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先指出推理小說在台灣當代社會的意義,確立本研究的社會價值,並 說明個人、社會與學術的目的。其次,本研究整理本土推理小說發展脈絡,初 步釐清當前推理小說市場的歷史發展,以及本土推理文化生產場域形成的過 程。最後,本研究將以本土推理小說的發展概況出發,引用適合的理論視野,

最後提出研究問題,並說明本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第一節 緣起

2000 年起,國內出版業者大量引進翻譯推理作品。2001 年一方出版社推 出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作品《模倣犯》,帶動國內推理小說出版風氣。2003 年 後,皇冠、商周、台灣角川、宏道文化等出版社紛紛投入翻譯推理市場,至 2006 年更攀升至出版數量的高峰,共出版超過 250 種推理小說(金儒農,

2008)。

2005 年,美國及日本推理作家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有栖 川有栖應邀至台北國際書展舉辦簽書活動(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電子 報,2005),可見國內推理閱讀風氣蓬勃發展。2006 年,城邦集團成立獨步文 化出版社,專門出版日本推理小說,尖端、圓神等業者亦跟進投入推理出版市 場(金儒農,2008)。2014 年,以「推理」為主題的獨立書店「偵探書屋」開 張,種種現象足見推理小說在台灣市場有一定的利基與版圖。

然而,當市面上出現上百本翻譯推理作品時,台灣部分創作者早已默默耕 耘推理文學。2003 年,這群推理愛好者成立台灣推理俱樂部,並開設「人狼城 推理小說獎」,推廣本土推理創作風氣;2007 年台灣推理俱樂部更名為「台灣 推理作家協會」,「人狼城推理小說獎」也同時更名為「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 獎」,至今仍持續徵稿;2012 年,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向內政部登記社團法人,

- 2 -

除持續出版系列叢書,更陸續舉辦講座及寫作課程(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無日 期)。2014 年,台灣迎來第一間以推理小說為主題獨立書店「偵探書屋」,開張 後更與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合作,舉辦讀書會、寫作課程、講座等各種推理相關 文化活動,推廣推理閱讀並促進創作者與讀者交流。陳國偉(2013)援引 Bourdieu 的概念,指出 2000 年至今推理小說已逐漸形成結合生產者、文化中 介者和讀者的文化生產場域。

翻譯推理小說大幅引進,證明推理小說在台灣有其市場版圖。從每年出版 數量來看,本土作品儘管自 1990 年後大幅增加,但相對於每年出版 200 本以 上的推理小說,本土作品依然寥寥可數,台灣推理小說市場仍以翻譯作品佔多 數。

表 1、1980-2007 年本土推理小說出版量 資料來源:第 269 期文訊月刊

年代 1980-1990 1991-2000 2001-2007 本土推理小

說出版出量

15 31 36

發行推理小 說之出版社 數量

3 7 13

單位:本 從近 10 年誠品、博客來、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來看,榜上 有名的翻譯文學多半與電影上映風潮相互輝映,如 2009 年的《暮光之城》系 列獲得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排行榜前四名,《飢餓遊戲》獲得金石堂 2010 年暢銷排行榜第三名,《別相信任何人》獲得 2011 年誠品年度排行榜第

- 3 -

一名、2012 年金石堂年度排行榜第一名,《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系列獲得 2012 年誠品年度排行榜前二名、2013 年金石堂年度排行榜第一名。而推理作品在年 度排行榜前 10 名較少出現,僅有 2004 年 丹‧布朗以《達文西密碼》拔得頭 籌,2011 年東川篤哉《推理要在晚餐後》獲得誠品年度排行榜翻譯類第三名,

2015 年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獲得金石堂年度排行榜第五名(金石堂網路書 店,2015)。從大型連鎖書店的年度排行榜來看,排行榜由改編為院線電影的 小說獨霸,近年來不少熱門的犯罪電影,也讓推理小說增加不少曝光率。

「推理小說」早期以「偵探小說」的名稱自日本引入台灣,直到 1980 年代 林佛兒創立《推理》雜誌後,才使「推理小說」一詞在台灣通用。二戰以前,

日本以「探偵小說」指涉「推理小說」,「探偵」即日語「偵探」之意;1946 年 日本小說家木木高太郎提倡將「探偵小說」改名為「推理小說」,當時文壇反應 冷淡,但同年日本政府推行文字改革,「偵」字被廢除,「推理小說」自此取代

「探偵小說」,沿用至今(洪婉瑜,2007)。

推理小說的定義眾說紛紜,台灣資深推理出版業者傅博(本名傅金泉)提 出「推理小說的四項要件」,包括「發端要神秘」、「經緯要緊張」、「解決要合 理」、「結果要意外」;傅博也提出「推理小說的七項素材」,分別為時間、空 間、被害者、偵探、加害者、犯案動機、犯案方法(傅博,1985)。呂淳鈺

(2004)指出偵探小說的敘事結構以建立並解決謎團的過程為主要情節,由問 題的提出,透過邏輯推理重建被隱藏的故事,此類劇情多半是犯罪。洪婉瑜則

(2007)整理歐美、日本及國內各推理作家、評論家的說法,指出推理小說的 情節特色,是以推理的方式偵查案件,逐次解開謎團以開展敘事,閱讀的趣味 來自懸疑的氛圍與破解謎團的過程。由此可知,推理小說通常以命案或謎團開 展劇情,透過偵探的邏輯推理得到解答,形成完整的故事結構。

自日治時期以來,推理小說被歸類為通俗文類,其文化生產場域與市場的

- 4 -

關係,也部分反映台灣大眾文學的產業特性。本研究欲透過本土推理小說產 業,描繪出台灣大眾文學產業的部分輪廓,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其面臨何 種社會結構與交換條件上的限制,並試圖找尋突破結構限制的可能,提供創作 者更完善的創作環境,為台灣的本土推理創作找尋更多可能。

研究者身為推理小說迷,從小在《亞森‧羅蘋》系列童書下耳濡目染,高 中時適逢日本推理作品大量引進台灣市場,也逐漸對日本推理產生興趣。在閱 讀大量翻譯推理作品後,研究者開始關注本土推理,發現在一般書店中「推 理」類型的架上,皆是琳琅滿目的翻譯作品,本土推理作品卻多被歸類為「中 文創作」或「華文創作」區域。這些經驗引起筆者的研究興趣,並希望以本土 推理文學為研究主題,探究此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存在何種結構性限制。

尤其過去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多集中在影視、音樂產品,文學創作 多半被歸類為人文領域的研究範疇,且僅關注文本面向。但大眾文學作為文化 產業的一部分,必然需要考慮其交換條件、資本流通與社會關係等產業結構。

本研究希望從產業的觀點分析推理小說的文化生產,關注其生產、文化中介與 流通過程,一方面拓展文化產業在通俗文學產業的研究範疇,同時瞭解文學作 為一項文化產品時,其社會位置和生產、中介與流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