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回顧推理小說的發展脈絡,近年台灣推理的文化生產場域可分為三個時 期。首先,1980 到 1990 年是由林佛兒主導的時期。此時推理小說以林白出版 社與《推理》雜誌為發行管道,主要引進日本推理作品,並提供本土創作的平

- 13 -

台,使二戰以來沉寂已久的本土推理再度萌芽,因此 1980 到 1990 年是日治時 代後,本土推理創作復甦的時期。第二個時期為 1990 至 2000 年,這段期間詹 宏志與遠流出版社引進大量歐美經典推理作品,加上中國時報百萬小說獎的舉 辦,象徵主流媒體介入推理市場,也代表主流文壇意圖主導本土推理的創作方 向,建立「歐美推理」作為推理小說「正典」的價值觀。但這段期間本土推理 的出版量仍持續成長,更在 1998 年的百萬小說獎達到高峰。

第三個時期為 2000 年至今,此時本土的推理小說已形成完整的文化生產場 域。一群透過網路串連的推理迷、推理創作者與出版者形成的人際網絡,形成 台灣推理場域的核心中介者、生產者及消費者,引進的推理作品數量更多,類 型也走向多元。這些透過網路串連的本土推理創作者組成「台灣推理作家協 會」,如今已主導台灣推理文學場域的內部規則,培育出許多創作者,更與主 流出版社等文化中介者關係密切,在本土推理場域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然而關 照台灣整體推理小說市場,現今本土推理創作的數量仍遠低於翻譯作品,這些 創作者也鮮為人知。

Bourdieu 在《藝術的法則》中,以「文化生產場域」的觀點分析文學生產 者與社會的關係,指出文學生產者在社會空間中,複雜的動力網絡交互運作

(許珮馨,2008)。Bourdieu 也提出「場域」概念,描述一個由各種社會地位 和職務所建構出的空間,而社會地位與職務決定了場域中個體的相互關係,呈 現的人際網絡也決定此場域的性質(邱天助,2001)。各種場域交互重疊或影 響,形成多面向的社會空間。

根據 Bourdieu 的論述,場域中個體依據其擁有資本的多寡進行鬥爭,爭取 建構運作規則。而資本具有四種形式,分別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與象徵資本;經濟資本意指經濟財貨與生產要素,文化資本意指知識能力的總 和,分為內化形式、客觀形式與制度化形式;社會資本指個體累積的社會關

- 14 -

係;象徵資本則指涉名望及社會認可帶來的權威感,必須建立於其他三項資本 的基礎之上(孫智綺譯,2012)。

結合以上理論視野,本研究將在 1980 年代以來本土推理復甦的歷史脈絡 下,關注 2000 年後本土推理場域之變化。以 Bourdieu「文化生產場域」理論 為架構,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 當前台灣推理小說出版市場如何形成以國外翻譯作品為主流的現象?作為 文化生產場域,文化中介者在此現象中扮演的角色為何?

本研究從文化中介者的觀點出發,了解出版業者、評論者和書店業者等文 化中介者的選書標準如何形成,其資本組合又如何影響此標準。

2. 本土推理小說的生產機制、交換條件與流通管道為何?

本研究將探討推理小說的生產過程、創作者與出版業者協商契約內容的過 程,以及出版業者如何評估市場需求,並以市場需求影響推理小說的創 作,間接使市場影響創作自主。

3. 本土推理場域中的個別行動者為何?他們具備何種社會資本、經濟資本、

文化資本與象徵資本? 而網路科技又如何影響行動者的連結?

本土推理場域中的個別行動者包括推理作家、評論家、出版社編輯與主 編、專門書店經營者等,他們具有哪些資本組合,又這些資本組成如何影 響創作者的創作自主性、作品特質與銷售量?

透過以上研究問題,本研究將探討台灣推理小說的創作者與文化中介者,

其資本組合如何影響台灣推理小說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市場的現象,以及本土推 理小說的生產機制、交換條件與流通管道。希望透過本研究,反映部分台灣大 眾小說市場的現況,本土作品的生產與流通過程。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