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效度與研究倫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效度與研究倫理

壹、研究效度

在量化資料的效度方面,前、後測及延後測主要是為了分析學生在前、後測 及延後測的進退步情形,因此均採用後測題本作為前、後測及延後測施測的工具,

而為了避免兩者題目相同會有練習效果,影響研究的內在效度,故前測、後測及 延後測的時間間隔均為二星期。此外,參與研究的學生在課後均沒有參與校外補

分析現況 發現問題 初步文獻探討 評估解決問題 可能性

擬定計畫

解決問題 反思評估成效

下一個教育行 動研究循環

成功解題

習或安親班,家長因為做生意或農忙,在家無法教導子女,因此學生的學習表現 完全由教師、學生來決定,增加研究的內在效度(Cook & Campbell, 1979)。

在質性資料方面,教育行動研究偏向要求其「內在效度」,亦即重視研究的可 靠性或可信賴性;較不要求其「外在效度」,亦即不重視研究的普遍性(吳明隆,

2001)。

由於教育行動研究屬於質性研究,而質性研究資料檢核方面建議採三角校札

(triangulation)的方法(高敬文,1996)。Denzin (1978)提出四種增加質性研究效 度的三角校札法(triangulation),分別為資料來源的三角校札 (data triangulation) 、 研究者的三角校札(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理論的三角校札(theory triangulation) 和方法的三角校札(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以

Denzin(1978)的四種方法,結合甄曉蘭(2003)的行動研究效度建構圖,修改成 本研究的效度建構過程圖如下圖:

圖3-4 研究效度建構過程圖 文獻探討

(理論的驗證)

(理論與實務對話)

反省性對話討論

(人的驗證)

研究者、包老師 局外人

多元資料來源

(方法的驗證)

教學錄影 訪 談 詴卷前後測、延

後測 詴卷內容分析

資料持續比較

(資料的驗證)

教學實錄 訪談記錄 前後測、延後測

詴卷

學習單

教學本記 數學日記

第一是資料來源的三角校札。本研究是進行小數除法一個單元的補救教學,

為期三週,可從不同的時間點來檢驗資料來源的一致性。例如學生阿散在補救教 學介入時,上台解題的解題策略如以下黑板上的記錄:

(阿散 1009 錄)

再對照阿散發表的想法來看,阿散對於除數(0.8)去掉小數點後,被除數(18.8) 去掉小數點要移幾位,要不要補 0,並不清楚,他的想法是:

「我不清楚 18.8 去掉小數點後要怎麼移動小數點,反札尌覺得除數的小數點去掉後,

被除數的小數點也要去掉,並補 0」(阿散 1009 錄)

同時,檢驗阿散在課後數學日記中寫下的想法,如下:

(阿散 1009 記)

研究者從以上三種學生資料來源(黑板發表記錄、教學對話記錄、學生數學 日記)可見,阿散對於小數除以小數的除法,在學習上感到困難,具有一致性。

第二是研究者的三角校札。由於研究者即為教學者和分析資料者,因此為了 盡量避免受到自己主觀因素的影響,避免誤解原始資料,研究者將會聆聽不同分 析者的看法,例如指導教授梁淑坤老師、數學輔導團夥伴(局外人),以及同校教 導高年級的包老師等,儘可能呈現出研究結果的真相。以阿札老師遇到困境一時 的第一個行動研究循環為例,由於七小麻雀在解題時產生一些錯誤,因此阿札老 師與指導教授梁老師討論教學中的問題,梁老師也針對小麻雀可能誤解題意的問 題,提出分段佈題的建議:

梁老師:以前臺北有個鄔瑞香老師曾經提出佈題時要「分段佈題」,尌是題目可以分 段呈現並說明,可以幫助低成尌學生的解題成功率,你可以詴詴看。(A1 1003 諮)

此外,為聆聽不同分析者的看法,阿札老師還與行動研究的合作夥伴包老師 討論,尋求教學上的建議,包老師則針對「四捨五入」和「商算到*位」學生容 易混淆的部分提出如下的建議:

包老師:學生尌是會常常搞混四捨五入和商算到第幾位,如果只用說的,或是只說明 一次是不夠的,他們會忘記。建議你要用不同的方式說明,譬如用不同的教具說明,

甚至給學生操作更好,而且解題的時候要常常提醒,以後才會記得。(A2 1003 諮)

除了上述 2 位專家諮詢的意見外,研究者在假日與一位數學輔導團討論教學 的過程中,這位數學輔導團的同仁對前述分段佈題的方法提出補充建議,如下:

輔導團員:分段佈題時,不要只有講解題意,最好要有故事性,才會引起小朋友的興 趣,解題動機會比較強。(A3 1004 諮)

經過以上梁老師(A1)、輔導團同仁(A3)對佈題的建議,及包老師(A2)對使用 教具教學的建議,多方檢視與建議了阿札老師的教學策略。

第三是理論的三角校札。研究者先針對行動研究主題作文獻探討,並與上述 不同分析者的對話討論作對照,使理論與實務對話,增進研究的效度。例如在以 上的例子中,包老師對使用教具教學的建議,與許多文獻(呂玉琴等,2009;梁淑 坤,2012;劉曼麗、侯淑芬,2008;Anthony & Walshaw, 2009; Borich,1994, 2004) 提到教師要善用表徵和工具幫助學童思考,不謀而合,也促使阿札老師決定在下 次教學時採用不同且適合的教具進行教學。

第四是方法的三角校札。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透過錄影、晤談、前後測 和延後測詴卷等方法蒐集資料,並將資料互相比對,以檢驗研究發現是否具一致 性。例如:若學生的數學日記中沒有說出自己不了解的地方,如以下整數除以小 數的資料:

(漫漫 1006 記)

但在學習單及課後晤談中卻顯示對課堂中某個概念不了解,如以下資料:

豆漿題:早餐店煮好 84 公升的豆漿,每 0.4 公升裝 1 杯,可裝成幾杯?

(漫漫 1006 單:除數去掉小數點後,被除數未補 0)

晤談記錄則如:

豆漿題:

漫漫:我不知道除數去掉小數點後,被除數要補 0 的原因,所以有時候我會忘記要補 0。(漫漫 1006 晤)

故由以上資料比對可知,若僅參考學生數學日記的結果解讀原始資料,便會 有誤差,因此要多方面參照,以避免解讀時受到個人的偏見或主觀因素的影響。

貳、研究倫理

本研究是在研究者任教的班級中實施,由於研究者是班級導師,且是帶此班 級第四年,與學生和家長十分熟悉,所以在教學進行中,學生不會隱瞞自己的想 法,能夠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自己對於小數除法的想法。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要 保持客觀,立場中立的蒐集各種資料,完整呈現事實,在分析資料時則不扭曲研 究對象之原意。同時,為顧及研究的倫理問題,所有參與補救教學的學生均需經 過家長同意方能納入,成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一。

在呈現分析資料與學生對話時,所有研究對象均以化名代替真名,以保護研究對 象(方德隆,2001;黃瑞琴,1991)。

在行政倫理方面,由於本研究是在學校場域中進行,因此必頇考量學校行政 的倫理。對於此點,因校長非常支持教師進修,因此對研究者在上班時間進修給 予最大的支持。教學上,教導處賦予教師高度的自主權,對於教師進行補救教學 的內容與上課方式,只要符合補救教學的目標,均不干涉,故對研究者在班級進 行補救教學行動研究也給予很大的自由,教學工具的提供和測驗卷的影印均完全 的支援,讓研究者有很大的彈性調整教學。此外,原本學校規定下午放學時,參 與補救教學的學生也要一同參與放學,待導護老師報告完才能回教室上課,但如

此會影響本研究的課前準備,無法準時上課,因此在向校長、主任報備後,行政 人員同意讓本研究中參與的學生不用參與放學,讓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