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行動者的資本組合

在本節中,本研究先介紹 Bourdieu 對社會的想像,將社會視為一多面向的 空間,在此社會架構下介紹 Bourdieu 的資本理論,解釋經濟資本、社會資本、

文化資本及象徵資本的概念。第三,本研究再釐清「慣習」的運作機制,是如 何連結資本與場域。

一、社會空間的資本結構

Bourdieu 認為,社會是一個多面向的空間,個體依擁有的資本結構,被分 配於空間內的特定階級。資本是一種累積而來的勞動,以物質化或身體化的形 式存在,若行動者在獨佔、排外的狀態下擁有資本,可因而獲得物化形式,或 體現為勞動的社會能量。佔有資本所獲得的收益不只是經濟上的,也包括社會 收益和象徵收益(李猛、李康譯,2008)。

資本作為一種社會權力,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 四種形式。經濟資本指個人擁有的生產要素及經濟財貨總體,可直接轉換成金 錢,並以制度建構成財產權的形式,包括土地、財貨、工作、收入、遺產…等

(bourdieu,1986;孫智綺譯,2002)。

- 16 -

社會資本指個人或團體累積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提供每一成員該集體的 資本後盾,社會關係只以實際狀態存在,可透過物質或象徵的交換來維持。社 會資本可透過名字而建構並獲得保障,如家族、階級、部落或學校的命名,也 可透過一整套實踐行動而確立,此情況下的社會資本被制定後,得以維持並強 化。擁有社會資本的程度依佔有者可有效利用的社會網絡而定;換言之,社會 資本從不完全獨立於佔有者。社會資本產生的利益來自於成員的團結,這不表 示佔有者會有意識地建立網絡以累積社會資本,但社會網絡的存在來自組織內 部的不斷努力,是個人或集體投資策略的成果,因此社會資本的再生產是以集 體的不斷努力為前提(bourdieu,1986)。

文化資本指個人的知識能力資格之總體,可透過學校系統生產或家庭傳 承。文化本又細分為身體化的形式、客觀形式與制度化形式。身體化的形式是 文化資本的基本狀態,意指文化資本在長期累積下,從個體的行為舉止表現出 來,可稱之為「文化」、「涵養」、「教化」,且個體獲得的文化資本不能易主,也 不能透過贈與立即從經濟資本轉換而成,取得過程是無意識的

(bourdieu,1986)。

客觀形式的文化資本指具體的文化財貨(cultural goods),如畫作、書籍、

樂器等。文化財貨依某種層級被歸類,其消費活動也存在分級作用。因此文化 財貨的消費反映了經濟不平等,也反映區別(distinction)在文化領域進行的階 級鬥爭,以取得各種實踐的合法層級化(孫智綺譯,2002)。客觀形式文化資 本的定義只能透過與它內化形式的文化資本的關係來確立,但在物質形式下,

文化資本可被轉換,如轉換成經濟資本(bourdieu,1986)。

客觀形式的文化資本以自主、一致的狀態呈現,中介者不能縮減資本額。

但它作為一種在物質上與象徵意義上主動、有影響力的資本,只在一定範圍內 適用於中介者,且能在文化生產場域的鬥爭中作為一種武器被投資與執行。在

- 17 -

社會階級場域(the field of the social classes)的鬥爭中,中介者行使權力並 獲得掌握此資本的一定獲益,進而累積內化形式的文化資本

(bourdieu,1986)。

制度化形式的文化資本則指透過制度產生的社會性認可,如學歷文憑,是 由合法機構建立教育制度,可對文化資本授予認可、財產與保障,在形式上獨 立於持有者。透學術資格作為一種文化能力的證明,它授予持有者一種約定俗 成、持續且受合法保障的尊重文化的價值。授予制度性認可後,文化資本可被 佔有、交換和比較,甚至建構出在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間轉換的比率,且能在 轉換的同時依經濟資本建立出財貨價值,擁有者可依此獲得進入勞動市場的資 本。而將經濟資本轉換為文化資本的策略,在教育機構大增且學歷貶值的趨勢 下,是由改變利益的機會結構管理,這由其他不同形式的資本提供

(bourdieu,1986)。

象徵資本指所有牽涉到名望及認可的一套規範系統,來自社會對經濟、文 化、社會資本的認可,因而產生的一種信用與權威,使個體擁有實際的社會優 勢。象徵資本作為他人賦予行動者的信譽,是由一些客觀的特質如家庭、宗 教、國籍、職業、社會階級…等轉換而成,使社會承認此行動者擁有的社會特 質。但宰制者的象徵價值之所以存在,來自於被宰制者賦予宰制者特殊而正面 的特質。換言之,宰制者的權力取決於被宰制者為了宰制者的利益而授權的事 實。透過區別(distinction)的策略,部分行動者得以在場域中維持其宰制地 位,在文化實踐中維持區別的差距,甚至指導所有階級文化實踐的合法性(李 猛、李康譯,2008;孫智綺譯,2002)。

各種資本都來自經濟資本,只是在資本轉換過程花費不同,因此經濟資本 是其他形式資本及轉換的根源。以社會資本來說,社交能力的投資需要長時 間,因為時間是債務轉變成一種認同的重要因素。相對於經濟交換的透明,社

- 18 -

會交換顯得模糊,信任成為時間經濟的前提。不同形式資本的轉換作為確定資 本在生產的策略,轉換過程中也區分出不同的資本形式。但不同形式的資本無 從比較,為佔有者在轉換過程帶來更高不確定性,也對文化資本的轉換帶來不 利,因為學術資格的制度作為一種組織化的形式,無法被轉換也不能協商。但 作為資本再生產的機制,教育制度涵蓋的範圍逐漸增加,隨之增加的在社會資 格上市場的統一,使行動者佔有較少位置(bourdieu,1986)。

不同資本組合構成行動者的位置,進而從行動者與其他位置的客觀關係建 構成場域。在特定時間點下的場域結構,反映出不同行動者之間的權力關係。

資本組合與總量決定了行動者在場域中的行動策略,在遵循場域運作邏輯的前 提下,行動者相互爭奪更多資本,試圖維持或改善其社會位置。但行動者也可 能改變場域的運作邏輯,顛覆宰制者既有的優勢地位(孫智綺譯,2002)。

Bourdieu 指出,要解釋社會結構與權力關係,必須承認不同形式的資本組 合。以瑞典為例,此國的社會資本是由政治資本建構而成,以工會、工黨的

「家長式統治」管理集體資源,進而產生可觀的利潤,才能形成社會民主主義 國家。此時社會資本的作用相似於他國的經濟資本(李猛、李康譯,2008)。

此外,不同資本間也存在等級,並隨著場域改變,資本的相對價值是由不 同場域,有時是場域內不同階段所決定。換言之,資本的價值取決於場域的運 作規則。位於場域中的行動者,遵守場域內的運作規則並在實踐中將之再生 產,依循規則在場域內進行權力鬥爭,藉以增加或提升他們的資本。但行動者 也可能更改場域的固有規則,如極力貶低他人的象徵資本,使場域朝不同方向 運作(李猛、李康譯,2008)。以台灣本土推理創作來說,既晴等自《推理》

雜誌啟蒙的創作者,成立「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另立推理小說的美學典範,是 進入主流文學場域,改變其既有的運作規則,進而改變推理小說在台灣文壇的 象徵地位及美學標準。

- 19 -

二、慣習:連結資本與場域

在這個多重場域構成的社會中,行動者和場域結構的動力關係密切,

Bourdieu 提出「慣習(habitus)」的概念,將場域和資本連結起來。慣習是由 某一階級情境的物質條件所製造,是一組可以維持運作、換位的「結構化的結 構(structured structure)」,作為實踐和再現產生的原則。這些實踐和再現具 有「管制」和「規律」的特性,不需行動者的自主意識就能使行動者在結構中 集體運作,達成目標(宋偉航譯,2004)。

慣習作為社會中的一種機制,會以特定邏輯推動行動者在社會空間中採取 特定策略,而行動者的實踐來自於他累積的資本組合。慣習是由知覺、評價和 行動的分類圖式(shèmes)構成的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且能置換,慣習來 自於社會結構,又因個體的實踐而存在(李猛、李康譯,2008)。

慣習也藉由「常識世界(commonsense world)」的產生,促成行動者的實 踐和世界意涵的共識,使行動者的經驗世界得以協調,他們從社會空間中獲得 的經驗因而不斷強化,讓行動者的實踐都能了解、預測社會空見的回應,進而 把實踐的經驗視為理所當然(宋偉航譯,2004)。

在同一階級中,行動者的實踐會呈現統一且有系統的客觀意涵,凌駕於主 觀意識之上。慣習作為歷史的產物,又透過製造個人與集體的實踐再製造歷 史,藉此延續至未來,形成「性向體系」,其以「內在律」為原則,透過延續

「外在需求」不斷應用於社會空間(宋偉航譯,2004)。

作為個體和社會連接點,慣習透過社會化穩固了「階級慣習」的內化,建 構行動者的「階級屬性」,同時再生產同一慣習的階級,個體則在社會化的過程 中獲得慣習,並形成個人內化的實踐價值(ethos)以及外在的身體儀態

(hexis),前者意指實踐行為的原則或價值,是道德無意識內化而來;後者指 姿態、體態,個人與身體的關係也在社會化過程中被內化(宋偉航譯,

- 20 -

2004)。

慣習與場域存在雙向的模糊關係,這種關係有兩種作用方式,一種是制約 的(conditioning)關係,慣習來自於場域,也是場域中的必然屬性體現在個體 中的產物;另一種是知識的關係,場域透過慣習被賦予價值,成為一個充滿意

慣習與場域存在雙向的模糊關係,這種關係有兩種作用方式,一種是制約 的(conditioning)關係,慣習來自於場域,也是場域中的必然屬性體現在個體 中的產物;另一種是知識的關係,場域透過慣習被賦予價值,成為一個充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