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壹、 個案社群選取

本研究採取質性取向的個案研究取徑,主要目的在了解跨校專業學習社群教 師領導及互動的歷程,以提供未來其他跨校社群之參考,因此本研究理想的個案社 群之組成必須是由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所組成,並已實際開始運作。

69

研究者基於上述個案社群之需求條件,於 2014 年 5 月經由指導教授的協助,

選擇驚奇社群做為本研究之個案社群,主要理由是由於,第一,驚奇社群是一個相 當多元的跨校社群,由來自 10 所不同高中的老師所組成,社群成員任教的學校包 含前、中、後段,教授的學生族群有其差異性,有助於社群帶來不同的教學觀點;

第二,目前台北市有 17 個跨校社群,而驚奇社群是唯一的高中英文科跨校社群,

實質上係擔任高中英文科跨校社群的領頭羊角色,研究者預期從中能看見較多的 教師領導樣貌;第三,社群成員包含不同學歷背景、教學及行政經驗的教師,研究 者預期從中能看到不同面向的互動,例如課程教學討論、教學與行政事務分享等。

職是之故,研究者認定驚奇社群符合個案條件之需求,而選擇驚奇社群作為本研究 之研究個案社群。

貳、 個案社群素描 一、 跨校社群發展沿革

驚奇社群的成立是源自於兩位高中老師,德華老師與依林老師他們曾經是大 學同學,同時也是一同奮戰教師甄試的夥伴,他們認為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與教學評 鑑制度過於流於形式,達到教師專業成長的效果有限,大約在兩、三年前,政策開 始要求教師能夠公開接受觀課,過去一直以來都是大家自己關起門來備課,但由於 現今教育趨勢的轉變,學校事務變得複雜,很難像過去一樣再依賴單打獨鬥的方式 進行教育工作,於是他們希望透過公開觀課的方式,來瞭解學生真正學習到的東西。

後來在一次以佐藤學老師提出之「學習共同體」為主題的研習,兩位老師聽完 之後很有感觸,在會場上遇上當時也同樣參與研習的燕姿老師,三人皆認為組成專 業學習社群有助於教師專業成長,透過合作學習能夠分享彼此的教學,並協助對方 改善教學,於是三個人在 2013 年九月組成一開始的驚奇社群。同年九月社群中的 亞軒老師參加於麗山高中辦理各校社群的教師研習,在這次研習當中,遇上了德華 老師,德華老師聽到亞軒老師認同佐藤學老師學習共同體的理念,且對於專業學習 社群亦有興趣,於是邀請小樺老師一同參與預期於 11 月舉辦的社群會議,而在 11

70

71

72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為基礎架構,利用其中「大概念」的理念進行課程的設 計,當週會議會有一至兩位老師負責導讀,並帶領社群成員討論,其他成員亦可提 出自己閱讀完後的問題或想法;再來由開放公開觀課的授課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的 分享,在這個部分,授課老師會事先將課程相關內容放在社群的 FB 上,另外在共 備會議上提供成員上課的紙本教材(如:學習單、授課講義等),接下來授課教師 會演示整個課程,過程中對於講義或學習單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其他成員在授課教 師說明的過程中,可提出修改建議或想法,授課教師在共備之後,可參考社群成員 給予之意見,進行課程與教材的微調或修改。

(二) 觀課

一般來說,以學習共同體所延伸出的課程教學理念,會希望學生透過分組合作 學習的方式來上課,授課教師通常於觀課前兩週告知社群成員確切的觀課時間與 教室,授課教師會幫成員分好觀課的組別,而觀課的重點在了解學生合作學習的策 略及對於學習的回饋,因此社群觀課聚焦於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社群成員於公開觀 課當天,進入自己負責觀察的小組,記錄學生的活動狀況與課堂表現,作為議課討 論的依據。

(三) 議課

在觀課結束後,社群成員通常會在原教室或其他適當的空教室進行議課,一開 始先由每個觀課老師個別發表觀察之發現與心得,這些回饋通常能讓授課教師了 解學生對於其設計的課程內容能夠理解的程度;接著由授課教師給予回饋,分享平 日學生的課堂表現供觀課老師參照,通常經由觀課老師的個別分享後,授課老師能 夠發現平日教學未發現的小細節,有時會有意外的發現(如:A 男成績普普,在分 組闖關活動卻扮演領導的角色);最後則進行觀課的綜合討論,每個成員能提出於 觀課過程中的發現,引導大家作更深層的討論(如:學生在這個活動當中,哪裡是 他們發生跳躍學習的地方?),在活動結束後,授課老師除了得到課程設計的寶貴 回饋之外,對於學生的掌握度亦有所提升。

73

2014/05/22 2014/06/23 2014/08/19 2014/09/15 2014/10/06 2014/10/20

12 人 臺北市餐廳

(續下頁)

74

2014/11/24 2014//12/01 2015/01/26 2015/03/09 2015/03/30 2015/04/13 2014/05/04 2014/05/18 2015/06/01 2015/06/22

公開觀課與議課 6 次

2014/06/09 2014/10/27 2014/12/15 2015/01/05 2015/04/20 2015/06/08

12 人

75

員不乏有身兼其他職務的高中教師,例如兼任組長、學科召集人等,研究者預期能 從訪談的過程中,除了了解教師領導於社群的實踐之外,亦能發現他們在原校發揮 的教師領導影響力。基於研究倫理,所有受訪者均已匿名呈現,研究者亦模糊處理 其基本資料,若訪談內容涉及身分等之敏感性詞彙,為確保受訪對象之個人隱私,

亦將進行模糊處理或以其他替代方式做處理。此外,研究者將依據訪談對象不同的 身分,而給予不同的代碼作為區別,受訪對象名單如表 3-3。

表 3-3 受訪對象資料表

受訪對象 代碼 訪談時間 訪談長度 訪談地點

亞軒老師 T1

2014/11/26 2014/12/16

1 小時 1 小時

校史室 校史室 燕姿老師 T2 2015/03/11 1.5 小時 空教室 德華老師 T3 2015/03/13 1 小時 空教室 心亞老師 T4 2015/03/16 1 小時 咖啡廳 依林老師 T5 2015/03/19 1 小時 教師休息室 杰倫老師 T6 2015/04/02 1 小時 諮商輔導室 志玲老師 T7 2015/03/30 1 小時 餐廳 丞琳老師 T8 2015/04/16 1 小時 教師辦公室 采潔老師 T9 2015/04/10 1 小時 教師休息室 俐靜老師 T10 2015/04/13 1 小時 餐廳 若瑄老師 T11 2015/03/26 1 小時 空教室 紫棋課督 S1 2015/02/12 1 小時 空教室 馥甄課督 S2 2015/02/12 1 小時 餐廳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