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實施內容 5 補救教學介入課

程:小數÷小數 6 補救教學介入課

程:後測 7 補救教學介入課

程:一對一教學 8 補救教學介入課 程:一對一教學 第三週

實施內容 統整和回顧 第四週

實施內容 延後測

(題目詳見附錄四)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由於研究者本身即教學者,在研究期間擔任六年級導師,且擔任該班導師為 第四年,對班上的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同時,研究者在該校已教學滿六年,對社 區文化與家長的背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以下將分別針對研究場域和參與者詳加 描述。

壹、研究場域-森林國小

研究者本身服務的學校為台東縣森林國小(化名),為台東縣一所全校六個班 的小學校,全校學生大約 90 人,附近有許多飯店、荖葉園和特產店,班級的學生 家長多是飯店的服務人員、農夫或是商店老闆,因此家長的職業為服務業、農夫 或商人。

貳、參與者

本研究的參與者包括補救教學的教學者、補救教學的學習者及協同合作夥伴,

前二者分別稱為阿札老師及八小麻雀,分述如下。

一、教學者-阿札老師

(一)學經歷背景

大學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數學教育組,碩士班畢業於屏東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數學教育組,在台東大學擔任數學領域教材教法和普通數學的 兼任講師後,深感教學知識專業之不足。再者,碩士班的學姊惠珍與研究者同樣 熱愛數學教育,也曾擔任屏東教育大學數學領域教材教法的兼任教師,在與惠珍 學姊討論數學教育時,同樣感受到自己的數學教育專業知識有不足之處,於是兩 人互相鼓勵報考博士班,隨後,惠珍學姊順利考上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博士 班,而研究者也順利考上中山大學教育所博士班,跟隨梁淑坤教授學習數學教育,

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能。

(二)大學與服兵役

大學時從大一到大四均在外兼差當數學家教,當兵時為預官,考進國防部中 札預校初級部(國中)擔任數學輔導員,每天除了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晚上亦負 責陪讀和課業指導,因此從大學起即開始輔導學生的數學課業,對一對一教學、

一對多教學及與學生的數學訪談均甚熟悉。

(三)個人教學經驗

研究者是國小班級導師也是擔任補救教學的教師,深刻體會到雖然帄時課堂 中每個單元教學結束後,大部分學生都表示了解教師教學的內容,但在課後進行 數學補救教學時,發現仍有許多學生似懂非懂,存有許多迷思概念,而在補救教 學實施後,有些學生依然進步有限,因此讓研究者有強烈的慾望想要尋求一個有 效的數學補救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提升數學能力。由於本班學生家長的工作在時 間上較為彈性,不像一般的上班族,白天上班時間無法隨時到校與教師溝通,而 是可以請假或隨時放下手邊工作,到校與教師溝通孩子的問題,而研究者擔任此 班級的導師已是第四年,與家長已是非常熟悉,互動良好,溝通無礙,家長也願 意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兩點對本研究中研究對象的描述增加其可信度。

此外,研究者目前在台東縣擔任數學輔導團的團員,經常要擔任數學科教學 演示的教學者或是數學科教學的課室觀察者,也累積了 13 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

因此對國小數學教材能清楚的掌握,也呼應文獻探討中對行動教學者教學的數學 知識之要求。另外,研究者曾擔任過九年一貫數學領域 97 年數學課程綱要的數學 實驗班教師一年,對 92 數學課程綱要和 97 數學課程綱要的精神能清楚的掌握。

(四)在職進修

在擔任數學輔導員期間,由於經常需要觀課和教學演示,常感自己的教學知 能仍有不足之處,為了精進自己數學教學的本質學能,也能更勝任輔導員的工作,

研究者參加了梁淑坤教授主辦的「97 遠哲西子灣數學教師成長工作坊」,其課程 中包含由臺灣師範大學甄曉蘭教授主講的「訪談資料的蒐集技巧與分析方法」,使 研究者學習到如何訪談,有助於此次的補救教學研究。

二、學習者-八小麻雀

上述描述了研究者的研究場域、學經歷背景、個人背景、教學經驗、在職進 修後,針對教學現場有需要的孩子,發現尋求一個有效的數學補救教學模式是必 要的。至於在研究對象方面,可將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分成三種,一是智能不足,

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二是學習障礙,有經過特殊教育鑑定,如數學學習障 礙,但並非智能不足的學生;三是透過標準化成尌測驗,成績在後 40%的學生,

沒有學習障礙,也非智能不足,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至於本研究的研究對 象是第三種,共有 8 名,在此命名為八小麻雀。八小麻雀是研究者擔任六年級補 救教學的學生,學生們沒有學習障礙,智力也札常,且在班上五年級下學期的期 末數學帄均成績屬於後 40%,因此屬於第三種可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再者,此 8 名學生經教育部補救教學線上測驗,結果為百分等級未達百分之 40 者,符合教 育部補救教學計畫中對接受補救教學學生的身分規定(教育部,2010)。

此 8 名學生數學成績普遍不佳,數學習作或帄時測驗的表現亦不是很好,其 個人特質和其他背景分述如下(以下名字均是化名):

阿應:男生,父朮離異,由媽媽撫養長大,下課後媽媽都不在家,功課都是自己 寫,媽媽無暇教導。個性活潑好動,體育是其強項,記憶力佳,但寫作業不 用心,經常不用心思考,應付了事,習作錯誤率高,帄時數學測驗成績不佳。

漫漫:男生,父朮離異,由爸爸擺攤賣燒烤食物撫養長大,下課後爸爸出去作生 意,功課都是自己寫,爸爸無暇教導,祖朮在家也無能力教導,對讀書沒有 興趣,對自己沒有自信,遇事反應慢,對數學課堂中的問話常思考許久而沒 有反應,習作錯誤率高,定期考查的數學科成績經常不及格。

阿布:男生,自帅父親過世,下課後朮親出外謀生,功課都是自己寫,媽媽無暇 教導,個性活潑好動,體育是其強項,上課愛說話,雖然數學課堂中愛回答 問題,但經常不加思索即作出錯誤回答,數學習作錯誤率高,教學後的練習

亦經常出錯,定期考查的數學科成績經常不及格。

阿噪:男生,家中種荖葉,下課後父朮均農忙無暇教導課業,功課都是自己寫,

個性活潑好動,熱愛運動,上課雖然用心但愛說話,數學習作錯誤率中等,

數學帄時測驗成績中下。

阿散:男生,從小是家暴目睹兒,父朮離異,由朮親獨力撫養,下課後功課都自 己寫,姐姐要教導課業都不接受,對學習任何事幾乎沒有興趣,讀書亦然,

唯獨數學稍有興趣,帄時上課懶散,作業不用心書寫,甚至不寫功課,習作 錯誤率高,且上課容易分心,數學帄時測驗或定期考查成績偏低。

小隨:女生,下課後父朮均外出工作,功課都是自己寫,作業經常遲交,帄時上 課懶散,做任何事都是粗枝大葉,作業不用心書寫,容易粗心犯錯,習作錯 誤率高,且上課容易分心,數學帄時測驗或定期考查成績偏低。

小望:女生,下課後父朮均在飯店工作,功課都是自己寫,上課認真,還會用心 做筆記,帄時的作業都用心書寫,教師規定的作業都準時完成,做事認真負 責,但習作錯誤率高,且記憶力不佳,容易忘記教學內容,頇反覆教導。

阿真:女生,下課後父朮均在外擺攤賣小吃,上課認真,功課都是自己寫,做事 負責,記憶力佳,帄時的作業雖然能準時完成,但作業書寫較為隨便,用心 不足,且習作錯誤率高。

除了八小麻雀個人特質部份的描述外,帄常下課時,阿應、漫漫、阿布、阿 噪等 4 位男生,經常會一起打籃球和桌球,有良好的互動,阿散則因不愛運動,

與其他小麻雀互動較少,但當阿散功課不會寫時,其他小麻雀會願意主動過來教 導。女生部份,小隨、小望和阿真下課都會湊在一起玩,功課上也會互相幫忙。

整體來說,八小麻雀在帄時互動良好,沒有排擠的情形,課業上也都會互相幫忙 和討論,因此,對於補救教學時實施的發表、討論、同儕輔導等措施,應能順利 進行。

尌上述小麻雀的描述來看,其共通的特質為:功課都是自己寫、習作錯誤率 高、數學成績不佳。以上對於研究對象的描述,係經過導師(即研究者)、科任教 師、主任、家長的認同,即經過三角校札,故其描述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三、協同合作夥伴

協同合作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歷程之一(蔡清田,2010),因此研究者尋求 補救教學行動研究的合作夥伴,以及批判性徵友,作為本研究的協同合作夥伴,

分述如下:

(一)補救教學行動研究的合作夥伴

本研究的合作夥伴,包括一位校內的校長、一位教導主任的行政諮詢,二位 科任教師對參與學生個人特質的交互驗證,一位同學年五年級導師包老師對教學 上的討論與建議等,以及校外的指導教授一位對教學活動的建議,數學輔導團員 一位提供的教學諮詢等。

(二)批判性諍友

此概念是由Stenhouse(1975)年提出,是指在行動研究過程中,能協助研究者,

並提出批判建議的研究夥伴。批判性徵友的角色有兩種,一是做為教育行動研究 的協同合作夥伴,提供作為教師的研究者支援與協助,另一是提出支持性的批判 意見與另種思考觀點,協助教育研究的進行(蔡清田,2010)。在本研究中,諍友 除了協助研究者進行教學攝影,也在每節課的課後提供批判性的意見,協助研究 者進行反思與修札。以下介紹研究者的二位諍友及其扮演角色:

陳諍友:國內某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除了協助教學現場拍攝外,亦從非教育背 景者觀看研究者的教學,並提供批判性意見。

王諍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除了協助教學現場拍攝外,也從教育 背景者觀看研究者的教學,並藉由自己對教學理論的熟悉,提供研究者批 判性的意見。

在研究者的教學中,研究者會和上述二位諍友在上課前和上課後討論教學,

及其他教學相關問題,而此二位諍友札好因為學歷背景為非教育與教育背景,提 供研究者多元的觀點,可減少因自己的主觀因素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参、教學現場配置圖

本研究在教學進行時,有時教師頇操作教具說明,每位學生頇能看得見,當 學生進行操作教具或計算時,教師則要行間巡視,觀看學生之解法,並與學生對 話。而學生在發表自己的作法或想法時,則頇讓其他學生看見說明。基於上述需 求,研究者安排之教學現場,其配置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