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

關係,也部分反映台灣大眾文學的產業特性。本研究欲透過本土推理小說產 業,描繪出台灣大眾文學產業的部分輪廓,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其面臨何 種社會結構與交換條件上的限制,並試圖找尋突破結構限制的可能,提供創作 者更完善的創作環境,為台灣的本土推理創作找尋更多可能。

研究者身為推理小說迷,從小在《亞森‧羅蘋》系列童書下耳濡目染,高 中時適逢日本推理作品大量引進台灣市場,也逐漸對日本推理產生興趣。在閱 讀大量翻譯推理作品後,研究者開始關注本土推理,發現在一般書店中「推 理」類型的架上,皆是琳琅滿目的翻譯作品,本土推理作品卻多被歸類為「中 文創作」或「華文創作」區域。這些經驗引起筆者的研究興趣,並希望以本土 推理文學為研究主題,探究此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存在何種結構性限制。

尤其過去文化產業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多集中在影視、音樂產品,文學創作 多半被歸類為人文領域的研究範疇,且僅關注文本面向。但大眾文學作為文化 產業的一部分,必然需要考慮其交換條件、資本流通與社會關係等產業結構。

本研究希望從產業的觀點分析推理小說的文化生產,關注其生產、文化中介與 流通過程,一方面拓展文化產業在通俗文學產業的研究範疇,同時瞭解文學作 為一項文化產品時,其社會位置和生產、中介與流通活動。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000 年後台灣出版業者大量引進翻譯推理作品,這股風潮並非空穴來風。

自日本殖民時期以降,台灣本土推理創作早已發跡,並在時代變動下歷經數次 折衝。陳國偉(2013)指出,台灣本土推理創作起源於 1898 年的日本殖民時 期,當時台灣屬於日本的版圖,亦為日本推理文壇的延伸,要了解台灣的推理 創作歷程,必須扣連日本推理小說的發展脈絡。

1842 年美國作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發表的《莫爾格街兇殺案》,

- 5 -

被譽為推理小說開山之作(陳國偉,2013)。在科技高度突破、理性主義盛行 的 19 世紀,愛倫坡以科學作為偵探邏輯推理的核心,成為推理小說的特色並 延燒海外。自 1860 年後,日本開始有部分作家翻譯、改寫歐美推理作品,黑 岩淚香在 1889 年發表〈悽慘〉,代表推理創作在日本本土生根;1923 年江戶 川亂步於《新青年》雜誌發表〈兩分銅幣〉,正式奠定日本推理小說的基本型態

(陳國偉,2013)。

1896 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予日本,成為日本推理文壇的延伸。

當時有零星的日本人在台灣創作推理小說,他們可直接取得日本文壇的資訊,

因此在寫作上傾向仿效當時備受推崇的愛倫坡(Edgar Allan Poe),著重小說 中的解謎性與邏輯性;目前可知第一篇台灣推理小說,是日人さんぽん 1898 年於《台灣新報》發表的〈艋舺謀殺事件〉,同年 10 月さんぽん又再《台灣新 報》發表〈苗栗工友命案〉,在台灣開啟以「紀實」為訴求的推理次文類「偵探 實錄」的寫作(陳國偉,2013)。

由於推理的敘事結構同時具備寫實性與戲劇性,引發在台日人的創作風 潮。1910 年代末陸續有飯岡秀三一發表〈士林川血染船〉(1919)、〈絕世兇賊 騷動台北城〉(1920)、〈血染的漂流船〉(1922),遠山宣次的〈犯罪之都與流 氓集團〉(1930),野田牧泉的《搜查密辛》系列(1933)等作品,發表於《台 灣警察協會雜誌》、《台灣警察時報》及《台法月報》等刊物上,共有數十篇。

自 1940 年代,更有諸多在台日人的推理小說單行本出版,如林熊生《船中殺 人》(1943)、《龍山寺的曹老人》系列(1945);而《台灣警察協會雜誌》、《台 灣警察時報》及《台法月報》等刊物,隸屬於台灣總督府,顯示當時推理作品 受到政府監管,讀者也以法務人員和警察為主(陳國偉,2013)。

同一時期,英國作家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名作《福爾摩 斯》在中國文壇掀起熱潮,台灣出版業者自中國大陸引進大量翻譯、改寫自歐

- 6 -

美的推理作品,成為本土文人認識並理解推理小說的途徑。如嘉義的蘭記書局 引進《福爾摩斯自殺案》、《華生包探案》、《貝克偵探全集》…等數十部作品,

台灣文人開始仿效歐美推理體系進行創作,以福爾摩斯及亞森羅蘋作為神探的 典範。其中,李逸濤於 1909 年發表〈悔恨〉,為中文推理敘事的開端。1918 至 1924 年間,又有魏清德模仿亞森‧羅蘋系列(Arsène Lupin),在《台灣日 日新報》發表〈齒痕〉、〈獅子獄〉等,以及筆名「餘生」者在《台南新報》上 發表作品〈智鬥〉,都是古典文人對此外來文類的嘗試(陳國偉,2013)。

由此可見,在台日人帶來的歐美折射至日本之推理創作,以及本土文人仿 效自中國大陸引進之歐美推理作品,使台灣的推理創作在日治時期接受日本與 歐美兩種推理的知識體系,並發展出一定盛況。陳國偉(2013)指出,此時台 灣推理小說的發展已具備「跨國性」,成為日後台灣推理文學場域重要的兩股驅 力。

經歷二戰及國共內戰,1949 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在「反共復國」的文藝政 策下,1950 至 1970 年間台灣的推理創作進入沉寂,坊間僅有世界書局與東方 出版社引進《福爾摩斯》、《亞森羅蘋》系列,此時業者僅以青少年為閱讀市 場,「童書」成為當時台灣民眾對推理的認識來源。當時另有《偵探》、《偵探之 王》等少數刊登西方推理作品,但由於沒有版權概念,這些雜誌上的翻譯作品 沒有標明作者,讀者僅能從劇情場景辨認原作來自歐美。儘管同時台灣也有出 版零星的推理作品,但整體而言,這些作品並非在「推理」的概念下進行書 寫,未能形成推理的書寫風潮(陳國偉,2013)。

本土推理創作沉寂的現象直到 1980 年後才出現曙光。1970 年代中期,林 佛兒成立林白出版社,引進各種類型的推理小說,更在 1977 年推出「松本清 張選集」書系,直到 1990 年共出版 19 部松本清張的作品。這是台灣出版界首 次以日本作家為主題發行推理小說。松本清張是日本 1960 年代社會派推理大

- 7 -

師,他在 1957 年出版的《點與線》,將犯罪動機結合社會性,對社會提出批 判,開啟日本 30 年以降的「社會派推理」路線。林佛兒出版的「松本清張選 集」系列,是將日本的寫實主義推理路線引進台灣(陳國偉,2013)。

1970 到 1980 年代的台灣正逢解嚴前後的社會動盪,如中壢事件、美麗島 事件,台灣文壇歷經 1970 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也開始重視批判社會的現實 主義。此時林佛兒推出「松本清張選集」書系,也因應社會現況而受到閱讀市 場歡迎,使日本社會派推理的知識體系成為 1980 年代台灣推理文壇的主導力 量(陳國偉,2013)。

接著,林佛兒又在 1979 年成立「推理小說系列」,推出《日本推理小說傑 作精選》,引進 1960 至 1980 期間日本受歡迎的推理作家,包括橫溝正史、森 村誠一、夏樹靜子、西村京太郎、山村美紗等,這些作品台灣讀者過去都未曾 接觸。1990 年後,林佛兒更推出數項日本推理書系,包括「推理之最精選」、

「日本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品」、「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得獎作品」等系列,將 1960 年代後日本推理發展的知識體系引進台灣市場(陳國偉,2013)。

1984 年林佛兒亦創辦《推理》雜誌,內容包括「特稿」、「創作推理小 說」、「長篇連載」、「日本推理小說」、「歐美推理小說」等。《推理》雜誌除連載 日本、歐美作品,也固定在「創作推理小說」刊登二、三篇本土推理作品,並 隨時附上相關評論及推理文壇動態等資訊(陳國偉,2013)。

《推理》雜誌也引進廣泛的歐美、日本推理作品,從愛倫坡、柯南道爾、

阿嘉莎‧克莉絲蒂等西方古典推理作家,到冷硬派作家菲利浦‧麥唐納(Philip MacDonald)、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莎菈‧派翠斯基(Sara Paretsky),以及江戶川亂步、土屋隆夫、東野圭吾、島田莊司、赤川次郎等日 本本格推理作家,和日本社會派推理作家如松本清張、夏樹靜子、森村誠一。

直到 1990 年代,《推理》雜誌仍持續引進綾辻行人、宮部美幸、伊坂幸太郎等

- 8 -

重要作家的作品。陳國偉(2013)指出,《推理》雜誌是近代台灣推理文學發 展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推理》雜誌引進上百本國外推理作品,為台灣推理市 場與文壇提供更多元的推理想像,也提供本土推理創作的刊登平台,使沉寂 20 年的推理創作再度成長。

1988 年,林佛兒開設「林佛兒推理小說獎」,提供獎金並將得獎作品集結 出版,還有可能透過林白出版社發行小說單行本。此獎項至 1991 年停辦,共 舉辦四屆,培育出一批本土推理創作者,包括余心樂、葉桑、藍霄、楊金旺、

蒙永麗等。這些作家中,不少人更以承先啟後之姿,在 2000 年後成立的「台 灣推理作家協會」持續推動本土推理創作,培育出新一代推理創作者。《推理》

雜誌、「林佛兒推理小說獎」與林白出版社相互連結,除了在發行翻譯作品時和 林白出版社互相呼應,在《推理》雜誌上連載的作品也會集結成書,透過林白 出版社發行。「林佛兒推理小說獎」、《推理》雜誌更作為本土作家發表作品的平 台,形成完整的本土推理小說生產鏈(陳國偉,2013)。

1980 年代末,台灣主流出版業者注意到推理小說市場,紛紛投入出版的行 列。傅金泉陸續為希代、新雨、今天等出版社策劃出版推理書系,包括在希代 出版社發行的「日本十大推理名著」、「日本名探推理系列」(陳國偉,2013)。

志文出版社也推出「新潮推理」、「新潮短篇推理」等書系(金儒農,2008)。

1990 年代後,由於「林佛兒推理小說獎」停辦,加上《推理》雜誌內容開 始倦怠,同時許多出版社搶進推理市場,林佛兒在台灣推理文壇的影響走下 坡;又由於 1990 年後網路普及,台灣各地的推理讀者開始透過 BBS 站串連,

毋須《推理》雜誌扮演中介者,這批透過網路而串連的推理讀者開始拒斥《推

毋須《推理》雜誌扮演中介者,這批透過網路而串連的推理讀者開始拒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