 11,281 8,531 11,103 5,689 12,540 8,803 8,964 11,660 13,892. 收量 公斤 88,854,698 38,154,846 2,599,694 1,555,450 1,149,279 571,563 571,971 345,202 234,347 220,948 48,245 130,035 38,731 30,028 30,549 13,892. 24,192. 134,549,479. 由表 1-2 可看出,臺中市的梨生產,產區主要集中在和平、東勢,而 這兩區又因地勢高低之不同,而栽種不同品種的梨樹(石慶得、范明煥,2010)。 東勢位於臺中市東邊,地勢較高,東臨中央山脈,受地形屏障與風向的影 響,致農作甚少受到風害,加上夏季高溫多雨,適合高經濟性之果樹成長。 1960 年代後期,橫山梨利用藥劑除葉生產春果方法完成後,雖品質尚差, 但因其產量少,以致價格高,利潤頗豐,果農競相仿效,不到十年間,滿 2.

(12) 山滿野的梨樹遍佈在東勢各地,一度為東勢地區帶來經濟的榮景(張珮瑜, 1994)。不同於東勢栽種之橫山梨,相鄰的和平區因梨山地區地勢較高,橫 貫公路通車後,政府成功輔導榮民引種日本溫帶梨。溫帶梨之果肉細緻、 甜美,與果實大,但纖維粗的橫山梨相比,更為市場接受及喜愛。 表 1-2. 2014 年臺中市全年梨收量統計 種植面積 結實面積 縣市鄉鎮名稱 公頃 公頃 臺中市和平區 1,791.89 1,791.89 臺中市東勢區 1,223.60 1,223.60 臺中市新社區 311.07 311.07 臺中市后里區 195.33 195.33 臺中市石岡區 86.9 86.9 臺中市外埔區 15.53 15.53 臺中市太平區 7.00 7.00 臺中市豐原區 5.74 5.74 臺中市北屯區 3.99 3.99 臺中市清水區 2.41 2.41 臺中市大甲區 1.11 1.11 臺中市霧峰區 1.00 1.00 臺中市神岡區 0.90 0.90 臺中市龍井區 0.90 0.90 臺中市大雅區 0.80 0.0 臺中市沙鹿區 0.45 0.45 臺中市潭子區 0.40 0.40 臺中市西屯區 0.15 0.15 合 計 3,649.17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3,649.17. 每公頃收量 公斤 22,500 26,400 27,200 24,000 25,200 24,000 22,200 22,500 19,203 18,300 19,500 20,160 19,500 23,100 20,700 18,000 24,000 18,900. 收量 公斤 40,317,525 32,303,040 8,461,070 4,687,950 2,189,880 372,720 155,400 129,150 76,620 44,103 21,645 20,160 17,550 20,790 16,560 8,100 9,600 2,835. 24,349. 88,854,698. 透過中部橫貫公路,梨山地區之溫帶梨運往東勢區的果菜市場販售, 嚴重影響了東勢橫山梨之收益,也使梨農不得不思索產業的未來及改變。. 3.

(13) 在艱困的栽種環境下,東勢區梨農張榕生先生和友人經過多年的努力, 終於研發成功高接梨5的高接技術,並傳授給當地的梨農,改善了東勢梨農 的生計,也成功栽培出北半球最早上市的水梨6。技術上的創新,使得梨產 業開始蓬勃發展。以 1997 年為例7,臺中市梨的產量 77,425,961 公斤,到了 2014 年,梨的產量為 88,854,698 公斤,短短 15 年間,即增加了 1,428,737 公斤,成長幅度高達 14.76%(表 1-3)。 表 1-3. 臺中市梨收量統計表(1997、2014) 梨栽培資料. 種植面積. 結實面積. 年度. 公頃 公頃 1997 年 5,333.79 5,303.68 2014 年 3,649.17 3,649.17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及農業統計年報. 每公頃收量. 收量. 公斤 14,599 24,349. 公斤 77,425,961 88,854,698. 東勢地區也因為技術的創新,產量逐漸大幅成長,栽種面積也由原先 少數幾個地區,漸往鄰近村落擴展,甚至延伸到其它縣市,形成了高接梨 的空間擴散,「高接梨的故鄉」的名號也不脛而走。 詳細比較 1997 年(表 1-4)和 2014 年(表 1-2)臺中市各區的梨收量統計表 後,可知東勢區栽培的高接梨產量,在 15 年間共計增加 13,307,120 公斤, 成長幅度高達 170%,而和平區栽培的溫帶梨則減少了 10,882,475 公斤,縮 小幅度達 22%,也就是說東勢區在高接梨栽培技術創新後,在 15 年間的產 量有了大幅度的成長,擴展速度之快,不僅與東勢區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 1.. 5. 高接梨又稱寄接梨,梨農利用高山與平地的氣候差異,將高海拔地區溫帶梨花穗,打破休眠後以人工 方式嫁接到平地橫山梨樹徒長枝上,栽培出原本平地無法生產的高品質溫帶梨;其品質與高海拔地區 生產之溫帶梨不分軒輊,且由於產期較後者早兩個月,不僅可產期調節、產品市場價格高、增加梨農 收益,最重之要是可大幅提高外銷競爭力(李崇彥,2002)。 6. 國產高接梨產期較日、韓兩國提早約二至三個月,因供貨期不同,使得國產早熟梨具有質量及價格上 的優勢(施昭彰,2005)。 7. 農糧署之農情報告資源網中,1996 年之前的梨產量並未特別獨立出一般果品,因此無法得知詳細的數 據,因此文中引用 1997 年及產量最高之 2010 年的資料來相互比較。 4.

(14) 關,亦與高接梨技術創新有密切的關係。 由表 1-2 可看出,若將全省各鄉鎮市梨產量加以比較,雖東勢區之產量 尚未能追上和平區之溫帶梨,但如果單以低海拔栽培的高接梨產量而言, 東勢區的高接產量,不僅能與全苗栗縣的梨相比(表 1-1),更是高接梨的生 產重鎮,「高接梨的故鄉」的稱號不僅代表技術創新的來源,更有其產量 的代表性。從圖 1-1 臺灣省各鄉鎮市梨產量統計圖中,可更細詳的得知,2014 年時和平區梨產量佔全臺 30%,東勢區梨產量佔全臺 24%,卓蘭鎮的產量 佔全臺 21%。 表 1-4. 1997 年臺中市梨收量統計表 種植面積 結實面積 縣市鄉鎮名稱 公頃 公頃 臺中市和平區 3,200.00 3,200.00 臺中市東勢區 1,484.06 1,484.06 臺中市新社區 317.22 317.22 臺中市后里區 178.9 149.7 臺中市石岡區 108 108 臺中市外埔區 13.7 13.7 臺中市龍井區 7.51 7.51 臺中市豐原區 7.5 7.5 臺中市神岡區 3.88 3.23 臺中市潭子區 3.88 3.65 臺中市北屯區 3.6 3.6 臺中市太平區 3.5 3.5 臺中市沙鹿區 0.97 0.97 臺中市大雅區 0.5 0.5 臺中市大肚區 0.44 0.44 臺中市清水區 0.13 0.1. 合 計 5,333.79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5,303.68. 5. 每公頃收量 公斤 16,000 12,800 11,550 12,612 11,667 5,850 11,185 9,000 6,000 13,479 15,000 16,000 1,318 4,500 8,182 8,000. 收量 公斤 51,200,000 18,995,920 3,663,891 1,888,000 1,260,000 80,142 84,000 67,500 19,380 49,200 54,000 56,000 1,278 2,250 3,600 800. 14,599. 77,425,961.

(15) 2014年全國主要鄉鎮梨產量 3%. 1%. 2%. 1% 1% 1% 4% 30%. 6% 6%. 21% 24%. 圖 1-1. 臺中市和平區 臺中市東勢區 苗栗縣卓蘭鎮 臺中市新社區 苗栗縣大湖鄉 臺中市后里區 臺中市石岡區 新竹縣新埔鎮 嘉義縣竹崎鄉 苗栗縣三灣鄉 宜蘭縣三星鄉 其它. 2014 年全國各主要鄉鎮市梨產量統計圖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其實東勢以其優越的自然環境開啟了橫山梨的栽培,而後又迅速擴散 了栽培的區域,除了有東勢區果農不得不改變的時空背景及良好的自然條 件之外,高接梨栽培技術團隊無私的分享,加上果農們開放的心胸接受新 的栽培方法與技術,才是使得東勢高接梨得以擴展快速並聞名全國的關鍵。 栽種過程中,梨農們對於創新的接受度及接受時間的快慢,相當程度影響 了東勢高接梨的擴散及其空間分布。 高接梨栽培技術的出現,使得東勢高接梨的生產進入大量人工及分工 的時期,高接梨產業成為花苞、農資、農機、農藥的產業,東勢區多是以 高接梨為生的人口。每到高接梨生產的季節,家家戶戶忙著採收的情景處 處可見,搬運機一車車的載著滿滿的梨子到家中分裝,包裝好後再一箱箱 的載往行口承銷、果菜市場代銷或直接宅配,又或因大量採收時賣價不好 而寄存一間間的冰庫,這些都說明了高接梨產業是東勢人民重要的經濟來 源。. 6.

(16) 出售高接梨是東勢區梨農的收入來源,獲利直接影響梨農的家庭生計。 然而由於農事生產大量人工的需求及生產的分工、生產的專業化,使梨農 無法兼顧高接梨生產的所有過程,且每位梨農種植的高接梨梨穗品種不盡 相同,高接時間的選擇、套袋的材質與肥料的施作也有所差異,而梨農採 用何種管道販售自家的高接梨、梨農之間如何經驗交流、產銷班和班員運 作模式如何運作等,這些大大小小、瑣瑣碎碎的農務施作,不但影響東勢 區特有的高接梨產業景觀,也值得我們探究。 從 1976 年至今,東勢的高接梨栽培已近四十年的歷史,這四十年來高 接梨的栽培方式及分布區域勢必有所改變。因此,本論文將探討東勢高接 梨的栽培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有到產業的榮景?高接梨栽培研發的過程中, 其產銷運作型態如何?高接梨栽培在時間與空間的擴散過程為何?而影響 高接梨栽培擴的主要因素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將是本研究探討的重點。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文研究目的為: 一、瞭解東勢高接梨產業的發展背景與產銷型態。 二、探討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的時空擴散過程。 三、分析影響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空間擴散的因素。.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東勢位處於海拔較低的山坡地,早期以栽培橫山梨為主。1960 年中橫 公路開通之後,梨山地區種植由日本成功引進溫帶梨,採收期正好與橫山 梨相近,品質又優於橫山梨,使東勢梨產業一度陷入絕望之中。1976 年張 榕生先生創新了高接梨栽培技術,使得東勢高接梨產業開始蓬勃發展,高 接梨的栽種區域也由發源地逐漸延伸到其它地方,亦造成了地表原有現象 的空間關係改變。. 7.

(17) Rogers (1995)將創新擴散定義為: 「一項創新事物透過特定溝通管道, 於一段時間內在社會體中的某些成員之間傳播。」為瞭解東勢地區高接梨 之擴散之情形,以下就「Rogers 的創新擴散理論」、Haggett「空間擴散理 論」及「區位理論」相關內容說明如下: 一、創新的擴散理論 Rogers「創新的擴散」一書,歸納出擴散研究理論的由來,可追溯至 一百年前的歐洲。擴散模式的重要來源:分別是法國的 Gabriel Tarde、德 國的 Georg Simmel 和德國、奧地利及英國的學者。 塔爾德(Tarde)透過擔任律師及法官的身分,將所觀察到的創新擴散現 象歸納為「模仿定律」,他注意到同一時間內,創新事物出現後,只有 10% 的新事物傳播出去,而創新事物累積接受者,通常都會呈現 S 型曲線發展(如 圖 1-2),且社會體系中意見領袖的接受,影響了 S 型曲線向上攀升的情形。. 圖 1-2 S 型擴散曲線示意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 Rogers(1995). 8.

(18) 齊美爾(Simmel)則提出「陌生人」的概念,並指出個人關係網路影響 著個人的行為。而「陌生人」,也就是社會體系中的「創新先驅者」,較 容易掙脫傳統規範。之後的學派,把人類社會的變革,解釋為一個由原創 者把創新事物予以推廣擴散結果。 美國的人類學者直接繼承歐洲擴散學者的研究重點,於 1920 年著手研 究創新擴散的議題,也影響「擴散研究前典範」萊恩(Ryan)和葛羅斯(Gross) 的改良玉米新品種擴散研究的出現,使後進學者在方法論、理論架構詮釋 方法上都有所依循,並使得擴散的研究在不同學科中得以繼續發展。其中 Rogers「創新的擴散」一書第 6 版,整理了 1953 到 1995 年間相關研究和 理論,使我們可以對擴散研究學說的定律能有粗略瞭解,也是本論文研究 擴散現象的重要依據。 (一)擴散的 4 大要素 由 Rogers (1995)對創新擴散定義中,可以得知,在擴散過程中 4 大要 素分別為:創新、溝通管道、時間、社會體系。 1.創新 當一個觀念、做法或事物被接收端的某個人或某個團體認可為「新的」 時,這項觀念、做法或事物就是一種創新。而創新的屬性影響著接受者對 創新結果之不確定性,也影響著創新的接受率。Rogers 將其大致區分為: 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可試驗性、可觀察性及再發明性。可從其中 去探討高接梨擴散之創新屬性。 2.溝通管道 溝通管道是指資訊從某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段或方法。從相關研 究結果中得知,在擴散初期,大眾傳播體是最快速且有效的溝通管道,可 以讓社會大眾知道創新的存在。但實際影響創新接受率的,是人與人之間. 9.

(19) 的溝通,尤其是雙方或多方彼此的社經地位、程度和其他重要方面有很多 相似時,亦即兩者同質性高時。所以我們可說除了先驅者之外,人際溝通 管道在說服階段最為重要。 3.時間 Rogers 依接受創新的時間,將接受者分類為: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 者、早期接受大多數、後期接受大多數及落後者(圖 1-3),這是以平均接受 時間,分別加減標準差所進行的分類。創新性是由個人接受創新或是一組 創新的時間先後來衡量的,其本身是連續的。以創新性為基礎的接受者分 類來看,早期接受大多數及後期接受大多數,其比率約佔 68%;其中落後者 分為早期落後者及晚期落後者,但落後者無論是早期或晚期,其特性都較 相似,所以 Rogers 不加以分類。. 圖 1-3 以創新性為基礎的接受者分類 資料來源:轉繪自 Rogers(1995) 相關研究顯示,創新先驅者、早期接受者,在人格特質上通常是社會 體系中社經地位較高、人際互動較多且創新性較佳者,也因此較容易從創 新的過程獲利而使得貧富差距加大。而擴散過程中,相關時間的測定包括:. 10.

(20) 創新決策過程、創新性和接受者分類及接受率。創新決策過程分為 5 個重 要步驟,可用認知、說服、決策、執行及確認等 5 個概念來說明(圖 1-4)。 過程狀況 1. 接受創新之 前的情形 2. 感到有需求 或是有問題 3. 創新性 4. 社會體系規範 1.認知. 2.說服. 3.決策. 4.執行. 1.接受 決策單位特性 1. 社會經濟特性 2. 人格特質 3. 溝通行為. 創新的認知屬性 1. 相對優勢 2. 相容性 3. 複雜性 4. 可試驗性 5. 可觀察性. 2.拒絕. 5.確認. 繼續使用 稍後使用 停止使用 繼續使用. 圖 1-4 創新決策過程 5 大階段模式 資料來源:轉繪自 Rogers(2006) 4.社會體系 社會體系是指相關聯的單位,一起參與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並達成共 同目標的網絡體系。社會體系中不僅存在正式的社會結構,也存在著人際關 係網絡間互動軌跡的非正式結構。社會體系影響著個人對創新的不確定感, 且體系中之意見領袖,也是大多數人認定的楷模及追隨目標,更是創新推廣 人員欲延攬為活動的代理人,其在擴散過程中擁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11.

(21) (二)創新擴散的推廣 Rogers (1995)「創新的擴散」一書引用 Gabriel Tarde(1903)「模仿 定律」,認為創新的目的:「就是要去瞭解在同一時間內,數以百計的創 新事物出現─有文字言語方面、神話信仰方面、或是工業實務方面─為什 麼只有 10%的創新事物傳播了出去,而 90%卻被遺忘了。」在創新擴散的過 程中,往往存在著使創新擴散出去的推廣者,尤其是計畫是由政府相關單 位或公司組織所欲推廣之擴散,在推廣單位中常會聘請推廣人員做介入式 之推廣。而推廣人員也成為連結專業領域與擴散對象兩個世界的主要推手。 推廣人員要將創新,成功推廣給擴散對象,最有效的方法是瞭解客戶的需 求,選擇性提供最適當的資訊給他們。 Schon (1971)注意到擴散除了以傳統模式的方式,由學者專家將創新以 集中式擴散系統(圖 1-5) 推廣外,亦會出現原發性創新,且其接受者把自己 再發明的創新推廣給別人時,就扮演了推廣人員的角色,所以這種擴散系 統的主導者通常不是技術專家,其擴散的決策亦有很多接受者共同參與。. 12.

(22) 集中式擴散系統 研究發展. 推擴單位. 意見領袖. 非集中式擴散系統. 地方創新者. 地方創新者. 地方創新者. 圖 1-5 集中和非集中式擴散系統 資料來源:轉繪自 Rogers(1995) 二、空間擴散理論 自然世界對「擴散」(Diffusion)的定義為分子由密度較高的空間往較 低的空間移動的現象。Oxford Dictionary of Science 對擴散的解釋為「擴 散是一種創新,由一個中心或數個中心廣為傳播散佈的現象。」而當「擴 散」一詞運用到人文世界中,不同的學者嘗試對它做出新的定義。Getis(1996) 認為「空間擴散是一種觀念、學習、創新或物質,由起始點傳播新區域的. 13.

(23) 過程」。Gregory & Simith (1994)則認為擴散是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 展。由上可知,學者專家們對於擴散的定義,多指一個新的事物、觀念或 資訊,透過社會體系之成員之間分享、溝通,使其在社會中傳播。而在擴 散作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即是時間及空間的推移。 最早提出空間擴理論的概念是 Hägerstrand 的資訊模式 Information Model,他假定一個均質平原,且居民的資訊傳遞率,是以均質訊場(Mean Information Field, M.I.F.)的表現方式,其具有一中心點,而相關的資 訊強度乃具有隨著與中心距離遠近而減弱的現象(Hägerstrand, 1967)。他成 功的引用蒙地卡羅法(Monte Carlo Method),模擬出不同時期的空間型態表 現(圖 1-6)。雖然這種簡化及單純的假設在現時生活中並不存在,但其「距 離」對創新擴散影響的觀念正式揭開了後讀有關空間擴散研究的序幕。. 訊 息 獲 得 機 率. 距離. 圖 1-6. 近鄰效應概念圖. Haggett (2001)綜觀地理學著作,發現地理學家們常將擴散的空間改變 分為:擴張擴散(expansion diffusion)、位移擴散(relocation diffusion)與複合 型擴散(combined diffusion)等 3 種型式(圖 1-7)。 (一)擴張擴散 擴張擴散指事物自其創新的起點開始,逐漸向外擴展,使得擴散的範 圍越來越大,但其新的空間型態,仍以創新起源為中心。這也是大部分擴 14.

(24) 散的模式。 (二)位移擴散 位移擴散指隨著時間的改變,創新的事物離開了起點的地區,擴散到 另一個地區,而形成新的空間型態,且擴散後形成另一有新起點的新的區 域。 (三)複合型擴散 複合型擴散或稱之為擴張且位移擴散,是結合前兩種擴散模式而形成 之新模式。指的是事物從起點區向外繼續擴散形成新區域,而後又以新區 域為起點再向外擴張擴散,在擴散的過程中擴散的起點不斷改變,但擴散 的區域仍有部分是重疊的。. 圖 1-7 Haggett 的 3 種擴散模式 資料來源:轉繪自 Haggett (2001). 15.

(25) Haggett (2001)更進一步將擴張擴散的發生方式,分為接觸傳染擴散 (contagious diffusion)和階層擴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兩種。 (一)接觸傳染擴散 接觸傳染擴散的原因是直接接觸到擴散的起點,就如同一般人直接接 觸到患有傳染病之病人,其傳染的過程是強烈而快速的,且對距離有直接 的負相關,此外這種擴散是一種不分等級、全面性的擴散。. 早期階段. 晚期階段. 每個圈或點代表一個人或地方 無知者. 原始認知者. 已知者. 「非常重要」的人或地方. 擴散路徑. 「重要」的人或地方 較低社經地位的人或地方. 圖 1-8 接觸傳染擴散 資料來源:轉繪自 Terry & Mona (1999). 16.

(26) (二)階層擴散 階層擴散指的是事物或訊息的傳播,在人群或空間上有一定的選擇。 因擴散決策的過程中,以人際溝通且兩者同質性較大時,較容易影響創新 的接受率。階層擴散可由上到下,也可由下到上。但是,若擴散單指由上 到下的情形,也可稱之為瀑布擴散。 較高階層. 擴散點. 中間階層 較低階層. (2)從中間階層緩慢向下擴散. (1)從中間階層快速向下擴散. (3)從較高階層快速向下擴散. 圖 1-9 階層擴散示意圖 資料來源:Haggett(2001) 此外,歐陽鍾玲(1994)認為 Hägerstrand 在 1952 年的研究,將接觸傳 染擴散的過程細分為 4 個階段模式(圖 1-10),擴散經過的輪廓稱為創新波 (innovation wave)或擴散波(diffusion wave)。第 1 階段稱為「初始階段」 (primary stage),第 2 階段稱為「擴散階段」(diffusion stage),第 3 階段稱為「凝聚階段」(condensing stage),第 4 階段稱為「飽和階段」 (saturation stage)。. 17.

(27) ?. tn 飽和階段. 創 新 比 率. t3. 凝聚階段. t2 擴散階段. 初始階段 t1 d1. d2. d3 與創新中心的距離. 圖 1-10 擴散波縱斷面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 Haggett (2001) 由上圖可知,第1階段時,創新的採用與距離,呈現出很大的負相關。 而第2階段開始,創新採用與距離的負相關逐漸減少,擴散到後期可能因為 已達到飽和狀態而使得距離的影響幾乎消失。 美國地理學者Richard Morrill (1965),之後又提出了符合原始瑞典資料 的推斷輪廓圖(圖1-11),稱為趨勢面圖(trend surface maps)。擴散波在起始的 地方隨時間而接受率開始提高,達到最高峰後接受率開始降低。隨著距離 的增加,每地區接受創新的時間也增加,但皆與擴散起始點相似,會出現 創新性為基礎的接受者分類模式,但其可能因地形之不同或人口之差異, 使得創新擴散之接受者人數不同。地理學者使用趨勢面圖來分離地區趨勢 (regional trends)( 延 伸 到 整 個 研 究 區 域 的 規 則 型 態 ) 與 局 部 不 規 則 (local. 18.

(28) anomalies)(一般的趨勢中沒有規則型態的不規則或零星的變化)的方法,趨 勢面圖能將地區中不規 則性的趨勢分 離出來,以便分析其差異 之因素 (Haggett, 2001)。 接 受 人 數. 時間(年) 距離 (公里). 擴散波 起點 距離 (公里). 時間(年) 圖 1-11 趨勢面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 Haggett (2001) Cliff & Haggett (2006)更進一步對擴散波如何隨著時間演變,在不 同空間型態的改變上做出說明。一般將擴散波分為下列 5 個時期(圖 1-12): (一)初始期(Onset) 一個創新的事物透過接受而進入新區域的單一或小範圍的地方。 (二)發展期(Youth) 這個時期是創新擴散的快速發展時期,透過鄰近擴散及階層擴散的方 式,將創新事物擴展到包含人口較為稠密的其它區域。 (三)成熟期(Maturity) 此時,擴散已達到最高峰,擴散的範圍最大,人口較為稠密的區域也 出現最高密度的情形。. 19.

(29) 圖 1-12 擴散波空間歷程 資料來源:轉繪自 Cliff & Haggett (2006) (四)衰敗期(Decay) 這時擴散的強度快速減弱,擴散的接受及區域隨之減少,在空間上也 出現不連續的分布情形。 (五)消滅期(Extinction) 擴散的接受只剩幾個位於交通不便,不易到達的零星區域。 近年來 Cliff, Haggett & Smallman-Raynor (2009)在「冰島傳染病波 動的歷史演變」中提出,傳染波動模式的結果強調歷史趨勢和空間時間的 模式,並做出以下結論: (一)所有 7 種疾病都顯示傳染病的波長(波動之間的差距)在歷史期間中大. 20.

(30) 幅縮短了,其原因為人口增加分擔感染風險及交通結構改善使得空間 隔離程度降低。 (二)雖然波動各自有不同的地理模式,但一般來說,疾病散播到全島是根 據特殊的空間擴散模式,且證據都顯示是階層式擴散和鄰近地區的接 觸散播。階層式擴散以城市區階層為主;接觸式傳染的傳播都以西南 角首都附近為主。 (三)各種疾病波動速度均不相同,大部分都是隨著時間而加速,雖然程度 不同,其結果與因交通改善而使得各區更容易到達的結果相符。 (四)地理上的傳播和波動強度隨時間增加,其原因為當時人口較多之故, 所以波動之強度與人口有密切的關係。 (五)7 種疾病之間的共同變數並未顯示許多彼此的連結,只有某兩者之間有 很相似的季節性特徵。 感染者(I). SIR 模式-社群說明:. 易受感 染者(S). 社群 A:有足夠的人口(?~250,000)以維持病毒和持續的感染記錄。第 I 種傳染病波動。 社群 B:人口不足以維持病毒,但為規律的第Ⅱ種傳染病波動。 社群 C:人口很少。不規律的第Ⅲ種傳染病波動。. 在S-I空間中 的傳染軌跡 波動A1. 時間(t). 波動 B1 波動 C1. 波動A2 透過社群之間 的空間互動 波動 B2 而傳染疾病. 波動A3. 在地方性階段 易受感染者累積. 波動A4. 在地方性階段 易受感染者減少. 社群 A. 波動 C2 遺失. 波動 C3. 波動 B3. 波動 B4. 波動C4 遺失. 社群 B. 社群 C. 圖 1-13 冰島傳染病(SIR)傳染模式架構 資料來源:轉繪自 Cliff, A. D., Haggett, P. & Smallman-Raynor, M. (2009) 21.

(31) 在冰島傳染病的研究過程中,空間所代表的意義摘要在圖 1-13 中。較 大、人口密集的區域是社群 A,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傳染病儲存槽,當易受感 染人口(S)達到一個重要等級時,它們就會發起重要的傳染。S 群最後人口 確實會增加傳染病發生,使得 S 群人口減少而感染者 I 增加。這使得 S 和 I 人口多少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呈現 D 狀。所以社群 A 透過社群之間的空 間互動而傳染疾病,在地方性階段,易受感染者慢慢累積如黑色部分所呈 現,而後再減少如灰色所呈現。若總人口少於所需人口,如同圖中的社群 B 和 C 所示,則只有當從儲存槽地區(儲存槽 A)又湧入受感染的人,並重新帶 進病毒時,才會復發。在一個較小型的社群中,S 人口不足以維持持續感染 的紀錄,疾病最終會消失。 冰島所適用的傳染病模式(SIR 模式)的架構。上方的圖顯示出在 3 種不 同人口數的社群中,感染者 I(在垂直面)和易受感染者 S(在水平面)的變化。 有傳染疾病的大型社群(A)如同一個儲存槽,病毒會定期從儲存槽中散佈出 來,攻擊並感染較小的社群(B 和 C),以造成流行。上方圖中的寬箭頭向右 代表社群內部的病毒傳播,寬箭頭向左則代表病毒傳播的消失。圖中由社 群 A 到社群 B 的傳染,實際上代表國際性病毒由北歐傳播到冰島主要都市 一帶的西南地區,而社群 B 到社群 C 的傳染,則代表冰島內部的區域性病 毒由西南地區傳播到人口較少,且交通不便的東部峽灣地區。 研究中確認要瞭解一地區在傳染病模式中的變化,必須同時關注它易 受感染的人口及不斷變更的歷史地理學,如教育變化、運輸模式及第 2 次 世界大戰造成病毒來源改變的短程干擾。 三、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分佈及其空間中的相互關係的理論。具 體地講,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位內經濟活動優化. 22.

(32) 組合的理論(林美月,2011)。區位理論在經濟地理上,分為商業化農業活 動區位原則、工業區位理論及中地理論。 (一) 商業化農業活動區位原則 最早為德國學者邱念(J.H.Von Thünen)在1826年《孤立國對農業和國民 經濟之關係》(簡稱《孤立國》)中提出之農業區位土地利用模式,是關於 區位理論的古典名著。孤立國其農業活動受到距離都市遠近的影響,農業 集約度將由都市向外圍逐漸降低。因此土地利用會以都市為中心呈現同心 圓狀的圈帶結構之「邱念圈」。在邱念圈中,邱念認為靠中心都市的第一 帶,都是生產成本極高、集約度極強的農業活動,且其產品都具有易腐和 不運輸的特性。另外,由於集約高,地力耗損大,需大量使用肥料以保持 土壤沃度(國立編譯館,1990a)。因此第一帶多生產利潤最高的栽培作物。 另外,近年農業區位理論逐漸重視生產成本、科技發展、政府決策、都市 發展及農民性格對農業區選擇之影響。 (二) 工業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者韋伯(Alfred Weber, 1835∼1914)於1909年發表「工業區 位論」(industrial location),是近代工業區位理論的始祖。韋伯忍為: 影響工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運輸費用、勞動成本及聚集利益等3項,以 總生產成本最低的地點作為決定工業區位的基準(莊翰華,2000)。 (三) 產業區位理論之中地理論 中 地 理 論 (central place theory) 是 由 德 國 新 古 典 主 義 地 理 學 家 Christaller (1966)提出。中地理論假設一均質之平原,生產者為達到最 大利潤而消費者為減少運費,使得商品需求量與購買商品實際價格(含旅運 費)成反比關係,而行成之聚落中心稱之為中地。銷售範圍如果小於市場範. 23.

(33) 圍,生產者將無法生存 ,此市場範圍 ,即為該商品或服務的「 商閾」 (threshoid)(國立編譯館,1990b)。 商業化農業活動區位、工業區位及中地理論,雖然簡化了真實世界, 以致許多學者指提出修正,且現今社會環境中,交通與運輸工具的進步, 使得市場距離不再是決定土地利用之最主要因素。但由上述理論對於產業 活動空間分佈發展趨勢觀點,可以歸納出產業活動在空間分佈上,為了獲 取經濟利益而有空間分佈集中之現象。 四、相關研究 (一)高接梨產業相關研究 陳意玲(1992)針對 1983~1992 年東勢果菜批發市場世紀梨8價格行為之 研究,指出東勢一帶梨園多採用高接栽培技術,提早採收以提高獲利,而 接穗每年必須自高海拔溫帶梨園取得,其中以日本進口為主。省產高接梨 多供國內市場需要,臺中縣之世紀梨則多運至東勢果菜批發市場決價及進 行交易,因此東勢果菜批發市場之交易具有價格領導之功能。 李崇彥(2002)針對 1997~2001 年臺灣寄接梨與溫帶梨產業要素替代與 經濟效益之研究,指出臺灣地區梨農為防止產期過度集中,導致價格降低 發展出產期調節之方式,使得生產費用逐年提高,產量與收益亦逐年增加。 臺灣梨之運銷在 1997 年改以販運商為主。且臺灣寄接梨具有產期比世界各 國溫帶梨產業早約 2 個月的國際爭競優勢,但相對的寄接梨產業也面臨了 天候不穩使人工費用提高、接穗來源受制日本及過量使用肥料造成品質拙 劣、降低市價的問題。 1.. 8. 臺灣栽培之梨種,可略分為原生種野梨及鳥梨、橫山梨(低海拔地區之梨品種)、溫帶梨(高海拔地區之 梨品種,例如:秋水梨、(新)世紀梨、新興梨、豐水梨、幸水梨、蜜梨、雪梨)、高接梨。高接梨指的 是透過高接技術高接溫帶梨之梨穗而生產之梨品。早期高接之溫帶梨穗以(新)世紀梨穗為主,近年則以 高接新興梨梨穗為多。倒頭梨及雪花梨則是透過噴灑落葉劑,將橫山梨之產期調節到 4~5 月而生產之 梨品(又稱為秋花春果生產方式)。 24.

(34) 林淳華(2011)認為高接梨之父張榕生所創新之高接梨技術締造東勢三 十年的農業奇蹟,班員們無私奉獻及客家硬頸精神,讓東勢地區在六十到 七十年代成為富裕農村,也吸引高學歷的客家青年回流。梨農之「共工」 及「換工」成為東勢區特有的農業特色。2009 年起,高接梨之價格開始降 低,梨農們在現階段除需要團結,也需要安全用藥來喚回消費者的信任。 古關喜之(2006)在以農糧體系探討臺灣果樹農家永續發展的可能性中 提出,高接梨之接穗來源及較高的生產成本使得水梨的出口陷入困境,加 上繁複人力及農業繼承使得永續發展更為棘手。東勢果菜市場的委託販賣 制度有效減輕農家負擔,成為主要銷售管道,生產者也可以運用冷藏設備 自行調整出貨時間與數量。 綜上,可以發現東勢高接梨產業發展的脈絡,進而瞭解其起源與演進。 東勢高接梨栽培技術因產期調整,成為北半球最早採收的梨,也為東勢帶 來了繁榮與熱鬧,但高接梨同時也面對著花穗來源、成本過高、人力不足 及用藥安全造成的信賴問題。但這些研究中,尚未從地理學的角度去做探 討,故本文將從人文地理的觀點出發,針對東勢區的高接梨栽培其空間擴 散做一探討。 (二)空間擴散相關研究 林梅芬(2008)針對臺中縣摩天嶺甜柿栽培擴散之研究,透過實地訪查 發現栽培擴散的管道,主要透過親友間的口耳相傳,文中根據 Rogers 的創 新擴散理論,將擴散過程分為初始、擴展、凝聚及飽和等 4 個階段。隨著 時間的推進,栽培區由原本適合種植甜柿的海拔較高地區,往其它較低地 區及更高海拔地區擴散。而其擴散的因素可分為:個人、區位、政策及訊 息,其交互影響,不斷形成摩天嶺甜柿栽培擴散。 梁玉琪(2010)透過對「草莓王國」大湖地區的實地田野調查、問卷資. 25.

(35) 料和相關文獻研究草莓的栽培擴散及其運銷,發現擴散模式呈現接觸擴散 及階層擴散 2 種,而農民決策與人際關係有密切之關係與 Rogers 創新決策 過程模式不甚符合,至於農產運銷 4 階段模式在大湖地區只達到運銷導向, 且運銷模式之在地化對於草莓栽培擴散是有助益的。 林美月(2011)針對新社區香菇栽培空間擴散之研究,透過田野調查發 現,栽培擴散管道主要是透過親朋好友之接觸,並根據 Rogers 的創新擴散 理論及 Haggett 擴散波空間歷程將擴散過程分為初始期、發展期及成熟期。 而影響擴散因素與甜柿栽掊擴散相同,分別為:個人、區位、訊息及政策, 其中菇農的性格及經濟情況的考量是最初的動力來源。 鄭子麒(2011)針對臺中市便利商店空間擴散之研究,從中地理論出發, 以空間自相關、最近鄰指數、Logistic 迴歸等方法加以分析,發現便利商 店的擴散型態類似接觸擴散猶如傳染病一般,且空間分布呈現聚集現象, 人口密度之高低也對擴展新店有直接影響,但與競爭店的距離卻未有明顯 的影響。 以上的文章,探討了產業栽培擴散的原因、時間歷程及其擴散的模式, 藉由 Rogers 創新的擴散模式,可以瞭解不同產業在其時間歷程之差異,也 正如同 Cliff, Haggett & Smallman-Raynor, M. (2009)在「冰島傳染病波 動的歷史演變」中提出,傳染波動模式的結果強調歷史趨勢和空間時間的 模式一樣。 顏麗恩(2000)在高雄市登革熱疫情分布與擴散過程之研究中,將資料 做定位後找出坐標經緯度,再轉換成 TWD97 二度分帶坐標格式,再利用 GIS 系統繪製疾病地圖,以進行空間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高雄市登革熱疫情明 顯空間聚集的現象。 蕭仁貴(2007)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做環域分析,來驗證水資源對生. 26.

(36) 長條件嚴苛的茭白筍之重要性,及道路對於埔里鎮茭白筍產銷空間結構變 遷的重要性,且透過田野調查,發現擴散模式以口耳相傳為主,運銷方式 以筍販或是行口為主,並以 SWOT 分析優劣勢,也提出對產業策略的建議。 曾綉媛(2011)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及數值地形圖(DTM),分析清境 農場民宿群聚之現象,發現擴散模式以接觸擴散為主,擴散可分為萌芽期、 群聚擴張期及飽和期,沿主要交通幹道由青青草原兩側分為松岡區與幼獅 兩區,但因飽和期年份少而無法驗證是否符合 Gunn 鄉村區施遊發展階段中 的階段五。此外,聚群分為水平群聚、垂直群聚及對角群聚,透過相關產 業群聚之網絡使得各項產業得以配合,進而提升當地旅遊價值。 上面的文章,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及數值地形圖(DTM)的方式,以 環域分析地圖上所呈現產業群聚現象的原因,再和訪談及問卷結果交叉比 對,達到對擴散分析的嚴謹性。 綜觀而論,以上研究對於空間擴散理論做了一個良好的脈絡典範,然 而各種產業的發展,有其歷史背景及人地互動的結果,果農如何做決策、 如何選擇土地利用,則需透過深度訪談與實地調查才能有全面性的瞭解。 本文將針對高接梨栽培的空間擴散,透過與梨農的直接接觸與實地田野訪 查,整理出東勢區高接梨產業的擴散原因與擴散歷程。. 第三節. 研究方法. 臺灣農業對於高接梨的栽培、管理方式、病蟲害防治和肥料使用等農業 方面著述頗多,在面積、產量的資訊亦透明,但在高接梨種植選擇及販售 的相關資料較缺乏。為了探討東勢區高接梨栽培的空間擴散的情形,本文 的研究方法以蒐集相關資料與文獻為基本架構,並輔以訪談與問卷,最後 再比對統計資料,以期獲得更客觀正確的資料,並瞭解高接梨在東勢區的. 27.

(37) 種植緣起、分佈與拓展緣由,茲將資料蒐集方法與研究架構分述如下: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藉由資料的蒐集、整理,重新建構出高接梨在東勢地區生根、 茁壯的完整樣貌,探討東勢地區改善生產技術及克服生長環境因素後,種 植高接梨歷程,期望能掌握東勢地區發展高接梨栽種的歷史過程。 (一)研究設計與對象 本研究的規劃循著「高接梨栽培擴散」與「高接梨產業產銷運作」的脈 絡進行,並以時序為主軸,先就地方志、文獻、產業報告書、相關研究論 文等文獻資料進行大量收集與歸納。再研究問題所需需要之重要關鍵人物 進行訪談,並輔以當地梨農的訪談與問卷調查相互比對,以期能更深入瞭 解栽培擴散的始末。 訪問對象除了中區農改場專員、農會推廣部門人員、農會小組長、果 菜市場批發商、承銷商、行口負責人員、觀光梨園負責人及梨農。研究者 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設計,利用事先設計好的訪談大綱為訪談主題進行訪問。 每次在進行訪問之前,研究者會事先與受訪人聯繫,並針對訪談大網內容 進行溝通,待受訪人對訪談主題有一定概念之後,即與受訪人約定正式訪 談時間。正式訪談前,先對受訪人的專長和領域進行深入瞭解,再依對象 之不同微調當次的訪談內容,以期能增進訪談資料的質與量,避免浪費費 時間蒐集重複的資料。 (二)資料使用方面 1.高接梨的產量、栽培面積、運銷等相關統計資料 (1)臺中縣政府出版之「臺中縣統計要覽」(縣市合併後為臺中市政府出版 之「臺中市統計要覽」)。 (2)行政院農委會所出版之「農業統計年報」、「農業統計要覽」、農糧署 28.

(38) 之「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農糧統計」等,從這些資料可 得知梨在全臺之分布及成長概況,也可瞭解歷年東勢區梨子之價格。 2.高接梨相關書籍、論文、期刊、雜誌、政府相關出版品、報紙等。 (1)各區農業改良場有關高接梨相關研究、報告。 (2)臺灣果樹栽培相關書籍、雜誌。 (3)東勢鎮出版之高接梨栽培管理手冊。 3.東勢地區發展相關資書籍、論文、期刊、雜誌、政府出版品、報紙等。 (1)臺中縣誌。 (2)東勢區自然環境、人文背景等資料,如:東勢鎮誌、續修東勢鎮誌。 (3)山城週刊。 (三)參與觀察 為建構東勢區高接梨產業發展圖像,研究者於 2012 年 7 月間開始實地 至東勢區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交通運輸及梨園空間分佈,以 瞭解東勢區的土地利用概況,並實際參與觀察農業投入和管理,以瞭解梨 農實際工作情形,藉此比較文獻資料和現實操作環境之差異性。 (四)深度訪談 為了獲得完整的第一手資料,本研究利用深度訪談,分析東勢區高接 梨栽培的生產及運銷情形,並獲取梨園土地利用狀況及梨農的態度等資料, 從中整理出高接梨栽培擴散的過程及影響擴散的因素。 本研究訪談的對象有中區農改場專員、農會推廣部門組長、農會小組 長、東勢高接梨文化館館長,和高接梨產銷班班長、梨農等數人。為增加 訪談過程所獲得資料的正確性,以及訪談的順利,訪談過程會先以所熟識 的親友為主,透過引介其他梨農,以增加訪談對象,從其中瞭解東勢區高 接梨產業的發展面貌,而對於相關的主要議題,則加以深入的訪談,並和 29.

(39) 文獻資料比對,以獲取客觀的言論資料。 (五)問卷調查 為了增加對於研究區域資料蒐集的周延,並使第一手資料更加充實完 善,因此本研究透過參加東勢農會推廣股舉辦產銷班長會議之班長及隨機 選區不同地區之梨農,做為發派問卷的名冊,本次發問卷人數 150 人,問 卷收回數為 103 人。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透過蒐集相關地區歷史發展的資料,瞭解臺灣六十年代至今發 展的歷程,在時空背景的因素影響分析下,瞭解東勢區高接梨產業的發生 及果農選擇投入栽培高接梨生產的發展歷程,並藉由相關農業的統計資料, 瞭解不同時期高接梨栽培的面積和產量,與不同地區梨栽培的面積和產量 相比較,希望從中瞭解高接梨產業產的面貌。再由相關農業資料中去瞭解 高接梨產業的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最後將訪談與問卷的資料與所得文獻 資料加以比較,期望能勾勒出高接梨產業發展及栽培擴散之原貌。 三、研究架構 依研究者初步研讀文獻資料與訪談調查中,發覺東勢高接梨栽培擴散 過程中,創新者的角色與東勢農會推廣部佔著極為主導的因素。從 1976 年 高接梨技術研發後開始,不論是高接梨之栽種面積或是參與高接梨栽培的 農戶逐漸增加趨勢來看,都可以發覺,在東勢地區高接梨栽培的擴散過程 中佔據著重要的因素。 本研究擬綜合 Haggett、Hägerstrand 和 Rogers 的擴散模式,分析東勢 區高接梨產業的擴散型態及其時空間演進過程,進而探究高接梨產業在這 過程中,如何透過創新決策過程達到擴散的結果。研究架構如圖 1-14。. 30.

(40) 高接梨栽培過程. 自 然 高接梨的特性 環 境 東勢區的地理條件. 發 高接梨的引種過程 展 歷 程 高接梨產業的產銷運銷. 高接梨栽培的擴散. 擴散的空間歷程. 擴散的時間歷程. 影響擴散的因素. 個人採納因素. 區位因素. 訊息傳播因素. 擴散的時、空間過程 圖 1-14 研究架構. 31. 技術創新與政府輔導.

(41) 第四節 研究區域 一、位置 東勢區位處臺中市中部偏東位置,北以大安溪、南以大甲溪為界,東 鄰和平區,西連石岡區、后里區,南接新社區,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卓蘭 鎮為界,全區面積 117.4065 平方公里,為臺中市面積排序第 3 大區(東勢 區公所,2014)。本區境內現轄有 25 里,轄區成狹長帶狀,除部分為大甲 溪沿岸河階平原與新社河階地相對外,其餘多為東勢丘陵地帶。東勢早期 因軍工採伐木料後由大甲溪運輸至外地,不少工匠在此建有工寮,故又稱 為匠寮或寮腳。東勢地名由來,則是由於豐原地區開發較早,而東勢位於 其東方,做為進出大雪山及八仙山採伐及運輸木料的轉運點而得名。 二、自然條件 (一)地形 東勢區因東鄰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地形呈現東高西低走勢,且地勢 隨大甲溪之流向形成南北向沿岸河階傾斜之長條獨立地形,本地標高介於 300 至 420 公尺之間,地面平均坡度為 1.10%。轄區內丘陵起伏,平地分 布於大甲溪東岸,其餘部分為山地,海拔均在 400 公尺以上。東勢當地區 民沿河岸河階少數平地居住,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陳正祥,1959)。. 32.

(42) 圖 1-15 研究範圍位置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33.

(43) (二)水文 東勢位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水資源相當充沛。東勢的地表水以大 甲溪及其支流所構成,供應東勢區大部分灌溉用水。而大安溪水流經卓蘭, 成為東勢的北界,其支流僅灌溉北方三里之農業用地。此外大甲溪及其支 流經過之地區,亦含有豐富之地下水資源,早期農家亦有聚集開井以備不 時之需,而自來水公司亦在此設置多口深井。東勢於清朝時,即開發大茅 埔圳、老圳、東勢本圳、八寶圳、埤頭山圳、石壁坑圳及石圍牆,作為農 業引水設施,是當地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石慶得、范明煥,2010) (三)土壤 東勢的土壤,分為丘陵地帶的崩積土區及大甲溪右側的沖積土區。崩 積土區分佈於全區之山坡地,因雨淋作用較強,土壤多呈酸性,肥力較低; 沖積土區,多為砂頁岩,顆粒較大且排水良好(陳正祥,1959)。 (四)氣候 東勢區東部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的屏障,南西北方也各有高度由 400 公尺至 1,000 公尺不等的丘陵圍繞,所以四季潮溼水氣較重,東勢地區在 颱風季節也較不易受風勢影響,造成了東勢氣候溫和潮溼的情形。東部因 地勢較高,因此地形雨較多,而西部因地勢低,降雨量則較少。因受地形 之影響,使東勢區氣候溫和且雨量較多,十分適合高經濟價值之果樹生長。 三、人文條件 (一)人口 本區 2015 年 6 月底人口總數 51,313 人,其中男性 26,517 人,女性 24,796 人。人口分佈以新盛里 6,013 人最多,埤頭里 753 人最少(圖 1-16)。 現有 25 里 383 鄰 17,269 戶。921 地震後,1999 及 2000 年人口數減少比例 較明顯外,大致呈現逐年減少之情形。 34.

(44) 圖 1-16 東勢區各里人口分布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二)產業 東勢區的主要產業以農業為主,早期大多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果樹,主 要的作物有高接梨、桃、柑桔、甜柿、葡萄等水果。. 35.

(45) 依 2014 年臺中市統計要覽,本區農作物種植面積為 4595.98 公頃,以 果樹栽種為主,佔總種植面積 95%(表 1-5)。 表 1-5. 2014 年東勢區農作物種植面積比較表. 作物種類 普通作物 特種作物 面積比例. 蔬菜. 果樹. 總計. 種植面積(公頃). 3. 2.62. 195.59. 4,202.67. 4595.98. 面積百分比(%). 0.07%. 0.06%. 4.44%. 95.43%. 100%. 資料來源:整理自 2014 年臺中市統計要覽 在果樹種植面積與產量方面,以梨種植面積最大,佔果樹種植面積之 29%;其次為柿種植面積,佔果樹種植面積之 24% (表 1-6)。. 表 1-6. 2014 年東勢區果樹種植面積與產量表 果樹種類. 梨. 柿. 柑橘. 桃. 其它果品. 總計. 面積(公頃). 1,224. 1,033. 783. 331. 832. 4,203. 產量(公斤). 32,303. 16,530. 18,149. 5,161. 13,432. 85,576. 8%. 20%. 100%. 面積產量. 面積百分比(%) 29% 24% 19% 資料來源:整理自 2014 年臺中市統計要覽. 在農業勞動數量及比例方面,東勢區農戶數為 5,064 戶,佔本區人口總 戶數 16,859 戶之 30.04%;本區農戶人口數 22,050 人,平均每一農戶約有 4 人(表 1-7)。因 2014 年臺中市統計要覽無東勢區農戶數,故以 2009 年臺中 縣統計要覽予以說明。 表 1-7. 2009 年東勢區農業勞動數量及比例表 戶數(戶) 人口數(人) 農民 東勢區 農戶佔總戶數 農民 東勢區 農民佔總人口 戶數 總戶數 比例(%) 人口數 總人口數 數比例(%) 5,064 16,859 30.04 22,050 53,696 41.06 資料來源:整理自 2009 年臺中縣統計要覽 36.

(46) (三)交通 東勢早期即以栽種果為主,於日治大正 8 年(1919)8 月 1 日即成立東勢 農會,並於 1966 年 10 月 25 日成立果菜市場,是當時全省最大的水果產地 批發市場,為了調節市場水果之供需於 1989 年興建冷藏庫,面積高達 1100 多坪。東勢成為山城地區的貨物集散中心,交通便利是格外的重要,主要 聯外省道有臺 8 線、臺 3 線。 臺 8 線沿著大甲溪而上,經下新里、粵寧里、北興里、東安里、南平 里、延平里、廣興里、上新里、新盛里、詒福里、上城里、下城里、慶東 里、慶福里等里,是東勢最主要的道路,道路的南端不僅與和平區相接, 也隔大甲溪和臺 21 相接而通往新社區;臺 3 線北端沿大甲溪而下,經下新 里、興隆里、茂興里、泰興里、明正里等里,轉北後與卓蘭鎮相接,南端 則經東豐大橋與石岡區相接,是東勢區通往豐原及大臺中地區的重要道 路。 此外還有中 40 線、中 42 線、中 44 線、中 44-1 線、中 46 線、中 47 線、中 47-1 線。中 40 線由茂興里通往后里,中 44 線亦由泰興里經埤頭里 通往后里,中 44-1 線經大甲溪通往石岡,中 46 線是慶福里內聯繫道路, 中 47 線通經中嵙里及中 47-1 線則由東新里經東勢林場通往和平鄉大安溪 沿線。區內的聯絡道路交錯分布,另有產業道路及農路連貫各里,構成區 內之交通聯絡網。. 37.

(47) 圖 1-17 研究範圍交通與水系圖 資料來源:自行繪製. 38.

(48) 第二章 東勢高接梨之產業特性 第一節. 梨的生態環境與栽培管理. 一、梨的生態環境 梨主要分佈在亞洲和歐洲各地,亞洲主要生產中國梨系統,而歐洲和蘇 聯生產洋梨系統。臺灣梨屬的野生種如臺灣野梨和鳥梨,果粒小而酸澀, 經濟價值低,但生長旺盛適應力強,多採取枝條扦插繁殖,作為優良品種 的砧木用(康有德,1992)。 臺灣梨目前栽種的品種大致可分做 2 類:低海拔地區的梨樹,約在 1890 年由華南引入,以橫山梨為代表;高海拔地區的梨樹,最早在日據時 代由日本引入(丘應模,1988)。 農作物的生長受自然環影響頗大,梨樹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廣,但對於 環境仍有一定的要求。不同品種的梨樹對環境的要求也不同,以下分別對 低海拔地區的橫山梨樹和高海拔地區的溫帶梨樹對環境的要求加以說明。 (一)溫度 梨樹生長季(4~10 月)及休眠期(11~3 月)的平均氣溫大約是:橫山梨, 15.8~26.9℃和 5~17℃;溫帶梨,14.7~22.2℃和-13.3~3.5℃。梨樹花期較 早,開花要求溫度在 10℃以上,因地勢高低不同,花期相差長達 2 個月左 右。自授粉到完成受精,在 16℃時,要 44 小時,較溫暖的地區,只需約 9~22 小時即可完成受精。梨樹花芽分化與果實發育以 20℃以上時較好,而 梨樹根系在海拔較高地區常由於土壤凍結,而根系被迫休眠(劉熙,1985; 丘應模,1988;康有德,1992)。 (二)光照 梨樹喜光,年需日照為 1,600~1,700 小時之間。可以利用地形地勢, 決定株行和行向,並透過整形修剪改善梨樹之通風與透光情況。在陽光良 39.

(49) 好的條件下,果實含糖量高且較美觀,但如夏季陽光過強,外圍果實則易 發生灼傷的情形(劉熙,1985)。 (三)水分 梨樹需水較多,土壤含水量最大為 60~80%時,最適宜梨樹的生長。若 含水量過低,將使梨樹裂果、早落葉及雨季受澇。梨樹在生長期時,若在 不流動的水中受漬,1~2 天即會死亡。因此土壤透氣否,將會影響梨樹根的 發育及生長、產量(劉熙,1985;袁秋英、蔣慕琰,2007)。 (四)地形、地勢與土壤 梨樹對地形、地勢及土壤的要求不高,頗能適應各種土壤,以 PH 值 5.5~6.5 為最佳,但若 PH 值低於 5 時,則需配合雨後撒施石灰以提高鹼性。 在土壤較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區及河岸沖積高地,梨樹會生長 較好。若能配合水土保持、改良土壤及加深土層,可以獲得更好的產量(丘 應模,1988;康有德,1992;劉熙,1985;葉俊隆,2001)。 (五)風 風力大小直接影響到氣溫與溼度,微風情況下,可增加果樹蒸發作用、 減輕霜凍、調節空中相對溼度。開花季節,若天氣乾旱而出現三級以上的 風,常使梨花受害,減少產量(劉熙,1985;康有德,1992;丘應模,1988)。 二、梨的栽培管理 承上所述,臺灣梨目前的栽培方式分為兩類:一為在高海拔地區種植 溫帶梨,一為在低海拔地區種植橫山梨再高接溫帶梨之花芽,說明如下: (一)溫帶梨之栽培 溫帶梨之栽培,以在和平鄉等海拔較高的地區,栽植梨樹時,應用等 高栽植,便於管理和水土保持。一般梨樹的栽培以長方形栽植為多,因這 種方式通風透光良好且耕作較方便。. 40.

(50) 梨樹與多數果樹一樣,同品種授粉著果率低,一般均採配植授粉樹9。 因相互授粉經濟價值較高,授粉品種多選擇花期及開始結果期一致且花粉 較多的兩種品種10。 11. 一般梨樹栽種後,第 2 年開始整枝 ,使主枝沿棚架高度生長成 Y 字形, 而亞枝沿主枝修剪,將各個空間分成 4 等分,再由亞枝分出枝幹。一般梨 樹 4~5 年才開始結果,為了確保結果良好,整枝後之樹枝需加以修剪使光 合作用能充分作用(圖 2-1)。.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圖 2-1 梨樹整枝情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梨樹長成後,於每年春天時即開始萌芽後開花(圖 2-2)。開花完全後進 行人工授粉,提升結果率(圖 2-3),為確保結之果碩大甜美,著果率過高時 需進行疏果,時間大約控製在果實發育至 3 公分以下時完成。每穗疏果後 留 4~6 果為適。. 1.. 9. 授粉樹的配植,指每隔幾行即栽種不同品種的梨樹,使得不同栽種品種得以相互授粉。 10.同一小區內,最好是兩種相互授粉品種,以免品種過多而管理不便。而品種選擇上以同一產區的優良 品種為授粉品種。 11.為了方便採收,梨樹栽培時到達適合採收高度時,會將主要枝幹固定在棚架上,使枝葉開始往橫生長。 41.

(51) 圖 2- 2 梨花. 圖 2- 3 梨著果. 疏果及徹底噴灑農藥後應即時套袋(圖 2-4),避免農業污染及減少病蟲 害,亦保護果面美觀,提高商品價值(趙景煌、張豐勝、張隆仁,2010)。. 圖 2- 4 梨果實套袋. 圖 2-5 梨果實套袋. 相同品種之梨果貯藏壽命之長短與植株生育是否強健及果實採收時之 成熟度有關。通常欲冷藏之果實,在 8 分熟時即應採收。包裝後先預冷, 再送入冷藏庫貯存。梨為保持果實之品質及保鮮期,運送及販賣時最好以 冷藏保存(劉熙,1985)。 (二)高接梨之栽培 高接梨或寄接梨是指以橫山梨為母株,透過高接方式生產需冷性高之 溫帶梨。因溫帶梨的果實品質較佳,而橫山梨的母株較強壯,能供給果實 充足的養份,加上低海拔地區果實較早熟,能提早產期而獲利。高接梨之 42.

(52) 栽培管理與溫帶梨相同,但在花芽處理、高接及授粉的技術則異於溫帶梨。 高接梨約於每年的 12 月開始進行高接,梨穗來源以日本進口及梨山為 主,少部分使用中國花苞。日本進口之花苞品質佳、結果率高,是果農之 首選,但其售價昂貴,且因日本當地天候而影響供量;梨山之花苞品質不 12. 錯,但常受寒害影響而供貨不穩定,且結果率不高,常需翻刀 ,是第 2 選 擇;少部分果農因經濟考量或無法購買到花苞時,會選購中國花苞,但結 果率低且品質不穩定。 高接前需先將橫山梨之徒長枝先剪短成 20 公分長為砧臺(圖 2-6),以 欲生產品種之梨接穗進行高接。高接梨之高接作業流程為:將滿足低溫需 求之花穗,高接前一夜先切削成所需之接穗(圖 2-7),並在花穗上方沾蠟處 理以防止水份和養份的散失,下方則需切削一邊,使與能橫山梨徒長枝之 切口接合以運送營養,再用不透水膠帶纏繞固定(圖 2-8)。. 圖 2-6 橫山梨之砧臺. 圖 2-7 溫帶梨之接穗. 橫山梨之母株十分強壯,每株橫山梨樹約可高接 120~200 芽,果農們 為了分散採果的時間與人力,多同時高接 2 種以上溫帶梨的品種,早期以 梨山地區之新世紀梨為主,目前則以新興梨及豐水梨為主,高接時期常會 看見梨樹上纏繞多種顏色不透水膠帶(圖 2-9)加以區別,以利果農辨識。 1.. 12.所謂的翻刀,指的是當第 1 次嫁接時,花苞未能開花、完成授粉而著果時,進行第 2 次高接。因高接 的成本高,若進行第 2 次高接,將增加果農更大的負擔。 43.

(53) 圖 2-8 纏繞固定接穗. 圖 2-9 纏繞不同膠帶. 高接多在較冷的 12 月~1 月,果農在高接的花苞套上塑膠袋,避免切口 處失水及保溫(圖 2-10),再以被覆塑膠之鐵絲固定於砧臺,開花前移除以 利授粉。高接成活後,接著萌芽、開花。開花完全後進行人工授粉,若無 法結果(圖 11),則需進行翻刀(趙景煌、張豐勝、張隆仁,2010)。. 圖2-10 套袋避免切口失水及保溫 第二節. 圖 2-11 未結果之花穗. 東勢高接梨之引種過程. 東勢梨的栽培起源很早,在光復前即由中國華南地區引進低海拔之橫 山梨,並與其它果樹混種。1958 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政府積極開發公 路沿線農業資源,農復會及相關機關自國外引進許多溫帶果樹,其中梨、 蘋果、桃、李等在高海拔地區試種成功後,引起許多果農種植興趣。1960.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Retrieval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exture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relevant images retrieved at various scopes using Corel Photo galleries. # of top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This study represents the concept of balanced scorecard (BSC) with four perspectives (financial, customer,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nd growth) to build the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key factor fro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nd Involve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ipelin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such as PVC pipes and steel pipes,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in different depths of standard sand (Ottawa sand),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