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第七節研究倫理,分別進行闡述。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法來進行。本節首先陳述教師在教學工作現場為何 適合進行個案研究,接下來說明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理由。

一、 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中,對學習者和教學者、教育行政人員、家長、

社區耆老等教育利害關係人交互作用過程的理解、主體建構知識和批判意識形態 能力的肯定,以及價值賦予和創造可能性的尊重。個案研究的長處主要在於歸 納,著眼於特別的情況或人物,所以特別適用於以下五種研究目的:瞭解意義、

44

瞭解特定的情境、界定未預期的現象及影響、瞭解歷程、發展因果解釋(高熏 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2)。教師在教學工作現場找尋特殊的人物,進行個 案研究以進行現象背後意義的詮釋。

二、 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理由

吳明清(1991)指出,個案研究重視深度與個體獨特性。Yin (1984)認為個案研 究是一種經驗性的探究,它對真實生活環境中的現象進行調查和研究,並採用多 面向的證據及資料來進行分析、歸納和演繹。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設計,希望透 過四位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個案教師,以實現「原樣的複現」以及「理論的 複現」,進行訪談、文件資料分析、研究者省思,蒐集資料後進行分析,以交叉 描述與討論同時呈現四個個案教師的參與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歷程。

以下說明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理由:

(一)個案教師背景差異大,採用多重個案研究得以深入瞭解個案教師 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各自心路歷程

因為真正的信念、價值選擇是存在背景脈絡之中,透過研究情境、參與人 員、互動行為的描述,才能讓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行為意義化,才能讓原來 沒被看見的被看見,原來看得見的重新被認識,原來不能被看見的被看見(蕭瑞 麟,2006),發掘更深入的現象。參與本研究的四位個案教師,因為個人專業成長 背景不同—有的畢業於教育大學,有的是學士後師資班;有的專長是心理輔導,

有的是語文專長;有的教師擔任行政,有的是班級導師或科任老師;有的人重視 核心文本知識的傳授,有的人強調學生個人學習經驗的建構,個人對教師角色的 詮釋也各有不同,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方式來進行,希望透過四位個案教師

45

的訪談內容分析,以實現「原樣的複現」以及「理論的複現」。

(二)蒐集豐富的資料

透過與四位個案教師訪談對話,可以強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有助於增加研 究的效度,擴展研究者的視野。

(三)反思教育工作意義,幫助研究者專業成長

教育工作的價值如何與教室裡每天發生的瑣事獲得平衡?如何讓每天的例行 性工作無損教師的熱情而轉化為工作助力?研究者採用多重個案研究,能與社群 同儕進行專業對話,有助於研究者釐清教育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同時透過與校內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成員的對話,重新檢視研究者個人參與社群的心路歷程與成長 歷程。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選擇了不同的研究場域與對象,就如同選擇不同的場景、主角、劇本,因此 在設計研究的開始,研究者不斷反覆思考「我要到哪裡?在什麼時間?向什麼 人?蒐集哪一個範圍內的資料?這些人可以提供什麼訊息?這些訊息可以整理推 論成什麼假設或理論?」因此,本節針對研究場域、研究對象加以說明。

一、 研究場域

合乎研究者選取的研究者場域應具有下列特徵:容易接近的、該場地大量出 現該研究興趣所在的歷程及人事物、能建立信賴關係、可以確信能夠獲得相當不 錯的資料品質,以及良好的研究信實度(李政賢譯,2006),基於以上研究需要 考量,研究者以自己工作的學校、參與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研究場域,探索不

46

同社群成員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經驗,將資料整理,進行歸納法與演繹法,

希望能獲知一個全面的情況。主要研究場域--森林國小(化名),從創校至今歷經 25 個年頭,學校的發展隨著臺中市的整個都市發展計畫脈動,從明日之星—「披 荊斬棘,篳路藍縷」,一創校,就受到許多社區人士、家長的青睞,短短幾年,

學校從無到有,快速的發展成熟,學生人數也急速激增,這個階段是--「學風鼎 盛,城市森林」,但隨著都市的繼續重劃開發,同一個區域裡有了其他設備更新 穎的學校取代 --「蟄伏蛻變,風華再現」,學校的發展經歷了少子化減班的壓 力、及學校特色發展的衝擊--「社群運作,注入活力」,希望能藉由教師專業成 長活動,為校園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藉由共同願景的建立,彼此共享專業、集 體學習,把學校發展成多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達成卓越教學的目標。以下就森 林國小的過去、現在、未來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現況作說明。

圖 3-1 研究場域時間軸

(一)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森林國小,於 1988 年於臺中市重劃完成的新興發展區創校,早期因重劃區 建設完成,學區內有大量新移居的居民、學童,因此成立初期校舍仍未興建完 成,就湧入許多就讀的學生,只好借用鄰近學校校舍上課、處理行政作業,於校 舍興建完畢之後,全校師生才徒步一同回期待已久的新校舍上課。原來規劃的每

47

年級六班的中小型學校建築規模,隨著社區發展,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漸漸面臨 校舍不足窘境,班級人數最多時,曾高達一班七十多名學生,校舍空間嚴重不 足,甚至連地下室空間也必須安排當教學使用。

(二) 學風鼎盛,城市森林

校園四周被臺灣欒樹包圍著,四季樣貌多變,夏天時濃密的樹蔭讓運動、散步往來 的人感到陣陣清涼,夏天的黃色小花,秋天的玫瑰紅色蒴果有如一顆顆美麗的氣 囊,載著黑色種子緩緩降落在地上,隔年春天在泥土中慢慢發芽,遠遠看來,彷彿 城市中的森林,臺灣欒樹一棵棵連成樹海,像條綠色的護城河,環繞著校園四周。

(省思札記,20130407)

隨著時間發展,學生人數增加的狀況日益嚴重,經過各方人士的協助之下,

終於爭取到擴建校舍的經費,於 2003 年教學大樓完工啟用,校舍由原來的ㄇ字 型增建為囗字型,中庭原來的內操場活動空間也為考量噪音干擾,於是進行景觀 工程,將球場改建成中庭花園,並獲得特色校園的殊榮肯定。

(三) 蟄伏蛻變,風華再現

在我們生命中,有時候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從九年一貫開始,我們便不停地在尋 找一個更好的教學方式,必須把舊的習慣、舊的傳統拋棄,拋棄包袱,不斷學習新 的知識與教學技能,我們就能發揮潛能,重新飛翔……我們需要的是自我改革的勇 氣,與再生的決心(省思札記,20121207)

這幾年隨著臺中市都市發展的腳步,新興重劃區的設置,影響到學校招生,

鄰近學校都在搶學生,大家自我解嘲地戲稱招生工作已經進入「戰國七雄時 代」。少子化、家長教育選擇權、學校特色、教育改革,再加上經過二十幾年的 發展,學區內的發展空地大都已經開發完畢,沒有新的空間容納新遷入的居民,

整個社區漸漸成熟老化,學校班級數從 60 餘班,一路降到 38 班,鄰近的學校每 年到招生階段,大家都戰戰兢兢,深怕因為減班的壓力,影響學校的規模、永續 發展。

48

(四) 社群運作,注入活力

101 學年度(201208~201307),校內有普通班 38 班,資源班 1 班,幼稚園 2 班,教師 57 人,職員 5 人,小學學生 1017 人,幼稚園學生為 60 人。森林國小 於 99 學年度(2010)推動教師專業評鑑,同年也提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申請計 畫,希望能藉由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為校園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教師專業學習 社群發展初期有兩個社群,各自以藝術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為發展主軸,但隨著 團體成員的變動,社群也面臨發展瓶頸、成長、重組等發展,持續運作的社群歷 經三年半發展,目前該社群發展階段介於執行~制度化,為讓社群更多元化,目 前社群成員提出下學期(102 學年度)計畫,預計由原來社群成員各自「開枝散 葉」,分別籌組健體、社會、美藝、綜合等主題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希望能藉 由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為校園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推動學校發展成學習型組 織,將孤立的教師以情感凝聚為基礎,藉由共同願景的建立,彼此共享專業、集 體學習,把學校發展成百家爭鳴的多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達成卓越教學的目 標。

二、 研究對象

在個案研究中,研究人員的認知狀況、情意心路歷程、行為決策將影響訪談 內容與研究的品質,因此能提供最豐富、高品質研究資料的個案教師,對教師專 業學習社群的參與有比較敏銳的觀察和洞悉能力,或經歷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 創立與相關的重大事件,並且能將自己的想法、感受以開放的心態與研究者對 談,願意分享自己的各種觀察、感受、體會、價值觀、信念,能提供研究者豐富 的資料進行研究的個案教師,為較理想的研究對象(陳向明,2002;陳伯璋,

1990)。以下將介紹參與研究人員的基本資料與參與研究人員的選擇。

49

50

1. 櫻桃老師

櫻桃老師為教育大學研究所畢業,教學年資 11 年,主動參與教師專業評 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校內是一位樂於分享教學實務的老師,積極主動協助 同事進行教師專業評鑑的觀課與文件資料整理,同時對學生充滿教育愛,盡各種 可能引導學生的學習。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扮演積極、熱心參與的成員,負責 課程的設計安排、講師聯絡人,主動分擔社群內的教師專業成長課程。

2. 梔子老師

梔子老師是一位有 10 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平時積極熱心,在校內與同事互 動熱絡,教學上時常設計許多歌謠、肢體律動、學習互動、遊戲、體驗課程,希 望能讓學生真正的融會貫通課本上的知識及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本位課程設計。在

梔子老師是一位有 10 年教學經驗的老師,平時積極熱心,在校內與同事互 動熱絡,教學上時常設計許多歌謠、肢體律動、學習互動、遊戲、體驗課程,希 望能讓學生真正的融會貫通課本上的知識及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本位課程設計。在