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取徑

壹、 方法論

教育現象錯綜複雜,教育研究具其複雜性,在十九世紀前,主要採取哲學上的 思辨討論,而後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經驗─分析」模式成為教育研究的主流,強 調統計與推論,其目的在於建立一套普世的價值體系或法則,然而,教育研究的目 的並非僅在了解變項的相關性,更重要的是能夠理解並詮釋事實背後所代表的意 義。

近二十年來,歐陸思想批判主流的量化實證理論,而逐漸形成一套質性研究典 範。傳統上社會科學研究有實證主義、詮釋面向及批判取向三個研究典範,而質性

65

研究方法典範又可細分出五種典範,分別為現象學、詮釋學、符號互動論、批判理 論與俗民誌(陳榮政,2014;陳伯璋,2000)。實證主義途徑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

經由價值中立、獨立觀察來驗證並解釋人類及其社會與歷史普遍的特徵,並用以控 制及預測。相對地,詮釋途徑從文化與歷史脈絡中詮釋人類的社會生活(Crotty, 1998)。詮釋學看待社會科學的角度不同於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追求能夠測量與量 化的客觀事實,而詮釋學通常採取建構論的觀點,認為個體所認定之事實係奠基於 個體對於真實認知所抱持的觀點與信仰,而非客觀的事實或實體。當代詮釋學奠基 於 Heidegger 提出的架構,他強調人必須意識、感應到與生活周遭事物的接觸,才 能發現客觀世界的意義;此外,他重視對於人事物的「理解」,在人類的發展史中,

經驗的不斷地傳承與延續,便是理解事物與行為意義的起點,強調理解是根據宏觀 的時空脈絡,而非支離破碎的經驗累加。簡單來說,詮釋學主張研究者唯有瞭解人 們如何建構社會實體,才能理解人們的社會生活,因此強調研究者應該要能臨場接 觸研究對象、對於研究對象能感同身受,進而突破表面的事實行為,探尋更深的意 義理解,例如人類社會的概念、符號、角色與關係等。

本研究旨在了解跨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的領導行為,研究者希望透過實際 與社群人員接觸並參與其中,以 Weber 針對詮釋途徑,提出理解(verstehen)觀點

(Crotty, 1998),從社群的發展脈絡與運作來了解成員的互動與行為意義,進而理 解其深層之意義,因此研究者偏好採取詮釋學之質性研究典範。

貳、 研究方法 一、 個案研究

本研究為能深入了解跨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領導之實踐歷程,採用個案 研究作為本研究的質性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是一種實證研究,在不脫離現實情境的 情況下,研究當前正發生的現象,通常是用來處理研究者感興趣的個體,研究者可 以決定個體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組織或是一個社會情境;個案研究是一種發 現式的探究過程,能夠描繪研究對象的深度圖像,因此大多數的個案研究不同於量

66

化研究能夠包含廣大的研究樣本,通常僅針對該現象進行深度探究(Yin, 2003)。 個案研究包括多樣的研究方法,例如訪談、觀察、問卷、調查或其他質量混合的研 究方法,而本研究則採用參與觀察法及訪談法,希望經由實際參與觀察來瞭解社群 運作的實際情形,並透過個別訪談來深入了解教師參與社群的脈絡及對於社群運 作的觀點與想法,因此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而資料蒐集方法則使用「參與觀 察法」與「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

(一) 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是一種個案研究的實施方式,研究者從參與者的角度,觀察研究對 象日常生活的情境與事件,以瞭解長時間連續現象的人文意義及互動關係,進而能 夠對於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深入描述與分析(王昭正、朱瑞淵,1999)。Jorgenson 認 為參與觀察法是民族誌及人類學的一部份,它提供研究者「直接、經驗的、觀察的 途徑以通往當事者的意義世界」(引自藍毓仁,2008)。研究者嘗試從不同高中的教 師於跨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互動過程,來瞭解教師領導於社群內的發展與實踐 歷程,研究者本身擔任跨校專業學習社群之會議記錄,以圈內人身分長時間在現場 進行觀察,融入於社群當中,與教師們亦有頻繁之接觸,教師們的互動不因研究者 之涉入而刻意、不自然,而研究者也能夠透過現場參與的方式,瞭解社群運作的實 際樣態,並隨時記錄重要發現。此外,本研究恪遵社會研究之倫理原則,研究者在 獲得社群內所有教師之同意才進入研究場域,並徵得所有教師同意於每次會議進 行錄音與紀錄,而記錄統整後,亦會給與教師紀錄之副本,盡可能使研究能夠達到 互惠的功能。

(二) 訪談法

古代透過對話以獲取系統性知識,例如蘇格拉底透過與其他具有競爭關係之 哲學家對話,才開展其哲學知識。進行質性訪談在於使受訪者使用自己的語言,描 述其觀點、活動與經歷,而研究者則側重詮釋受訪者所敘述之現象的意義。換句話

67

說,訪談者必須扮演「礦工」及「旅人」的角色,亦即成為知識的蒐集者與知識的 生產者(陳育含,2010)。

本研究採行面對面的直接訪談方式,而訪談的方式又劃分為結構性、半結構與 非結構性。結構性訪談的形式受到高度控制,包括問題的內容、提問順序與方式,

以及記錄形式都完全統一,而非結構性則屬非正式的訪談,既沒有特定的主題,亦 缺乏具有架構的訪談內容(黃光雄、簡茂發,2003)。因此,研究者採取折衷的半 結構性訪談形式,本研究之訪談大綱係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來設計,其目的是 使訪談能圍繞研究之問題,不致偏離問題主軸,研究者試圖透過個別訪談來瞭解跨 校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歷程,進而瞭解社群成員的互動關係與教師領導的運 作模式,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會針對受訪者回應的內容基礎,選擇具有價值性的 回應進一步詢問,以瞭解其回應的整體脈絡。

此外,為確保訪談品質,在訪談過程中盡可能使受訪者自發、切題地敘述與回 應,研究者並嘗試檢核個人詮釋與理解之正確性。本研究訪談過程僅遵研究倫理,

事先徵得受訪者之同意,並簽署訪談同意書後才正式開始訪談,過程中全程錄音,

研究者並於訪談時同步作訪談重點的簡易筆記,以彌補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的選 擇性過濾,而導致紀錄結果產生偏誤。訪談結束後,研究者立即編打逐字稿,整理 訪談的重點與脈絡,以保持資料的結構性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