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

一、研究參與者

首先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教學委員會提出研究申請,填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申請」之相關資料(附錄八),通過後行政 家庭

醫療

教育 社區

就業 個人

審核後,研究者請醫師與護理長依據下述條件,提供符合條件之個案名 單:又一村情障班(蘭亭書院)學員,在就學期間發病,在普通學校期間 曾經運用特教服務(鑑定安置、特教服務、彈性處理成績或請假等),或 是由特教鑑定安置到又一村(蘭亭書院)。

由研究者提供研究訪談說明書及同意書給個案及其家長(主要照顧 者),需取得個案及家長的同意書,才能接受訪談進行錄音。確定個案與 家屬同意後,閱讀個案的病歷,整理其發展與疾病史,聯絡訪談時間與地 點。接著介紹受訪者:

1.嚴重情緒障礙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青少年日間留院「又一村」情障 班學員與其主要照顧者,選取就學期間發病且使用特教相關資源的學員,

其中護理長推薦 4 位,3 位已經出院離開又一村,1 位因為學校適應不良 重新安置又一村學習,另外由醫師推薦4 位目前還在又一村住院的學員。

下表6 為受訪個案介紹:

表 6:訪談案例介紹 姓名

訪談日期

受訪者與家屬資料(發病年齡)(接受特教服務年齡)

案例A 961025

20 歲女性,國三下(15 歲)生病,主要是幻聽、幻覺、不開 口說話,診斷是「精神分裂症」,國中畢業後在家休息一年並 接受治療,隔年在生病中參加基測,分發專科,入學後因不 適應辦理休學,連續休學2 年後退學,因為希望取得高中學 歷, 於 95 年 7 月進入又一村住院,學籍在文山特殊學校高 職部(18 歲),其治療目標是生活作息與獨立生活訓練。

在又一村參與課程的情形不理想、經常缺席或中途離開,主 要參加適應體育和唱歌,需要媽媽陪伴。訪談中也都要母親 陪伴或是代他回答,只有點頭搖頭或是用手表示。他希望將 來參加殘障特考,與家人同住互相照顧。

案例B 961012

16 歲男性,大約國一升國二(14 歲)暑假生病,發病時症狀:

睡眠不規律、情緒暴躁、破壞家具,無法靜坐,診斷「情感 性精神病」,住院治療,之後在門診追蹤。95 年 6 月國中畢業,

8-9 月又因上述問題住院,出院後曾到私立高職上課一週,因 不適應辦理休學,11 月開始到又一村住院,於第一次住院時

辦理身心障礙手冊,可獨自規律出席,個性內向害羞,96 年 961116

14 歲國三男生,四年級(10 歲)的時候因身體僵硬、手麻, 961214

17 歲女性,國一下學期(14 歲)時發病,主要是情緒不穩、 961229

19 歲女性,個案從小孤癖,少與人互動,成績中等,對念書 缺乏興趣。國小五六(11-12 歲)年級就不喜歡上學,開始有 缺席情形,國一時因想法怪異、社交關係適應困難就醫,國 中之後害怕上學、與人互動,一直退縮在家,出現胡思亂想

的症狀,診斷:「情緒行為問題、社交恐慌症」,曾短暫使用 961227

17 歲女性,國一(13 歲)時發病,變成愛說話、主動找男生 961219

18 歲女性,小學五年級(11 歲)發病,情緒不穩、不與人說 961226

19 歲女生,國二(14-15 歲)時發病,主國中時要是會自傷(劃

療,出院後未再回又一村。

961025

母親是家庭主婦,在她生病後就專心照顧她,由於 961027

從事鐵工,個性溫和,太太過世後父兼母職,由於 961116

小家庭,爸爸工作忙碌,有時要出國,媽媽是主要 961214

在外商公司上班,與太太共同照顧個案,負責接送 與就醫,父母對於個案的問題非常積極處理,學校 通知後就立刻就醫,並積極與學校、醫療合作,配

合服用藥物,由於個案治療效果有限,症狀干擾嚴 961226

母親從事外幣買賣,工作時間彈性,案父在個案2-3

960816

公立高中 特教老師

國高中特教老師年資共約14 年,大約在 87-88 年期間 台北市公立高中成立資源班,是當時第一批到高中的

960802

SET2 特教老師,該校的特教是以資源班為主,他是唯一的

960726

情障個管

960810

護理長

960806

兒童精神 科醫師 CPsy

精神科醫師17 年,擔任又一村的主治醫師約 7-8 年,

負責該病房的督導、發展與經營事務。

960914

又一村特

961207

私立高職

970116

私立高職

970118

說明 SE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SW: Social worker, HN: Head Nurse, CPsy: Child Psychiatrist

本研究針對上述人員進行訪談,並經過個案與家屬同意(附錄八,同 意書與邀請函),收集其醫療資料,由於嚴重情緒障礙、精神疾病是相當 個別化的經驗,疾病和症狀對個人認知、理解造成影響,半結構的訪談將 比較有利資料的收集與個案感受的陳述。

二、研究者及訪員

本研究的研究者就是訪員,所有訪談都是由研究者獨自完成,研究者 是精神科資深社工師(18 年),主要提供罹患精神疾病住院治療之兒童青 少年家庭評估與服務,與家屬會談經驗豐富,對於家庭面對疾病的情緒反 應處理及協助回歸教育與社區,有許多經驗,對於以訪談方式收集資料並 不陌生。

詮釋學的觀點認為理論建立並非只是從下而上,而是在對話的是研究 者與研究對象共同建構,研究者並非不帶價值(價值中立),資料並非獨立 於研究者而存在。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同時增加其對自己的理解,研究 同時改變研究者、參與者以及研究對象的處境。研究者雖然有資深的實務 經驗,然而在服務的過程也不斷反思,是否可以更精確的了解家長與病人 對疾病的想法、找出家庭的對疾病與障礙的反應機制?跳脫提供服務的專 業人員的角色,傾聽受訪個案與家屬的心聲,也從各專業人員的經驗,了 解專業服務的理念與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