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場域:又一村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青少年日間留院「又一村」,又稱「象 山學園」,成立於民國80 年,為了效法古人於蘭亭求取學問的精神,稱之 為「蘭亭書苑」、因為療養院位於台北市四獸山的「象山」邊,因此又稱

「象山學園」。在1998 年台北市立療養院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支持下,

於「又一村」青少年日間留院成立「精神障礙特殊教育班」(見附錄九「台 北市政府教育局與醫療機構合作辦理嚴重情緒障礙特殊教育班實施計 劃」)。這是台灣第一次在精神醫療機構內設置特殊教育班,強調積極復健 與特殊教育結合,提供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全面的協助。

1.又一村入班流程(見圖二)

又一村是設於醫院的日間病房,又是情障特教班,其學員的來源包括 教育體系轉介、醫療體系轉介、家長主動就醫,其中教育和家長轉介都需 要透過門診評估,符合教育局規定才能成為情障特教班的學生。

圖 二:又一村入班流程

2.又一村的特色

每位學員均有個案負責人照顧,統籌復健計畫。定期與學員、家屬、

老師聯絡,共同擬定教育目標,以精神醫療復健為基石,以特殊教育為導 向,配合生活教育,社區適應等課程,使學員能學習自我照顧,生活獨立,

進而回歸社會(張碧凰, 2002)。

3.服務對象:12-25 歲嚴重情緒障礙之青少年。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依據「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與醫療機構合作辦理嚴 重情緒障礙特殊教育班實施計劃」規定,臺北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在學學 生(含中輟、休學),罹患慢性精神疾病,或經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 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鑑定為嚴重情緒障礙者,或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家長帶來

教育局鑑 輔會安置

學校特 教轉介 兒童青少年

門診

又一村 蘭亭書苑

復健病房 急性病 轉介

房轉介

非在學學生,罹患慢性精神疾病,年滿 22 足歲以下者,為情障特教班的 對象。

服務對象的障礙類別統計:其中精神分裂症超過一半(55.65﹪),其 次是情感性精神病(憂鬱症)(22.22﹪)、也有一成是自閉症(11.11﹪)。

95 年度服務 93 人,每月平均 39 人。其中有學籍的學員約佔 1/3 強,半數 是沒有學籍的。

4.服務理念:嚴重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需要教育,當孩子們無法適應學校生 活時,蘭亭書苑是另外一種選擇,提供國中及高中(高職)階段教育,對 於無法回到學校的學員提供醫療復健,準備回到社區或就業。

5.教育目標:提供嚴重情緒障礙青少年適性之教育,以充實生活知能,培 養職業技能,養成社會適應能力,使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6.服務項目:

(1).訓練規律生活

(2)促進自我的了解與行為的控制 (3)促進人際互動

(4)促進家庭適應 (5)促進學校適應 (6)工作訓練

特教老師陳璦秋(2002)認為蘭亭書苑的特色和教育目標:從個案的自 我肯定和優勢學習,發展教育目標。主要內容有:

• 體適能的規劃由少動漸進到願意動、結伴活動。

o 體育課(籃球、桌球、扯鈴……)

o 成長列車(拍打、按摩、吶喊、翻滾、爬行……)

o 減肥跑步(由課外活動漸進到體育比賽)

• 公益勞動服務的實施:做中學的體驗

o 每月定期維護學習環境的清潔

o 親自動手(掃地、擦桌椅、擦玻璃、洗抹布、

拖地、垃圾分類……)

o 菜圃的澆水、除草、落葉的打掃

o 協助課堂點名、做紀錄、文書輸入

o 磁化水之接送工作

o 幫忙學員代訂便當

• 成立同質性小團體:提升學習意願以及凝聚興趣相近 者。

o 養魚(照顧寵物、尊重生命)

o 插畫社(激發創作潛能)

o 電影欣賞(小叮噹影片的分享)

o 跑步團體(強身健美)

• 成立讀書會:歡喜菩薩真人真事。

o 推廣「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 自然體驗:刺激和訓練感官的功能。

• 村民大會:擴展身心健康的生活概念。

o 教唱手語、提倡環保概念、推行自敬敬人、自 愛愛人、慶生會。

• 其他技藝課程:舞蹈治療、音樂治療、戲劇、陶藝、游 泳、美勞…。

又一村以醫療和教育結合對青少年提供服務的模式,有其創新性,石 數慧(2001)進行情緒障礙班學員生活經驗的民族誌研究,深入與又一村的 學員及工作人員生活,發現學員對於疾病成因的不確定感、適應症狀及副 作用、適應生活斷裂而修正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裡的學習和復健是以自 我體驗為核心,專業人員和家人成了學員最重要的人際網絡,學員對專業 人員的期待不只是醫療專業服務,還有情感性與社會性支持,這裡是回到 社區生活的中介站,學員的疾病穩定、支持系統接納,是回到社區重要因 素。這是另一個特殊的地方,醫療和復健支持為主,教育和學習則個別化 的規劃和進行,師生的關係不涉及成績和進度,情感支持與了解是學員所 肯定的,這樣的經驗與學校特殊教育不同,與醫療也不同,對於學員是另 類學習,對工作人員也是。

榮總向「向日葵」日間病房是在民國 90 年繼「又一村」之後與台北 市教育局合作再精神科成立情障班,他們的學員以焦慮症、精神分裂症、

憂鬱症為主,雖然是比較彈性的治療與教育場所,但是學員缺課的情形還 是很高,為了降低學員高曠課率的問題,陸瑞玲等(2005)的研究,就向日 葵日間留院學員曠課的原因,可以從學員、家庭、課程等方面討論:來自 學員退縮、缺乏學習動機、社交技巧差、人際關係問題;家庭方面家長過

度保護、家長忙錄無法配合;課程方面,學員覺得老師教法變化不足、寒 暑假不用上課、課程單調枯燥;希望增加治療性小團體。

針對上述原因經過一年執行改進計畫,進行的改進方案包括加強家長 座談會、帶領治療性青少年人際互動團體、設立班級自治幹部、開放課程 討論、每月定期舉行IEP 會議及個案討論會、增加有趣之點數兌換獎勵品、

改善治療性環境及各項治療活動、補救教學、社交技巧訓練、建立教室規 則等達到降低學員曠課率,讓學員走出家庭,參與團體與學習,避免疾病 退化。可見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即使到比較保護與彈性環境上學還是有缺課 問題,同時也從改進計畫的執行看到醫療體系加強結構化與教育性的課 程、行為增強等原則、依個別需要提供課程與教學,對於提升學員出席率 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林燕玲(1999)則以直接教學對學員進行社會技巧教學,認為直接教學 模式能增加受試整體社會技巧學習表現,對同儕相處社會技巧的進步最 大,參與的學員也肯定社會技巧訓練的幫助。雖然又一村的學員是嚴重情 緒障礙中比較嚴重的一群,透過醫療與教育的結合,讓這群青少年可以在 疾病復健與教育同時進行,但是從向日葵的經驗,青少年日間留院必須強 化各別的服務、補救教學、社交技巧訓練等,才能吸引學員出席上課,否 則只是學生掛名在日間病房,實際退縮在家,對於學生的學習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