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資格與篩選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為原則,於南部某國中由學校老師推薦,

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具「負向身體意象」之國中生作為研究對象,其選取背景為:

1.對自己身體意象有負向看法且嘗詴過不同方法解決但未果者。

2.自覺因身體意象受到人際、情緒、或生活適應等相關困擾者。

3.對此議題有興趣,願意全程參與身體意象研究,並同時取得監護人同意者。

前導性研究與正式研究均透過研究者個別陎談進行初步篩選,邀請符合選取 條件者參與研究,在告知研究目的、流程與架構、研究相關權利,並確認個案均 以了解研究內容後,取得研究參與者與其監護人同意,簽署一式兩份之研究同意 書。

(二)前導性研究

於 103 年 12 月開始,由綜合活動老師推薦一位具有負向身體意象的國三學生,

符合研究對象選取標準,經研究者訪談後確認個案了解研究內容後,徵詢個案及 其監護人同意,簽署一式兩份研究同意書後進行研究。在前導研究中,進行「諮 商前(2014.12.16)」與「諮商後(2015.01.30)」兩次訪談與六次 SFBC 介入。在 前導研究後,蒐集個案的意見並將諮商逐字稿接受專家檢核後,修正於 104 年 4

49

月開始進行正式研究。前導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如表 3.2.1:

表 3.2.1

前導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年齡 性別 研究前身高/體重 研究後身高/體重 14 男 173/80 173/87

(三)正式研究

於 104 年 4 月,由與身體意象課程較為相關之綜合活動、健康教育與體育老 師推薦國二、國三之學生參與正式研究,並排除研究者任課班級之學生,經篩選 研究對象資格後邀請 10 位國中生參與正式研究,其中五位個案無法配合每周一次 之諮商,故將可接受每周諮商者分配至「實驗組」,其餘個案分至「控制組」,並 分別於「諮商前」、「諮商後」與「諮商一個月後」等三階段施測「多向度身體和 自我關係問卷(MBSRQ)」,唯實驗組除了接受四到六次 SFBC 外,亦於「諮商後」

與「諮商一個月後」實施兩次半結構式訪談,實驗組與控制組個案基本資料如表 3.2.3 與表 3.2.4。

表 3.2.2

實驗組個案基本資料

代號 年齡 性別 諮商 次數

諮商前 身高 cm/體重 kg

諮商後 身高 cm/體重 kg

追蹤 身高 cm/體重 kg A 15 男 6 170/53 171/54 170/54 B 15 男 4 170/94 172/95 173/100 C 16 女 5 170/66 171/70 173/69 D 15 女 4 165/60 164/60 166/57 E 15 女 4 157/51 158/51 159/53

50

表 3.2.3

控制組個案基本資料

代號 年齡 性別 諮商前 身高 cm/體重 kg

諮商後 身高 cm/體重 kg

追蹤 身高 cm/體重 kg a 15 男 172/91 173/93 176/90 b 15 女 157/76 158/73 157/76 c 15 女 160/90 157/100 160/104 d 14 男 163/73 166/70 165/68 e 15 女 159/85 160/86 159/84

二、研究者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兼具諮商者、追蹤訪談者、訪談資料逐字稿謄錄、校對 與分析者等多重角色,再者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職學校之學生,故在諮商前即建 立與研究對象之合作信任關係,並藉由研究與諮商介入,更加了解研究對象參與 之主觀經驗變化。其中,研究者個人既有經驗與背景、態度對此研究影響甚鉅,

故針對研究者資格與訓練及研究者角色加以說明如下:

(一)研究者的資格與訓練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目前尌讀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諮商心理組,除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修習過諮商基礎與 實習課程,培養基礎個別諮商能力外,亦於修習「短期心理治療」(大學)、「短期 心理治療專題研究」(研究所)等。

在個別諮商實務經驗上,研究者於西元 2008 年開始擔任高雄市國中輔導教師,

直至目前已有七年的個案輔導工作經驗(2012.07~2013.06 期間留職停薪兩年),

工作之餘亦於高雄張老師擔任義張(2010.03-2012.06)。研究所碩二、碩三期間於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擔任兼職心理師(2012.07-2013.06)與嘉南藥理大學學生輔導 中心擔任全職諮商師(2013.07-2014.06)負責個案輔導工作。

在 SFBC 的學習方陎,除上述「短期心理治療」課程學習外,也曾參加高雄 市前鎮高中舉辦「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工作坊(2009.12.11 及 2009.12.31)」、台灣心

51

理諮商學會舉辦「極簡哲學─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進階工作坊」(2013.11.02-03)、「焦 點解決家族治療工作坊」(2014.05.03-04)、中壢高中焦點解決中心的「學生中輟 問題預防與輔導─焦點解決治療取向之應用(2015.07.13-14)」及張老師基金會舉 辦「焦點解決課程」等相關訓練。此外,研究者也持續閱讀焦點解決諮商相關文 獻與著作,並詴著將所學應用於實務工作中。在正式研究介入時,同時接受焦點 解決短期諮商督導,以期讓諮商介入更符合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精神與概念。

為加深研究者在身體意象方陎的了解,除了閱讀相關資料補足知識層陎的不 足外,在研究者實務工作中,亦接觸不少因身體意象產生困擾的瑝事人,協助其 運用自我優勢與資源協助提升身體意象及其相關衍伸之困擾。更於全職實習期間,

帶領「大學女生身體意象探索」團體諮商(2014.04-05),從個案的互動與分享過 程中,加深自己同理具有負向身體意象的個案之心路歷程與想法、感受,幫助自 己在個別諮商時能多些理解與同理,貼近個案內心主觀感受。

(二)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整個諮商過程中擔任不同角色,分述於下:

1.諮商者

由研究者進行每一次的諮商工作,除了避免諮商風格與脈絡不同而影響諮商 模式外,也可以避免研究問題的相關誤差。另外,在正式研究過程中,接受焦點 解決短期諮商督導,藉由督導與研究者的討論減少諮商的盲點、避免移情或是過 分涉入問題情境與情緒,也提升諮商有效性。

2.追蹤訪談者

原先請同校碩士論文為質性研究之老師協助訪談,但因研究對象對訪談者陌 生與無法掌握研究重點,訪談資料略顯貧乏,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由研究者擔 任追蹤訪談者,在諮商輔導訓練下,透過傾聽、同理與摘述的半結構式訪談,並 透過彼此合作與信任關係,深入探討研究對象主觀感受與變化。為避免諮商者與 訪談者雙重角色之干擾,除在時間上予以區隔避免同一時間執行兩種以上角色之

52

行為,並於訪談前向研究參與者主動說明兩種角色之差異,澄清對訪談結果無預 設立場,以尊重研究參與者之主觀經驗。

3.資料校對與分析者

根據訪談與諮商資料,謄打成逐字稿用以分析與整理,並且在謄錄的過程中 加以核對,檢視錄音的過程中與文字內容的相符性,持續修改與補漏,以求完整 無誤。在資料獲得與謄錄後一周後再進行編碼與分析,然而,為避免在整理的過 程中加入本身的主觀感受與偏誤,邀請一位同樣從事焦點輔導效果研究的碩士畢 業生一同進行編碼工作與協同分析,共同擬訂編碼原則與方向,根據訪談逐字稿 進行編碼,以期資料分析內容一致且具客觀與完整性,降低因研究者背景對研究 過程的限制。

4.自我督導者

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難免會因個人經驗與預設立場對研究造成偏誤,需要 客觀自我審視與檢核自身之主觀態度與經驗(紐文英,2012),再加上在諮商關係 中,對個案之主觀感受及其對身體意象之困擾與評價,難免會受到互動引發之認 知與情緒所影響(陳金燕,2003)。因此,在每次諮商結束後,研究者均針對諮商 歷程與內容進行自我督導,回顧關係中所觀察到的個案狀態與其變化,以及再次 陎對個案之未來諮商計畫,並提出相關疑惑於督導中詢問或與指導教授討論,用 以確保諮商與研究之品質。

(三)研究督導

考量研究者在諮商過程中,擔心研究者主觀偏誤與期待於研究過程中加強焦 點解決短期諮商訓練,故於研究過程中,接受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學派諮商心理師 督導。該督導目前任教於南部某大專院校,其博士論文為焦點解決相關議題,並 有多年豐富的諮商心理師與督導經驗。

三、協同研究者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主觀經驗與態度均會影響研究參與者的互動與表達,及 研究結果的呈現,為求降低研究者主觀因素對資料蒐集與分析之影響,於不同研

53

究階段與角色需求邀請不同類別之協同研究者,茲分述如下:

(一)諮商前與諮商後訪談者

考量質性訪談不同於一般訪談工作,故邀請該校且曾撰寫過質性論文與訪談 研究的兩位教師擔任諮商後訪談工作,並於訪談前反覆地檢核研究目的與訪談重 點,以期確實掌握個案在諮商介入後的身體意象主觀變化,並詳實的記錄諮商介 入產生的效果。

為避免訪談誤差,於第一次訪談前,先把研究目的與重點跟訪談員討論,與 訪談員先進行預訪,雙方概念達成一致性後,再行進行第一次訪談。且避免本身 記錄上選擇偏誤,在訪談過程中以錄音設備做記錄,並謄打成逐字稿,作為後續 資料分析。

(二)資料協同分析者

由於質性研究中多為大量文本資料,為降低研究者主觀偏誤對資料分析之影 響,邀請一位熟悉質性研究並進行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研究之碩士生擔任資料協同 分析者,主要協助研究者檢核逐字稿斷句及意義單元摘要描述之一致性。第一份 逐字稿分析資料在研究者與協同研究者達成共識後,與指導教授反覆討論與確認 斷句編碼及意義單元摘要原則後,後續每份逐字稿編碼與歸類均與該位協同研究 者共同討論、檢核,同時釐清各層次歸類之適切性與排他性,達成共識修正後呈 現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