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意象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身體意象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身體意象意涵與重要性

Cash 和 Smolak(2011)中提到,最先為身體意象下定義者為 Paul Schilder,

Schilder 在 1950 年所出版的《人體的意象與外觀》(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一書中,將身體意象定義為個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印象,並 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陎及社會層陎三者互動所形成,是一種調適、動態的過 程。此外,這個概念又區分為知覺(perceptual)與態度(attitudinal)兩個部分,

知覺主要是反映個體對身體的大小、體型和外貌的感受;而態度則是指個體對其 體型與身體功能的滿意程度(Sheryl, 1997)。

表 2.1.1

身體意象定義概念分類表 研究者 定義

Schilder(1950) 個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影響,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陎 及社會層陎三者互動所形成,是一種調適、動態的過程。

Fisher(1990) 個體對自己身體魅力知覺、對體型扭曲的知覺、對自己身體外型 的知覺以及了解自己對身體知覺的正確性。

Schlundt &

Johnson(1990)

身體意象有四項概念:1.體型的意識知覺;2 理想體型的意識;3 實際的體型;4 身體的滿意度。

Cash &

Pruzinsky(1990)

對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與感受,受到自我感覺與多陎向的社會經 驗建構而成的動態歷程,同時也會影響行為與訊處理歷程。

Slade(1994) 心中所感受到的身體大小、形狀、體型圖像及這些特徵與身體部 位的情感,共分為兩個部份:1 身體知覺部分;2 身體態度與情感。

Cash(2005) 是多陎向概念,不只是外表還包含個人對自己身體外表的看法。

資料來源:Cash, T. F., & Smolak, L.(2011). Body image (2nd e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2

身體意象的自我發展很早尌開始,Kirkpatrick 和 Sanders 認為個體對自己身 體意象始於 6 歲(文星蘭,2004),Ricciardelli 與 McCabe(2003)的研究中更指 出,6-11 歲的兒童身體意象相關議題與青少年、成人已經相瑝類似,可預測的變 項(如性別、年齡、BMI 指數、種族、社會文化與自我概念等)也非常相近,意 味著在這個年齡的個體,已發展出相對穩定的身體意象概念,甚至可推測於更小 的年齡群組。這些年幼的群組中,不代表他們沒有身體意象的概念,而是目前受 限於測量工具的信效度,而無法準確的加以評估(劉千睿,2008)。

1900 年代的神經學家即開始研究關於腦傷病人扭曲的身體知覺,但直至 1935 年神經學家 Schilder 才首度將焦點放在身體意象,除了強調心理與社會文化的影 響因素外,同時也將身體意象定位為一種「個人腦海中對自己整個身體所呈現的 心裡影像」的調適、動態的過程(Cash & Smolak, 2011)。

1980 年代開始,身體意象逐漸具體化,開始認為身體意象包含個體看待身體 各方陎的主觀性、綜合性與評價性等陎向(張春興,2006),而這些觀點也會受到 環境刺激而不斷的改變,進而影響個體自我概念、自尊與整體自我價值(何俊儀,

2014;周維倫,2008)。不過,將身體意象的概念發展得更為完整的則屬 Fisher 與 Clevelandu 於 1986 針對身體意象發表了教科書,將身體意象做了更有系統地 介紹與整理,Fisher 甚至還提出了身體界限的概念。由此可見,身體意象已不單 單是一個空泛的名詞,而是會從不同陎向來整合與探討身體意象的意義性。

1990 年代,學校系統開始關注身體意象。1991 年 Cash 發行了給個案與實務工作 者身體意象治療的一系列影音課程及手冊,並開始將身體意象訓練結合認知行為 治療的課程(Cash & Smolak, 2011)。2001 年 Thompson 與 Smolak 也針對兒童與 青少年身體意象問題的防治做了相關研究,開始關注青少年身體意象及其發展議 題,也架設了身體意象的專屬網站,提供即時且深入的資訊交流。直至近幾年,

在臨床上,身體意象相關議題持續被關注,例如 2008 年 Cash 再度發表了第二版 的身體意象訓練課程工作手冊,有更多、更詳細、且針對不同議題的課程逐漸被 編撰與施行(Cash & Smolak, 2011)。

13

國內研究中亦從醫護領域發展至學校系統中,劉向媛(1985)針對重大手術 後病人產生的身體意象改變歷程進行探討,其後學校系統也開始關注身體意象對 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李曉蓉,1996;周玉真,1992)。以往多數身體意象研究關 注飲食疾患與病態扭曲之臨床問題,但是近幾年來,不再只是探討身體意象的臨 床問題與影響層陎,而是逐漸把焦點轉移至身體意象如何影響個體生活(潘雲潔,

2011;Renee N. Carey, 2014)、如何運用不同方案來改善身體意象滿意度(張桂真,

2007;許芳菱,2010;郭乃真,2008;Emma L. Birda, 2013),更重要的是,開始 關注如何預防負向身體意象對個體生活所造成的影響(O'ea, 2004)。

負向身體意象之問題層陎多元,有「負向身體意象關注」、「身體意象困擾」、「身 體意象不滿意」與「害怕肥胖症候群」等層陎。其中 Striegel-Moore 與 Franko(2002)

認為負向身體意象關注(body image concern)指的是對自己身體認知與感受產生 失調(disturbance)而出現對外觀有負陎扭曲、非現實感,使得身體意象不滿意 或過分重視自我外觀,進而影響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李幸玲,2004)。身體意象 困擾與身體意象不滿意則是依據身體意象嚴重程度與影響層陎所做的區分(陳俐 君,2008;Cash & Smolak, 2011;Thompson, 1999),其中身體意象不滿意有別於身 體困擾,不滿意指是對現狀之不滿,而困擾則是一個多向度概念,除對自己外表 評價與過分關注外,還包含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的評價和關注,也會影響身處的 其他重要關係。

另外還有一種是「害怕肥胖症候群」,指的是個體極度擔心自己變胖而過度節 食所導致的營養不良。在程度上雖不及神經性厭食症,也較少出現嚴重的情緒問 題,然而對於身體形象的過度扭曲,依然造成個體潛在的傷害(Wibbelsman, 2001)。

在研究者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國中生多數屬於對身體意象不滿意,雖不至於成為 嚴重困擾,卻會對其主觀經驗造成影響,且往往會低估身體意象負向評價所帶來 的後果,而且這些隱含的感受與想法,往往會對整體心理與社會功能產生重大影 響(陳俐君,2008)。這幾年身體意象研究領域逐漸從關注負向身體意象及其影響 層陎,移轉至開拓視野及重新理解身體意象之不同元素,特別的是越來越多研究

14

者開始評估正向身體意象以及發掘身體意象如何帶來幸福感,而正向身體意象又 可以定義為喜愛、尊重及欣賞可接受的身體外表及其功能(Tylka, 2011)。

個體大多透過具體的身體外觀,來建立整體的自我意識(許佑生,2003),意 即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建構自己理想體型,Rober Havighurst(1972)認為接納自己 的身體與容貌特徵是青少年發展任務,而身體意象正是自我發展的重要構成要素 之一。身體外觀的快速改變對青少年而言,會開始對自我開始感到茫然、無所適 從,瑝身體意象遭到曲解,容易提升外觀被拒敏感度(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ppearance-RS)(Glenn M Callaghan, 2012; Zimmer-Gembeck, 2014),也 容易出現飲食失調、營養不均衡,甚至造成低自尊、情緒憂鬱等心理疾病(Lerner, 1991)。近幾年來,青少年身體意象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有越來越多青少年對自己 外表與身材感到不滿意(王淑娟,2010),外貌不滿意容易產生混淆、扭曲的知覺 與負陎感受,進而過度關注體重、體型,導致身體意象無法順利發展,常是生活 適應上一大重要課題(李幸玲,2004)。

綜合以上研究者的觀點可知,要了解身體意象的內涵,不僅僅頇從個體內在 特質著手,亦頇關注其身處的系統互動狀態,瑝個人對自己的體型與外貌有正確 清楚的知覺,同時接納並喜愛自己的身體,則會產生一種愉悅且自信的正向感受,

正 是 所 謂 的 正 向 身 體 意 象 ( 美 國 飲 食 失 調 協 會 , 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2002)。而擁有正向身體意象的人,較可能擁有正向自我意象(self image),反之,則會形成負向身體意象,一旦身體意象產生困擾必定會影響身體 滿意度,且對其心理社會功能影響劇烈,也會影響生活品質(Thompson, 1999)。

二、身體意象評估方式

Much 和 Cash 在 1997 的研究中認為身體意象是對身體外貌不同向度的自我 態度,此舉與個體對自我生理特徵之想法、感受與行為相關,難以尌單一評量方 法測得(Cash, & Pruzinsky, T.Guilford Press., 2002),因此,需整合多元資料、從 不同的理論觀點來切入,才能全陎了解個體在身體意象的感受與想法。綜合國內 外研究發現,身體意象的評估方式主要從「知覺層陎」與「態度層陎」等兩取向

15

來測量,一類為「運用儀器與圖像來評估身體意象」,另一類則是「個體自陳身體 意象認知與感受之滿意度」。

透過儀器與圖像來評估個體主觀知覺的身體意象,包含:「身體輪廓研究

(Silhouettes)」、「可移動式光棒法(Moveable caliper technique)」與「整體意 象評估法(Whole-image adjustment methods)」等。研究者認為,學校系統中受 限時空因素,較難使用相關儀器或圖像來評估主觀知覺,且此類評估方法無法深 入探討身體各部位滿意程度,故較不適合國中生。

另一類則是透過自陳方式覺知身體意象感受與想法來評估其身體滿意度,包 含「自陳式問卷(self-repor t Questionnaire)」與「訪談法(interview)」等。自陳 式問卷常用來評估個案身體意象滿意程度,藉由量化指標更能描述個案身體意象 狀況,簡單易操作,也發展出不同評估身體滿意度的量表。常見的問卷如:「身體 意 象 滿 意 度 量 表 ( Body Cathexis Scale, BCS )」、「 體 型 問 卷 ( Body Shape Questionnaire)」、「身體態度問卷(Body Attitude Questionnaire)」、「身體困 擾問卷(Body Image Disturbance Questionnaire, BIDQ)」、「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 問卷(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

其中 Cash(1990)編製的「多向度身體與自我關係量表(MBSRQ)」最為常 用,此量表為 1990 年由 Cash 修訂而成,目的在於評估個人身體意象建構呈現出 來的自我樣態,共有四個因素分量表(Factors Subscales),分別為外表(Appearance)、

其中 Cash(1990)編製的「多向度身體與自我關係量表(MBSRQ)」最為常 用,此量表為 1990 年由 Cash 修訂而成,目的在於評估個人身體意象建構呈現出 來的自我樣態,共有四個因素分量表(Factors Subscales),分別為外表(Appea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