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本章節主要說明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名詞釋義等,全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 動機與目的,第三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名詞釋義加以探討,依次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本節乃針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分述如下:

壹、研究背景

台灣人口正快速老化,目前全台人瑞約三○四三位,相當每十萬人近十三位。

又根據聯合國統計,2013 年台灣的人瑞比率低於日本與美、德等西方國家,但 2010 年至 2015 年,八十歲以上人口持續攀升,百歲以上高齡者的成長率更逼近 日本,高於美、德、瑞典、澳洲等國,國內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必須正視。特別是 嬰兒潮銀髮族的銀色風暴席捲全球,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人口雖曾支撐起台 灣經濟的奇蹟,但從 2010 年起他們開始進入 65 歲、正式成為高齡人口。以世界 衛生組織(WHO)所定標準,在全國總人口中 65 歲以上人口的比例若超過 7﹪

時則稱為『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15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總人 口為 2,337 萬人,65 歲以上高齡者就有 269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11.94%,扶老 比為 15.5%,與歷年相較均呈現持續增加之情況。預計到 2018 年高齡人口占總 人口比率將超過 14%,成為 WHO 所定義的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如果 此人口轉變趨勢不變,至 2025 年高齡人口比例超過 20%使得台灣成為「超高齡 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4),因此人口老化現象對 國家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與衝擊。

3

衛生署也預估未來 10 年我國將從「高齡化社會」轉變成「高齡社會」再躍變成

「超高齡社會」。由這些數據可知,台灣地區人口老化指數直線升高,而這象徵 的意義不只是高齡人口數的增加而已,更是代表了社會結構的重組及對於高齡 者退休生涯的重新詮釋(蔡培村,1996),隨著出生率降低少子化之故,人口高 齡化趨勢,更加突顯出高齡問題的嚴重性。

而且目前地球的危機不僅在於暖化,另一個嚴重危機是「老化」。從經建會 的數據來看,法國經 115 年慢慢變老,而台灣只花 24 年,很快就成為全世界老 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吳尚德,2012 )。在「創齡」-銀色風暴席捲全球一書 的書評中提到,「創齡」乃引用源自日本的「創齡學」,其分析了台灣老化問題的 不同面向,並且強力主張高齡者不應被視為沒有生產力、徒增社會負擔的族群。

相反的,實際上大部分高齡者都願意繼續工作,而且擁有足夠的消費力,我們應 該設法更有「創」意地,迎接即將來臨的「高齡」社會。

如何重新定義這一代的高齡者,並輔之相應的社會政策,是今天台灣社會的 新課題。「創齡」運動正在發生!所以蔡芳文(2008)提到培養終身學習的觀念,

讓中年世代的社區居民提早規畫退休藍圖並積極開發社區中的高齡學習者實踐 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的精神,共創有尊嚴且成功的退休人生。高齡者如何 為人生下半場帶來光彩,活出燦爛的老後生活,著實需要透過退休生涯規劃為自 己達到活躍老化的目的。

4

貳、研究問題重要性

為避免形成社會安養與照顧的負擔,提早規劃退休生活可以提升退休者自給 自足的生活能力,進而開發退休者的人力資源,並藉著退休者的經驗、智慧與能 力,另譜「退而不休」的精采人生。

一、高齡者人口日益增加趨勢

行政院主計處(2014)之受僱員工動向調查發現,受雇員工平均退休年齡約 57.8 歲。再加上,近幾年台灣隨著科技與經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醫療的進 步與營養情況改善,使得人們的平均壽命普遍延長,高齡者人口日益增加。據內 政部統計 2014 年平均壽命已達 79.84 歲,65 歲平均餘命則為 19.62 歲,即個 人退休後的生涯年數將近有 20 年(內政部,2015)。研究高齡者問題的學者認為,

「高齡者問題」的起因雖然廣泛,但追根究底,不外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 落,而這又得歸咎於「退休」所帶來的打擊(劉青蓉,1986)。在美國暢銷書籍 作 Rick Kirschner 和 Rick Brinkman 二位博士所著“生涯規劃”一書中說明,

人的一生充滿著不確定性,如果人們不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麼生活就會為 你做出選擇。達文西也曾說 :「充實的生命是悠長的;充實的日子使人安然入睡;

充實的一生讓人死得寧靜。」。同樣,停止活動將導致精神活力的喪失。所以對 於「退休」我們必須重新界定,因為退休年齡只是法所規範的界限,退出工作職 涯絕不代表是退出人生舞台,若能妥善規劃退休後生涯,開發自我潛能,實踐退 休生涯規畫,必能使退休後生活充實且完善。

5

二、退休者欠缺退休生涯規劃的準備與態度

許多退休者,因為未有良好的準備及生涯規劃,以致無法順利面對退休以 後的生活(蕭雪玲,1998)。研究發現,臺北市政府即將退休的公務人員大部分只 希望退休年限趕快來到,對退休生涯沒有任何規劃(游鴻智,2000)。教育部委託 調查報告顯示,約有 33%的退休族群沒有退休生涯規劃,對於退休後的生活安排 造成影響(黃富順、林麗惠、梁芷瑄,2009)。陳嬿先(2010)的研究發現退休前 生涯規劃準備越充分,學習需求愈高,退休後的轉銜越順暢,生活滿意度越高,

活躍老化情形越佳。因而退休前有進行全面性退休生涯規劃的人並不多,退休前 的調適與準備也不夠完善。

紀金山(2001)研究發現退休前與退休後一段時間的人,比剛退休者較有負 向的退休態度,且健康與經濟是影響退休態度的主要因素。退休生涯規劃是個人 對退休生活作有目的、有計畫、有系統安排,除了考慮身心健康、人際關係與經 濟安全之外,更要縝密思考、計畫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而使退休 生活更具意義和價值(黃富順,2007)。退休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正 如同“老”不是瞬間發生,而是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漫長的退休後生活,不能到 了才開始準備。用心的積極態度,也必須趁身體還強壯的時候逐漸培養,一步步 修正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但要如何使退休前與退休後的生涯順利銜接,並充分開 發寶貴的人力資源,就需要及早規劃退休後的退休生活。

所以,退休具有階段性,為了順利轉換退休的角色,必須認知退休的態度、

決定、投入、準備、規劃,才能成功適應退休生活。高齡者進行退休生涯規劃之 程度將會影響個人晚年活躍老化適應情形,無論是理論與實際而言,均有其必要 性。

6

三、活躍老化的時代來臨

即將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關於高齡者的議題包括許多面向。其中社會福利 及醫療衛生問題是比較受到關注的,如能針於此期間進行妥善規劃,不僅可減緩 個人產生生理、心理、經濟或社會等層面之問題,更能積極主動持續進行社會參 與,解除退休即等於老年、依賴、被扶養或無用之污名。

簡言之,協助退休者轉換心態、維繫與他人良好互動關係、完善其獨立的經 濟生活、規劃休閒與活動、保持愉悅與健康身心,進而積極開發與運用退休人力 資源,實現退休前未曾實現理想等,使退休後生活不再是沒有尊嚴、沒有目標的 等候人生終點來臨,是當前協助高齡者做好妥善退休生涯規劃重要課題(林東龍、

余嬪、陳武宗,2010)。

所以打破老或病的框架,不因生理機能老化而自我設限,因為精彩人生,端 看你用什麼心態去創造。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蘭格研究,當高齡者把“那怎 麼可能?”變成“為什麼不能?”改變自我設限的心態後,逆轉的關鍵就發生,

關鍵不在生理,而是心態,又說積極心態將使人處於最佳狀態。所以要在自己退 休後之生活中實現自我,活躍老化,就必須睿智出擊,做好適合自己且是自己想 要的退休生涯規劃。

綜合以上可知老化是人生歷程中自然發生現象,退休不是結束,是生命過程 (life course) 中相當重要轉折點。因此,鼓勵即將退休或已退休高齡者進行退 休生涯規劃。從微觀來說,是提升高齡者生活適應之能力,避免造成社會之負擔;

從巨觀而言,可以開發高齡者人力資源,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使個人與社會皆蒙 其利,即所謂之雙贏。又發現國人因為欠缺退休生涯規劃的觀念,更突顯出退休 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因此我國高齡者對於自身退休生涯的規劃情形為何?以及退 休生涯規劃與活躍老化之關係情形為何?實值得深入研究。故本研究試圖探討當 前高齡者退休生涯規劃與活躍老化之關係,作為推廣高齡者相關教育單位的參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